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5497阅读
  • 1回复

[网络转载]广东顺德豸浦村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胡宁生
 

发帖
3986
铜币
4000
威望
3035
贡献值
0
银元
0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7-02-07

    顺德均安豸浦村,明末时期建村,初名艾步,村名石刻至今尚存。清乾隆年间,这条原名为“艾步”的村里出了一个有名的诗人名叫胡亦常,字豸浦。村人为纪念他而立牌坊,上题“豸浦”,并改村名为“豸浦”。此名一直沿用至今,此牌坊也保存至今。


    村中还建有胡公家庙,存康公古庙一座,香火顶盛。

    胡公家庙旁边还在一个据说有经营30多年历史的“均安酿三宝”——煎鱼饼美食。
黄山怪石——其貌不扬——内涵无限!
离线胡一宾

发帖
1117
铜币
1182
威望
984
贡献值
0
银元
0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7-02-19
均安豸浦村与著名诗人胡亦常

    核心提示:在均安,有一条村的名字叫“豸浦”(zhì pǔ),这个名字对于外人来说难免有几分生僻,但这个村名的背后与著名诗人胡亦常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清乾隆年间,这条原名为“艾步”的村里出了一个有名的诗人名叫胡亦常,字豸浦。他文才出众,关心民生,与时人顺德张锦芳、广西钦州冯敏昌并称“岭南三子”。这位才子死后,村人为纪念他而立牌坊,上题“豸浦”,并改村名为“豸浦”。此名一直沿用至今,此牌坊也保存至今。
  

  人物背景
  胡亦常(约公元1785年前后在世)字同谦,一字豸甫,广东顺德人。其父胡杰,雍正进士,官至翰林。乾隆十二年(1748)因得罪权贵被黜,乃携眷南归,在豸浦村丽泽书院主讲,著有《槐园集》。
  胡亦常生卒年均不详,约清高宗乾隆五十年前后在世。性至孝,有大志,好古学。年二十五,即以诗名。乾隆三十六年(1771)举人。入都后,与钱大昕交。既下第南归,与戴震同舟,手录其所著书,拟刊之。又致书钱大昕,欲志于经术。以多啖瓜粜解喝,得胃寒疾,抵家病卒。殁后,钱大昕为著墓志铭,村民立牌坊纪念之,上题“豸浦”二字,并以为村名。亦常与冯敏昌、张锦芳齐名,称为“岭南三子。”其为诗妙悟天成,能于南园诸子外,自成一家。所著有《赐书楼诗集》和《清史列传》行于世。
  才气横溢被称为“神童”
  据《顺德历史人物》记载,胡亦常的父亲胡杰是当朝大名鼎鼎的翰林,由于性格耿直,其父得罪权贵罢官南归,五岁的胡亦常也一同回乡。
  胡亦常非常聪敏,回家路上途经的地名,他都可以一一说出来。第二年,他更是每日背诵上千字的文章,被人称之为“神童”。到10岁的时候,《四书》、《五经》和《三传》已朗朗成诵。此后,他博览诸子百家,发为诗词歌赋下,情辞并茂,卓然不俗。十三四岁时,才气已传遍临近州府。胡亦常学习勤奋,不仅诗词出众,还写得一手娴熟的章草。时人把他跟本县张锦芳和钦州冯敏昌称为诗坛“岭南三子”。当时著名诗人钱晓征认为亦常的诗“妙语天成,能于南国诸子外自成一家。”《粤东诗海》称道他的诗作“敏妙超常”。亦常在各诗体中,特以五言出色。
  由于不喜欢枯燥无味的八股制艺,胡亦常一直到28岁才中举。诗人出身的考官李文藻慧眼识才,深为器重,特意在当时中国文坛盟主纪晓岚和钱大昕面前郑重推荐。纪、钱二人读了亦常的诗文,也嘉许不已,遍示京中文士。

  巧遇大学问家戴东原
  有一次,胡亦常出外,面对眼前美景,不禁吟起诗句:“音 秋边戍,拔剑去射雕!”他的旁边,正站着一位老人,听到他的咏句,不断点头赞许,但他并没有发现这位老人。后来这位老人下山,不小心被石头绊了一下,差点摔倒,胡亦常连忙上前扶住。到了山下,上船过江,胡亦常很快就挑了个临窗的位置坐下来。但这位老人却行动缓慢,他到船上时已经没有地方坐了。胡亦常于是把临窗的位置让给了老人,自己却缩在船的角落里。面对江上美景,胡亦常马上拿出笔和纸书写一首《村夜》:“残月坠秋空,人家水色中。梦醒孤客望,舟泊故乡同。远鼓沉虚响,流萤避暗风。荒鸡啼太早,消息夜潮通。”
  老人不禁赞叹说:“好个村夜,月朗风清。小伙子,可把你的诗集给我看看?”胡亦常恭敬地奉上。老人一边看一边点头,问:“你是哪里人啊?”他答道:“学生姓胡名亦常,家住顺德艾步。”老人问:“父亲呢?”他答:“家父胡杰,供御史卑职。”老人说:“原来是监察御史大人的公子。你回去告诉父亲,诗集姓戴的老头子拿去看了。”说完把自己未曾发表的书稿给胡亦常读,并让他写点读后感。后来胡杰知道后,惊喜地说:“孩子所遇的是大学问家戴震!他的书稿你要好好研读,领会其中的精髓啊!”
  英年早逝世人惋惜不已
  在胡亦常30岁的那年夏天,他在外一路舟车劳顿,多吃了瓜果染病,感暑发烧,腹泻不止。尚未到家,便一病不起。其遗腹子出生不久也夭折,他的妻子此后再未立嗣。
  胡亦常死后,南北师友悲痛。清代著名诗人兼书画家黎二樵写悼诗“惜哉胡豸浦,吾辈失风骚”;远在北京的翰林学士钱大昕为他写墓志铭,叹惋天妒英才,美材遽折。

  民间传说

  母梦将军生子故名亦常
  关于胡亦常的名字来源,民间流传着一段故事。
  据传,胡亦常的母亲怀胎十月时,一日清晨梳洗完,忽见一位将军领兵十万,驰骋沙场,遮天蔽日,夫人吓得昏过去。醒来拭眼,却见将军与丈夫有几分相似。丈夫文官,何以甲胄在身?将军言:“夫人勿惊,吾开平王是也。”说完,周围又恢复了原貌。当晚,夫人腹痛,丫环忙呼接生婆,不久夫人喜得一子,眉目清秀,惹人钟爱。
  这一日,翰林胡杰远在内蒙蓝旗行使监察公务,朦胧中也见一将军驰骋草原,旌旗上绣“常十万”。“常十万”是明朝大将常遇春称号,以十万军众横扫天下,正是胡杰工作之地。突然,飞骑来报夫人得子,胡杰立即千里迢迢赶回京中。见小儿器宇轩昂,有胎记状若兵符。得知妻子此前也梦见将军,喜道:“此乃贵兆也!”于是取常遇春的“常”字,为儿取名胡亦常。
  胡亦常满月喜酒,热闹非凡,有一落泊布衣却表情严肃,私下与人说,“小孩贵格之相,可惜搭上常遇春名字,恐不祥!常遇春攻克新疆开平,封开平王,还师途中暴病身亡,怕此子命薄矣!”
  话说此落泊汉好话不灵丑话灵,逢喜酒一般避请他。此前,该汉岳父得男孙,满月摆酒,席间他一言不发,临走前他对舅弟媳说:“我今天没说话,小孩死了不要怨我!”岳父大怒,赶其出门。果不其然,岳父之男孙不出一岁便出天花夭折。胡翰林知此事后,想了三天三夜,给儿子取字“同谦”,方心感安落。

  诗作风格
  反映民间疾苦
  胡亦常去世后,友人集资将其遗稿《赐书楼诗草》刊刻行世,铁嘴银牙纪晓岚曾为其亲笔题写书名。在此书里,有一首诗作名叫《马食禾》:“君家马,不食粟。食我苗,告尔仆。惟马之腹,惟民之肉!”当时胡亦常见权势人家放马吃农民的禾秧,便作诗抗议,这正是他关心民间疾苦的反映。


  胡公家庙
  均安鹤峰豸浦,有一个古老的祠堂名叫“胡家公庙”。这座祠堂建于清朝乾隆元年(1736年),是胡亦常家族的祠堂。祠堂坐西北向东南,三间三进,总面阔12.54米,总进深28.45米。硬山顶,灰塑博古瓦脊,碌筒瓦,绿琉璃瓦剪边。
  第一进有石包台,弓梁补作上有两石雕狮子。前廊梁架施驼峰、斗拱、月梁。大门上方挂有一块二百多年历史的雕刻精美的牌匾,上刻 “胡家公庙”四字。
  第二进面阔三间,进深两间。梁架上采用短柱、插拱承托梁架及桁条。左右两边为阶砖地面,天井为花岗岩石面。
  第三进面阔三间,进深一间,堂内有一牌匾,上书“诒毂堂”。
   2006年1月8日公布为顺德区文物保护单位。

  敕书碑
   “敕书碑”是胡杰祖父、祖母的墓志铭,乾隆皇帝所御赐敕书,胡杰即胡亦常的父亲。此碑保留完好,不缺一字,对研究清代皇帝御赐墓志铭有相当的历史价值。
      艾步匾
   “艾步”是从前豸浦村的村名。现存“艾步”这块闸门匾额是清朝嘉庆十五年(1810)立的。
    鹤峰书院石匾额
   “鹤峰书院”建于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由当时均安地区十三乡的文人士子、俊彦乡贤筹款在鹤山之下、豸浦与上村交界处建造的文人聚集之所,一直沿用至约1917年。书院于抗日战争时期被毁。“鹤峰书院”石匾额曾被村民用于地基,深埋地下,近年才重见天日。


资讯来源:珠江商报
欢迎关注:胡氏资讯(zhhusw)微信公众平台
快速回复
限150 字节
如果您在写长篇帖子又不马上发表,建议存为草稿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