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3475阅读
  • 1回复

北京外国语学院副院长胡文仲教授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胡宁生
 

发帖
3986
铜币
4000
威望
3035
贡献值
0
银元
0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7-01-14
— 本帖被 胡宁生 从 胡氏人文 移动到本区(2017-03-19) —


    胡文仲教授1935年生于天津,祖籍江苏。1951年初入北京外国语学院英语系学习。1954年本科毕业。毕业后留校在翻译班及师资班进修。自1957年起在英语系任教。1979─81年在澳大利亚悉尼大学进修,获得文学硕士学位。回国后在英语系继续任教,并任副系主任。1982年被评为副教授。1984年任教授,同年被任命为北京外国语学院副院长。1987年任博士生导师。
    曾被聘为澳大利亚悉尼大学、英国兰开斯特大学、美国宾州州立大学、威斯康星大学、日本青山学院大学客座教授和澳大利亚国立图书馆研究员。
    曾任职务: 北京外国语学院副院长(1984--90),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1993-97)。现任北京外国语大学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外国文学》主编。社会兼职包括: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外文学科组成员、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会长、中国澳大利亚研究会会长、中国高校英语口语协会会长等。
    主要论著包括:《英语的教与学》、《澳大利亚文学论集》、《外语教学与文化》(与高一虹合著)、《与中国人交际》(与Neal Grove合著)。编著包括《大众英语》、《公务员英语》、《实用英语写作》、《基础英语教学论文集》、《跨文化交际与英语学习》、《跨文化交际学选读》、《文化与交际》、《英美文化词典》、《澳大利亚研究论文选集》等。译著包括:《想入非非》、《足球俱乐部》、《探险家沃斯》(与刘寿康合译)、《人树》(与李尧合译)、《澳大利当代短篇小说选》(与李尧合译)。此外,在《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语》、《外语与外语教学》、《语言文字应用》、《外国文学》、《世界文字》、Text、Macrolinguistics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数十篇。
    1988年被评为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990年被悉尼大学授予名誉文学博士学位。1996年获得澳大利亚政府颁发的澳大利亚文学翻译奖。
    英语专家胡文仲谈如何学习英语
    学习英语无捷径。要想学好英语只有大量实践,多听多读,多说,多写。不要被子商业广告所误导。
    对于初中级英语学习者我特别推荐英语简易读物,读的材料要浅易,故事性要强,读的速度尽可能快一些,读的越多越好。这是学好英语屡试不爽的一个好办法。
    说英语一不要怕犯错误,二不要怕别人笑话。要争取一切机会讲英语,和外国人讲,和同学讲,和同事讲,实在没办法的时候和自己讲。例如,可以把自己想说的话录下来,然后再放出来自己听。
    要多用词典,多用英语词典。如果读词典读的津津有味,就说明学英语已经上路了。
    英语具有较好的基础以后,通读(注意不是略读或跳读)一本浅易的英语语法书会使你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通过胡文仲教授的回顾看看50年来中国人如何学习外语
  曾几何时,一直搞不懂汉语拼音ɑoe和英文字母ABC到底该如何念的中国老百姓竟然也说起了"Hello"、"OK"。而原来只能靠打手势与中国人交流的老外如今也能说上几声"你好"、"再见"。
  大家也许还记得,在80年代有一部名叫《跟我学》(Followme)的英语教学片曾风靡一时,其中男主持人胡文仲教授就是从50年代初便开始学习英语和从事教研工作的,我们不妨通过他的回顾来看看50年来中国人是如何学习外语的。
  50年代
  学习俄语"一边倒"
  1951年1月进入北京外语学院学习英语专业的胡文仲教授回忆起当年入校的情景时,显得一脸的无奈。1956年以前,只有通过分配才能上大学。年仅15岁的胡教授就是通过军事干校分配到外语学院学习的。当时外语是最不受年轻人重视的,胡教授回忆说,英语在当时充其量也只能算小语种,还要被人说成是帝国主义语言。50年代的第一外语是俄语,社会上形成俄语热,有俄语广播、俄语速成班,大家都纷纷突击俄语,甚至连许多英语教师都转去学习俄语。1950年教育部颁发《中学暂行教学计划》将俄语放在优先地位,1953年教育部又取消了7所师范大学的英语系,当时俄语学院占据了如今整个北外的东院。
  这当然与当时中苏的友好关系密不可分。但随着中苏关系的紧张,1956年以后英语的地位才取代了俄语。1957年,在初中恢复了外语课,但是由于师资的缺乏,俄语班仍占到75%。
  与此同时,50年代初我国的对外汉语教学也开始起步了。作为友好文化交流和外交需要,1950年,捷克斯洛伐克和波兰分别向我国提出交换留学生,来中国学习汉语,我国第一个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专门机构---东欧交换生中国语文专修班在清华大学成立。
  60年代
  恢复英语遇坎途
  60年代初,胡教授终于用上了我国自行编写的统一英语教材,那就是培养了几代人的《许国璋英语》。1961年周扬在全国文科教材大会上做了谨慎而又大胆的发言,提出内容不用局限于阶级斗争,可以有文学的东西。此后,全国一大批中青年教师开始编写《许国璋英语》,终于在1963年正式出版。由于当时社会上学习英语的人并不多,因此该书只局限于学校使用,但是到了后来,此书在社会上渐渐流传开来,至今都仍有人使用。
  1964年,教育部确定英语为第一外语,要求调整中学的外语教学。但是正如胡教授形容的那样,外语教学就像一条大船,转弯的时候通常要花很长的时间。在60年代初期,领导人已经意识到英语在外交事务中的作用。
  英语教学的发展并未像胡教授希望的那样一帆风顺。两年之后"文化大革命"就开始了,不要说英语教学,就连普通的教学活动都停止了。
  那时,许多在华留学生也纷纷回国,只有少数几个国家的近40名留学生获准留下继续学习。作为文化交流的纽带这时也被切断了,无论是外语学习还是汉语学习都进入了低谷。
  70年代
  英语热初露端倪
  1971年,周总理提出外交形势急需翻译人才,北外在"文革"后开始了第一次招生,但所招学生一般是工农兵学员,英语基础比较薄弱,所用的教材也带有政治烙印。胡教授记得当年周总理曾批评过湖北省一中学的英语教材。从课本的第一页到最后一页全都是口号,这样的课本对于英语的使用根本没有实际意义。胡教授的老师危东亚教授当年编写《英汉大辞典》时,也被要求必须有时代特色,像"贫穷"、"哀鸿遍野"这类的贬义词都不许编入。
  1978年对胡文仲教授而言是十年间的一大转折,在这一年他参加全国公派留学的选报考试,成为"文革"后的第一批公派留学生,前往澳大利亚进修。这一年不仅对于胡教授至关重要,对于整个教育界也是如此。高考正式恢复了,在这一年北外英语系招收了10个班150多人。虽然在当时报考英语专业的人并不多,但随着改革开放的进展,对外语重视的人也越来越多。1978年胡教授在建国饭店参加了外语教材会议,讨论英语教材的编写,当时胡教授形容是"等米下锅",大学里一边上课,编委们一边编写。
  1978年,中国政府向41个国家派遣了480名留学生。这一消息激活了蜇伏多年的中国学子的求学之心,英语热似乎就快开始了。
  与此同时,恢复接收外国留学生也势在必行。从1972年到1977年,我国共接收留学生2266名,但仍未恢复到"文革"前的规模。
  80年代
  《跟我学》掀热潮
  1981年,刚从澳大利亚回国的胡文仲就被中央电视台找上门了。原来英国一家广播公司曾和中央电视台联系,希望能有一名中国人与英国的KathyFlower女士共同主持他们的老牌节目《跟我学》,而胡文仲正是合适的人选。《跟我学》是非常成功的教学片,在欧洲、日本都获得了巨大成功。当时英国方面认为中国方面不可能接受,所以将价格压得很低,只要8000英镑,而在日本却要价几十万英镑。但没有料到的是,中国方面竟然同意了。这令英国方面欣喜若狂,因为这不仅意味着自己的节目将产生巨大影响,同时也意味着中国确实开放了。
  节目于1982年播出后,果然成千上万的电话信件投到了节目组,有想了解如何学英语的,有想交流学习心得的,光第一册教材就卖出了100万册,当时大学里常用的一句话就是"Followme"。节目连续播出了五年之久,甚至有人一期不落地录下来。
  在这期间,不少中国人开始做起了"出国留学梦",这是五六十年代胡文仲和他的同学想都没想过的事。而这都得归功于国家自费留学政策的开放。
  1981年1月14日,国务院颁布了《关于自费出国留学的暂行规定》,出国留学之路被打通了,国内兴起了出国热潮,其标志就是托福热。1981年12月11日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地举办了首次托福考试,1981年考生是285人,到了1983年就增加到2500人,1985年达到8000人,1986年则涨到18000人,而这个数字仍在不断攀高。
  80年代开始,改革开放不仅让中国人大开眼界,也吸引了更多的外国人走进中国。国外留学生来华数量恢复并超过了"文革"前的人数,并且在这一期间,中国不仅招收公派留学生,也开始招收自费留学生。欧、美、日等西方国家的留学生人数剧增,他们也不再满足于预备教育的初级程度。1986年北京大学、北京语言学院增设了外国留学生的硕士课程。但是作为通用语言之一的汉语却没有正式的测试模式,这让一些留学生感到不可理解。1984年中国教委指示北京语言学院开始研制汉语水平考试。
  90年代
  汉语"托福"诞生了
  90年代的托福依旧热着,今年的托福报名不禁让胡教授吓了一跳,报名的队伍从北外的东院排到了西院,报名者从晚上12∶00就拉开了架势。今年的报名已到了空前的规模。90年代初,在中关村附近,一家家托福学校相继成立,最富盛名的是1994年成立的新东方学校,如今要报上新东方的班还得提前好几个月。每次在首体举行开学典礼,总能坐满上万人,那一天,开往首体的公车都快成新东方的专车了。不少外地的学子也慕名而来,因此也带动了新东方附近一带的饮食业和住宿业。
  90年代以后,英语的适用面越来越广,从因特网到广告牌,从外企到国企,都需要外语人才,胡教授的学生就有很多进了外企,因为英语流利而备受重用。
  90年代,自费留学生成为外国留学生的主力军,仅在北京语言学院,1990年留学生已达到1865人,1998年更是增加到110个国家的4904人。前来学习的留学生不仅仅因为出于单纯的兴趣,也有了实际的需要。随着国内外事单位的增多,外国人想要在中国一展身手,汉语是必备的工具。
  1990年测试外国留学生的汉语水平考试终于诞生了。1990年在北京、上海、天津、大连四个城市五个点HSK首次开考,当时有的考场只有几十人。九年间HSK已在国内25个城市设立36个考点,在亚、欧、美和大洋洲19个国家设立了38个考点。截至1998年年底,有14万余人参加了考试。这一考试也成为在华外企衡量员工水平的标准,成为留学生学习专业的资格证,成为使馆人员升迁的筹码。HSK的考试人数自1994年以来一直是直线上升,不知会否有一天HSK成为中国的"托福"。

——— 胡氏资讯(zhhusw)微信公众平台2017年01月15日推送
黄山怪石——其貌不扬——内涵无限!
离线胡强云

发帖
832
铜币
848
威望
73
贡献值
0
银元
0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7-01-16
北京外国语学院副院长胡文仲教授
快速回复
限150 字节
批量上传需要先选择文件,再选择上传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