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5654
-
- 注册时间2016-07-17
- 最后登录2020-06-30
- 在线时间2561小时
-
- 发帖3986
- 搜Ta的帖子
- 精华3
- 铜币4000
- 威望3035
- 贡献值0
- 银元0
-
访问TA的空间加好友用道具
- 发帖
- 3986
- 铜币
- 4000
- 威望
- 3035
- 贡献值
- 0
- 银元
- 0
|
—
本帖被 胡宁生 从 宗亲文学 移动到本区(2018-08-16)
—
图文:黄山怪石 2015年元月27日是农历腊月腊八,这天是我的生日,可接到给人拍婚礼片的邀请。本来我对生日也很淡漠,权当是一次生日聚会,和新人们一起热热闹闹一番,也算是特别。 早晨新郎将我接到三口镇的白果树村,9时迎亲车队出发,经过黄山区城区,直奔龙门乡入翠村戴家村民小组。 车队沿322省道驶往新娘家。322省道全程为30.16公里,是新建的旅游公路。途经燕崖、瑶珑洞等具有喀斯特地貌的景点,经长382米的第三座横跨太平湖大桥,直达泾县桃花潭,沿途山水风光秀丽多姿。25日龙门岭隧道刚刚正式通车,算是走运,开通的第三天我们就经过这里,避开了翻越龙门岭的盘山公路。 龙门岭隧道全长1119米,是单洞双向行车隧道,是环太平湖旅游公路网的重要节点。隧道通车后,黄山区至龙门乡车程缩短为7公里,到泾县桃花潭风景区仅为25公里。车行隧道,流光溢彩,车辆来去穿梭,如同置身时光隧道。 这段路程有两座隧道,还有一座“沈家湾隧道”,但那要短的多,只有275米长,新修的路面宽敞平整。这是我第二次到这里拍婚礼片,2011年11月曾到这里为同事婚礼拍片,当时公路还在筹建中,记忆中老龙门码头在小龙坑。 新娘家在太平湖彼岸,要换乘船。我们一路寻找码头。司机没有去过戴家,同车的迎亲的亲戚曾去过,但记忆模糊。我对通车后的道路也不太熟悉。看见“龙门驿站”字牌,我猜想就是新龙门码头。 新龙门码头建在俞家新村,这里是太平湖延伸到龙门的湖湾,青山环绕,水波凌凌,粉黛民居点缀其间,风景怡人。同行的禁不住大嚷:“西湖也不过如此。”我纠正说:“这里山水自然、空气清新、水质纯净,杭州西湖哪能相比。” 新娘家准备的渡轮停泊码头等候,迎亲队伍登船驶往彼岸。 说是船在水中行,也可以说舟在群山中穿梭。实景与倒影上下对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美的令人惊叹。 船儿划破水镜,尾部的螺旋桨搅得水波涟漪。画出一波又一波弧线,在山水之间延伸。 雨水像是给湖面蒙上面纱,浮云在山间漂浮,放眼仿佛是置身一幅动态的风景画,我们倒成了“画中人”。 一湾湖水静躺在山水之中,冬季是枯水季节,水位最高时留下的痕迹给众岛屿勾勒出数个圈圈。船在山中绕行,一会儿山穷水尽,一会儿豁然开阔。 湖畔散落一些人家,组合独特的山水风情,山依水而秀 水傍山而丽。而村落兼有山水之灵气,带给人不一样的印象。这里群山环抱、碧水蓝天、鸟鸣花香,远离浮华,是块净土。穿行在山水画廊间,如诗如画,如痴如醉。 船行40分钟,停靠在戴家码头,码头距村里还有约1公里山路。下船后,迎亲队伍沿着山边小路步行入村。 行间看见山上茶园有一坐古墓,墓前伫立有一块青石主碑,。碑文是:“唐代宣州都督戴国公左匡政将军之墓,唐贞观年间立,公元二OO三年十二月,黄山市黄山区龙门乡人民政府修建。”同行的当地年长的村名告诉我,这是左将军墓地。是2003年政府拨款在原墓上重新修建的。他指着对面告诉我:“那山叫将军山”。 村口伫立有“唐代宣州都督左匡政将军故里”碑文,表明这里历史悠久,是一个具有一千多年历史的村落。 这里是“太平湖左匡政历史文化景区”。历史上人文荟萃,曾出过多位进士。尤其是唐代兼管徽州军事的宣州第一任都督左匡政将军就出生在这里。 左匡政号称左难当,是隋末唐初人,史记中记载为泾县人。源于历史上太平县是由唐天宝四年(745)由泾县划分14个乡而设的县,而左匡政在世时间是公元596-644年,至设太平县时,他已去世一百余年了。 在隋末的社会动乱中,他因魁梧勇猛而被推举为首领,组织起一支地方武装,自保皖南一方百姓,且筑城于陵阳山下,号为“猷州”。李唐王朝时,他归顺了朝廷,因有卓越的军事才能被朝廷封为一品大将军,封为“戴国公”,并世袭给了长子左绍齐。弟弟“左难定”追随左右、借其力而官至工部散骑。左难当48岁随薛仁贵征东高丽国不幸阵亡,后遗体运回故里安葬。乡人为他立庙祭祀,尊称左匡政为左王。 明洪武《泾县志》记载:“唐,左匡政,史名难当,汉尚书令左雄之后。隋末盗起,难当率众保障乡里,因推为总管。武德三年入朝,授猷州刺史,封戴国公。卒葬今太平县龙门乡,乡人庙祀之。永安中难当墓有紫气冲天,遣钦天监范仲蔼,旨断墓之山岗地脉,并除子袭封”。 左匡政不愧为乱世枭雄,他不畏强暴,保障乡里,使一方百姓幸免于涂炭的功德永世受人景仰。 左匡政故里当年的泾县龙门里入翠坑左家就是今天的黄山区龙门乡戴家村民组,和泾县的桃花潭仅一山之隔,当地居民讲的方言与泾县一样。下船沿依湖而建的“村村通”水泥路,路尽处就到了“戴家”。 “戴家”村坐落在太平湖湖湾里,是一个乖巧而安静的小山村。整洁、秀美,用世外桃源形容一点都不为过。可居住在这里的人可不这么想,特别是年青的一代,尽管是生他养他的故土,可绝不安心生活在这闭塞的山村。接亲的新郎家人告诉我,新娘一直在城里工作。说在家待一天都着急。这次因为婚事,才在家待了十多天。 既然是左匡政故里,那这里应该是以左姓集中居住的村落,为什么都姓戴?而称为戴家呢? 隋初云南大理廷尉左少卿和都统御史左建成从婺源迁往龙门时,这里叫“左家宕”、“左家”,因左匡政被赐封为“戴国公”后,将“左家”改名“戴家”。因左匡政声名鹤起,唐宰相戴至德后裔又迁入戴家落户。所以这里戴姓为两支,新老戴姓共同繁衍生息,成为望族。 经常有左姓的后人来这里寻根问祖,戴家迁出去都还姓左,反倒是戴家这个源头,一个姓左的都没有。当地老人说:“戴、左本一家!”。 后陆续有陈姓迁入,成戴、陈两姓共同居住的村子。人口曾经高达2000多人,明清年间又出多位进士,官绅倍出。当时大兴土木,造建居宅,营造出规模颇大的古村落。 由于清末太平天国军烧毁大部分民居,陈村水库蓄水后又淹没半个村庄,上个世纪70年代后仅存戴家上半个村庄。现在的村子眼见之处是90年后期重建的,很难找寻千年古村落的痕迹。 唐天宝十五年(公元756年)春,李白在游过泾县桃花潭后,从龙门越龙门岭去太平上黄山。传说李白经舒家来到左家村(现戴家村)参拜了左匡政墓。 这里还留下唐末诗人罗隐的痕迹,他慕仰左匡政,专程来寻访他的故地,并留下了“根盘蛟蜃路藤萝,四面无尘辍掉过,得以吾师始惆怅,眼前终日有风波”的诗句。但不幸病逝于此,村民将他葬于呤诗处的村口山上,让他永远留驻在这里。 时过境迁,目前“戴家”只有50余户人家、约170口人。溪流穿村而过,民居倚岸而聚。 村子镶嵌在山坳里,民居藏身于茂林中。竹林随风摇曳,树木枝叶婆娑,流水潺潺不息......透射出别样的魅力。 大部分民居建在进村方向的左侧,是村子里的主干道,而隔溪相望的右侧民居为方便出入只得架设桥梁。尽管所见之处桥都很简陋,但并列在溪流上的一溜子倒蛮有气势。 木材是当地最方便、最廉价的建材,所见之处绝大部分是木桥,并且很是简易,用原木横搭两岸,上面钉上木板,就方便通行了。 而通到对岸菜地的木桥是最简易的了,真担心担肥时怎的行走? 拐弯处的桥具有现代特征,是村里所见的2座石桥之一。这里是通向村头的主要道路,水泥路面平坦宽敞。 对岸翠竹青青,竹林中伫立有两座简易的茅房。家家户户的改厕工作已经完成,留驻祖祖辈辈生活实施,搁置这里见证历史。 拱桥感觉造型有些怪怪的,说不清是石桥还是水泥桥,特别是桥栏,道不明是桥栏还是桥柱。好奇心驱使我上桥去看看。 桥的那头是口古井,井旁竖立有“龙泉井记”黟青石碑,尽管字迹不甚清楚,但了解到此井建于唐代,并附会有民间传说。 “有水人家才能活”,与许多古村落一样,民居依水而建,水给人生活便利,增添山村活力。同时源源不断的流水象征人丁兴旺,财源滚滚。 村子很小,藏身于湖边山坳,连个日杂店也没有,但独有的恬静、清新让我感到惊喜,趁送亲宴席的间隙,我走进村里。摄下新娘的家乡,为婚礼片润色。 伸出屋脊的红彤彤的柿果,好似张灯结彩的灯笼。彰显山村的喜庆。 送亲是农家自办的宴席,比较起饭店来说经济实惠,并且货真价实。席间大家并不太难为新郎新娘,而对接亲的却毫不客气,似乎不灌醉绝不收兵。好在接亲的早有准备,装醉装的那么逼真,弄的连我也真假难辨。 婚宴结束,送亲的准备嫁妆。没有准备新娘的花轿?而将嫁妆绑成花轿?倒感觉特别新奇。 震耳的炮竹声中,发亲的的时辰到了。新娘的哥哥背新娘出门交给新郎抱着出村口。接亲的、送亲的队伍开始启程。 抱了一会新郎就气虚了,好在新娘家据村口不远,出村新郎就放下新娘,送亲队伍步行走向码头。 行径间下起了小雨,穿行在山水间,沉浸在烟雨中的迎亲场景有特别的魅力。 新娘家的伴娘手持两盏红色宫灯引路,新郎家的伴娘就为新娘撑开红伞,按婚嫁习俗从出门直到进入新浪家才能收伞。一来红表示喜庆,鸿运罩头;二来表示红伞开枝散叶,寓意新人早添贵子,儿孙满堂。 娘家人准备了两只船,稍大的船是迎亲、送亲的乘坐的,大家喜庆洋洋的将嫁妆和新娘、新郎接送上船。而稍小的船专门为我摄像准备的。安排我上船舱顶棚?尽管开船的村民一直强调行船时很平稳,但有些恐高的我还是战战兢兢。 鞭炮声中,船徐徐离开码头。 隆隆的马达打破湖面的平静,沿曲折航道行驶,湖面划出一道新人憧憬明天的风景线。 太平湖形成前,“青弋江”是皖南的重要大河,既是联系皖南山区与外界经济生活的重要纽带,也是一条重要的文化传输的长廊。千百年来承担着山区的竹子、木材、茶叶、木炭等土产品的运出,生活用品油、盐、酱、醋、米、布等产品的运进。现在作为黄山情侣,成为游人青睐的福地。 由于淹没后靠搬迁,大多数的建筑都保持有上个世纪70年代的传统,沿湖两岸一排排一幢幢白墙黑瓦的徽式民房掩映在青山绿水之中。近年新建的322省道改写了龙门对外联系堵塞的历史,湖边公路两旁的村庄就像一颗颗璀璨的珍珠镶嵌在这条彩带的两侧。 下雨天凉,新人在船舱避寒,经我提醒,他们走出舱门,迎亲的也将嫁妆的喜字摆放在明显位置。 前几天气温还高,由于昨夜的降雨,气温陡降,新人们为摆姿,乐呵呵甘当了一次“冰冻美人”。 到达来处新龙门码头,离开时俞家新村时,男女老少几乎全体出动,“拦亲”纠缠很久。尽管花费许多糖烟,大家还是乐意。临到新郎家时,迎亲的司机、伴郎们还起“内讧”,不依不饶的“敲诈”了一条喜烟方才罢休。呵呵!“不闹不发”,增添了喜庆。 原路返回到三口,结束了接亲的行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