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3180阅读
  • 1回复

[网络转载]传统村落:最好爱她是懂她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胡宁生
 

发帖
3986
铜币
4000
威望
3035
贡献值
0
银元
0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7-02-15
来源:中国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中心  作者:李华东

    系统地、具体地、持续不断地挖掘解读传统村落中蕴藏的优秀基因,既是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所有工作最根本的基础。目前遇到的一些问题与困难,其根源就在于这个基础未能夯实。对优秀基因的挖掘解读不能流于空洞宽泛,而应逐村、逐条地绘制出可以指导实际工作的基因图谱,这样才能在明确的指引下事半功倍地展开各项工作,有效避免买椟还珠、沉香烧炭式的“保护发展”。
浙江龙泉下樟村。我们研究传统村落,可不能从这样的距离,而应该拿着显微镜,扫描她的每个角落。

    当前,传统村落的保护已成社会共识,哪怕最邪恶的开发商也不敢跳出来声称在传统村落中可以大拆大建,只能在半夜偷偷摸摸地搞搞“保护性拆除”。社会各界投入了极大的热忱和力量,群策群力,基本遏制住了此前传统村落迅速消失、破坏的势头,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取得了历史性的进展。
但是,这个过程中林林总总的问题层出不穷,大家疲于应付。原因多种多样,深层次的如传统文化在历史进程中的断层,表面上的如村民不再喜欢自己的老宅。这些原因中,非常关键的一个就是:在很大程度上,我们并没有“读懂”传统村落,把她值得传承发扬的优秀内容系统地、具体地发掘出来。我们被历史责任的鞭子抽打着开展保护发展工作,还来不及投入足够的力量把这个最基础的工作做充分,保护发展的立足点仍然有些模糊、不够牢靠。
正是因为我们还没有真正弄明白每一个村落的优秀基因何在,这些基因又是如何落在一房一砖一树一桥上面的,才导致在实际工作中出现种种问题。比如,面对村民的质问“你要你的保护,我要我的生活”,如何回答为什么要保护传统村落?不想的时候答案似乎无处不在,可是仔细一想,却又不知何在。到底为什么保?不晓得,反正要保护,要保护,要保护。把整个村子全拆光,盖成漂亮的托斯卡纳小洋楼,村子就不美丽了?村民就不幸福了?应该保护什么?不晓得,反正不能拆房子、不能拆房子、不能拆房子。难道王二哥把老房子拆了盖个漂亮的砖房,传统村落的价值就损失了?哪儿损失了?说不明白,王二哥当然是满肚子怨气。村民们盼了好久终于要在村口立个楼门了,专家来了说不好不好,不要钢筋混凝土牌坊。为嘛?说不清楚,村民不乐意了。一说到发展,到底发展什么?怎么发展?反正就是要搞钱,要搞钱,要搞钱。一说到怎么搞钱?就是要讨城里人喜欢,讨城里人喜欢,讨城里人喜欢。看着导游举着大喇叭介绍:这三块石头呢,表示连升三级,来来来,大家都踩一踩啊,踩了回去呢,升官发财一定肯定必定的哈……听得人心里满不是味儿,可是,又能让导游给游客们说些什么呢……
传统村落的保护发展是一场保卫和发扬其优秀基因的战斗,可是如果连为何而战都不知道,那战士们能有旺盛的斗志和必胜的决心吗?连该保卫什么都不知道,仗打得越快、越大、越投入,损失也就越多——大干快上的“保护性破坏”的教训还不够深刻吗?如果把村落比着一个姑娘,我们在不懂她的内涵的时候,为爱她而做的一切不就都是围绕着她的“颜值”在进行吗?什么穿衣戴帽、涂脂抹粉、白化亮化……不都是这么干出来的吗?不懂她,旅游开发也基本上就是买椟还珠、沉香烧炭,硬生生把一个个秀外慧中的村姑按照“喜闻乐见”的方式打造成了妖冶轻浮的姨太太以博得游客的几个铜板,而村姑最可贵的品质和内涵,却在这般热闹的光景中,凄凉地香消玉碎,风流云散。
我们应该认识到,传统村落,最好的爱她,就是懂她!
一、读懂她,是一切工作的基础

    说到传统村落最重要的价值是什么?都知道她是农耕文明的基因库。那么每个村子的基因库中,究竟有哪些基因?这些基因中,哪些是需要维系传承的,哪些是需要改善更新的,哪些是需要果断摈弃的?说不系统、说不具体。没有搞清楚这些,我们的所有行动,就只能是盲人瞎马,遇到种种问题和困难,就是自然而然的了。
    不懂她,我们连该不该爱她都不知道。
    一说要保护传统村落,天经地义的嘛,保护需要理由吗?如果不需要理由,那么多的质疑和怨言、困难和矛盾如何理解?传统村落,于王二哥而言,也许是在邻居装饰有鎏金罗马柱的砖房下,屋漏墙塌却无力修缮的老宅;于张书记而言,也许是上头发下来的诸多疲于应付的表格;于Miss刘而言,也许是可以发在朋友圈里引起围观点赞的照片;于钱多得无处可去又不再炒楼炒股的黄老板而言,也许是新的资金去处和利润增长点;于正在为日益萎缩的设计市场而烦闷的牛大师而言,也许是可以大展身手的又一个舞台……可是,于整个民族而言,于2050年、2100年的中国而言,传统村落,又是什么呢?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到底是个文化事业,还是个经济事业?文化和民生又有什么关系?长期利益和现世需求怎么处理?没有系统彻底地想清楚,甚至有人喊出了“遗产保护产业”的说法。保护和发展为什么会成为矛盾?不就是因为我们不懂她,不敢坚定不移地爱她,也不知道该爱她什么,所以经常搞得自己目标混乱、摇摆不定,在各种利益博弈之间力求左右讨好造成的吗……
    王二哥说:俺又不是不讲道理,你就明说吧,凭什么要我爱她?这个……嗯……这个,这是不可再生的珍贵遗产呀!啥玩意?遗产?我爹就给我这几间破房子,哪有什么遗产?这个……嗯……这个,要为国家、民族文化的保护做贡献嘛!哼哼,说得好听,做贡献,就这破房子怎么讨老婆?你送我个媳妇?好啦好啦,既然你目光短浅就和你谈钱吧,保护好她就有游客来啦!你就可以发财啦!切,忽悠谁哩?从镇里坐个车上这疙瘩来都得一天,我赚谁的钱去?嗯……这个,这是国家政策!反正你必须保护……!在这样的话语逻辑下,爱心的小船,还不是说翻就翻?
乡间一处臭烘烘的厕所。拆?还是不拆?因为不懂它,才会有这样的问题。

    不懂她,我们连爱她的什么都不知道。
    一说到传统村落,都知道那是传统文化的基因库,而且博大精深。好吧。再问,基因库里有什么宝贝哩?怎么个博大精深法呢?嗯,这个嘛,比如顺应自然、忠孝礼义……不错,很好。可是,我用意大利的技术在村里盖个被动式零能耗房,就不是顺应自然了吗?我起个白瓷砖大楼房让俺爹住得舒心快活,就是不忠不孝了吗?王二哥拆了自家的老屋,就伤及了这个顺应自然忠孝礼义了吗?哥们儿有钱,把村民迁进漂亮的楼房后在村里搞个俺慢酒店,就得被扣上个“过度开发”的帽子吗……真心不服气。
    因特殊的机缘,拜读了近千份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有的压根儿就不提村子什么好、好在哪儿;在“价值评估”这一章里,能泛泛地把村落的历史、科学、艺术、情感、经济等价值都点到的,就算比较用心的规划了。可是,这些放之四海(哪怕是搁在英格兰的乡村中)也都无比正确的价值评估,对实际工作有什么作用?作为村长,好吧,规划告诉俺咱村的优秀之处就是“历史悠久、遗存丰富、格局完整、独具特色”,额的神呐,可是!俺还是不晓得把村里那条扔满了垃圾的臭水沟铺上污水管后填掉,可!不!可!以!这样的价值评估,义正辞严,无懈可击,然并卵?
    王二哥说:给俺讲讲,这村里到底有啥好?让俺得瑟得瑟。嗯……嗯,这个,选址体现了古代风水“藏风聚气”的要求……啊?全国的老村子不都这样的吗?嗯……嗯……这个,你的老房子体现了就地取材的……别逗了,哥,那年月不就地取材,上哪儿买钢筋水泥哩……嗯……嗯……这个,那啥……你们自给自足自循环……喂,喂,喝高了吧,哥?淘宝都开到俺家门口了,还要俺自给自足……就这点“懂”,能支撑得起村民的自豪感么?还奢谈什么“重建文化自信”?文化自信的小船,还不是说翻就翻?
福建宁德蕉城梅鹤村中的拜石和石门阙。风水补救的典范,如果不懂其意而改造、拆除,就是传统基因的损失。

    不懂她,我们连怎么去爱她都不知道。
    正因为没有具体而微地了解她的好,我们呵护她的时候往往手忙脚乱还难以讨好。如果懂得她的气质是从容安详,就没必要把停车场修到祠堂门口,做个规划追求的就是“一望无际的私家车停满了村道两旁”;如果懂得她的灵魂是翰墨书香,就不要把荒废的雕版工房租给多金的客商卖什么卤煮肥肠;如果懂得她的个性就是原始粗犷,就不会把民宿搞得典雅细腻富丽堂皇;如果懂得她的形象就是空谷幽兰,就不要让震耳欲聋的凤凰传奇笼罩着雨润的小巷;如果懂得祭祀的神圣和庄严,就不要为了游客的几个铜板而天天在祠堂里轻浮装腔;如果懂得舞蹈中沉淀的辛酸与忧伤,就不会非得西洋配器加上巨大的功放;如果懂得那诘屈难懂的方言里其实还留存有珍贵的唐宋古语,就不会为了村民能更好地接待游客而迫不及待地训练他们的普通话……
    王二哥问,咱家门口那块破石头,搁那儿上百年了,俺的拖拉机开不进来,搬掉好不好?嗯……这个,要惠及民生嘛,要让村民过上现代化生活嘛,搬吧,搬去垒猪圈。可是这一垒猪圈可就坏了,那可是村落文房四宝中的“墨锭”呀。王二哥又问,俺家墙基坏啦得修啊,拿条石重新砌上要得不?嗯……这个,只要不用水泥,保持风貌协调当然可以的啦。可是这一砌就坏啦,把原来的弧形墙基给砌直了,建筑技术史的历史脉络、中外文化交流史上的见证之一就消失啦……如果我们不能把村落的价值落到一房一路之上,怎么能知道我们的保护措施是对、是错?保护的小船,还不是说翻就翻?
左:福建民居中弧形的石砌墙基。右:日本江户天守城墙。中外建筑文化交流的重要见证。

    不懂她,我们连怎么去发展她也不知道。
    传统村落不能局限在对传统的留恋,也不能一味满足现代需求。但是,如果没有深入细致透彻地读懂每一个村子的每一点优秀,怎么能知道哪些是不能局限的?哪些是不能一味满足的呢?很多发展措施就是拍脑袋,在实践中举步维艰那是必然。因为不懂,才会把村落发展定位成“北方的丽江”;才会说2万平方米商业就无法容忍,1万9就不叫过度。凭什么建设控制地带限高是9米?12米就会把村子给毁了?建设控制地带控到哪儿?咳咳,这个,找条好描的等高线整一圈吧……这样的规划,除了墙上挂挂,还能有什么用场?
    如果懂得,就不会张冠李戴把京城里的官式牌坊搬来村口、把湘江上的水车弄到汉水之滨的村落;如果懂得,就不会让日本式的灯笼挂满了大街小巷;如果懂得,就不会满街写满了相扑体的店招;如果懂得,就不会把本来就要追求泥浆飞扬的斗牛场上铺广场砖,弄得像体育场一样让看客们舒坦;如果懂得,就不会非要在牧民们的定居点装太阳能灶设置什么村民健身房;如果懂得,就不会把有机的村落硬生生地肢解成什么民宿体验区、观光采摘区、休闲娱乐区;如果懂得有些村民仍然淳朴尚不知道“坐在宝马里哭”也比“在自行车上笑”更好(相信我,有这样的村子),那么悄悄地改善他们非改善不可的部分就好了,没必要煽动村民大干快上力争“2020年末游客量达到10万”,反而应该精心呵护他们的纯良免遭污染;如果懂得,有些村早已人心不古,唯钱是命赌博成风自私狭隘饿毙老父村落徒剩躯壳,那就……咳,真不知道怎么办,但不惜置换掉这种“原住民”,恐怕也并非不可接受之选。如果懂得一村有一村的实际,就不会去苦苦追寻什么“发展模式”,如果懂得村子和村子不一样,在县域层面最好就不要谈“传统村落”怎么样怎么样,最好是谈“某某村”怎么样怎么样。有的村确有重要价值,哪怕人去村空只剩残垣断壁不惜代价死磕也要保住,有的村则是不过耳耳,搞点开发多点商业却也无妨。
    王二哥问,俺家房后那块空地上有个破石圈子,拆了给大家伙弄个跳广场舞的地方好不好?嗯……这个,丰富村民文化生活呀,好得很,拆吧拆吧。可是这一弄广场舞就坏了,那个破棚子是过去村里专门集资给无家可归的人遮风避雨烤火取暖用的场子,人情味满满的地方啊,你今天上哪儿找去……王二哥又问,村里断头路、丁字路太多啦,游客走在里面像迷魂阵一样形不成旅游环路他们要生气的啦,可不可以打通那些死胡同嘛?嗯……这个,拆掉几座没啥价值的石头墙,木事木事。可这一拆就坏啦,当年祖先故意这么搞就是要让外人不敢轻易进村的嘛。王二哥又问啦,村边上好几口塘,就算娃娃们不掉下去,猫猫狗狗也会掉下去的嘛,太不安全啦,填掉行不行呀?嗯……这个,要保护小动物哇,填吧,反正现在用上了自来水嘛。可是这一填就坏啦,一下雨大家就只好抗洪救灾了,原来那几口塘是祖先们用来防内涝的啊……如果我们不能把村落的价值落到一塘一桥之上,怎么能知道我们的发展措施是对、是错?发展的小船,还不是说翻就翻?
正因为不知道自己有什么好,所以只好粗制滥造一些“文化”来招徕看客。
二、不能敷衍了事地“读懂”她

    其实,很多人士都正努力去读懂传统村落,找寻其中能够在今天的经济文化发展中发挥作用的优秀基因,看到书架上那一部部在汗水中提炼出来的著作,让人肃然起敬。但是,一来仍有大量的村落尚无人研究,但各种保护发展措施已如火如荼地实施;二来史实资料的调查整理只是读懂村落的第一步,有针对性的分析仍然欠缺;三来就一个个具体的村落而言,我们的解读还存在一些应该避免的倾向:
    盲人摸象式的解读。
    读懂传统村落需要的是广博的知识、多种专业的整合,而我们的难处在于专业分得太细,搞历史的不懂规划,搞规划的不懂建筑,搞建筑的不懂民俗,搞民俗的不懂农业,搞农业的不懂美学……,更糟糕的是这些人还碰不到一起,各自跑到村落里盲人摸象摸了一通后就回去各自玩各自的了。被西方化、技术化的专业训练出来的人,往往只能用碎片化的、线性的、解构的眼光分析村落,想要勾勒出村落的文化面貌,绘制出清晰的基因图谱是非常低效的;很自然地,制订的政策、采取的措施也只会是碎片化的,保护区划往往就围着那几栋老房子转圈圈,各种物质载体间的文化联系被切割得支离破碎……实质上不把村落当做一个活态的有机整体来考虑,往往忽略对整体自然人文环境、历史环境要素、传统文化生活的统筹研究,着眼点仍然停留在聚集成片的传统建筑上,甚至连一些规划设计专业的人士,连成片的传统建筑也不关心,所有的措施都只围着那座雕梁画栋的地主大院打转……
    云山雾罩式的解读。
    对优秀传统的挖掘解读,必须一村一村、一房一屋地具体展开,要形成一个个可操作的元素。“传统文化的活化石”、“千年古村乡土文化色彩浓厚”、“因地制宜、科学布局、合理利用空间”, “建筑选材“就地取材”,选址方面讲究“择吉而居”,建筑布局以“天人合一、因地制宜”,建筑样式与聚落布局具有中国传统民居的特性,具有较高的人文历史价值和建筑文化价值”请问,又有哪一个传统村落不是这样的呢?好些规划里一说到保护对象,就是“保护村落自然山水格局、街巷体系和仍然完好的明清古民居以及传统文化活动场所和线路”……是,是,真心没错,可是翻遍那本硬壳精装、120克无光铜版纸印刷、厚得像手提箱一样的规划成果,还是不晓得王二哥家的房子能不能拆?村外8里地那个路亭要不要保?这不是故意在挑战村长的水平吗?还好意思哭着说“就这20万的规划费我能做什么……”那就别接这廋活儿好不好?另一方面呢,县里一开评审会动不动就就要设计单位打印二三十套本子……拜托,是在拍大片玩呢?还是有亲戚开了个物资回收公司?真心为那些村集体年收入连万都不过的村子想想好不好?!
    郢书燕说式的解读。
    近现代的城市规划、建筑学、社会学、民俗学……基本的理论和方法都是西方人奠定的,我们很自然地传习了过来,是读懂村落的利器。但是,现在有种不太好的倾向就是过度迷信和依赖这些工具。要读懂传统村落,我们必须把脚踩进泥土,用心沟通先祖。道理很简单,我敢肯定祖宗们盖村子起房子的时候并不晓得维特鲁威是谁。有些事情用西方的“科学”观点看起来是莫名其妙甚至愚不可及的,比如安徽某村中所有人家的户门都不能朝南开,这样就给村落的道路布局带来很大的不便;福建某村中的道路宁愿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也不能铺石板硬化……因为这些都是风水禁忌的产物,我们没必要为了村民的“好日子”而去强行改变。我们是用工匠的杖杆来盖房子,就没必要用什么黄金分割率来分析建筑平面;也不要动不动就依赖什么空间句法来理解我们的街巷,那只是方法之一而决不是目的。
    因特殊的机缘,每年要看很多关于传统村落保护的论文或课题申请,相当一部分通篇都充斥着什么科兹洛夫、凯文林奇、大卫哈维、康泽恩学派、圣域空间理论……这些理论和技术不是不能谈,否则那不成了典型的反智主义了么?关键的问题是,理论再炫再酷也只能是手段,不该只!谈!洋人洋词,仅在文尾用几十个字敷衍了事地说“该理论对我国传统村落的保护发展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哦,谢谢你告诉我,但请把论文题目改为《康泽恩学派介绍》好了,扯上中国的传统村落干什么呢?
三、没有人比您更懂她

    这是个颜值为王的时代,这是一个公认喜儿嫁给黄世仁会过得更好的时代,精神文化层面的东西,和钞票很难发生直接的联系,因此传统村落里的优秀基因找不找有什么关系呢?只要村子打扮得花枝招展,甚至伪造什么西门庆故里游客也会蜂涌而来,大家数钱数到手抽筋。而且优秀基因找起来实在太难,许多载体已经在岁月中尘归尘、土归土,或者尽管仍然默默地矗立,却随着建造者的远逝而无人知晓。决不能责怪谁谁不努力,因为实在太不容易了。可是,不管多缥缈多绝望,这却是必须努力推进的工作,要不然我们保护传统村落干什么呢?我们可能爱上一个泡在福尔马林中的美人么?那么,谁来读懂传统村落呢?
    村民:只缘身在此山中
    理论上,村民是村落文化的主人,有解读自身文化的权利,这宪章那宪章都说清楚了的。但是,在实际上呢,一来村民祖祖辈辈就这样过日子,熟视无睹难以洞察自身文化的优劣;二来只缘身在此山中,与外部世界相联系,从更广阔、更长远的角度来比较分析、审视自己的能力有所欠缺;三来文化的水土流失越来越快,一个老人的离去可能就永远带走了一份珍贵的知识;四来社会氛围已然巨变,在对祖宗尚有敬意、尚存记忆的老辈们纷纷谢世后,村里还有多少人有意愿发掘整理老祖宗留下的东西?相当一部分年轻人是弃之唯恐不及,更愿意打打麻将看神剧混日子……光靠文化的主人是远远不够的,需要村民和外来的人一起努力,才可能逐渐重拾对自身文化的理解。
    学人:俯瞰人间在半空
    外来的人呢?最先想到的当然是高校等研究机构的学者们。历代学人付出了艰苦的努力,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有的资料甚至已成绝响。可是,面对全国如此规模的乡村文化遗产,现有的学者研究得过来吗?他们还得开会、填考核表、贴发票呢。更何况,某些学者未战先降,已经斩钉截铁地断言传统已经不再适应时代,要勇敢向前看,创建新生活;某些人则先验地蔑视传统,宁愿用一辈子来奋力讥嘲传统的愚昧落后,也不肯花一个小时来找找传统中的可取之处;某些人则坐在开足了冷气的书斋里殚精竭虑皓首穷经研究传统,翻来覆去就是什么“天人合一”,“顺应自然”这几句车轱辘话,再具体一点呢?Sorry,不晓得;有些人呢,就算进到村里去,也就是拍几张照片发朋友圈炫耀一下“诗和远方”,皮鞋仍然油光铮亮就回城了(惭愧得很,这是说俺自己);极少一些人还聪明机灵,研究成果无数,无非就是翻译摘抄些什么“格式塔”、“自组织”、“元核心”、“空间句法”、“大数据”来恐吓我们这些不懂洋文的人……
    各种设计机构呢?各大设计单位、事务所、公司里虽然人才济济,可是一来数量还是太少,连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规划都编不过来,更不用提数千个传统村落了,许多村落只好交给一些神头鬼脑的“创意”公司去规划,他们更热衷于“打造”假冒伪劣而不是理解传统文化;二来巨大的产值压力搞得情怀的小船说翻就翻,研究一个村落所需要的投入远远超过几十平方公里的新区规划,可费用那是天差地远。看看那些拿着微薄的规划费牢骚满腹地前来“调查研究”的规划师们进村“调研”,捂着鼻子胡乱拍了几张照片就回去搞规划你就能明白。咱们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千难万难,人力不足,更是难中之难。
    大众:乡土教育处处难
    基本上,我们的社会教育已经抛弃了传统文化,小学课本里面更多的是什么玛莎、科利亚的故事,眼睛通红的父母正驱赶着孩子们疯狂英语奥数竞赛。“传统文化”沦为表演,一堆孩子在操场上穿着汉服举着弟子规汗流浃背。村里人丁寥落,学校废弃,代课老师几百块钱的工资还长年拿不到,考学出去的孩子一去不回……乡土教育、尤其是在地的乡土教育,既没有内容,也没有师父,也没有场所,也没有听众……甚至,很少有人想到乡土教育对传统村落的保护发展是如何如何的重要。瞧瞧韩国人日本人干的,真真是羡慕嫉妒恨。长此以往,我们的孩子终有一天会瞪着圆圆的大眼睛,问:爸爸,什么是乡愁?
    那些可敬的自愿者们倒是不计名利愿意为传统村落的保护发展尽心竭力,不是上级交办的任务,不是科研资助的项目,不是出版社定的选题,自己掏钱调查、分析,在打印店印制一些乡土读物的小册子。每每感动不已,有这样的人在,文化才在。可是没有经过系统训练,却往往难以真正把村落的各种价值系统、深入地剖析清楚。一些游客呢,听到导游眉飞色舞地讲述小姐怎么半夜弄个绳子爬过了墙,这村的风水怎么保佑了升官发财多妻多子就轰然叫好,觉得不枉花了这门票钱……要指望这样的市场风气倒逼对乡土文化的挖掘和阐释,唉,难。
乡筹网驻村的年轻人们。懂专业、肯吃苦,在村里一蹲就是几个月,成为村民之一。

    说一千道一万,为了更好地爱护传统村落,我们必须首先读懂她。这样重要的工作该谁来承担呢?要记住“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能读懂传统村落的,就是你,没错,只能是你!不要纠结于自己的专业,不要纠结于自己的身份,只要你真的爱她,就不会离弃她,就会认真地去理解她,筚路蓝缕,积沙成塔,每天都会比昨天进步一点。当然,至于该怎么做,那又是一个很大的课题。别想那么多,做起来就行了!因为等不了啦,村落里残存的基因片段,因自然损坏、人为破坏、保护性破坏、外来的沾染,已经越来越少了,对她的解读,要快啊!
    (感谢风吹稻浪、仰·观、游击元帅、信资助本文。谢谢转载,无须授权。文中有比较极端的说法、哗众取宠的言论以及不正确的观点,请大家海涵、指出、教导)。
黄山怪石——其貌不扬——内涵无限!
离线胡强云

发帖
832
铜币
848
威望
73
贡献值
0
银元
0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7-02-15
传统村落:最好爱她是懂她
快速回复
限150 字节
如果您在写长篇帖子又不马上发表,建议存为草稿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