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6065阅读
  • 2回复

[网络转载]北魏《胡国宝墓志》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胡宁生
 

发帖
3986
铜币
4000
威望
3035
贡献值
0
银元
0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6-12-13


     《胡国宝墓志》,北魏神龟元年(518年)拓本为竖长方形,高85厘米,宽50厘米 ,墓志内容涉及北魏时期煊赫一时的胡太后家族事迹,适可补史传之阙,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志文如下。
    “魏故使持节车骑将军冀州刺史新平公胡国宝,安定临泾显扬里人,乃苻勃海公谘议参军魏使持节散骑常侍仪同三司秦州刺史略之孙,赫连中书舍人尚书郎魏使持节侍中大将军雍州刺史司空公渊之子也。颂曰:英运迭交,气格俞鲜。至哉仁公,体道投筌。辞宦朱门,优游奇篇。乐□琴书,守志守保贤(此句后一‘守’似衍,笔者案)。澄心山水,静德以仁。庄惠迈矣,恒愿为邻。既潜□土,圣泽降延。加荣泉壤,慰彼幽魂。魏神龟元年岁在戊戌十一月壬午朔四日乙酉铭记。”

——— 胡氏资讯(zhhusw)微信公众平台2016年12月28日推送
黄山怪石——其貌不扬——内涵无限!
离线胡宁生

发帖
3986
铜币
4000
威望
3035
贡献值
0
银元
0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6-12-13
北魏《胡国宝墓志》考
秦铭

    去年,无意间在网络上发现西安碑林博物馆研究员李举纲、高波撰写的新见北魏《胡国宝墓志》考略,述其为安定临泾人。为此,今年6月22日我与同事鱼舟专程去三原县实地查看。虽然没有见到墓志碑,但通过三原县博物馆张应政我们见到了北魏《胡国宝墓志》拓片。虽然墓志碑短小,志文字数也不多,但内容涉及镇原县北魏时期煊赫一时的胡太后家族事迹,适可传阙补史,尤其对研究发掘安定临泾胡氏文化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拓本为竖长方形,高85厘米,宽50厘米,无首题,志文9行,行字数不等,共172字,从拓片看墓志碑虽经历1500多年,已断为两半,上半部分有一条斜长裂纹。但除个别字有泐损外,整体字迹清晰,书法为行楷书。志文内容为:“魏故使持节车骑将军、冀州刺史、新平公胡国宝,安定临泾显扬里人,乃苻勃海公谘议参军、魏使持节散骑常侍、仪同三司、秦州刺史略之孙,赫连中书舍人尚书郎、魏使持节侍中大将军、雍州刺史司空公渊之子也。颂曰:英运迭交,气哲俞鲜。至哉仁公,体道投荃。辞宦朱门,优游奇篇。乐翫琴书,守志守保贤(此句后‘守’字应为误刻)。澄心山水,静德以仁。庄惠迈矣,恒愿为邻。既潜下土,圣泽降延。加荣泉瓖,慰彼幽魂。魏神龟元年岁在戊戌十一月壬午朔四日乙酉铭记。”(见拓片照)
    北魏胡太后为安定临泾人,初为宣武帝元恪的后妃,入宫封承华世妇,生元诩后进充华嫔,孝明帝即位被尊为皇太后并临朝执政,她笃信佛教,大兴佛寺,《资治通鉴》卷148载“胡太后又作永宁寺,皆在宫侧;又作石窟寺于伊阙口 ,皆极土木之美”,卒后谥灵太后。除胡太后之外,这一家族还有多人与元魏皇室及权贵联姻,如胡太后堂兄胡盛女嫁于孝明帝为皇后、胡太后妹嫁于元乂等,志主胡国宝就属于这支北朝时期权倾一时的安定临泾(今甘肃省镇原县)胡氏家族。据《魏书•胡国珍传》,“胡国珍,字世玉,安定临泾人也。祖略,姚兴渤海公姚逵平北府谘议参军。父渊,赫连屈丐给事黄门侍郎。世祖克统万,渊以降款之功赐爵武始侯。后拜河州刺史。”由此可知志主胡国宝与胡太后的父亲胡国珍系同父兄弟关系,志文所记胡略官职中“苻渤海公”与史传“姚兴渤海公”稍有异,应是前秦苻崇所封之职后秦姚兴仍沿用之,并不抵捂;又胡渊仕官赫连夏“中书舍人尚书郎” 较志文所记“给事黄门侍郎”品阶略高,两者可能有升迁之关系。而胡略、胡渊的“魏使持节散骑常侍仪同三司秦州刺史”、“魏使持节侍中大将军雍州刺史司空公”之职,按北朝时期的常例应是胡太后执政后追赠先祖官职,史传未载,可补入。
    据《魏书•胡国珍传》“初国珍无男,养兄真子僧洗为后,后纳赵平君,生子祥”,知胡国珍有一兄长名胡真,其生平事迹从未见史载,但在《胡太后传》、《胡国珍传》中记其有子宁、盛、僧洗三人。而在《胡国宝墓志》中并未提及志主的子嗣,此“真”与“国宝”不应为一人。其一:据墓志记载胡国宝与《魏书》所述胡国珍卒时均是“神龟元年(公元518年)”,古时人均寿命较短,胡国珍享年八十岁,已是高龄,如果胡国宝是兄真的话,那年龄应愈杖朝之年,据此看来,其应为弟。其二,根据胡国珍、胡国宝姓名推断,其兄真是否应为胡国真,值得商榷。按古人记述习惯,比较简略,一般只取姓名后一字,如史料中记载北齐胡延之其女北齐天保初年(公元550年),被选为长广王高湛的妃子,武成帝高湛即皇帝位后,便立她为皇后,称齐武成皇后。而部分史料却记载为“武成皇后胡氏,父延。”结果致使一些胡姓论文中一直称其为胡延,这是盲目照搬,不假思索和研究造成的不应有的错误。
    从墓志铭文“英运迭交,气哲俞鲜。至哉仁公,体道投荃。辞宦朱门,优游奇篇。乐翫琴书,志守保贤。澄心山水,静德以仁。庄惠迈矣,恒愿为邻”的内容分析,胡国宝应为“处士”的身份,他英年鸿运交叠,精气充沛,智慧过人。能体悟正道,与荃(古书上说的一种香草,犹今之芝兰也)投缘,是最仁厚贤达之人。虽出身权门贵族,但其远离豪富,没有接受做官,过着文人雅士清高而悠闲安乐的生活,好读优美诗文。陶醉于弹琴读书之中,砥砺志操,以保贤明。怡情于山水之间,以仁心静守其德。品行端庄、仁和、聪慧,直至年迈,长愿以邻为守。但他作为胡太后的叔父,卒后才得以“加荣泉瓖,慰彼幽魂。”,也就是说他虽已故去,埋于地下,但圣上恩惠得以绵延。加谥封爵以钱物厚葬(泉瓖:古钱币称“泉”,“瓖”同镶。),以此来慰藉他故去的魂灵,被追赠为“使持节车骑将军冀州刺史新平公”。令人颇感疑惑的是,胡国宝作为北魏时期显赫外戚家族的一员,在与其卒年仅相差三十余年成书的《魏书》(成书于北齐天保五年,即公元554年)中竟只字未提,这也可能与他没有为官有关,其中原委悬疑待考。
    更让人不解的是在出土的《胡国宝墓志》文中没有记述其他相关信息。在《魏书•胡国珍传》中载“始国珍欲就祖父西葬旧乡,后缘前世诸胡多在洛(洛阳)葬,有终洛之心。崔光尝对后前问国珍:‘公万年后为在此安厝,为归长安?’国珍言当陪葬天子山陵。及病危,太后请以后事,竟言还安定,语遂昏忽。太后问清河王怿与崔光等,议去留。怿等皆以病乱,请从先言。后犹记崔光昔与国珍言,遂营墓于洛阳。太后虽外从众议,而深追临终之语,云:‘我公之远慕二亲,亦吾之思父母也。’”据此,胡国珍死后,随太后母亲皇甫氏灵柩一起由洛阳搬回镇原合葬。开始,国珍本欲就祖、父西葬故乡,后因前世诸胡多葬于洛阳,有终洛之心。崔光曾在太后面前问国珍:“国公万年后,是在此安厝?还是归长安?”国珍说:“当陪葬天子山陵。”到病时,太后请问后事,竟说回安定。此时已惛惚,语无伦次。太后问清河王泽与崔光,议决去留事。怿等皆以病重时神志不清,请太后还是按前说安厝洛阳为宜。太后外从众臣所议,而自己深思之后,认为父亲远慕双亲,属人之常情,也如自己常思父母一样。于是,追崇使持节、侍中、相国、都督中外诸军事、太师、领太尉公、同州牧,号太上秦公,加九锡,谥号文宣公,葬以殊礼。由大鸿胪持节到安定监护丧事;胡太后成服于九龙殿,以尽孝心;孝明帝则服小功服举哀于太极东堂,悼念其外祖父;自去世的那天至七七之期,没千僧斋,令7个出家;百日那天,设万人斋,令21人出。
    史传中明确记载胡国珍祖父、父亲均埋葬在“旧乡”,即胡氏之郡望安定临泾(今甘肃省镇原县)。此在《镇原县志》中也有记载,且镇原县上肖乡路岭村有胡国珍墓地。据当地年长者讲述以前胡国珍及皇甫氏的墓地大约占地三十亩,是在上世纪1958年大跃进的时候开始被平掉的,但至今此平原处仍有高出耕地约2米多的地形,甘肃省文物管理部门在此也立有“胡国珍之墓”的碑石。而按照丧葬礼制胡国宝应归葬祖茔,但此墓志碑拓片竟然在千里之外的陕西境内发现,据此推断,胡国宝不可能葬在祖茔。又据墓志记载:“新平公胡国宝”,也就是说胡国宝曾被封为新平公,北魏新平为其封地。据史载北魏时期实行州、郡、县三级制,新平郡地设在白土(今陕西省彬县),辖白土(彬县)、三水(今陕西省旬邑县)、云阳(为今陕西省淳化县)三县,据此推断《胡国宝墓志》出土地可能就在这一区域。
    作者秦铭:甘肃省镇原县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卫委员会主任、镇原县胡姓文化研究会负责人。
黄山怪石——其貌不扬——内涵无限!
离线胡强云

发帖
832
铜币
848
威望
73
贡献值
0
银元
0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16-12-14
北魏《胡国宝墓志》
快速回复
限150 字节
如果您提交过一次失败了,可以用”恢复数据”来恢复帖子内容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