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3242阅读
  • 2回复

【游记】被忽视的黄山东大门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胡宁生
 

发帖
3986
铜币
4000
威望
3035
贡献值
0
银元
0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6-10-18
— 本帖被 胡宁生 从 宗亲文学 移动到本区(2018-08-16) —
    黄山东大门泛指黄山区谭家桥及汤口三岔一段区域,相对来说,游客不是直接从这里上山,途经时也不会多加关注,是一片被忽视的地方。

    由于学校和谭家桥留东村是帮扶单位,2009年7月1日去了位于东黄山的谭家桥东黄山村,共同开展纪念中国共产党诞生纪念日的活动。上午。我们从黄山区出发,沿103省道驶往目的地。沿途山清水秀,让人目不暇接。

    公路蜿蜒沿麻川河上行,豁然开阔处,河套土地肥沃处庄稼茂盛,贫瘠的沙硕地杂草稀疏,远处黄山云缠雾绕。

    途经“黄帝源”、“普仁滩”景区。但由于黄山名声太大,游人在有限的时间直奔黄山景区,这些小景点遭到冷落。“黄帝源”已退出旅游市场。而“普仁滩”尽管是国家3A级景区,曾以国内首创的“二漂合一”游览模式独领风骚。可景区在2011年8月中旬曾推出“红色实战”的旅游项目,由于游客和景区工作人员穿着日本军装,上演日军侵华,烧杀抢掠的场景。活动部分照片被传到网上,引来了一片质疑,而被叫停,从此一蹶不振。如今“普仁滩”的“黄山第一漂”的招牌依旧,可游人却门可雀罗。

    坐落于黄山东麓的谭家桥镇交通便捷,205国道、103省道与合铜黄高速公路交汇于此,又称黄山东大门,是中国十大名茶—“黄山毛峰”的原产地。
    谭家桥镇历史悠久,自唐天宝十一年(752)始建太平县(现黄山区)时便属其管辖。唐永泰元年(765),废太平县时辖地还归泾县。唐大历年间(766-779)恢复太平县以后一直属太平县管辖。

    发源于黄山的麻川河穿镇而过,横跨麻川河的古桥“八甲石桥”有一个美丽的传说。
    相传八仙中韩湘子在一个夏天,飞驾彩云来游黄山。到谭家桥见一条滔滔大河挡住去路,受黄山山神指点,化身石匠准备造桥。恰巧遇见八仙之一的蓝采和,韩湘子邀请蓝采和合伙造桥。而蓝采和名利心重,欲与他比个高低,借机显显自己才能。说每人各造一座,并且要在鸡叫三遍以前造好。韩湘子心想,河上多造一座桥也好,就欣然应许。
  当夜,韩湘子拿起仙帚来到黄山白亭,赶着一群膘肥体大的活猪到谭家桥河边,仙帚一摇,双手一拍,肥猪们就呆立不动,变成一块块巨大的花岗岩石,韩湘子又从仙帚上拔下一根仙毫,轻轻一吹,仙毫直射九霄,一会儿又直栽下来,变成一个墨斗,飞快地弹开石头。一条条白净光滑的石条,齐整整地排在河边。韩湘子连忙砌起桥墩,竖起桥身……鸡尚未叫三遍,一座五孔石桥造成了。但蓝采和尽管暗中要与韩湘子比个高低,但法力有限,只能在河窄水急的石门处架起一座独孔桥。由于造得马虎。韩湘子刚迈到桥上,桥身就坍塌了。蓝采和羞得一声不响地驾云溜走。

    原来的205国道通过“八甲桥”,现在从G3高速出口与103省道交汇处修建了新路与205国道连接,撇开了“八甲桥”。上205国道往旌德方向行驶不远处,就到了留东村,近期行政规划调整,这里已经是东黄山村了。

    这里原来是安徽省公安厅于1955年建立的一个劳动农场,始称安徽省地方国营黄山茶林场,于1965年10月份正式移交给上海市经营,成立上海市黄山茶林场。成为当时的上海知青集中安置点。而留东村一直是黄山区(原太平县)的属地。

    省道103和G3高速未开通以前这里是华东地区进入黄山的唯一通道,205国道穿村而过。

    这里有山有田,加上上海茶林场的“阿拉”们,这里人们一直生活小康。

    在村会议室,开展了纪念活动,村负责人介绍了情况,学校和村里进行了党建交流。

    作为交流活动的内容,村主任带领我们参观东黄山村。谭家桥地貌基本上都是石灰岩,裸露的崖壁上植被顽强的生长,勃勃生机。

    斑茅,翠竹、灌木交错,将山体包裹的严严实实。

    大地青青,山岚叠嶂,蓝天白云,景色精致。

    村委会不远处就是原上海黄山茶林场的场部,这是块风水宝地,精明的上海人不肯舍去。现在的“东黄山旅游度假区”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设有心族之旅酒店、东黄山国际青年旅舍、东黄山拓展营、健康中心、球类管理中心、东黄山农林公园等。

    黄山茶林场现有山场土地面积为4666亩,其中茶园498亩,林地1485亩;职工180余人。场所属单位除度假区外,还有党政办公室、医院、学校、社区居委会、派出所、劳动人事部、产业部、工程部、物业办以及东桥、黄龙、麻川三个农业连队。周围有上海市创办的5家疗养院和各大自然旅游景点。就是黄山腹地的小上海。

    度假区内自然、人文历史资源丰富,注重旅游文化品牌的打造,主要围绕以海派文化、知青文化和茶文化三大文化为中心。已经初步建成知心小镇海派风情区、农耕文化景区、知青部落怀旧景区。

    走入海派文化区,“万绿丛中一抹红”是对东黄山旅游度假区的第一视觉感受。红色的琉璃瓦、米黄色的墙体、再加上街道两边老上海的弄堂格调和城隍特色,典型的海派文化得到淋漓尽致地表现。

    海派文化最突出的特点在于“海纳百川,兼容并蓄”,在东黄山旅游度假区则主要体现在沿街的建筑风格上。新建的建筑其采用了中外合璧、艺术交融的形式,运用了自然的表现手法,体现了对大自然生态环境和轻松愉快居住氛围的热烈向往,既自然、生态、幽静,又古朴、高雅、大方。
    室内外注重空间的实用、方便和与自然的结合交融,讲究个性和建筑细部、多元化的建筑形象。仿古堡尖顶建筑,周围青山绿水环抱,“玉兰听溪”、“天竺揽月”便是游客享受海派文化熏陶的最佳体验之处。

    在知青年代里,有近8000名上海知青到黄山茶林场工作和生活,他们历尽千难万苦,饱经生活沧桑,把自己宝贵的青春挥洒在第二故乡的土地上。黄山茶林场典型的知青运动内容,是那个时代一段历史完整的,极为真实的缩影。
    知青文化是东黄山旅游度假区的主体区域,其内知青文化特色鲜明,知青运动内容丰富。除分布在茶林场周围的山谷中的20多个知青连队旧址外,还有十一位革命烈士墓及墓碑、英雄桥、知青老照片等反映知青故事的众多遗迹和描述知青生产和生活的著作——《知青部落》。

    茶文化作为东黄山旅游度假区的文化品牌之一,其底蕴深厚,文化源远流长。度假区内现有绿茶生产基地430多亩,有黄龙、东桥、麻川三个生产作业连队,同时立足清洁化、自动化、连续化生产模式,开展产、学、研一体化建设,建成了集半自动化操作,连续化、清洁型生产为一体的黄山区首家茶叶清洁化生产线并投入运营。
    为突出茶文化,在东黄山农林公园内建有近50亩的观光茶园。街道旁的老城隍茶馆和茶树绿化带,公园内的茶经亭、茶字帘,营造出突显茶文化的自然空间和品茶的幽雅环境,同时满足了游客赏茶、采茶、制茶、品茶的多重需要。

    1965年,上海市黄山茶林场归属上海市农工商集团直接管辖,以农林业、加工业和工业为主导产业;七十年代中期开始创办工业,并有上海医用缝合线厂、黄山制药厂、黄山无线电元件厂、黄山汽车配件厂等下属企业。当时,很是繁荣。

    2003年6月,经上海市农场局的批准,归属上海农工商集团(现光明食品集团)下属企业——心族实业总公司,着力发展旅游产业,从事茶叶生产加工、经济林业生产、水稻种植、野生养殖和经济果林,以及旅游服务接待业,2007年成立东黄山旅游度假区有限公司。

    到海派文化区途中有一片裸露的岩石区,颜色墨黑,长期受风雨侵蚀,形状怪异,这块地域呈现的喀斯特地貌,是度假区的特别的一景。

    驻足停留很久,细看细品,露出地表的奇石,造型说谁像谁?

    结合国内外观光旅游、休闲度假旅游、历史文化旅游及生态旅游的发展趋势和东黄山旅游度假区区域范围内旅游业发展的实际,按照国家AAAAA级旅游区标准,建设国际健康休养度假园区、东黄山休闲度假区、户外运动发展区,并完善知青部落景区的建设。

  这里到处都能听到上海口音,不仅游客来自上海,工作人员中不少也是上海人。如今这里也属上海管辖,甚至连派出所门口挂的都是上海静安分局的牌子。“文革”期间,这里先后安置了近万名上海知识青年,有“一万名知青、十万亩大山”之誉。知青们在这里留下汗水、青春,也留下了深厚的感情。而他们带来的文化知识、生活方式也使这里的山水染上了现代气息。这里与大上海紧密连在了一起,“安徽小上海”就这样成为这里的代名词。

  2003年6月,经上海市农场局批准,茶林场归属上海一企业后,逐步转变成以发展旅游产业为主,茶叶生产加工为辅的产业格局。精明的上海人看中的正是知青文化情感的附加值,“踏寻父辈青春的足迹,启动融合世界自然文化遗产之旅!”成为他们招徕上海人来此旅游的口号。

    度假区的南边一块空地上一列标着“东黄山往返上海”的绿皮火车停在不太长的的轨道上,分外惹眼。蒸汽机火车头是从杭州买来的,一节硬座车厢是从芜湖钢铁厂拉来的。进入车厢,内部装修成弥漫着小资情调的咖啡厅,旁边还陈列一辆老爷车。真的佩服景区的创意,怀旧的心境得到释怀的同时,重温起上海与黄山的因缘,成为沪皖两地文化交流的纽带的历史。

    离开东黄山旅游度假区,我们继续前行,沿途风景秀丽,远望群峰之中黄山最为瞩目,云漫雾绕,如同仙境。

    这里地广人稀,可开发的地方很多。借助地域优势,结合市场需求,东黄山村着力发展特色养殖业。在村主任带领下,我们首先来到黄山特种养殖科技研究开发中心。

    黄山特种养殖科技研究开发中心已被列为农业部中国大鲵保护区建设项目繁殖点,放流物种为大鲵,现有种鲵100多对。大鲵俗称娃娃鱼,是国家二级保护水生野生动物,野生的大鲵目前处于濒危状态。缘由黄山特种养殖科技研究开发中心,谭家桥镇被安徽省农委命名为“大鲵之乡”。

    养殖中心位于黄山区谭家桥镇的石门源,这里背依黄山,地处深山,环境幽静。

    不远处就是石门峡景区,放眼看去,山腰摩崖上刻的“石门天下秀”五个大字清晰。高处的观景台可见游人。

    黄山特种养殖科技研究开发中心除培植大鲵苗种外,也是中华鲟的繁殖育苗的基地。鲟类最早出现于2亿3千万年前的早三叠世,古鲟的化石出现在中生代白垩纪,距今约一亿四千万年,中华鲟是世界现存鱼类中最原始的种类之一,是“水中活化石”。
    顺山势自上而下修建了不少水池,池中放养有中华鲟种鱼。

    中华鲟主要分布于中国长江流域,近期由于拦河筑坝,阻碍了中华鲟的洄游通道,加上环境恶化,捕捞过度,自然资源日益减少。1988年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具有很高的科研、药用和观赏价值。

    中华鲟体型修长,体纺锤形,头尖,头顶骨片裸露。口下位,呈一横裂。口前吻腹有2对须。体被5列骨质化硬鳞,背部1列,体侧及腹侧各2列。尾鳍为歪形尾,上叶长,下叶短。
    中华鲟是一种海栖性的洄游鱼类,每年9~11月间,由大海回长江生殖洄游。尽管中华鲟产卵量很大,但是成活率不高,成鱼的为少数。黄山特种养殖科技研究开发中心研究发展中华鲟的繁殖育苗的项目意义很大。

    选择在这里培育繁殖大鲵和中华鲟,主要是这里的环境、气候特别适合。这里地处黄山脚下,空气清新、水质纯净。

    离开黄山特种养殖科技研究开发中心,我们来到不远处的黄山特种野生动物养殖中心。进大门我们都进行了红外线消毒,方可入内。

    坐落在黄山脚下的黄山特种野生动物养殖中心占地面积50亩,介绍说是是华东地区规模最大、技术最成熟的特种野生动物养殖基地。我们首先进入的是野猪养殖区。

    一排排小平房的猪舍里圈养有许多野猪,说是野猪,其实也不是地道,是家猪和野猪杂交的猪种,野猪比家猪经济效益高的多。看来培育繁殖效果不错,猪舍里都有成群小野猪在欢蹦乱跳。

    猜想一个猪舍是一个家庭,猪仔数量大小不一,少的5、6只,多的十几只。野猪仔的毛色大多数是棕色带褐色条纹,有的还特像家猪,可能是种猪不同的缘故。野猪仔也拍热,大多数在舍内阴凉处,看到生人,好奇的探头,打量我们这些不速之客。

    猪舍里单独圈养一只纯种野猪,考虑到野猪攻击性强,为了安全,獠牙已被锯断。见到生人,野性未泯,冲到鉄栏,对我们龇牙咧嘴。我们感觉这里气味特冲,熏得我们不敢多逗留。

    黄山诸峰近在咫尺,狮子峰像只卧狮。扭头诧异的注视我们。

    特种养殖中心不仅养殖有野猪,也是山鸡的养殖基地,顶着烈日,我们去山鸡养殖处。

    印象中山鸡很是漂亮,但这里养殖的山鸡羽毛却稀疏凌乱。看来野生环境本来就是它的家园,新居尽管食宿无忧,但毕竟不是它能找到家的感觉。这里年均养殖山鸡近10万只,养野猪1000余头,销售状况很好。

    由于学校和东黄山村是帮扶单位,庆祝党的88岁生日活动看望建国前的老党员也是活动内容。家居南山组的陈大苟同志是1945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的老党员,学校领导登门看望、慰问了陈大苟同志。

    谭家桥是革命老区,红军时期是著名的谭家桥战役发生地。1934年12月方志敏率领的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挺进谭家桥时与对红军围追堵截的国民党军队相遇发生激战,此次战役由时任红十军团参谋长粟裕将军指挥,时任十九师的师长寻淮舟在此次战役中牺牲。为了纪念这次战役,怀念当年在石门战斗牺牲的战友,1984年2月粟裕大将病逝后按其遗愿,将他的部分骨灰安葬在谭家桥石门,建立粟裕将军墓。石门峡现仍存当年的战壕和方志敏司令员和粟裕将军的指挥台。这场恶战。牺牲惨重。最终未能最后到达陕北。据党史记载,我党我军在长征中牺牲的12位省军级干部中就有三位是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的领导人。新建的“红军北上抗日纪念馆”和粟裕将军墓据此不远。
    抗日战争时期,“皖南事变”后这里是新四军留存人员活动的地区,黄山地区最早的党支部就坐落在南山自然村。

    在村主任的带领下,我们来到“南山党支部旧址”。旧址是一间村旁的老屋,由于房主在左侧盖了新房,现无人居住,堆放些杂物,外墙有坍塌。
    这里地处黄山区、旌德、歙县三县交界之地,老屋地处深山,周边山林茂密,易攻、易守、易逃,白色恐怖时期这里是绝佳的安全之地。翻过岭有一个自然村叫聂家山,地处深山坳,那里就是新四军游击队活动地区。我曾去过,众山环抱,犹如镶嵌在锅底,山村原始宁静,村子伫立有的世界上稀有的经济树种香榧树。

    村主任指向前面的山告诉我们,那里“箬岭古道”。古道开凿于隋代,历史上是联结古徽州府、安庆府和南京府的重要官道。1949年4月28日,李德生率领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第十二军三十五师就是通过“箬岭古道”解放歙县全境的。
    依依不舍离开东黄山,踏上返程。
    “黄山”的名气太大,游客们只注重黄山风景区了,因此许多重要的旅游资源都被淹没了。特别是无论飞机、铁路还是高速都撇开了东黄山。尽管周边开发有许多景区,但除少数以外,大部分游人稀少,有些退出市场。这是一片被忽视,遭到冷遇的地方,然而它有独特的魅力。


黄山怪石——其貌不扬——内涵无限!
离线胡强云

发帖
832
铜币
848
威望
73
贡献值
0
银元
0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6-10-18
“黄山”的名气太大,游客们只注重黄山风景区了,因此许多重要的旅游资源都被淹没了。特别是无论飞机、铁路还是高速都撇开了东黄山。尽管周边开发有许多景区,但除少数以外,大部分游人稀少,有些退出市场。这是一片被忽视,遭到冷遇的地方,然而它有独特的魅力。
离线胡宁生

发帖
3986
铜币
4000
威望
3035
贡献值
0
银元
0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16-10-18
回 1楼(胡强云) 的帖子
胡强云:“黄山”的名气太大,游客们只注重黄山风景区了,因此许多重要的旅游资源都被淹没了。特别是无论飞机、铁路还是高速都撇开了东黄山。尽管周边开发有许多景区,但除少数以外,大部分游人 .. (2016-10-18 09:59) 

感谢强云:你们的关注——就是我的动力!
黄山怪石——其貌不扬——内涵无限!
快速回复
限150 字节
如果您提交过一次失败了,可以用”恢复数据”来恢复帖子内容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