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3785阅读
  • 1回复

[网络转载]安徽绩溪胡适故居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胡宁生
 

发帖
3986
铜币
4000
威望
3035
贡献值
0
银元
0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7-02-07
来源:常州晚霞客的新浪博客

    我们在旌德江村吃过中饭,便开车到绩溪上庄参观胡适故居。江村和上庄虽属两个县,其实只隔开一座山。

    上庄的新镇区建在公路边上。穿过嘈杂的新镇区,粉墙黛瓦的老镇依水而建。村口几棵百年大树亭亭如盖,溪头卵石间的瀑布淙淙有声,几个老人坐在树底下闲聊。这景色恰如胡适当年的一首诗:“万山不许一溪奔,揽得溪声日夜喧;到得前头山脚尽,堂堂溪水出前村。”我们沿着溪边的小路,转过一个弯,便见街口的场地上立有一尊胡适先生的青铜雕像。铜像并不高大,但塑造得面目清秀,栩栩如生。我们怀着对这位一生追求“民主和科学”思想的胡适先生的深深敬意,对着铜像三鞠躬
绩溪胡适故居

    云彬兄是第二次来这里了。瞻仰过胡适铜像,便跟着云彬前去参观胡适故居。我们沿着一条曲折形的“适之路”向老街的深处走去。路面很窄,只能算是弄堂。两绩溪胡适故居边是斑驳的院墙,地上是平整的条石,石缝里长满苔藓,地面扫得很干净,路上没有碰到行人,显得异常的宁静。我见一幢老屋门楣上挂着“兰蕙书屋”匾额,云彬绩溪胡适故居说:到了,这就是胡适故居。


    进了大门,里面是一个不小的庭院。原来刚才进的门是朝东的侧门。庭院里面绩溪胡适故居的房屋都是朝南门,典型的徽派建筑。庭院西侧立有一尊胡适半身铜像,和蔼的脸孔朝向东面,象是迎接每一位前来参观的客人。靠东一幢房子门前,立有一块“全省重点保护文物单位”的石碑。进门是客堂,典型的徽州人家格式。墙上挂的都是绩溪胡适故居胡适结婚时亲友送的条幅对联,颇有书香门第气息。客厅左侧是胡适母亲的住房,绩溪胡适故居右侧是胡适结婚时住过的房间。据说,均按胡家的原样布置。西厅屋是“胡适纪念馆”,陈列胡适生平事迹,墙上挂满胡适与家人的照片,还有胡适友人的照片。客厅正中,摆放一尊胡适的汉白玉头像。两边挂的对联是“新文化中旧道德的楷模,绩溪胡适故居旧伦理中新思想的师表”。横匾是“智德兼隆”。这竟是蒋中正给胡适的题词,也绩溪胡适故居是对胡适一生的评价。

    纪念馆中有一篇“概述”,简要介绍胡适生平。胡适(1891—1962),字适之。1904年前在家乡私塾读书。1904—1910年在上海梅溪学堂、澄衷学堂和中国公学学习。1910年考取官费留美,先后就读于康奈尔大学、哥伦比亚大学,1917年毕业后回国任北大文科教授,参与陈独秀等创办的《新青年》杂志的编辑和撰稿工作。其时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等革新文章,推动了波澜壮阔的“五四”运动。1928年出任中国公学校长,1932年接任北大文学院院长,1938年出任中国驻美大使,为中国的抗日战争争取外援。1943年出任北大校长。此后,在台北任中央研究院院长等职。胡适一生中获得35个博士学位,是一位著名的学者,思想家和教育家。

    因种种原因,过去中国大陆对胡适一直持批判的态度。改革开放以来,蒙在胡适身上的尘埃慢慢被洗刷,大陆读者开始看到了一个比较完整的胡适。通过参观胡适故居陈列的资料,以及看了一些有关胡适的文章,胡适与他当时代的一些人的关系开始清晰起来。

    第一,胡适与陈独秀。两人同属徽州人(陈是安庆人),又同属兔(陈比胡长一圈)。胡适在美国读书期间,曾热心并投稿陈独秀主办的《新青年》杂志。在改革中国旧文学、推广白话文方面两人意气甚为相投。胡适学成归来,陈曾向校长蔡元培极力推荐胡适到北大任文科教授,对此胡适也一直心存感激。后来,胡适成为《新青年》的主要编辑和撰稿人,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旗手。胡适在国人中极力倡导科学和民主的思想(所谓德、赛先生),他在美国师从杜威,膺服实验主义,提出“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科学方法论。他还说:“做学问要在不疑处有疑。待人要在有疑处不疑。”“有几分证据说几分话,有七分证据不说八分话。”著名科学家吴健雄、王淦昌自认其科学成就得益于此。

    1930年,胡适牵头与《新月》同仁发表“我们走哪条路”的论文。指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贫穷、愚昧、扰乱、贪污、疾病……”。并且指出“中国暂时还没有资格谈论资本主义。”他认为“一个具体行动比一打理论都重要。”

    1919年胡适撰文“多研究点问题,少谈些主义”与李大钊等展开辩论,后来被认为是“胡与马克思主义的第一个回合”。这与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强调的“现阶段主要矛盾是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不要论姓‘资’姓‘社’。少来点议论,多干点实事。”有异曲同工之妙。面对“革命与改良”这个现代命题,胡适的见解是“可改良的不妨先从改良,太坏了不能改良的就用革命手段”。而陈独秀则更多的提倡对旧社会、旧制度的批判与革命。
    后来有人说:“陈独秀与胡适是两条曾经汇聚于反封建主干道的河流,但大部分的时间,它们分流而去。这两条河流的末段,似乎又重新交汇,但未殊途同归。这样不能同流而又不能分割的两种风格的河流,纵横驰骋,流布大地,构成了上个世纪中国思想文化界最绚丽的景观之一。”
    第二,胡适与毛泽东。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读书时就读到胡适的文章,他承认“非常佩服胡适和陈独秀的文章,他们代替了已经被我抛弃的梁、康,一时成了我的楷模。”并说陈、胡是“代表了在中国共产党出世前向西方寻找真理的一派人物。”毛泽东在北大图书馆时,抽空去听胡、蔡(元培)的课。
    台湾一些书报曾称毛是胡适的学生。而胡适亦曾回忆,“毛是白话文写得最好的学生。”上个世纪初,中国的学生形成了一股不小的出国潮。
    当年毛泽东为什么没有留洋呢?他在一篇文章中说到这与胡适有一定关系,“中国出过洋的不下几万,好的实在很少,多数呢,仍旧是糊涂,仍旧是莫明其妙,这便是一个具体的证据。我曾以此问过胡适之和黎邵西两位,他们都以我的意见为然。胡适之并且作过一篇《非留学篇》,因此我想暂时不出去,暂时在国内研究各种学问纲要。”
    1945年,胡适参加联合国成立大会上,会上遇见中共代表董必武,得知国共将在重庆举行和平谈判,便向毛泽东发电,要求“中共领袖诸公,审察世界形势,爱惜中国前途,努力忘却过去,瞻望未来,准备为中国建立一个不靠武力的第二大党。”胡适笃信杜威的实验主义,主张“大胆假设,小心求证”,认为国家社会便是一个实验室,主张拨给共产主义者一个省(东北)去实验其主张。他一度还有组党的动机,其政党承认社会主义,但不以阶级斗争为手段。
    1948年底,北平已成孤舟,毛泽东曾通过电台向胡适呼吁,请胡适留下任原职,或任北京图书馆馆长。胡适出走台湾不久,旧友陈垣写了一封公开信发表于香港报刊,谈了北京学校的学术自由,希望胡适能重返大陆。1950年1月,胡适写了一文作为回应,题目是《共产党统治下,决没有学术自由》。对于胡适的这种态度,毛泽东当然十分恼火。
    1954年,山东“两个小人物”评论俞平伯《红楼梦研究》文章,引起了毛泽东的注意。10月16日,他在给中央政治局及有关同志的信中说:“要开展一个反对在古典文学领域毒害青年三十余年的胡适资产阶级唯心论的斗争。”并专门成立以郭沫若为首的写作班子,数以百万计超越文学领域的批判文章,相继在各种报刊上发表。面对铺天盖地的批判,胡适只淡淡地说:“这些谩骂文字,也同时使我感到愉快而兴奋……我个人四十年来的一点努力,也不是完全白费的。”
    1955年,毛泽东与钱学森、吴景超等人吃饭时说,胡适提倡白话文,要给他记一功。但是现在还不行。1957年2月16日毛泽东在颐年堂发表讲话:“过去批判胡适取得很大成功,开头我说不能全抹煞胡适,他对中国的启蒙运动起了作用……现在不必恢复名誉,到21世纪再来研究这个问题吧!”1964年8月,毛泽东在北戴河谈到“新红学”与“旧红学”之争时说,“胡适的看法比较对。”
    第三,胡适与蒋介石。1929年,胡适为抗争当局对人权的践踏,胡适利用其与徐志摩、闻一多等创办的《新月》刊物,发起了一场颇有声势的“人权运动”。在《新月》上发表文章抨击国民党当局的专制独裁。1948年12月15日,当时的北平已成围城,胡适一向佩服巴斯德,在北平城中仍安心做他的学问。蒋介石却派专机来把胡适接到南京。
    1958年,胡适从美国回到台湾任中央研究院院长,经常为《自由中国》撰稿,规劝国民党政府的人,应该“努力培养合法的反对,合法的批判。”这些言论,当局听了是不舒服的,但鉴于胡适的名望,只好隐而不发。
    第四,胡适与母亲。胡适5岁时父亲就去世了,他是在母亲的精心呵护下成长的。成年后的胡适一贯高举新文化、新思想的旗帜,以反封建、反旧文化为已任。然而,他自己的婚姻却是按照最传统的方式完成的。这个曾经在西方文明国家游历了7年的现代学者,27岁时凭母亲一封书信,从北大教授岗位回到绩溪上庄老家,遵照母亲的意志,与13岁时订过婚、不识几个字的小脚村姑江冬秀(江是旌德江村人)完婚,且与江冬秀陪伴终身。结婚当天,胡适在房门上贴了一付有趣的对联“三十夜大月亮,廿七岁老新郎。”1923年,胡适在杭州西湖烟霞洞休养,结婚时的伴娘曹佩声正在杭州就读,暇时前往探望,过往频繁,一度突破传统礼教底线。胡适不愧有“圣人”之称,很短时间内便“发乎情,止乎礼”,中止了这段情素。
    第五,胡适与儿子。胡适与江冬秀生有两个儿子一个女儿。女儿胡素斐早夭。大儿子胡思祖自小在苏州读居宿学校,抗战时进西南联大,后来进美国康奈尔大学读工科,后任台湾当局驻美参赞,现定居美国华盛顿。二儿子胡思杜(其名字有纪念胡适在美国的恩师杜威的意思)。蒋介石派专机到北平接胡适一家时,思杜受激进思想影响,不愿到南京去,胡适尊重儿子的选择。思杜后来进华北人民大学政治研究院学习。在思想改造中写了一篇题为《对我父亲胡适的批判》的文章发表在香港《大公报》上,表示与父亲划清敌我界限。后分配在唐山铁道学院马列部任教。为了争取入党,还把父母留给他的黄金饰品等交给组织。在整风反右运动中被划为右派,因经不起劳动改造的压力,1957年在唐山铁道学院体育场单杠上上吊自杀。
    1962年2月24日,胡适在台湾主持中央研究院第五次会议,心脏病突发猝死。胡适逝世后,台湾绩溪同乡会送的挽联是“自由思想,科学精神,努力四十年,石烂海枯图救国;世界哲人,乡帮长者,回首三千里,山颓木坏共含悲。台北北大同学会送的挽联是”生为学术,死为学术,自古大儒能有几?乐以天下,忧以天下,至今国士已无双。胡适的墓志铭:“这是胡先生的墓,这个为学术和文化的进步,为思想和言论的自由,为民族的尊荣,为人类的幸福,而苦心焦虑敝精劳神以致身死的人,现在在这里安息了。
黄山怪石——其貌不扬——内涵无限!
离线胡强云

发帖
832
铜币
848
威望
73
贡献值
0
银元
0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7-02-07
安徽绩溪胡适故居
快速回复
限150 字节
批量上传需要先选择文件,再选择上传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