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4545阅读
  • 1回复

[网络转载]山东临沭江苏赣榆两地胡氏家谱研究新发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胡宁生
 

发帖
3986
铜币
4000
威望
3035
贡献值
0
银元
0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6-12-05
    一、赣榆龙河乡胡村胡姓不是临沭山里北始祖之后应该是南始祖之后
    本人为了探究青口胡氏“保华堂”堂号的来源,2013年“五一”期间意外打听到赣榆县龙河胡村居住大量胡姓,所以专程前往调查。通过了解,胡村人自称胡村一世祖是山里北始祖四世(山里共有南北两个始祖),62年山里续谱时与我们青口胡姓同列为北始祖长支之后。当地胡姓告诉我们祖坟有一古碑,字迹已风化难辨,后又根据家谱记载重刻了碑文。
    于是在族人引领下我们来到墓地,见石碑已严重风化,其碑文如下:“先祖胡大公讳圣汉,原配舟山氏,考蚍87(83)岁,善终,合葬于盐仓城东壬山丙向。二弟圣江、三弟圣海北往音杳。居兰山县第一峪村,家贫,幼为艺人牧马,壮年从军千岁帅麾下为副帅,征倭十四年,明景泰二年平倭居盐仓城落籍胡家村,生三子宗青、宗近、宗是。立碑于万历23年。祖碑年久字迹不清,今有胡家村胡氏老祖及后裔众子孙于2010年重新修复。”
    由于发现资料相当珍贵,所以几天后我们又到胡村查看家谱。当地同姓领我们来到村里掌管家谱的老者家中,老者名叫胡秀作,已80多岁,明白我们来意后带我到内房取谱。我从一箱约30多册家谱中拿出两册首本查看,发现家谱中从一世祖至今所列各辈皆名讳完整、婚配子嗣清楚、墓葬位置明了。是一部罕见的、完整规范的家谱。
    询问建谱年代,老人说老谱建于万历23年已毁于“文革”期间,后又从各支系谱牒中汇编而来,编修后的新谱与老谱无大差异。由于此谱建立年代较早且非常规范完整,因此说可信度极高。
    在开谱序文中发现一段文字颇有价值:“元朝喜战,北方人丁剧减,洪武已卯年(1375年)勒令迁民北方,吾祖于安徽当涂县迁居江苏东海县黄泥嶺(今连云港中云乡黄泥嶺村),建文壬午年(1402年)吾祖又迁山东省兰山县第一峪村(今临沭山里村)。明景泰辛未年(1451年)吾祖讳圣汉出身士武,迁居江苏赣榆县距今五百有数十年。子孙繁衍,毗居南北,赣榆、日照、东海、灌云是也。”
    后又看到家谱中关于一世祖圣汉公的介绍:“一世祖讳圣汉,原配浙江舟山祖氏,生子三:宗青、宗近、宗是。祖居兰山县第一峪村,家贫幼为艺人牧马,壮年从军于戚帅麾下,征倭十有四年,荡平,明景泰辛未年(1451年)退居戍地盐仓城,落籍立园于城东,暨今之胡家村,寿高八十七岁,善终。合葬东门外壬山丙向,戒时偕二弟圣江三弟圣海北往音杳。”
    从这些文字记录中我们得到这样一些信息:胡村一世祖来自临沭山里,一世祖的始迁祖是洪武乙卯年(1375)从安徽当涂县被朝廷强行迁移到东海黄泥嶺,在黄泥嶺生活了27年后于建文年间(1402)又迁居到临沭山里村。
    我们把这些信息与临沭山里的资料对比后发现,两地记载的始迁祖从黄泥嶺迁到山里的时间不一致。山里光绪十九年所立的“始祖碑”记载:“始祖諱失 ,明洪武時自東海黃泥嶺來此第一嶼村居焉”;临沭蛟龙湾、胡葛庄家谱记载“始祖乃一木匠,在明洪武初年遇红蜂赶散,单身从海东黄泥嶺迁到蘭邑第一村。” 无论是始祖碑上还是临沭家谱中都明确记载始祖是明洪武年间由黄泥嶺来到山里第一峪村,那么赣榆胡村家谱为什么记载是明朝建文年间由黄泥嶺来到山里第一峪村呢?由此我们只能得出这样一个结论,那就是赣榆胡村的始祖和山里的始祖不是一人。
    赣榆胡村的始祖又是谁呢?我们来看一下临沭蛟龙湾和胡葛庄家谱中的资料,蛟龙湾和胡葛庄家谱记载:“始祖在明洪武初年遇红蜂赶散,单身从海东黄泥嶺迁到蘭邑第一村,由于村在苍山和观山之间,故名曰山里(今临沭山里村)。始祖婚于本村戴氏,生五子,居窑顶之北。后又有从海东黄泥嶺来到山里的另一胡姓居在窑顶之南,乃我始祖的本族兄弟。后把居窑顶之北的称北始祖,居窑顶之南的称南始祖。”由此可知,北始祖先到山里定居,南始祖后到山里定居,两者之间有一段时间间隔。因此从迁入时间上分析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赣榆胡村的一世祖应该是南始祖之后。
    1962年山里续谱时把赣榆胡姓都列为北始祖长支之后是否正确呢?1962年由山里北始祖二支发起续谱活动,山东、江苏两地胡姓皆应邀参与,由于各地族群众多,大多不知来源,给支系划分和辈分断定带来困难。山东临沭各支胡姓的家谱都相对完整,支系分布也比较清楚,唯独赣榆大部分胡姓对家族渊源不知其祥,只知老祖来自山里,但山东临沭各地(二支、三支、四支及五支)胡姓家谱都没有记载其祖上有到赣榆之说,因此就把赣榆胡姓统统列为北始祖长支之后,其中包括赣榆胡村。通过广泛的家谱研究,我认为当时此举多有不妥,且看北始祖碑文:“始祖諱失 ,明洪武時自東海黃泥嶺來此第一嶼村居焉, 婚於本村戴氏, 生五子, 名諱失考。 長支衍至康熙年間乏嗣無傳,後聞葛莊是也。”碑中明确记载长支衍至康熙年间已乏嗣无传。至于后面为什么还缀上一句“后闻葛莊是也”,据当地族人传说光绪十九年续谱时都认为长支无后,后来胡葛庄人听到山里续谱就自己找上门来认祖,最后就把胡葛庄列为长支之后。从这里我们得出这样一个判断,光绪19年山里续谱时北始祖后裔中本来就没有胡葛庄这一支,胡葛庄之所以前去认祖,因为他们只知道老祖来自山里但并不知道是山里的南始祖还是北始祖。由于其他各支谱系都明朗清晰无法接入,所以就把胡葛庄接在已经认为乏嗣无后的绝支上。始祖碑上之所以把“長支衍至康熙年間乏嗣無傳”和“后闻葛庄是也”两句相互矛盾的话都记载在碑文中,说明是当时参加续谱的北始祖族人对胡葛庄是否是长支之后心存疑虑、不敢确定留下的一个悬念。胡葛庄家谱研究者胡顺增在其家谱中撰文提出疑问,从繁衍的代数和人口的数量推算,胡葛庄胡姓并不是以前所认为的清康熙年间由山里迁来的长支之后,而真正立祖时间应是明初的景泰年间1450年左右(胡葛庄至今已繁衍25代,按25年出一代人计算,应该有约560年的历史。以前家谱记载是康熙年间从山里迁到胡葛庄,而康熙年间距今只有300年历史,不可能繁衍出25代人),从而证明胡葛庄是康熙年间山里长支毛老爷之后的说法是错误的。因此说北始祖长支传到康熙年间确实是乏嗣无传了,石碑的记载还是客观谨慎的。                    
    二、赣榆“保华堂”胡氏来源于龙河胡村
    中国自古各姓氏家族都有堂号,堂号实际就是祠堂号,祠堂号是一个姓氏和家族血脉传承的标志和印记。堂号不仅用在祠堂上,还用在族谱、店铺、书斋、厅堂和礼簿上,有的还用在日常用品如斗、口袋、钱袋、灯笼等物品上。有的以祖先发源地为堂号,有的以伦理规范为堂号,有的以祖先功业勋迹为堂号,也有的以祖先科举功名为堂号等等。通过对江苏、山东各地山里胡姓的调查,发现山东、江苏各地的大部分山里胡姓在62年以前都没有堂号,只是62年山里组织续谱时从书本上得知全国胡姓堂号是“安定堂”,所以也就跟着把山里胡氏堂号定为“安定堂”(参加过62年续谱的山里二支19世胡生玺口述),从此各地山里胡氏都以“安定堂”为堂号(此堂号源于西汉时期胡氏先祖受封于甘肃安定郡)。赣榆青口胡氏代代相传来源于山里,但近200百年来所打的堂号却是“保华堂”与其他各地山里胡氏的“安定堂”不同。后来我们到临沭山里寻祖时提出我们的堂号,山里胡氏皆不承认有“保华堂’一说,这是什么原因呢?经过到山东、江苏等全国各地调查,发现只有江苏赣榆的门河乡官庄、墩尚镇胡桥西庄和青口镇三处胡姓是“保华堂”堂号,其它各地都没发现有此堂号,此事颇感蹊跷。我们分析堂号中的“保华”二字含义,认为“保华”肯定与保卫中华有关,猜测是不是后人为了纪念其祖上保家卫国的功绩才把堂号定为“保华”二字呢。那么胡氏哪个老祖在历史上参加过御敌保国的战争呢?查遍历史,发现与外族入侵者作战的胡氏人物只有两人:一个是南宋宰相赣榆人胡松年,率兵抵抗金兵南侵;另一个是明朝兵部尚书抗倭英雄胡宗宪。但查证二人在赣榆境内都无后裔,此事又陷入谜团。后意外打听到赣榆龙河胡村一世祖墓碑上记载曾跟随戚帅抗倭,于是我们就立即开车前往龙河胡村调查,果真发现胡村一世祖墓碑记载有抗倭保华的经历,大喜过望。从碑文中我们得到了三个印证:一是胡村一世祖来源于临沭山里,而赣榆三处“保华堂”胡姓都世代相传祖上来自山里;二是胡村一世祖戎马十四年,从浙江到山东沿海各地抗击倭寇保卫国家,可谓九死一生,正应了“保华堂”“保华”之意;三是胡村一世祖落籍赣榆时是明朝景泰二年(1451年),而三处“保华堂”胡氏老祖最早落户的年代经推算只是起源于清康熙年间,比胡村一世祖晚200来年,保华堂胡姓源于胡村在时间上是相承的。因此说保华堂胡姓来源于龙河胡村是有充分依据的。
    青口、门河官庄和胡桥西庄这三者“保华堂”胡姓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呢?经查证,青口胡姓于180年前的道光年间迁居该地,至今共繁衍八代,近200百年来只知堂号不知来自何地。幼年时常听上辈人说老家是临沭山里,父辈是九世我辈为十世,但不知是从哪辈算起。后来按临沭山里排辈父辈又定为二十一世、我辈为二十二世,都颇为诧异。后闻门河官庄、墩尚胡桥西庄的胡姓堂号也是“保华堂”,于是追踪考证这两处“保华堂”的渊源。发现门河官庄的家谱上有我祖“开太公”的名讳,此名与我家祖传物件上留的印记“开太”二字相吻合,且官庄家谱续到开太公后就断文悬笔没有下续,与我祖相接正好合适。开太公在官庄家谱上为五世祖,按辈分推算,传到父辈正好九世传到我辈正好十世,与历代相传的辈分严丝合缝准确无误。这就证明了青口胡氏源于门河官庄是确信无疑的。
    门河官庄的始祖又是哪里来的呢?从其家谱上看,门河官庄一世祖是山里排序的十三世祖,谱中记载一世祖来自临沭胡葛庄,推算至今已有320年历史了,应该是清朝康熙年间迁来的。后研究胡葛庄家谱和官庄家谱发现,官庄一世祖被接在胡葛庄的十一世祖上,与官庄一世祖是山里十三世祖身份整整差了两辈,中间又经过垫辈处理结果还是相差一辈。询问官庄掌管家谱的几位族人,他们个个对此都茫然不知。据官庄九世全德公讲,62年到临沭山里续家谱,官庄被划在胡葛庄之列,此谱是62年胡葛庄来人帮助修订的。一下豁然开朗,门河官庄接在胡葛庄是错误的,因胡葛庄13世没有接口,所以就把官庄接在葛庄11世的绝支上。从堂号、地理、辈分、人脉来看,官庄都应该接在龙河胡村,龙河胡村十三世祖有十七个,具备外迁的数量条件,而胡葛庄13世祖才有七个(包括官庄有疑问的一个),从数量上根本就没有跨县外迁的必要。并且龙河胡村家谱在十三世祖这个地方正好有荣开、荣放兄弟二公因失考而产生的两个接口,所以官庄接胡村是比较合理的。      
    那么胡桥西庄 “保华堂” 又出自何处呢?调查发现,胡桥西庄胡姓是一个历史久远的族群,经本村多位族人共同推算,一世祖迁到胡桥的年代和门河官庄一世祖迁入年代不相上下。从他们公用一个堂号来推断,门河官庄一世祖和胡桥西庄一世祖应该是兄弟关系(青口胡姓历代相传胡桥和我们是一家,但官庄和胡桥从来没有互为来源之说),此两地胡姓正好接口于龙河胡村九世祖荣开、荣放兄弟二公的两个缺口上。回过头来看, 如果官庄接胡葛庄是正确的话,那么胡桥也应该接在胡葛庄上,因为他们是兄弟关系,但胡葛庄家谱已经没有与胡桥相接的缺口了,从而进一步证明官庄接胡葛庄是不合适的。  
    我们在研究中又产生这样一个疑问,为什么临沭、赣榆大部分山里胡姓在62年以前都没有堂号,唯独保华堂胡氏的堂号从康熙年间流传了约300多年呢?据官庄九世全德公讲,以前看到过祖辈遗传下来的一个古老的钱褡子,上面写有“保华堂”三字。从这个证据可以得知,最早的“保华堂”不是祠堂号,门河官庄也从来就没建过祠堂。钱褡子是用来收钱、收税用的物件,是生意上用的东西,因此“保华堂”可能是生意上的商号。通过查阅赣榆县志以及询问年长者得知,门河官庄所处位置是明清时期赣榆到临沂的交通要道“临青大道”,门河官庄在明清时期是一个货物集散地和交易市场,官庄一世祖于康熙年间从胡村来到官庄估计是做与市场有关的生意,有可能是在市场上为政府收缴税收的牙司等等。而墩尚胡桥紧靠赣榆到海州的交通要道,墩尚自古就是赣榆、海州、临沭交通要冲和货物集散地,因此推测胡桥一世祖和官庄一世祖可能干的是同一种生意,所以共用一个堂号。调查发现,“保华堂”胡姓是赣榆、临沭两地胡姓中最早使用堂号的胡姓,它比临沭胡姓的“威德堂”、“无欺堂”、“树德堂”等等都要早的多。        
    通过研究《赣榆县志》和全县胡氏家谱发现,赣榆县的胡姓基本没有在明清时期从临沭直接搬迁过来的,他们应该都源于赣榆龙河胡村。由于清朝时期户籍制度管理严格,人丁税、土地税等等规定限制,人口流动相当困难。他们之所以都说老祖来自山里,实际上都是源于胡村的家谱记载而代代相传下来的。另外,从记录的迁移时间和推算胡村一世祖的出生年代来判断,胡村一世祖被定为山里北始祖四世是不准确的。家谱记载一世祖圣汉公壮年从军,假设他最低25岁入伍,征倭14年后落籍胡村时估计在40岁左右,记载落籍胡村的时间是1451年,那么他出生年代应在1410年左右。始祖是1375年迁到黄泥岭的,距圣汉公出生的1410年只差35年,即使一代始祖一到黄泥岭就结婚生子,按20年产生一代人推算,那么35年最多只能繁衍到第三代人,所以他应该定为南始祖三世较为合理。以上只是个人研究所得,不敢自以为是,希望广大族人继续探讨研究,以昭清世系,回归正宗。
胡顺成
保华堂十世  胡灵
2013年8月28日


  ——— 胡氏资讯(zhhusw)微信公众平台2016年12月06日推送
黄山怪石——其貌不扬——内涵无限!
离线胡强云

发帖
832
铜币
848
威望
73
贡献值
0
银元
0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6-12-05
山东临沭江苏赣榆两地胡氏家谱研究新发现
快速回复
限150 字节
如果您提交过一次失败了,可以用”恢复数据”来恢复帖子内容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