-
UID:5654
-
- 注册时间2016-07-17
- 最后登录2020-06-30
- 在线时间2561小时
-
- 发帖3986
- 搜Ta的帖子
- 精华3
- 铜币4000
- 威望3035
- 贡献值0
- 银元0
-
访问TA的空间加好友用道具
- 发帖
- 3986
- 铜币
- 4000
- 威望
- 3035
- 贡献值
- 0
- 银元
- 0
|
来自:坳口村夫新浪博客 婺源胡氏 安徽为胡氏的一个重要的发祥地。春秋时期,归姓胡子国的所在地阜阳就在安徽的西北部,胡子国被楚国灭亡之后,胡子国的一部分子孙就以国为姓,阜阳作为胡子国故地所在,理所当然地成为胡姓子弟安居的首选之地,扩而广之,整个安徽也成为归姓胡子国胡姓后代最初分布的重要地域。与归姓胡子国同饮颖河水的姬姓胡子国处于与安徽省交界的河南省的中南部的郾城一带,同样被楚国所灭。如果姬姓胡子国灭亡之后,其以国为姓的胡氏子孙由于种种原因向南迁徙,很有可能进入安徽境内。以此而言,两个胡子国的后代应该有相当一部分,生活在安徽境内,因此安徽自古以来就是胡姓的重要栖居地。 与安徽省毗邻的江西省,早在南朝刘宋时已经成为胡姓生活的区域。当时刘宋太子左卫将军胡藩由宿迁迁居豫章,成为胡姓华林世系的始祖,刘宋时的豫章相当于今天的江西南昌附近。胡藩膝下多子,据史书的记载,胡藩生有60子。胡藩家族人丁兴旺,支系庞大。虽然其后胡藩子孙定有迁居在外者,但是安土重迁、世居故地的子孙也应该为数不少。此外,胡子国的胡姓子孙如果继续向南播迁,必然途经江西,其中的一部分也会在江西安居乐业。 据现有保存下来的胡氏家谱的记载,明、清、民国时期的徽赣胡氏主要有以下几支:以东晋时胡育为始祖的新安胡氏;以北魏时胡国珍为始祖的祁门翠园胡氏;以隋时胡乐陵为始祖的婺源清华胡氏、祁门胡氏、无为濡须胡氏、南垣水西下怡胡氏;以宋时胡瑗为始祖的绩溪遵义胡氏;以宋时胡舜陟为始祖的绩溪金紫胡氏;以宋时胡淑英为始祖的潜北胡氏。其中,以胡乐陵为始祖的这一支的支系最为庞大。绩溪胡氏宗祠 一、婺源清华胡氏 婺源古称“吴楚分源”,今位于皖、赣、浙三省交界处。境内千山万壑、水网纵横,以至于婺源人“出门见山,举步涉水”。独特的地理条件使它成为历史上一个隐居、避乱之所。正因如此它也成为胡氏的一个重要的发祥地。 据《清华东园胡氏宗谱》卷2《隋姑孰守福公传》、《祁门胡氏宗谱》卷2《唐检校尚书右仆射兼御史大夫胡瞳传》所载,早在唐朝末期,祁门胡氏的始迁之祖胡瞳就落业于祁门。关于胡瞳如何迁居祁门,还有一段流传至今的令胡氏子孙啧啧称赞的壮举。胡瞳早年跟随其父姑孰太守胡福安家落户于歙县黄墩。当时,在乡里胡瞳以他的才具和勇气赢得了乡人的钦佩和折服。唐僖宗永中,胡衔、胡汉、胡应3人的子孙兼而有之。世居贵溪的胡氏则是胡汉、胡应两人的后代。 胡学是胡瞳最小的儿子。据《清华东园胡氏宗谱》卷2《始祖银青公别传》所载,他年少之时,聪明机灵,悟性过人。唐懿宗咸通九年(868),他登进士第,官拜本路司户。唐僖宗乾符元年(874),刚正不阿的胡学上疏皇帝,痛斥田令孜独断专行,无视皇帝。他还上奏天象有异常变化,这是不祥的征兆,预示着社稷有危。田令孜闻听此言,暴跳如雷,反而血口喷人,诬陷胡学诽谤大臣之罪。胡学被贬谪福州,然而不久他又被重新起用,担任舒城令。唐僖宗广明初年,黄巢攻陷长安,僖宗皇帝仓皇避乱于四川,由于道途险阻,诏令不通,当时天下百姓几乎都认为唐皇室日暮途穷,不可能再东山再起。但胡学却对此充满信心,认为自古国家未尝没有不以患难而重新复兴的。此后他与李克用、王重荣等并肩作战,讨伐黄巢,为恢复唐室,重振河山作出巨大贡献。他也因为功绩卓著,官封宣歙节度讨击使、银青光禄大夫、散骑常侍、新安郡开国男。他的后代也因此尊称他为常侍公。 常侍公宦海沉浮、戎马半生,已生退隐之意。那么究竟归隐于何处呢?关于此事,在《清华胡仁德堂续修世谱》卷首《乐樵公纂述原委》还有一段娓娓动听的叙述:当时胡学不禁回想起年少之时曾经伴随胡瞳游览过的婺源清华。此时昔日的景象记忆犹新,清华水带山环、云屏月圃的美景浮现于他的脑海之中。清华有一处胜景,那就是通灵观洞。胡学曾经与父亲胡瞳投宿于通灵观,期间遍游诸洞。当时父子两人游兴大盛,题诗于洞内。其诗云:“三崖九洞出尘寰,问讯真人得纵观。丹熟已乘仙鹤去,云深惟有老龙蟠。铁船过海源流远,玉柱擎天星斗稀。臂破莓苔认诗句,录归传作书图看。”(《清华东园胡氏宗谱》卷7《东山集·游通灵观洞》)清华的诗情画意使胡学赞叹不已,留连忘返,胡学当时还感叹说:“此地山水秀丽,居住在此,子孙可以繁荣昌盛。”岁月如白驹过隙,几十年已经过去,“清华依旧,夕阳几度”。当初所言言犹在耳,现在终于可以实现愿望了。于是他迁居于清华东园,正如他在《卜居》诗中所描写:“逃名偷白日,避地得清华。堂启东山旭,园疏西渚沙。已劳令尹驾,时访野人家。战伐何时定,山中对紫霞。”(《清华东园胡氏宗谱》卷7《东山·卜居》)胡学终于摆脱尘世的纷扰,栖身清华,成为清华胡氏的始迁之祖。 常侍公定居清华之后,筑室造屋,营建家园。据《清华胡仁德堂续修世谱》卷1《清华景物案录》所载,当时清华镇镇中有一条宽阔的大街,4坊分列两旁,环街共有9井13巷。他生有8子:胡遵、胡崇、胡徇、胡文、胡武、胡愈、胡润、胡庆。8子分居4坊:胡遵、胡崇两人居住长寿坊;胡徇、胡武两人居住安仁坊;胡润、胡庆两人居住在桂枝坊;胡文、胡愈两人居住仁寿坊。然而随着8子娶妻生子,胡氏人丁的兴旺,胡学子孙居住地的情况也发生了变化。所谓“奠故居者有之,宅嘉土者有之,肇他邦者有之”。 据《清华东园胡氏宗谱》的《历代渊源外纪图》及《世系图》所载,常侍公长子胡遵义名稠,字延简,承袭祖荫,担任尚书。他因为曾经跟随祖父胡瞳保障祁门,所以安家落户于此。他生有2子:长子胡瑙、次子胡蹈。胡瑙迁居十二都山坑胡村上店,他下传2世至胡仁晓,胡仁晓迁居浮北大于口,此外他的后代还分居于祁东凫溪、杨溪、浒溪、庸溪、根溪、赤桥、贵口湖村等地。胡蹈则迁居鄱阳故县渡。 常侍公次子胡崇字延升,官拜户部尚书、光禄大夫。他生有6子:胡宗、胡文、胡杰、胡衡、胡衙、胡弄。胡宗迁居乐邑小坑。胡文迁居回峰晓庄。胡杰迁居齐云山脚。胡衡迁居蚌埠。胡衙迁居高枧皂角树下。胡弄迁居白齐岭脚。此后6人的后代又分派于龙尾东岸、石镇源、清华大夫巷口、休南稠坑山、休商山、碧窗西岸、里湖高原附、方思山东坑、西岸外湖、霞城口等地。 常侍公3子胡徇字延厚,官至宣议大夫。他生有2子:长子胡文富、次子胡文贵。胡文富迁居祁门。胡文贵迁居青阳。 常侍公4子胡文字延晖,官拜礼部尚书,世居清华。后来他的后代又分为胡十一支、胡廿六支、胡顺宝支、胡顺宜支、胡顺究支、胡顺宽支。胡顺宝的后代分为以下各派:祁南清源胡村派、祁南叶川派、浮有张村派、休西广源派、休西龙溪里庄派、宁国南阳源派、金陵东井派、秋浦大田派、祁南花桥派、葛村塘上派、歙西胡茶充派、歙西四都懋田派、石碌高宝派、休西施村湾派、施村复迁清华派、石碌九上坑派、清华祖礼派。顺宜公的后代又分为以下各派:婺北徐公源派、婺北漳溪派、婺北平川派、婺北山后派、浮东张村派、浮东胡村派、浮东码下派、清华堂阴派、东园派、东园木桥派、歙西溪南派、歙西江坦派、休南佛岭提马派、沱口黄村派、休临溪派、浮北朱溪派、浮副西都梅园派、琅珠光里派、婺东坑头派、婺北回峰派、婺北西岸派、婺北洙坦派、歙西圩坦派、歙西上:胡派、歙西珠光里派、浮有张村派、休西广源派、休西龙溪晓庄派、宁国南阳源派、金陵东井派、秋浦大田派、祁南花桥派、葛村塘上派、歙西胡茶充派、歙西四都懋田派、石碌高宝派、休西施村湾派、施村复迁清华派、石碌九上坑派、清华祖礼派。顺宜公的后代又分为以下各派:婺北徐公源派、婺北漳溪派、婺北平川派、婺北山后派、浮东张村派、浮东胡村派、浮东码下派、清华堂阴派、东园派、东园木桥派、歙西溪南派、歙西江坦派、休南佛岭提马派、沱口黄村派、休临溪派、浮北朱溪派、浮副西都梅园派、琅珠光里派、婺东坑头派、婺北回峰派、婺北西岸派、婺北洙坦派、歙西圩坦派、歙西上胡派、歙西珠光里派、歙西凤沙董门派、休西碜坑口派。其中东园派又分为信公下泗公房、薄公房、珏公房、泰公房、纠公房、岩公房、坚公房。顺宜公的后代又分为以下各派:祁南郭源派、歙西门派、休南黄茆派、歙西唐贝派、清华双河派、歙西潜川派、广信横村陈峰派。 常侍公5子胡武字延唏,官拜奉议大夫,世居清华。胡武子胡文敏支下分为以下各派:婺北梓源派、婺北河滨派、婺北黄沙大源派。 常侍公6子胡愈字延乐,官拜评事,他迁居歙西石枧胡村。此后他的后代分居于符村、玉坦、海门、曹门。 常侍公7子胡润字延鲁,官拜尚书、散骑常侍,他隐居黄山之北,以青松作伴,白云为侣。他们生有3子:长子胡邦、次子胡辉、三子胡三九。胡邦迁居黟县,后又由黟县迁居太平宏潭、石云、白沙、龙门。胡辉迁居青阳、绩溪。胡三九迁居伏水梅浦。 常侍公8子胡庆字延照,官拜仕郎。他生有l子胡清献。胡清献的后代迁居大犁、章田、渡田四卜里、双溪后源塘、弋阳、光州。 学公8子除胡文、胡武两人世居清华外,其余子弟星罗棋布于歙县、休宁、黟县、祁门等地。然而无论居住在何方,都尊奉胡学为始祖,胡学的子孙可谓—本散于万殊。 二、新安胡氏 新安胡氏为新安的著姓大族,他源远流长,所来久矣。 据《康熙写本新安胡氏族谱》卷首《古黟岗胡氏族谱系述》所载,新安胡氏远祖可以追溯到东晋新安太守胡育。胡育一门,四代在朝中位居高官,历仕魏晋。胡育的曾祖父胡质、祖父胡威都以为官清廉、两袖清风在朝野著名。甚至连曾经为王恺、石崇斗富助阵的晋武帝在朝中提及此事也为之赞叹不已。胡氏一家深得晋武帝的赏识。胡威得拜前将军、青州刺史,以功封平春侯。胡氏一家因此世居青州。胡威仲子胡咨授职中散大夫,守卫徐州。胡咨之子就是胡育。胡育从小机敏聪颖,孜孜以求,弱冠之后,踏上仕途。时至晋怀帝永嘉年间,胡育父母寿终而卒。家难又值国亡,晋怀帝永嘉五年(311),匈奴军队攻破洛阳,晋怀帝被掳。北方一片狼藉,五胡纷纷入主中原。在这“烽火连三月”之际,胡育夫妇只能背井离乡,渡江南下。当时,镇东王司马睿在王导的辅助之下,在江南建立东晋皇朝。徙居江南不久,胡育又凭其出众的才能再次崛起。晋元帝大兴年间,胡育除职秘书丞,以文章著名于时。晋成帝咸和初年,他又得到提拔,担任新安太守。于是,胡育挈妇将雏,来到新安安家落业。胡育因此成为新安胡氏始迁之祖。 胡育为官之道不但清正廉洁,颇有祖风而且政尚宽简。以恩信来融洽百姓,以诚爱来对待属吏,当朝廷指示不利于民时,他请示于朝,固不执行。胡育为官新安,造福一方,政绩斐然,有口皆碑。百姓对他爱戴有加,视如亲生父母一般。为官多年以后,胡育夫妇年岁已高,顿生思乡之情,渴望叶落归根。然而时事阻人愿,中原板荡,鼎沸未息,恐怕只能是“君问归期未有期”,骸竹难以归葬故土。在夙愿难以得偿的情况之下,胡育夫妇只能商议栖居他乡。一日,在剪烛的灯光旁,夫妇俩促膝而谈。胡育以为应该寻找山水钟厚的地方卜居,为子孙后代的千秋大业作长远打算。叶氏老夫人建议此事宜早为之。于是他出游属邑,遍览新安。当胡育来到黟南横岗时,眼前豁然一亮,一片沃土良田映人眼帘,正是胡育朝思暮想的新居所在。于是,胡育挂冠辞职,迁居横岗,在此颐养天年,韬光养晦,直到寿终而去。 胡育与卫氏夫人共生有5子:胡隽、胡猷、胡杰、胡温、胡硕。5子继承父亲的遗愿,在新安开基创业,繁衍生息。岁月荏苒,春秋几度,到了南朝梁天监年间,新安胡氏下传至6世祖。6世祖胡明星字太白,在梁朝担任太常卿,他的后代尊称他为太常公。太常公生有7子,次子胡文焕生有3子,长子胡圮在舒州为官,于是迁居皖山,成为皖山派始祖。而太常公世居横岗,当他退身仕途之后,依旧不忘民生,心系百姓,凿穿一条长达几十里水渠,取道城北,引溪流而下,灌溉田地几千余顷。对于太常公的善行,百姓感恩戴德,没齿不忘。在太常公百年之后,当地百姓为公建立了一座庙宇,座落在他居所的东南。每年的8月15日——太常公的诞辰,胡氏家族的子孙及邻里乡亲排着长队肩挑着牲醴,鱼贯而入,怀着虔诚的心情,逐一叩拜。太常公在百姓的心目中俨然是一个保佑国泰民安、风调雨顺的神。 太常公之后,胡氏在新安得到了巨大发展,有如日夜不息的新安江水,绵绵不绝。当地民间传说:“新安十胡九汪”(《康熙写本新安胡氏族谱》之《族谱备遗》),由此可见,胡氏在新安成为巨姓大族,名闻遐迩。而太常庙更有唐朝李翰林的题诗:“十里无余姓,田庐共一村。四是瞻庙宇,尽是太常孙。”(《康熙写本新安胡氏族谱》卷首《本支族谱世系表叙》)李翰林对胡氏的描写难免有夸大之嫌,然而新安胡氏的兴旺发达可见一斑。 太常公揭开了新安胡氏兴旺发达的序幕,与此同时,胡氏的支分派别也开始于太常公。据《康熙写本新安胡氏族谱》之《统宗分派·有小序》所载,胡氏自太常公分为10派,分列如下: 礼门派为太常公长子胡启元的后裔。胡启元下传达室17世至胡义块。胡义块下传6世至胡延杰迁居礼门,成为礼门派始祖。前门派也为太常公长子胡启元的后裔。太常公下传15世至胡仅,胡仅下传5世至胡德明,他没有后代,以族人义埏人继为子。 胡义埏的曾孙胡季发在宋徽宗宣和年间担任汝宁教授。胡季发曾经游览皖山,涉足淮海,寻访宗支,得到胡行简流传下来的宗谱,加以修辑。这样,横岗胡氏从胡季发才开始有家谱。胡季发堂弟胡季从6世孙胡新迁居前门,成为前门派支祖。堂头派也为太常公长子胡启元的后裔。太常公23世孙胡延美迁居横岗之东的堂头,成为堂头派支祖。 遮村派为太常公第二子胡文焕的后裔。胡文焕长子胡劭下传4世至胡伯淳,胡伯淳下传7世至胡翱。胡翱在五代周世宗显德年间,担任提点淮右监法事。胡翱之子胡烯字希哲,在南宋初年,毛遂自荐,投身于帏幄之中出谋划策,以军功获赏,除职为明州知事,后官至国子监祭酒、侍御史。胡伟生有3子,长子胡恩荫担任干运使,次子胡思荫担任蔡州法曹军事,三子胡宪荫担任通事郎。此后,遮村子孙更是人材济济,科名日盛。其中,胡峤清司职太学—卜舍,后除职蒲城簿。胡梧清补录事。胡唏被选拔担任本县校正。胡克成在明朝洪武年间以明经征辟,授职本县儒学训道。胡寿安字克十二,在明朝建文年间,在乡试中举,人城担任信阳知县,后相继调任获鹿、新繁、历宰大邑,无论为官何方,他清正廉洁,政绩卓著,最终被提拔为滨州知州。 上门派为太常公第—七子胡居十二的后裔。胡居仁子胡埔下传4世至胡靓,胡靓又下传17世至胡宏远迁居上门,成为上门派支祖。 循良派为太常公第四子胡钰的后裔。胡钰长子胡懋,胡懋子胡哲下传14世至胡纪,开始从横岗迁居城北,成为循良派始祖。胡纪又下传4世至胡宣义,胡宣义宋时曾经担任钱塘令,任职期间,奉法循理,颇有政绩。因此,他的居所得名循良。胡宣义下传4世至胡五二,他在宋末担任建州教谕。他生有2子,长子胡国学在明英宗至治年间,在浙江省乡试中中举;次子胡国才担任余干县尹,后提拔为潮州路推官。从胡国才开始胡氏迁居柏山,他也成为柏山支祖。 潭口派为太常公第四子胡钰的后代。胡钰生子胡懋,胡懋生子胡哲,胡哲下传14世至胡纲,胡纲下传3世至胡贤,胡贤无子,将堂兄胡夔之子胡绍人继过来。胡绍生有2子,长子胡礼迁居渔亭,次子胡乐迁居八都潭口,成为潭口派支祖。 义门派为太常公第四子胡钰的后代。胡钰后代潭口支祖胡乐下传12世至胡壮卿从潭口迁居城南义门,成为义门派支祖。 歙县上路派为太常公第二子胡文焕的后代。胡文焕下传17世至胡禧,胡禧生子胡棉,胡棉考中举人补儒校山长,世居遮村。胡棉下传数世至胡杉又名正臣入赘于歙邑上路金氏,成为歙邑上路派支祖。 太平宏潭派:唐僖宗乾符五年(878),太常公后代胡邦与父胡俊为了躲避黄巢之乱,迁居太平县宏潭,成为宏潭支祖。 安庆皖山派是太常公次子胡文焕的后代。胡文焕曾经帮助太常公穿渠利民,其殁后,当地乡民建立显济祠又名朗神庙来祭祀胡文焕的神灵。胡文焕长子胡圮担任舒州法曹,偕子胡珏迁居皖山,成为皖山派支祖。 新安胡氏11派中,太常公长子胡启元为礼门、前门、堂头3派祖。太常公次子胡文焕为遮村、歙邑上路、安庆皖山3派祖。太常公4子胡钰为循良、潭口2派祖。太常公7子胡居仁为上门派支祖。太常公其余3子情况如下:第三子胡晟入赘于谢侍郎,迁居扬州。第六子胡公瑞入赘于裴氏,迁居豫州。第五子胡远生有3子:长子胡浑、次子胡默、季子胡静。三子后代另迁他乡,无从稽考。 三、绩溪遵义胡氏 绩溪遵义胡氏为宋朝天下师表安定先生胡瑗的后代。 胡瑗曾经担任湖州教授,于是家居胡州。据《绩溪遵义胡氏宗谱》卷首《城东遵义胡悖庸堂续修宗谱序》所载,他下传数世至胡清。胡清颇有安定先生的遗风,喜欢读史论经,过着一种晴耕雨读的生活。然而不久这种宁静的生活就为战火所打破。当时正值宋钦宗靖康年间,金兵大举侵,徽、钦二帝被掳往北方,北宋灭亡。宋的遗臣孤老仓皇南渡,在应天簇拥康王赵构登基。南宋建立之后,统治者不思进取,只想苟且偷安,维持江南半壁江山。国难当头,深明大义的胡清慷慨激昂,以在野黎民的身份上奏献策。胡清以为定都临安会丧失民心,迁都荆襄才是众望所归。胡清的见识几乎与抗金名将李纲、宗泽不谋而合。但是南宋的当道者不为所动,胡清的满腔热血由此付诸东流。于是他心灰意冷,寄身于林壑之下。胡清曾经对人说:“君子不能建功于朝,立万世不朽之业,就应当修身养性,为子孙开基立业,造福后人。”而湖州邻近临安,为子孙垂裕,恐怕不易。此时,胡清的母弟胡渊已经迁往苏州,在东门山结舍为家。闻听此讯,他不禁怦然心动,携带一家老小,跋山涉水来到徽州。徽州处于群山万壑之中,可以远离是非之地,保全家人。当道经休宁至石山口时,胡清的母弟胡澄卜居于此。而胡清继续着他的路程,来到绩溪十都下乡。此地山川明丽,景物淳朴,正是胡清魂萦梦牵的第二故乡。于是,他陂山刊木,披荆斩棘,筑屋造房。不久,一栋栋崭新的小屋错落有致地座落在林中,一缕缕炊烟袅袅升起,胡清一家在此聚族而居。胡氏的一支烟火在绩溪得以延续,而胡村则隐现于青山之中。胡清因此成为绩溪胡氏的始迁之祖。 落业绩溪之后,胡清寄身于一种田园生活。据《绩溪遵义胡氏宗谱》卷8《始迁公传》所载,他每每投竿下流,垂钓于村前点笔塘,但求垂钓之趣,不以得鱼为乐。他还时常徜徉于下乡的清山绿水之间,沉醉于山林野趣之中。其子曾经因为当初所造的旧屋即将毁坏坍塌,准备重建。胡清则说:“天地吾庐也。”他已融入自然之中,席天幕地,颇有魏晋名土风度。胡清还特别喜爱云霞,自号“大云居士”,曾经赋诗云:“世人好结梅花侣,谁识云霞古谊?”虽然胡清有豪放不羁的性格,但从来不忘对子孙的谆谆教导。临终之前还叮嘱子孙:“男勤于耕耘,女勤于织纤。诗书无恶岁之名,礼义有丰年之实。” 胡清去世之后,下传l0世至胡日严。据《绩溪遵义胡氏宗谱》卷首《本族宗派图序》所载,胡日严字仁卿,又名福清。他好读古书,以礼待人,在乡里深孚众望。元末时,他从十都下乡胡村迁居绩溪城东遵义坊。绩溪城东人口稠密,地价昂贵。但他毫不吝惜资金,购田数亩,建造房屋,使子孙可以广为居住。胡氏因此被称为绩溪遵义胡氏。 胡氏定居遵义坊之后,胡氏子孙依旧秉承安定先生的衣钵,以文章显明于世。胡日严生子胡原,明朝定鼎之初,胡原由乡里推荐而被提拔为桂林府知事。胡原生子胡杰,他由国子监太学生担任容县知县。胡杰下传三世至胡有明、胡贤。胡贤由贡士授职蒙阴县学训导。胡有明生子胡淳,胡淳因为儿子显贵而被封为云南参政。胡淳之子胡松于明武宗正德九年(1514)登进士第,官至工部尚书。胡淳的子侄也大都踏上仕途。绩溪胡氏至此盛极一时,成为当地的名门望族。 胡松字茂卿,号承庵。据《绩溪遵义胡氏宗谱》卷8《尚书胡公传》所载,他年少之时,聪颖灵异,才华出众。24岁时,考中举人。次年,他又登科进士,拜官为嘉兴府推官。上任不久,刑部使者就来到嘉兴府视察谳狱档案,狱守对使者的提问,一无所知,枉顾左右,瞠目结舌。此时胡松从旁侧身而出,从容对答,对谳狱文档了如指掌。刑部使者对他的才干和勇气非常惊讶。从此,狱中的疑难冤假案件大多被他平反昭雪。一时之间,胡松名声鹊起,朝廷获知,将他提拔为柱下史。 在朝中,他议论政事慷慨磊落,无所回避,不怕得罪权贵。当时,朝中嬖臣矫造皇帝诏书,以临清为市。胡松坚决反对,并且上奏弹劾朱宁、萧敬、陆完等人的不法之事。然而他的奏疏如泥牛入海,杳无音讯。他深感失望,谢病归家。光阴荏苒,数年过去以后,世宗皇帝继位,胡松重被征用为柱下史,他依旧刚正不阿。当时,桂萼、王琼结党营私,朋比为奸。他直言上疏,被贬谪谦州推官,继而迁职信州同知,不久又晋职福建佥事部署。当时,泉州帑币失窃,守藏官被诬诌,身陷囹圄。胡松来到泉州,查巡此案,费时不多就将盗犯缉拿归案。守藏官感激涕零,称他神明。不久,他转任河南副使,带兵守卫大名。几年之后,又调任千里之遥的贵州,司职贵州按察使,贵州西南的夷蛮自占以来桀黠狡猾,难以治理。胡松来到之后,尊重他们的风俗,因势利导。土酋有违法乱纪者,御史无可奈何,而他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土酋伏首认罪。此后。他又来到广东。相继担任广东右布政使、广东左布政使,为官期间恰逢凶年,他开仓济民,存活难民数万人。至此,在大江南北的许多省份都留下了胡松的足迹,留下了他有口皆碑的政绩。 由于他功绩卓著,晋升为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继而升迁为二司徒、大司空。当时,尹庶人请开拓建府第,首先拜访了前任丞相袁州(对照《明史·胡松传》,应为严嵩),袁州点头许诺,并下令胡松照办此事。他认为拓建一事不但不符合皇法规章,而且滋长奢侈僭越的不良风气。于是,胡松上奏皇帝,力谏此事,袁州对此满腹怨怒,怀恨在心。当年秋天,俺答汗率领鞑靼骑兵大举南侵,长驱直入,兵临京畿地区,北京震动。胡松当时掌管修缮供给、车马器具。大将军仇鸾心怀鬼胎;阴蓄异志要招集亲兵,粮草车马白行管理。胡松不为淫威所惧,据理力争,使仇鸾的阴谋难以得逞。随着鞑靼骑兵不断的深入,皇帝大怒,要问罪办事大臣。袁州借此机会诈旨恫吓胡松。胡松在官第中从容自如地坐着,不为所动。已而圣旨下达,胡松安然无恙。此后,尹庶人,仇鸾东窗事发,天下大白。天官将当初他大义凛然的举动告知朝廷,他又晋职大司寇。虽然胡松已身居要职得到皇帝的信任,然而朝廷险恶,人心叵测,特别是朝中权贵袁州对他积怨已久,况且父亲胡淳春秋已高。于是胡松急流勇退,告老还乡。归隐之后,他经常陪伴淳公游玩于田野之间,极尽孝道。昔日朝中的尔虞我诈、勾心斗角已随风逝去,他终于求得一方净土。在绩溪的田园中,他优游林下二十余年,以83岁的高寿而终。 据《绩溪遵义胡氏宗谱》卷4《世系图》所载,绩溪遵义坊胡氏从胡松这一代开始分为4派:楫公派、格公派、柏公派、松公派,4派子弟在绩溪繁衍生息。绳绳继继,绵绵不已。 四、绩溪金紫胡氏 据《绩溪金紫胡氏家谱》卷首引日序》所载,绩溪金紫胡氏的远祖可以追溯到东汉时的胡广。胡广在东汉灵帝时,担任司徒兼太傅。当时他的子孙居住在湖广岳州。胡广下传至晋代时,他的后代胡琰在山东为官,于是迁居青州濮阳县板桥村。岁月蹉跎,到了唐代时,胡氏的后代胡宓司职散骑常侍,迁居歙城乌聊山下。然而好景不长,伴随着改朝换代,胡氏子孙又一次迁居他乡。时至五代,胡宓的后代胡沼供职南唐,担任客都之官,迁居绩溪。胡氏当时在东市建宅,西市为库,富甲一方,称盛一时。绩溪胡氏从此开始兴旺发达。 胡沼下传数世至胡峤。据《绩溪金紫胡氏家谱》卷首《策公传》、《咸公墓志铭》所载,胡峤生子胡准。胡准生有3子:长子胡符、次子胡筠、三子胡策。兄弟3人待人宽厚,在乡里素有“东吴三佛”的美誉。当时兄弟3人修建了一座美仑美奂的棣华阁,作为游乐之所。一时之间棣华阁内,高朋满座,名土咸集。许多文人士大夫挥毫泼墨,在棣华阁内留下了珍贵的墨宝。宋仁宗庆历四年(1044)春,安徽一带发生丁一场百年难遇的大荒,饿殍满地,死者埋壑。面对惨不忍睹的景象,胡策捐粟数万斛,赈济难民。内忧又值外患,当年秋天,契丹在北方边境聚集大量兵力,虎视眈眈,意欲南犯。宣抚范仲淹奉命调兵镇守北疆,但是朝廷财政困难,粮饷不济,士兵士气低落。忧心国事的胡策闻听此汛,慷慨解囊10万余钱,暂时缓解·厂前线的困难。当边事安定之后,胡策的输财助国、富而能仁被朝廷嘉奖,诏补社斋郎,不久晋升为信州铅山县尉。胡策生有3子:长子胡宏、次子胡成、三子胡咸。兄弟3人铭记父亲的教诲,千里求帅,寻访各地名帅。在得到各地名师的指点和垂训之后,兄弟3人又在太学游学十数年,以出众的才华脱颖而出,成为太学中的经学领袖。此后,胡宏于宋仁宗皇祜年间登进士第,担任处州司法参军。胡咸生有4子:胡舜陟、胡舜申、胡舜俞、胡舜举。兄弟4人在父亲的谆谆教导之下,相继成才,光大门庭。其中胡舜陟更是成了一代名臣。 胡舜陟字汝明,登宋徽宗大观三年(1109)进士第,后担任监察御史、侍御史。为官期间,他屡次上奏皇帝,直言敢谏,忠心耿耿。南渡之后,胡舜陟历任知庐州、徽猷阁待制、淮西制置使、广西经略。他所到之处,政绩斐然。但最终被奸相秦桧谄害,含冤屈死在狱中。当时百姓闻听噩耗,为之痛哭流涕。不久,胡舜陟一案被平反昭雪,他被迫赠为金紫光禄大夫、新安伯、太师、明国公,绩溪金紫胡氏的得名就来源于此。胡舜陟也因此成为绩溪金紫胡氏的名世之祖。 至此,胡舜陟将金紫胡氏带人了一个全盛时期,成为当地的名门望族,所居之地几乎占了半个县城,时任县令赵循道有诗云“安定平阳只两家”,胡家就是其中之一(《绩溪金紫胡氏家谱》卷首《旧序》)。当时,胡氏不仅人丁兴旺,而且人才辈出,登科进士,跻身仕途的更是举不胜举;胡舜申补登仕郎,担任严州府录事参军,后提拔为宣教郎,萧山知县。胡舜举宋高宗建炎二年(1128)登进士第,担任德庆军节度判官。胡舜陟生有4子:胡元永、胡元任、胡元辅、胡元高。胡元永早殇。胡元任担任补将仕郎,后转任修职官、监衡州南岳庙事。胡元辅补承务郎,转任承奉郎、监建康府粮料院事。胡元高补承务郎,后改承事郎、江东提举司。金紫胡氏成为当地名副其实的簪缨世家,书香门第。 胡姓为绩溪的著姓大族,除了上文提及的绩溪金紫胡氏、绩溪遵义坊胡氏及明经胡氏之外,还有一支历史最为悠久的龙川胡氏。东晋大兴元七年(318),散骑常侍胡焱镇守新安,咸康三年(337)濮阳迁家龙川(大坑口),世称“龙川胡”。 五、无为濡须胡氏 据《无为濡须胡氏宗谱》卷3《历代源流世系考》所载,无为濡须胡氏的远祖可以追溯到隋初的胡乐陵。 胡乐陵生有2子,长子胡福,次子胡裕。2子才华出众,为人中俊杰。弱冠之后,兄弟两人相继踏上仕途,光大门第。胡福担任隋姑孰太守,胡裕司职隋工部尚书。隋朝末年,干戈四起,胡福、胡裕两人为了躲避战乱,流寓于徽州歙县,在此安家落户,绵延数代。胡福迁居黄墩,下传数世到胡学。胡学为捍卫唐室、镇压黄巢起义,立下大功,被封为常侍,后人尊称为常侍公。常侍公告老还乡之后,迁居清华。而胡裕归隐黄山,在云海松涛之中,安度晚年。胡裕下传3世至胡松,胡松曾经生擒俞子仁,因为功劳而封为常侍。胡松生有2子:长子胡邦、次子胡珲。胡邦司职太常卿。胡珲供职翰林院,他与著名诗人李白交游甚善,结为挚友。李白曾经挥笔赋诗赠与胡珲,一时传为美谈,胡氏家族更是引以为豪。不久,胡邦迁居宏潭,生有4子:胡培、胡元、胡月、胡海。胡珲迁居麻州南市,生子胡世仁等。胡珲下传数世至胡周保,又迁居麻村。在麻村,他的子孙人丁兴旺,盛极一时。胡学的后代则名儒辈出,樵隐、双湖、定庵诸先生名闻天下。胡学生有8子,其中最为显达的当属六子胡延晖这一支。胡延晖下传6世至胡渠,胡渠生子胡汝坚,胡汝坚迁居泾邑溪头都龙坦罗村,胡汝坚下传数世至胡显保、胡五保2人,两支一同繁衍,齐头并进。2人下传数世至胡念七,他迁居池州青阳,成为青阳始祖。胡念七生子胡应志。此时正当宋末元初,兵荒马乱,百姓颠沛流离。身处乱世的胡应志年纪尚幼不慎在野外与家人走失,他独自一人在外流浪,寻找双亲,幸亏在路上遇到汪公(其名不详)。汪公见胡应志风骨不凡,非常惊奇。于是,汪公将胡应志接回家中,家人无论老小看见这垂髫小儿都啧啧称奇,不敢怠慢,认为假以时日,必成大器。汪公对胡应志关怀备至,时时流露出舔犊之情,最终将胡应志招为东床快婿。光阴荏苒,几年之后,胡应志连生2子:长子胡楠,次子胡桂。两子聪明伶俐,悟性过人。当两人还稚气未脱之时,诗书春秋已经了然于胸。宋度宗咸淳年间,胡楠、胡桂双双登榜,兄弟联芳。一时之间,胡家名闻遐迩,乡人谈及胡家往往钦佩不已。眼见2子业已成才,胡应志心满意足之余,思乡之情又难以抑止,但是汪公的养育之恩岂能忘怀。考虑再三,他决心定居于此,不久故土之思也慢慢消去。胡应志下传数世至胡廷广,胡廷广迁居歙邑。胡廷广8世孙胡绘,9世孙胡珍迁居歙县胡村,10世孙胡以文、胡以信、胡以忠、胡以行迁居考川。 据《无为濡须胡氏宗谱》卷3《原世祖》、《叙始迁》及《始祖昭堂公定堂公传》所载,到了元末明初,胡珍支下的胡昭堂、胡定堂2人迁居无为濡须,成为无为濡须胡氏始迁之祖。胡昭堂自幼博览群书,过目成诵,文章习作流露出清新雅正的气息。他人如其文,天性浑厚淳朴,待人接物,恂恂如也。虽然德才兼备,但是他淡泊宁静,视功名富贵如浮云,过着平静的生活。然而树欲静而风不上,元末天下大乱, 红巾军起义的战火燃遍各地。安徽正是元军和红巾军短兵相接的主战场,歙县作为用武之地,已经无法安居乐业。于是,胡昭堂与胡定堂商议迁居之事,准备另走他乡。当时许多乡人来到无为濡须躲避战乱,两人闻听此讯,就携家带口,怀揣谱牒来到濡须,两人因此成为无为濡须胡氏的始迁之祖。濡须虽处江淮,但却远离战火,是一方难得的净土。两人在此安家落户之后,依旧以教书训蒙为业,乡邻见两人仪表不凡,温文尔雅,肃然起敬。胡昭堂生有4子:胡钊、胡钟、胡池、胡康,胡中。胡定堂则生子胡彪。胡彪与胡钊、胡钟兄弟两人自幼一起玩乐,同居一房,因此成为老大房。胡池另居为老二房,胡康为老三房,胡中为老四房。4房子孙在无为濡须繁衍生息,代代相继,成为当地的著姓大族。 六、祁门翠园胡氏 据《安定翠园胡氏宗》之《祁邑翠园胡氏自华亭分派源委》所载,翠园胡氏的远祖可以追溯到北魏国戚胡国珍,胡国珍贵为国丈,显荣一时。他生有2子,长子胡茂封为颍川侯,次子胡惠封为泗水侯。胡茂生子胡文,为官安南守。胡文生子胡延,司职太宰。胡延生有7子,其中第4子胡洪受封之地为常州,于是胡洪子孙以此为家。胡洪生子胡学。胡学生有3子,相继登科进士,满门生辉。胡学长子胡瑜官至淮府史,传历至7世孙胡宅,胡宅迁居祁南贵溪,次子胡顼担任广州参副,此后迁居松江府华亭县。三子胡琚还未踏上仕途,已经猝然离世。据说,胡琚的后代迁居宣州。胡顼之孙胡英司职御史大夫。胡英下传数世至胡则。胡则辅助南唐,担任都指挥使,镇守江州,号令严明。当时正逢北宋初立之时,宋太祖雄心勃勃,意欲完成统一大业,命大将曹彬征讨南唐,宋军摧城拔寨,所向披靡。南唐“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河山”此时已国破家亡。摇摇欲坠。南唐的守军望风而逃,州县纷纷失陷。唯有江州在胡则的固守之下未被攻克。宋军将江州团团围困,日夜攻打。胡则浴血奋战,然而刺史谢彦实已生怯意,欲开门投降,胡则责其不忠,将其杀死。然而江州孤城无援,弹尽粮绝,最终被宋军攻克。宋先锋曹翰对死守不降的江州忿忿于怀,下令屠城。顿时,江州城血流成河,横尸满地,胡则也不屈而死。胡则之子胡杰司职南唐孔目官,早在唐都金陵被攻陷后,就成为宋军俘虏。他虽在江州城外,却未能幸免于难,被仇家谢彦实的养子认出,惨遭屠杀。胡杰两子年幼,长子胡炳年仅12岁,次子胡灯年仅8岁。两子孤苦伶仃,幸赖忠臣有后,两子被祁南宗丈名美者收留。当时宗丈客游江州,因为才学渊博,受到陈少傅盛情挽留。于是,在江州庄岳开设学院,传道授业。胡炳、胡灯兄弟两人慕名而往,从师于宗丈门下,因此能在患难之际,保全性命。当宋军退去,两子就在一片瓦砾堆中千方百计寻找祖父、母亲的尸体。陈少傅可怜两子年幼无力行葬,仗义帮助两子埋葬祖父、母亲的尸体。此时,兄弟两人在江州已经举目无亲,无以聊生。于是跟随宗丈远走他乡,来到祁邑翠园,翠园因此成为胡氏重生再兴之地。 关于翠园得名由来,在《安定翠园胡氏宗》之《翠园遗录》的记载中,还有一段美丽的传说。据说早在东汉时,翠园原为古黟赤山镇局院。时任镇局大使熊天佑之女充作古黟广德国王王妃。当时,赤山为广德国王受封之地,国王每年巡游封疆,都要在赤山顶上建造郊台,作为游观驻跸之所。因此国王常常驾临赤山。一年中秋, 王妃归宁,与母亲一起在甥女陪同之下登上郊台赏月,然而就在这良辰美景之中,王妃突然身体不适,拜月华而死。此后,王妃墓葬在局院旁。不久,有人在深夜之中目睹王妃与素嫔数人游玩穿梭于林中月下,国王疑以为神。于是,国王就为王妃建立神女庙:每当百姓有难,前往祷告,往往有应。庙宇内松柏苍翠,郁郁葱葱,镇局大院因此得名为翠园。熊大使的子孙也落业于翠园,繁衍生息,成为当地著姓大族。 据《安定翠园胡氏宗》之《安定胡氏通谱源本序》所载,兄弟两人来到翠园,打听到翠园大姓熊中立之妻原本华亭人,而且就是胡炳母亲的姐姐。落难之中他乡遇亲人,喜不自禁投奔依附于熊氏门下。熊公见兄弟两人茕茕孑立,无依无靠,顿生怜悯之情,又见兄弟两人勤勉好学,安贫守困,怜悯之中又平添了几分喜爱,于是收养两子。不久,胡炳又被熊公认为义子,娶妻叶氏,继承熊公家业。虽然生活已经安裕,然而胡炳恋恋不忘父母双亲屈死于非难之中,而尸体至今未能归葬故乡华亭。于是,胡炳重回江州,寻找亲人骸骨。当初的墓葬已经茫然失其所在。面对此情此景,胡炳痛哭流涕,只能在一都临清源立木起楼,呼亲招魂。 胡炳生有2子,长子胡云山,次子胡云峰。从此,胡炳子孙在祁邑翠园繁衍生息,绵绵不已。胡炳后代历经数世,书香不坠,人才辈出。其中,5世胡宝贤知山阴事。6世胡伯静以高超医道闻名于时。7世胡琼判昌国州。8世胡文知象山县事,胡任太平州助教。9世胡怀忠任柳州助教,胡怀义特名贡举。10世胡元符、胡镇好俱登进士第。胡氏因此成为当地望族。翠园胡氏人丁兴旺之际,一部分子孙又远迁近徙,分支于祁南贵溪、罗村、祁西梅溪、椿庄、尼源、婺源清华、黟邑横岗等地。 胡灯久居翠园,思乡心切。于是,他复归华亭。宋朝淳熙进士胡林卿公就是他的后裔。 七、龙口胡氏 据《龙口胡氏源流考》(本谱系残谱)所载,龙口胡氏的远祖可以追溯到胡公满的第40世孙胡权。 胡权自幼聪慧灵异,才智超群,以一种卓然于世的气概,鹤立于同辈子弟之中。他生有2子:长子胡岳、次子胡嵩。胡岳才略过人,不愿在桑梓故地埋没一生,钦慕东岩山水壮丽,于是携带妻儿迁居东岩山。胡嵩生有4子:胡杰、胡修、胡信、胡仪。兄弟4人都英敏闻达,淹博经史。胡清担任城州太守,为官清廉,政绩卓著,在他的治理之下,城州呈现一片太平清和的景象,盗贼的踪影一时罕见,有“草生囹圄静,花落公庭闲”之称。胡修、胡信2人“身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曾经遍游名山大川,尤其钟情于三湘的山水,一同迁居湖南。胡仪忠勇盖世,官拜福建总兵,于是安家于闽。胡杰生有1子胡鸿儒,他以清俊的美德,被誉为人中良骥。他生有2子:长子胡松茂、次子胡松贵。胡松茂世守故地,在乡里默默无闻。胡松贵生有2子:长子胡周道、次子胡周义。兄弟2人相继踏上仕途,光耀门庭。宋仁宗庆历四年(公元1044年)胡周道担任徐州刺史,胡周义则担任广东司户,他的后代迁居泰州。胡周道生子胡德高。胡德高担任太原知县,生有5子:胡均安、胡和安、胡庆安、胡孔安、胡智安。这5人被时人称为“麟趾呈祥,凤毛济美”。兄弟5人胸有大志,弱冠以后各奔前程。胡均安迁居瑞州,胡和安落业南康,胡庆安分居汉水,胡孔安流寓江西,惟有胡智安在庐舍之中,世守先人之墓。胡智安生有3子:长子胡尔玉、次子胡善继、三子胡善述。3子都颇有其父之风。胡玉生子胡志高。胡志高生有2子:长子胡挺、次子胡挹。胡挹早逝。胡挺公生有3子:长子胡达、次子胡震、三子胡和。胡达、胡震兄弟2人。一迁长沙,一迁吉水。由于世远年湮,音迅不通,已经莫知其详。胡和生子胡佑。胡佑生子胡慈达。胡慈达于元成宗大德六年(公元1302年)迁居瑞州高安南岸东门。他生有2子:长子胡功建、次子胡功捷。胡功建生平喜欢读圣贤之书,伴之以奏琴鼓瑟,自得其乐。胡功捷登明经科担任司铎。他生有7子:胡孟敏、胡仲敏、胡季敏、胡瑞敏、胡祥敏、胡云敏、胡集敏。胡孟敏的子孙远迁近徙,有的迁居筠阳石头街,有的移居宜阳总府前,有的落业于敖邑东岭下,有的肇基新安呜珂里,有的则流寓于鄱阳崇贤坊。胡功捷的其他子孙也陆续另走他乡。而胡仲敏于宋孝宗淳熙六年(公元1179年)迁居龙口,成为龙口胡氏的始迁之祖。着籍龙口之后,胡仲敏的子孙在此繁衍生息,绳绳相继,成为当地的著姓大族。 八、南垣水西下怡胡氏 据《南垣水西下怡胡氏宗谱》卷首《南垣水西下怡胡氏合谱序》所载,南垣、水西、下怡胡氏的远祖可以追溯到唐末的胡学。 胡学为清华胡氏的始迁之祖。胡学生有8子,各居4房。其中四子胡延晖这1支最为兴盛,子孙星罗棋布于各地。胡延晖下传7世至胡日华。胡日华下传3世至胡铨。 胡铨字邦衡号澹庵先生,曾经上疏高宗皇帝乞斩秦桧,令金兵胆战心惊,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忠臣。胡铨下传2世至胡汪生。 胡汪生从清华来到泾邑,求学于赵忠先生的门下,被石门朱氏招赘为婿。于是胡汪生安家落户于泾邑。 他生有1子胡有三。胡有三从石门迁居旌邑郎坑风流递铺,创立胡村社。 他生有7子,这7人除二公外,又各生l子,分别为:胡源、胡江、胡深、胡潜、胡泽、胡汉。6人的子孙在此繁衍生息,绵延3世。 到了元泰定帝时,因为土豪比邻,经常扰乱百姓,使得当地鸡犬不宁。6人的子孙为了躲避灾祸,纷纷迁居他乡。 其中胡源的曾孙胡华祖迁居石口,不久又迁往松阳;胡江的曾孙胡寄祖迁居三溪东山;胡深的曾孙胡荣祖迁居水西旧庄,成为水西的始迁之祖,他的儿子胡汪保又先后迁居下怡、马家冲;胡潜曾孙胡佑祖迁居南垣,成为南垣的始迁之祖;胡汉曾孙胡德祖、胡加祖2人一同迁居白地下怡,成为下怡的始迁之祖。4人的子孙在南垣、水西、下怡3地繁衍生息,成为当地的著姓大族。 九、潜北胡氏 据《潜北胡氏族谱》卷1《任先生奕序》、卷1《余宗子先生序》所载,潜北胡氏尊奉宋理宗时的胡淑英为始祖。胡淑英字瑞人,号琼山,于宋理宗未年登进士第,在舒州任职。为官多年,到了晚年之后,胡淑英怡情山水,志存林泉。于是,他迁居于山水秀丽、风景攸殊的潜北,成为潜北胡氏的始迁之祖。 落业潜北之年,胡淑英的子孙在此繁衍生息,支分派别。据《潜北胡氏族谱》卷“沈璨玉序》所载,胡淑英下传5世至胡鼎一、胡鼎二、胡鼎三、胡鼎四兄弟4人。胡鼎一迁居怀邑土坂桥,胡鼎三入赘桐江叶氏,胡鼎四迁居望江,惟有胡鼎二安土重迁,世居故地。由于兄弟4人分居四方,他们的始祖胡淑英也因此成为潜、怀、桐、望的始祖。胡鼎二下传2世至胡胜一、胡胜二、胡胜三兄弟3人。胡胜一和胡胜三兄弟2人依旧留居于祖宅,胡胜二则分支创业于响肠。据《潜北胡氏族谱》卷l《胜二公传》所载,响肠此地有丹崖绣壑、茂林秀竹。其间清流急湍映带左右,鸟声上下嘤嘤成韵。此地不仅风景奇秀,而且土地肥沃。胡胜二就在此地开始了艰苦的创业,数年的经营之后,胡氏生活日渐宽裕,蒸蒸日上。当初生活清贫的胡氏已经拥有良田美宅,粮仓之中“稻米流脂粟米白,大小仓禀俱丰实。”家财万贯的胡氏,富而好仁,乡邻有难,往往周贫济急,乐善好施。胡氏还不忘对子孙的教导,以圣贤之道谆谆教诲子孙。 胡胜二生有2子:胡敬、胡哲。据《潜北胡氏族谱》卷“道纯公自序》所载,胡敬世居响肠,胡哲分支于冷水坑(原名蒋家冲、今名胡家冲)及天堂各处。其中,14世孙胡邦荣迁居天堂上东山应家冲月形前。胡胜二的5世孙胡伯传迁居胡家湾,其子胡重贵迁居天鹅蛋形。 此外胡胜二的子孙还远迁陕西。据《潜北胡氏族谱》卷1《三修序》、卷“四修序》所载,载乾隆年间,胡胜二的后代胡安廷和胡安学率领两支胡氏跋山涉水,远迁陕西。乾隆二十八年(1763)胡安学携子胡邦岳、胡邦崔、胡邦嵩、胡邦书迁居陕西平利县花蛇沟。而胡邦岳不久又迁往凤县,子孙散居于竹鸡、镇安、石泉、汉阳、安康等地。乾隆二十年(公元1755年)胡安廷携子胡邦达、胡邦笠、胡邦宜迁居陕西白河县,继而复迁平利县花蛇。时至乾隆三十七年(1772)胡安廷又带领3子迁居梁家坝、得意堡侧。胡安廷下传数世至胡国兴,此时胡氏家境窘迫,胡国兴独力支撑,惨淡经营。虽然生活艰辛,先祖的衣钵不失,依旧过着耕读的生活。最终功夫不负有心人,胡氏子弟以文章扬名,胡国兴长、次2子列于国学、三子列文庠,2孙胡林俊、胡林佑则投笔从武,列于武学,潜北胡氏子孙在陕西逐步兴旺发达起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