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3742阅读
  • 1回复

[宗亲提供]微雨西递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胡宁生
 

发帖
3986
铜币
4000
威望
3035
贡献值
0
银元
0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7-04-19
来源:黟县徽黄旅游集团  作者:余治淮

    友人问我:“何时游西递最好?”
    答曰:“一年四季。但四季之中,晴天看西递固然极美,而雨中赏西递却更有一番韵味。特别是微雨之时,淅淅沥沥,似有似无的细雨,像一袭纱帐,罩住远山近村,衬着灰蒙蒙的天空,古村显得更加久远、厚重。”

    我常喜欢选择微雨时去西递走走,步入古村,那用平整青石板铺就的街道、巷道,像涂了一层鲜亮的油脂;衣着鲜艳、擎着花伞的女人在街上款款而来;头戴斗笠,手挽竹篮的农妇朝巷中匆匆走去,她们的身影晃动在光可鉴人的古道上。

    记得当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专家大河直躬先生来西递时,也是一个细雨霏霏的日子,老先生一走进村子,便被这湿漉漉、黑黝黝的古街道所征服,很快挥毫用中文写下了“西递似我故乡”的句子,大河直躬先生的故乡北海道是否也有着青石铺就的古街道无从知晓,但这石板古道合着两旁那数百年的古民居,确实能给人一种“梦中故乡”的美感,以至于在后来的世界遗产评审推介会上,老先生也许是基于对故乡深爱的情结,对黟县的西递、宏村由衷地给予赞美,从而使西递、宏村的遗产申报全票通过。

    随后而来的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先生一进古村,一踏上这透出一种平和、厚重的石板古道时,也显出一种罕见的震惊与激动,这位被纷繁复杂的世界事务搅得焦头烂额的“大管家,”终于在西递看到了人类向往的“精神家园”,以至称自己这次西递之行是一次“伟大的经历。”
    西递街巷中的石板路最初是什么时候铺设的已无从考证,而现在我们脚下的石板铺设应该是清朝嘉庆、道光年间,距今已有近200年的历史。据说,西递富商胡贯三当年捐资在全村街巷铺设石板,是为了迎接自己那宰相亲家曹振镛的到访。

    胡贯三当年号称江南六大富商之一,而西递胡氏家族中经商致富者比比皆是,这些商人们在解决了自己和家人的温饱后,不是以积聚为乐,没事偷着数钞票,而是捐出大量钱财,修桥补路,兴学济贫。仅胡贯三一人,就为当时的社会公益事业捐资白银近百万两。

    有趣的是胡贯三几次重大的捐助都与这下雨有关,1798年,位于新安江上游的横江,暴雨引发山洪,冲毁通往道教胜地齐云山的木桥,胡贯三当即捐巨资建起一座大石桥,并起名为“登封桥”;1818年,又是暴雨引发山洪,冲毁了通往徽州府治歙县的河西大桥,胡贯三关闭了十多家钱庄、店铺,抽出资金重建河西大桥……

    胡贯三一系列惊天地泣鬼神的义举,不仅为当时人们所称颂,连时任军机大臣的三朝元老曹振镛亦为之动容,甘冒政治风险,把自己的爱女下嫁给胡贯三这位商人为媳.

    须知,在封建社会中,商人地位非常低贱,当官者与商人一般交往尚且会受到苛责,更何况这官商联姻,而曹振镛之所以敢于这样做,无非就是认定胡贯三是“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而胡贯三的后裔也验证了这一点。古人说:“君子之泽、五世而斩。”

    徽州有句俗话叫“富不过三代。”而胡贯三的后代,硬是改写了这两句定论。他们一代代当官的清正廉明,经商的诚信义利,而且不论是当官还是经商,他们都能禀承先祖遗风,世代乐善好施,从而实现了古人“五世其昌”的崇高追求。

    写到这里,我突然想到,西递古人的捐赠,并不是钱多了没地方花,他们在致富的路上历尽艰辛,但富了后从不敢奢侈挥霍,西递有句俗语,“家有千金,不点双芯”。尽管家里已经很有钱了,但晚上除了孩子读书外,一般照明用的灯盏里只能用一根灯芯。西递古人用克勤克俭,乐善好施的行为践行了朱熹提出的“独乐不若与人,与少乐不若与众”的格言。而这些,即便是今天,依然是我们想往、追求的正能量。

    微雨之中赏西递,透过那飘忽的雨纱,我似乎看到西递古人打着油纸伞,揹着青花包袱,走出西递,求利四方的背影,那青布长衫印在石板路上,凝成了今日坚实的路面,那潇潇洒洒的细雨,仿佛是他们高风亮节的德行,滋润着这个千年古村世代传承之魂,也滋润着每一个来访者的心田。
    信息提供:胡慧中(黟县西递)
黄山怪石——其貌不扬——内涵无限!
离线胡强云

发帖
832
铜币
848
威望
73
贡献值
0
银元
0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7-04-20
微雨西递
黄山怪石——其貌不扬——内涵无限!
快速回复
限150 字节
如果您在写长篇帖子又不马上发表,建议存为草稿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