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3846阅读
  • 0回复

[网络转载]中国当代奇门遁甲实战第一人胡明华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胡宁生
 

发帖
3986
铜币
4000
威望
3035
贡献值
0
银元
0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6-10-15
来源:齐鲁晚报网

    原标题:胡明华:传统文化的振兴,需要每个人努力
书香门第

    对大多数人而言,奇门文化就像一位罩着传奇面纱的神秘人物,神奇而遥远;对于胡明华来说,开始接触并修习这门传统文化同样有着很深的渊源。
    时光回溯到民国初期,当时,胡明华先生的太爷爷是位壁画匠师,类似于今天的装饰壁画画师。时值国民党20路军总指挥张芳家里进行装修,太爷爷担任主要负责人。张芳原来追随孙中山先生,后来蒋介石起事,由于内部的这些分裂,张芳迁居到胡明华先生的老家铁门县。张芳是个文化人,喜收集汉碑,把四处搜罗到的汉代碑刻收集到家中,并镶起来作为展览。胡太爷爷在这些古籍资料中无意发现了光绪年的一本奇门遁甲方面的古籍,于是偷偷揣回家,当宝贝收藏起来。然而,古书中的繁体字和文言文,胡家历经几代一直无人看懂。这个“传家宝”一直到胡明华先生的父亲一代才算得到用武之地。
    由于家族一直从事文化类工作,也算“书香门第”,胡家也积累了不少书和其他文化产品。到胡先生的父亲一辈,依托家中积淀,他读了洛阳一所中专。六十年代国家自然大灾害,胡父回到老家,开始研究周易,后来开始涉猎奇门遁甲的研习。胡明华先生最早接触奇门遁甲,正是因为受到父亲熏染。
传奇人生
    从小胡明华就接受父亲传统文化的教导,尤其是易学与奇门遁甲基础知识的熏习,这为他后来在奇门领域的成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后来上了小学,老师聂冰洋先生对他悉心教导,小学几年成了胡先生国学与书法的养成期。
    1990年,二十多岁风华正茂的胡先生结识了当时河南省青年书法家协会理事吴行先生(现任河南省书法协会副主席),并因此正式步入书法之门,开始对林氏(林散之)书法产生了浓厚兴趣。后来由于父亲身体不好,为了营生,他于1992年在当地一大型国企上班,负责整个企业的宣传工作。因文笔比较好,加上黑板报画的好,一直很受器重。
    1993年,胡先生去南京访友,当时恰逢鸡鸣寺针对外界人士提供修佛、闭关辟谷场所,于是喜爱传统文化的他就在那里闭关学佛三月,将之前学习的道家传统文化与佛家思想做了个印证。
    1994年,机缘巧合,胡先生认识了一位对文字很有研究的先生,掌握了甲骨文的辨识方法,开始研习甲骨文,通读先秦文史。中国早期文化很多都是甲骨文,没几个人看得懂,更别说能准确翻译了。对甲骨文的辨识可以说给胡先生后来的研究考察工作奠定了基础。
    1995年,胡先生到甲骨文化的发源地安阳西小屯考察,发现这里有很多古代先哲用甲骨文写下的记录,有很多关于易经、奇门遁甲的应用。他惊喜地发现,原来奇门遁甲也可以应用到生活的各个领域,并不仅仅是狭窄地应用到军事。
    胡先生如获至宝,开始一一记录学习。那是个人迹罕至的偏僻之地,为了记录和查阅一些东西,他经常要睡在荒郊野外,有时随便找个树林或山洞就钻进去休息。购买食物也极为不便,废寝忘食的他经常摘点野果聊以充饥。一年四季,冬季最糟糕,严寒和饥饿考验着胡先生。那么多宝贵的资料,很多记录在碑文上,一旦离开,再回来又要重头去找、对号入座。所以无论多么艰苦,他的记录工作从未间断!正是以这种坚苦卓绝的精神,胡先生将这项研究持续了将近20年。
左刘大钧右胡明华

    1998年,胡先生拜入当代易学泰斗刘大钧教授门下精心研习,对易学的造诣更加精深。
    2005年,通过整理甲骨文资料,研习占卜之术,胡先生创造出了许多自己的参悟与成果。最终他发明出阴阳五行等量代换公式,像数学或化学里的公式,只要照着把五行填入,就能得出相生相克的结果。不需要深入了解易学知识,只要代入即可应用。这为奇门遁甲在生活中应用、普及、实战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为奇门遁甲在生活中的实用做出了很大贡献。
    2011年,胡先生将多年潜心研究所收获的思想、理论成果撰稿成书,出版了自己的第一部专著《奇门通义》,正式将军事文化领域中的诸多应用引入到社会生活中。
    2014年,受朋友邀请,胡先生到山东济南子房洞风景区游览,并在那里修行了几个月。子房洞是汉代张良退隐后的修行之地。刘邦称帝后对功臣开始清算,张良通过奇门遁甲的测算提前知道了这个想法,因此自请退隐,避掉了祸乱,后来就在子房洞进行修行,传说也在此洞羽化成仙。神奇的传说赋予子房洞传奇的色彩,这个奇特的洞穴蜿蜒一二百米,酷似一条龙。地灵人杰,千百年后的今天,当胡先生在洞里修习时,感到精神状态特别好,参悟良多,或许真的是受张良先师庇护吧。
    今年,胡先生的第二部著作《周易思维逻辑》完稿,很快将面世。
继承与创新
    胡先生目前掌握的关于“奇门遁甲”方面的学识,包括出版《奇门通义》,可以说是两代人近40年智慧与心血的结晶。胡先生的父亲对于奇门遁甲的研究也付出了很多心血,他的很多理论都源于父亲早期的研究。筑基阶段正是在父亲的帮助下完成,进一步得到提升则是在中国周易学会会长刘大均教授的教导与帮助下完成的。通过在刘老师处的学习,胡先生对周易研究的象数和易理都得到了进一步梳理,形成自己一套完善的理论体系。
    胡先生介绍,学习奇门遁甲需要特殊的方法和法门。如果说周易及风水是空间的科学,那么奇门遁甲则是时空的哲学,它比周易多了一个时间维度。很多研究周易的人研究奇门遁甲总是进不来门槛,原因正在于他们没有掌握“时间”这把钥匙,所以进不了这扇大门。
    中国目前流传的经典传统文化大多在春秋先秦时期就已经完成和流传,然而,在中国传统经典史上,奇门遁甲似乎一直都没有很大的影响力,在普通人印象里,它一直是一门神秘学科,接受群体似乎很小。
    胡先生介绍,任何经典基本都在先秦时期完成。比如军事上应用最为广泛和重要的两部著作:《孙子兵法》和《奇门遁甲》,《孙子兵法》早在春秋时期就完成了,可是《奇门遁甲》为什么完善的那么缓慢?原因就在于它的思想过于博大精深,也因为它是一门应用的哲学、实践的科学,需要更多时间、更多代的有识之士去结合实际案例补充完善,精益求精,才能大成。
    关于受众小这个问题,胡先生解释道,因为在古代,《奇门遁甲》属于禁书,主要是帝王之学,讲究统帅天下、派兵作战的方法。我国封建统治一直都是武力改变政治,统治者为了避免民间力量掌握领兵方法而增添祸乱,因此宋代后就不传民间了。
    胡先生在对精典传统文化进行继承的同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在原有的奇门遁甲的基础上,取得了很多突破和创新,他苦心孤诣,创造了“甲骨奇门”流派!
    胡先生认为,易学本身就是象数理,在他20多年的钻研中,对三方面都进行了深入学习和研究,这是研究奇门遁甲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加上研究甲骨文和译传的基础,他对奇门遁甲做了一些改造,因为奇门遁甲经历了从商周、三国,特别是到宋代,已经成为标准版本,并且历史上有几个代表人物,他们都有很大成就,体现在把奇门遁甲作为帝王之学,重在修身、治国、安天下。但奇门遁甲有个局限,就是只应用于军事之中,没能在更多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经过多年研究,胡先生将奇门遁甲引入社会生活的应用之中,这算是一个突破和创新。目前为止,胡先生是第一个这样做的人。
三个“第一”
    第一个把奇门遁甲文化从军事领域引入社会领域的人
    胡先生介绍,奇门遁甲是帝王之学和孙子兵法,孙子兵法是春秋末期孙膑写成,但在这之前,随着战争的开始,奇门遁甲的形式和运用早已在社会上开始了。它最早的运用应该是甲骨占卜,运用的是八卦,直到1937年在阜阳开始发现太极,当时是汉代文物,现在我们知道它是奇门遁甲最早的应用之一。在以后通过三国诸葛亮,特别是到宋代,但是奇门遁甲都运用在军事上。因为现在社会的局势,军事是作为安全和国家战略最重要的文化之一。中国文化就体现了一个是易经政治治国,一个就是孙子兵法,也就是奇门遁甲安全卫国,这是保证民族繁荣和民族发展最大的两个利器。
    胡明华先生把奇门遁甲和周易的易理结合,对奇门遁甲进行了改造创新,第一个把奇门遁甲文化从军事领域引入社会领域,这是从宋代到当代没有人来完成的。
    第一个把从宋代到商代的易学与奇门遁甲体系完整贯穿起来的人
    胡先生在自己的第一部著作《奇门通义》这本书中,把从宋代到商代的易学与奇门遁甲体系的内容以诗歌形式做了一些阐述,包括理论和运用。
    胡先生这样理解奇门遁甲:“实质上我想奇门遁甲是一门军事文化,具有战略、战术的思想和它的高度哲学。我们在给人应用奇门遁甲时,我觉得它是一门学问。它不是一些人奉之为迷信的东西。最重要的是,我们要理解它,它才是具有中国文化最具有智慧的代表。几千年的中华智慧,它是最成熟的一种理论,我们说哲学的时候,过去都说的比较概念化。但是,我们经常用,只是我们不知道。比如,每个人都在一个空间,处于一个处所,我们没法了解,实质上这些在古代时,在文化里面都规定了,比如说八方、八门。但没有经过这些学问的人,完全不能理解。他们不知道方位具有时空性,比如说中国的24节气,这在商代就都有了,所以说我们现在就是把奇门遁甲从军事文化引入社会,就是运用了阴阳五行的属性,从哲学理论,从辩证上,对奇门遁甲做一个归纳和总结,这就是我当前和过去20多年所做的工作。”
    第一个提出“东方文化从道理向真理方向发展,西方文化从真理向道理方向发展”理论的人
    胡先生认为,东方文化属于道理,西方文化属于真理。两者的区别是,道理属于自然客观规律的理论范畴和标准,是自然哲学。道理作为道,具有一切万物的标准,它具有规律和规律的发展,包括道理本身以及各个方面,这是中国文化一个根本的文化学术和范畴,包括它的本体、理论根本。而真理从属的是自然主观的科学,真理具有统一标准。统一标准说明它本身具有一种度量,具有一种规定,也就是原则定义。
    胡先生介绍,这正是道理与真理所不同的地方,道理是没有这个标准的,因为道理服从于事物各个不同的存在环境。所以道理和真理既不具可比性,又不具统一定义性,但是它们之间具有转化性。追求真理,又要服从于道理;追求道理又符合于真理,实质上这两个就是一个本体论,这是中西文化的本体论。
    胡先生进一步讲解,道理实质上是一种自然现象,自然的存在。是一种自然的,不加任何外力修饰的东西。比如中国的书画,中国的自然事物,客观规律,追求的是一种自然法门。不是人为因素,而是自我自在的因素。中国有一个词叫大自在,就是以自我、自然为中心,认为所有的道理都在自然里面,从自然里面去寻找,这种理论方法服从了一种自然规律,具有天道地道和人道,是把自然作为人,天人合一的理论来看待。我们现在生活中很多事物是人的一部分,但在中国文化中突出的是以自然论自然,以自然来论人,也就是用自然万物本身变换的规律,来衡量人现在做的事情符不符合自己的规律。这就是中国文化的天人合一。
    而真理则是用主观来衡量外在,是以自我为主,以规定为原则来衡量所有一切。道理以自然为中心,真理则以人为中心。人一旦以自我为中心时,其实已经和外界万物分立、对立了。
    因此中国与西方形成了两种文化:一是道理的东方文化,另一种是真理的西方文化,形式哲学。这两种文化有很大不同,中国文化虽然是客观学,但它是主动的,是主动接受,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对自然的直接运用,自然一切为我所运用,这是它的最高智慧。为什么自然能被我所用?因为它和自然是融合的关系,是部分和整体的关系,人作为自然的一部分,他和自然这种关系具有密切联系。
    自然是圆满的,自然是万物万象什么都有,是非常完善、饱满的。东方文化认为人作为自然的一部分时,他就直接和事物互动起来,和自然互动起来。而西方文化是真理文化,坚持的真理是对于事物的一种被动接受。因而没有办法互动,因为他和自然是割裂的,人是以个人为中心的。
    胡先生继而阐释了中西文化相互变化的现状:“中西两种文化,一个追求真理,一个追求道理,但实质上道理和真理,客观和主观是相互变化的。我们当前就面临了这种变化。西方在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就已经开始接触中国的四大发明,发展了他们的自然科学;中国也在近代洋务运动之后学习西方,所以说当代社会正在进入一种大交流时期,这正是我的第二本书《周易思维逻辑》中的一个最重要的内容理论。”
    (胡明华,祖籍河南洛阳,现居北京。中国当代奇门遁甲实战第一人,“甲骨奇门”派创始人,知名书法家。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客座教授,先后获得中国十大堪舆风水实战策划师、中国十大奇门遁甲实战策划师等称号。被人民网、新华网、光明网、人民日报、中国网、新浪网、腾讯网、搜狐网等几百家媒体先后报道。目前服务于中国银行、民生银行、S O H O中国、万科、华远地产等近百家上市和非上市公司。)
黄山怪石——其貌不扬——内涵无限!
快速回复
限150 字节
批量上传需要先选择文件,再选择上传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