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3362阅读
  • 0回复

胡瑗生平及其教育生涯的考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胡一宾
 

发帖
1117
铜币
1182
威望
984
贡献值
0
银元
0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7-05-17
   [摘要]胡瑗世居陕西安定、出生于泰州。一生与教育结缘,设教二十余年,其主要教学之处,一是在苏州和湖州,创立了著名的“苏湖教法”,二是在开封,除奉命制作乐器及从政外,主要是掌管太学。胡瑗博闻强志,多才多艺,在世事纷杂、生活清贫、教学艰辛的环境中,大胆进行教育改革,为培养了一大批治国人才。在中国的历史上,多少文人志士为胡瑗思想所感染、被胡瑗的精神所感动,写下了众多的诗歌赞语。胡瑗的一生是教育的一生,也是光辉的一生,他为社会留下了极其宝贵的财富。

    泰州历史上有一个十分重要的人物,他就是被古人尊为上儒胡子的理学先驱、宋代著名教育家胡瑗。长期以来,由于人们习惯于用“阶级分析”的眼光看待胡瑗,故而他的理学思想和教育思想一直不为大多数人所重视。其实,如果我们站在历史的角度,抛开极左的思维方式,冷静地研究一下胡瑗就会发现胡瑗对理学的产生、发展以及教育事业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一、世居安定、诞于泰州
    胡瑗的祖籍在陕西安定,他本人为泰州人,这已经形成共识。但由于历史上行政区划的多次演变,历史记载以及学者们对胡瑗的具体出生地也就说法不一。关于胡瑗的出生历史上主要有三种说法:
    一说胡瑗为泰州海陵人。胡鸣盛先生研究认为:“安定先生姓胡氏,世居安定。远祖询,为唐兵部尚书。曾祖韬,蜀陵州刺史,蜀平,归京师,终卫尉卿。祖修已,泰州司寇参军,卒葬海陵。父讷,博学善属文,吕夷简尝荐其书备修国史,官至宁海军节度推官。卒,赠太子中允。母隋氏赠京兆县太君。先生名瑗,字翼之。生于泰州官舍,海陵乃先生故址,称之为安定先生者,溯其源也。”[1]《中外教育家小传》说:“胡瑗生于淮南东路泰州海陵(今江苏泰州市)。”《吴县志·府学》载:“胡瑗江苏海陵人,字翼之,世称安定先生,以经术教授吴中。”北京师范大学毛礼锐、瞿菊农、邵鹤亭编《中国教育史》说:“胡瑗生于江苏泰州,原来是陕西安定人。”《二十五史新编·北宋史》载:“胡瑗,字翼之,泰州海陵人,为宋代著名学者和教育家。”金林祥著《胡瑗》说:“胡瑗,字翼之,北宋泰州海陵人。”
   二说胡瑗是如皋人。《宋元学案·安定学案》说:“先生世居安定,流寓陵州。父讷,为宁海节度推官,随任生于泰州,宁海乡先生故址也。人称之为安定先生,溯其源也。”《胡氏家乘》载:“先生于宋太宗淳化癸已四年四月初八日生于如皋之宁海乡。”欧阳修在《胡先生墓表》中说:“先生讳瑗,字翼之,姓胡氏,其上世为陵州人,后为泰州如皋人。”[2]《嘉靖惟扬志》载:“胡瑗,字翼之,如皋县安定乡人。”《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载:“胡瑗,中国北宋学者、教育家,字翼之,泰州海陵郡如皋人。”
    三说胡瑗是泰县人。如《宋史·本传》解释说,胡瑗的祖先最早家住安定,后迁居长安,祖父胡修已奉命到泰州作司寇参军,死后葬在泰县的东面,再经他父亲胡讷,仍在附近宁海(旧址在今江苏泰县东南一百里)当节度推官,其后定居下来。胡瑗出生于父亲的宁海住所。1979年版印本《辞海》在解释“胡瑗”这一辞条时,也注明胡瑗为今江苏泰县人。

    三种说法,其实大同小异,总的来说,胡瑗是泰州人这是无可争辩的。纵观各种记载,还是纪昀等人的说法比较准确,即:“瑗字翼之,泰州如皋人。”[3]据徐建平先生考证,胡瑗生于宋太宗淳化四年(公元993年)农历四月初八。之所以称他为“安定先生”,是因为他的祖籍在陕西安定堡(今陕西子长县治)。胡瑗的远祖父胡询在唐代曾官拜兵部尚书,掌管全国的武官选用和兵籍、军械、军令之政。胡瑗的曾祖父胡韬,因为战乱,携带全家迁移到西川,曾经一度担任后蜀陵州(今四川省仁寿县治)刺史,掌管一州的军政大权,后来到京师汴京担任卫尉卿。胡瑗的祖父胡修已,曾担任泰州司寇参军,掌管刑狱、纠察。胡瑗的父亲胡讷,担任过宁海军节度推官,掌管军事、财务、民政。[4]蔡襄在《太常博士致仕胡君墓志》中说:“胡氏世居常安,询为唐兵部尚书。其孙韬因乱留蜀(蜀,五代时,孟知祥在四川称帝,国号蜀),为伪蜀陵州刺史,蜀平归京师(汴京,今河南开封市),终卫尉卿,于君为曾祖。生泰州司寇参军讳修已,葬海陵。司寇生宁海军节度推官讳讷,赠太子中允,博学善属文,吕文靖公夷尝荐其书,备修国史。君其长子,讳瑗,字翼之。”[5]
    胡瑗的先祖胡修已大约是在任泰州司寇时举家迁泰州海陵的。徐建平先生说:“安定先生祖籍陕西丁堡。六世胡询任唐朝兵部尚书。朱温灭唐,夺取帝位,天下大乱,军阀割据。孟知祥在四川称帝,国号蜀。胡询之孙(安定先祖)韬因乱留署,任陵州刺史。宋太祖平蜀后,胡韬随蜀主孟昶至宋都开封。其子修已(安定之祖)任泰州司寇参军。当时如皋为泰州军属县,故迁居如皋。”[6]关于胡瑗父亲迁居的事,如皋还有一说,即胡瑗的父亲胡讷,任过宁海军节度推官,离任后因“家贫”举家迁居如皋南门外胡家庄。胡瑗便诞生于该地,后移居城内严家湾。
    从现在的行政区划来看,胡瑗当时确实出生在现在的如皋,但是,考察胡瑗的出生毕竟是考察历史,所以应该站在历史的角度,从大泰州视角来分析。据泰州史料介绍,泰州位于江苏腹部,东近黄海,南濒长江,西傍扬州,北通里下河。泰州成陆较早,原始社会末期已有人类居住。周时为海阳地,汉初名海陵,西汉元狩六年(前117年),始置海陵县,隶属临淮郡。东晋义颐七年(411年)升为海陵郡,领建陵、宁海、如皋、临江、蒲涛五县,隶属于南兖州。刘宋永初元年(420年)领建陵、宁海、如皋、临江、蒲涛、临泽六县,仍属南兖州。隋开皇元年(581年),废海陵郡,复称海陵县,隶属扬州总管府。唐武德三年至七年,称吴陵,以县置吴州。南唐升元元年(937年),升海陵县为泰州,泰州之名由此开始,管辖海陵、兴化、泰兴、如皋、盐城等县,隶属东都府。宋初为泰州军,后仍为泰州,管辖范围仍旧,隶属淮南路。至元十四年(1277年)改名泰州路,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复称泰州,明、清沿用。[7]胡瑗生活的时期,如皋乃为海陵属地无疑。除了隶属关系以外,胡瑗与现在行政区划上的泰州也有直接的联系。据史料记载:胡瑗生前曾在泰州讲学。宋宝庆二年,在其讲学处建书院,后屡有兴圯,现存蝴蝶厅及胡瑗手植银杏一株。所以追根寻源,胡瑗是泰州人。
    关于胡瑗当时的住处,清嘉庆《如皋县志·古迹》中说,胡安定公宅有两处:一在现在的如皋城南严家湾,一在县南十里胡家庄。明嘉靖十七年(1538年),巡按御史蒲坂杨瞻驻节如皋,谒安定祠,吊衣冠墓,考其宅第,更易数主,率知县黎尧勋立碑志之。清道光十七年(1837年),知县范仕义重修。宅前有桥名安定桥,久废。严家湾在城内玉带河(现名市河或内城河)西南转弯处,河西朝东沈氏宗祠门堂朝北墙上原来嵌有一方石碑,高156厘米,宽82厘米。中一行刻大字:“宋安定胡文昭公故里。”左一行小字:“大清道光岁次丁酉夏元月毂旦。”右一行小字:“邑令后学滇西范仕义重立”。这方胡瑗故里碑是胡瑗的二十六世孙树立的。另一行:“二十六世孙萱生文。”“文化大革命”中碑上被满涂石灰。1987年,沈氏宗祠改建为如城文化宫,石碑移至安定小学。1995年,安定小学拆迁,石碑不知下落。[8]
    二、一生献教、两度辉煌
    胡瑗几乎一生与教育结缘,设教20余年,曾两度辉煌。他的教学之处主要在南北两地:一是在苏州和湖州,创立了著名的“苏湖教法”;二是在开封,除奉命制作乐器及从政外,主要是掌管太学,培养了一大批治国人才。
    胡瑗的教育生涯是从吴中开始的。《宋元学案·安定学案》说:“(胡瑗)以经术教授吴中,范文正公爱而敬之,聘为苏州教授,诸子从学焉。”胡瑗在苏州任教,起始于范仲淹在苏州办学。范仲淹是一个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他重视人才,主张兴学育才。景祐元年(1034年)下半年,范仲淹移知苏州。他到苏州后,“叹庠序之未立”,奏请朝廷,购南园之地创立苏州府学。关于范仲淹创建府学,在苏州还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据说,范仲淹原想在南园建造私宅(南园本是五代钱元瓘的别墅,后又为吴军节度使孙承佑所筑),有一位阴阳先生看了风水后,对范仲淹说:这条街(即今人民路)就像龙的身体,北寺塔是龙尾,而南园正处于龙首的位置,如在这里兴建住宅,家中定会科甲不断,公卿相继出世。范仲淹听了以后笑笑说:如此风水宝地,与其让我家独占,何不让出建立学校,让苏州士人在此接受教育,出更多的公卿将相人才。于是就在这块地方建立了府学。[9]
    范仲淹那时所建的府学,左为广殿,右为正堂,泮池在前,斋室在旁,规模相当大。当时有人提出府学基地太大,范仲淹却说:“我还怕将来会嫌太小呢!”范仲淹为苏州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文化中心的形成作出了巨大贡献。其创建苏州府学的具体过程,在《范仲淹年谱》上有所记载:范仲淹原想在南园建造私宅,后来“既卜筑而将居焉。阴阳家谓必踵生公卿’。公曰:‘吾家有其贵,孰若天下之士咸教育于此,贵将无已焉’。遂即地建学。”《吴县志.文庙》与《府学金石目》等书说:“景祐元年,范文正公仲淹乡郡,因州人朱绰等请兴闻于朝,二年乃诏苏州立学,并给学田五顷,公即以所购钱氏南园巽隅地,旧欲卜宅者割以创焉。”朱长文在《学校记》中对范仲淹苏州办学情况还有较为详细的描述:“始,姑苏郡城之东南有夫子庙,所处隘陋。范文正公以天章阁待制守是邦,欲迁之高显,相地之胜莫如南园。南园者钱氏之所作也。高木清流,交阴环酾,乃割其巽隅以建学。广殿在左,公堂在右,前有泮池,旁有斋室。是时学者才逾二十人,或言其(指建校规模)太广,文正曰:吾恐异日以为小也。于是召安定先生首当师席,英才杂沓,自远而至,厥后登科者逾百数,多致显达。由景祐(1034年)迄今五十余载,学者倍蓰于当时矣。”[10]府学建成后,范仲淹聘请胡瑗来此讲学。苏州府学在胡瑗的主持下,文风大昌,英才云集,人才辈出,盛况空前,影响越来越大。后人评论说:“天下郡县学莫盛于宋,然其始亦由于中吴,盖范文正以宅建学,延胡安定为师,文教自此兴焉。””(同治《苏州府志》卷26)在范仲淹的支持下,胡瑗在苏州府学还创立了一套学规,对那些不守纪律的学生加以规劝和约束。把苏州府学办成为地方官学的楷模,“苏学为诸郡倡”。[11]
    范仲淹经略陕西时,胡瑗被任为丹州(今陕西宜州)推官,庆历二年(1042年)后以保宁(今属四川理县)节度推官的身份在湖州(浙江吴县)教授。湖州太守滕宗谅与范仲淹是同年进士,两人交情很深。滕宗谅为人豪爽,淡泊名利,担任太守之后,与当地人士共同捐款兴办学校。1039年,他上书朝廷请求在湖州办学。1040年,朝廷批准,赐名“州学”,同时划拨5亩土地兴建校舍。120间新教舍历时两个月就全部竣工。学校初具规模,“重门广殿,讲堂书阁皆相次,东西序分十八斋。入门而右,为学官之署;入门而左,有斋舍之馆,凡为屋百二十楹。州学建成之后,1042年,滕宗谅就聘请胡瑗前来主持,胡瑗欣然接受聘请,立即到湖州任教,四方之士云集受业。”[12]张万平在《湖州新建州学记略》中记载说:“宋宝元二年,知湖州事滕宗谅表请于朝,建学于州。明年,敕书至,赐名州学。学成,重门广殿,讲堂书阁皆相次。东西序分十八斋。入门而右为学官之署,入门而左有斋舍之馆,凡为屋百二十楹。延安定胡先生主学,四方之士,云集受业。”这就是有过较大影响的“湖学”。当时,胡瑗已晋升保宁节度推官,所以《宋史·胡瑗传》称:“以保宁节度教授湖州。”后来,又在州学东南设立小学,招收儿童入学肄业。在胡瑗20多年的教学生涯中,10年在湖州。他主持的湖州州学,当时享有较高的声誉,吸引了众多学生前来求学。
    由于胡瑗在苏湖的教学影响逐渐扩大,1045年京师东京(今河南开封)兴建太学时,曾专门派人“下湖州,取先生(指胡瑗)教授弟子之法,以为太学法,著为令。”同时任胡瑗为京师各王宫的教授,后又被任为太子中舍,并升殿中丞,大理评事兼任太常寺主簿等职,胡瑗均辞谢未就。胡瑗真正的太学教学生涯是从1053年开始的。1053年,胡瑗被任为光禄寺丞、国子监直讲,成为京师太学的主讲教师。胡瑗学识渊博,教学得法,深受学生欢迎。“士或不远数千里来就师之,皆中心悦服。”每当胡瑗上课,“太学至不能容,”只好把旁边的官舍借来做临时教室。当时礼部录用的官员,十之四、五是胡瑗的学生,可见他在当时的影响是何等之大。1056年,胡瑗升为太子中允、天章阁侍讲,做太子的教师,同时仍在太学任教,协助太学博士考教训导,并专掌学规的执行。胡瑗在太学任教7年。嘉祐四年(1059年)正月“先生病不能朝,仁宗遣中贵人就问安否”[13],并封胡瑗为太常博士,往任杭州节度推官的长子胡志康处养病。
    胡瑗离京时,满朝文武官员和太学的学生,在京师东门外为这位老教育家饯行。蔡襄在《太常博士致仕胡君墓志》中说:“召(胡瑗)教授诸王宫,病家辞免,遂以太子中舍致仕,泛恩改殿中丞。驿召会秘阁议乐,除大理评事,兼太常主簿,寻复解罢。岁余,授光禄寺丞,赐而疾不能朝,拜太常博士[太常博士,即太常寺博士,掌讲定五礼(吉礼、宾礼、军礼、嘉礼、凶礼)仪式,有改革则据经审议。凡于法应谥者考其行状,撰定谥文;有祠事,则监视仪物,学凡赞导之事],还官政,从其子志康杭州节度推官以就养。”欧阳修在《胡先生墓表》中记叙:“先生初以白衣见天子论乐,拜秘书省校书郎,辟丹州军事推官,改密州观察推官。丁父忧去职。服除,为保宁军节度推官,遂居湖学。召为诸王宫教授,以疾免。已而以太子中舍致仕,迁殿中丞于家。皇祐中,驿召至京师论乐,复以为大理评事,兼太常寺主簿,又以疾辞。岁余,为光禄寺丞,赐绯衣银鱼。嘉佑元年,迁太子中允,充天章阁侍讲,仍居太学。”[14]
    三、严谨自学、著作等身
    胡瑗博闻强志,多才多艺,在世事纷杂、生活清贫、教学艰辛的环境中,把实践知识上升到理性的高度,为中国思想文化宝库增添了宝贵的财富。
    胡瑗学说由《宋史·胡瑗传》、《蔡襄集·太常博士致仕胡君墓志》、《四库全书》所采录的《周易口义》12卷、《洪范口义》2卷以及胡安定先生所著的《易》、《书》、《中庸义》、《景祐乐义》、《论语说》、《春秋说》及其门人著作中的论述,《宋名医言行录》、《安定先生言行录》、《范文正公集》、《范仲淹年谱及补遗》,魏峙《直讲李先生(觏)年谱》,朱熹《伊川(程正叔)先生年谱》,以及宋人集部、杂记,大体可知,胡瑗经学思想、礼学思想、乐学思想、政治思想、哲学思想、教育思想精粹专精又博通,又都是具有巨大的实用价值。[15]
    他的经学、教育、音乐等著作大部分均已散佚。现存的经学著作仅有门人编录的《安定易传》10卷、《春秋口义》5卷、《周易口义》12卷、《洪范口义》2卷、《论语说》8卷和《春秋说》9卷、《学政条约》1卷。音乐著作有他和阮逸合著的《皇佑新乐图记》3卷。专论的教育著作有《松滋县学记》、《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第一五五册所载《松滋儒学记》。遗憾的是,其他关于经学的著作《尚书全解》28卷、《安定易传》10卷、《春秋要义》30卷、《中庸义》1卷、《资圣集》15卷、《吉凶书仪》2卷,关于音乐著作《景祐乐府奏议》、《皇祐乐府奏议》各1卷,以及武学著作《武学规矩》1卷均已失传。泰州市图书馆还藏有胡瑗高足宋汪藻《安定言行录》。宋代及其人所记载胡瑗言行事迹的不少史料也已失传。从现存的史料以及宋代王安石、欧阳修、范仲淹、蔡襄、程颐、朱熹等及宋后历代不少名人为胡瑗写下的赞诗、赞语、祭文、墓志、墓表等可以充分说明,胡瑗对教育的地位作用、教育目的、教育普及、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方面的系统阐述,都是有前无古人的求实开拓、改革创新精神。他的教育理论内涵丰富、博大精深、言简意赅,充分反映了这位封建社会时期的杰出的教育家、思想家的非凡的远见卓识。[16]
    胡瑗一生“穷经以博古,治事以通今”。他的多数著述都是在他讲授“五经”时学生所做的笔记。他的代表作《周易口义》(倪天隐记录)内容极其丰富,文义明晰,解释详尽,以体用兼备的理义为指导,开创天人性命的学风,全面阐述性、命、天、人、政、教的思想,最终归结于政教,与儒学对人生社会的终极目标——治国平天下完全一致。它认定,天的善性最清明、最正直、最公道,人虽由天所生,但可以经过人加以改善。人为的努力方式,对自己则为“修”,对别人则为“教”。人的天性不应该因为困苦、贫贱等外在因素而改变。《洪范口义》文辞平易,言简意赅,主要阐述的是“君道”、“事君”之理,核心思想与《周易口义》一脉相承,主张以传统的仁义礼乐作为治国兴邦的精神支柱。《春秋说》主张以君主为中心,强调“尊王”,认为“王者无敌于天下,王者至尊,非诸侯可抗也”。归根到底还是以道德推动政教,把教育作为圣贤事业,“君子之人,则当求圣贤之道,学圣贤之事业”。朱熹称它是“推明治道,直凛可畏”。《中庸义》主要是论述“师道”的。《松滋县学记》精辟地阐明了治国、办学、育才之间的内在联系,揭示了教育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强调要普及教育,要改革教育内容,要大力兴办学校。《皇祐乐府奏议》、《景祐乐府奏议》论述古代礼乐、音律的由来与发展、钟磬制造的物理、数学原理及其方法,并配有设计图纸等。[17]从胡瑗的这些著作中,我们不仅看到了精湛的教学艺术和丰硕的研究成果,而且看到了他那自强不息、严谨治学的大家风范。
    四、追谥文昭、从祀孔庙
    嘉祐四年(1059年)农历六月初六日,67岁的胡瑗在杭州逝世。1060年农历十月初五日,由他的大儿子胡志康扶灵回到他曾经教学多年的湖州,安葬在乌程县南方十四里的何山。胡瑗的三子胡志正携带胡瑗的衣冠归葬于泰州如皋胡家庄,衣冠冢就在胡讷墓的左边,世称“安定坟”。
    关于胡瑗逝世后的两座墓葬,有不少记录。如:欧阳修在《胡先生墓表》中说:“(胡瑗)以四年六月六日,卒于杭州,享年六十有七。以明年十月五日,葬于乌程何山之原,其世次官邑与其行事,甫阳蔡君谟具志于幽堂。”[18]蔡襄在《太常博士致仕胡君墓志》中说:“明年十月五日,葬于湖州乌程何山之原。母隋氏,赠京兆县太君。娶王氏,封长安县君。有子三人,志康进士及第,志宁、志正皆力学。长女婚大理寺丞滕希鲁,次进士王伯起,季女尚幼。孙守约。”[19]《如皋县志》(民国志)载:“今如皋安定乡有胡公冢,即先生衣冠墓地。”《嘉靖惟扬志》载:“安定先生墓在如皋南十里安定乡,先生葬乌程何山之原,先生幼子志正携衣冠葬之,志正早卒亦葬焉。”胡鸣盛先生也说:“明年十月,志康等葬先生于湖州何山之原。端明殿学士蔡襄志其墓。其后先生之少子又携先生衣冠葬于泰州北。”[20]
    对于保护胡瑗的墓并进行整修,史书也多有记述。如:《万历湖州府志》载:“嘉靖四年,太守冯君曾始莅湖郡,乃考图志语同知何君亦尹曰:‘昔在有宋,泰州胡翼之安定先生来教苏湖,今湖郡人士知义之方者,皆蒙其流风之及也。吾等实嗣教养,可忘其所自耶。’乃誓于里正曰:‘其墓在何山麓者,其守墓之田若干亩,在某里者若干亩,在某里某里者若干亩,其悉以白余,尔所不白,则有恒罚。’于是胡氏之裔某,以墓田见侵之状白于府,府尽得其状,田尽复而墓可守。中丞陈公凤梧抚监至郡,躬谒其墓,视亭堂之圮坏,命新之,乃并重封其墓而拜祀焉。”[21]张羽在《复墓序》中说:“教于湖而葬于湖,其初择墓者,弗审及于佛舍。比元初,佛教盛,而僧徒用相者言先生:其墓不利于寺,乃踣墓表、神道,冀以灭迹。诸儒时往省谒,众僧鼓噪而出曰:吾寺也,安得有墓!诉之吏,弗之白,诸儒不能轧,乃瘗(YI埋葬)衣冠为虚墓,岁时望祭。久之,掊得所踣于土中,墓祀复故。国初,尝遣吏度民田,僧乘计帐未定,复诡墓为寺地。四明孙侯成知县事,始发其隐,复加封树。前建享堂三间,以祀神;旁为屋三间,以栖守者。上其事于朝,遂著为祀令。”[22]关于此次复墓的重大意义,张羽在《复墓序》的后部说得最明白不过。他说:“呜呼,墓之不复,有司者之责也,教之不行,非吾党之责欤!睹其墓即思其人,思其人即思其行与教。吾于复墓之后,知先生之教其将复行,行必自湖始。湖,先生遗化之国也,于是湖之士人咸相庆焉。”[23]
    安定衣冠墓在故居之西不远。据清嘉庆《如皋县志·古迹》载:“宋司寇参军胡修已墓,今失所在。”“赠太子中允胡讷墓,在县南十里。”“天章阁侍讲谥文昭胡瑗衣冠墓,在父中允墓左……志正亦葬焉。”胡瑗等墓至民国初年已经荒落,坟地两亩左右,土丘3座。墓向朝南,正中主位葬胡讷夫妇,左昭位即安定衣冠墓,右穆位葬志正夫妇。墓旁仅存两三人合抱的银杏树一株。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县人重修胡公墓,在墓前砌建青砖墓门一座,门上石刻横额:“宋大儒胡安定先生之墓,民国廿六年九月洪兰友敬书。(洪兰友字作梅,江苏扬州人。时任国民政府制宪国民大会秘书长、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兼南通大生纺织公司官股代表,并在墓地四周种植女贞。这时抗日战争已经爆发。”“文革”开始,安定坟墓及墓门被毁,银杏树遭锯伐。[24]据《湖州府志》记载,何山胡瑗墓几经毁坏,几度重建。1989年12月12日,浙江省人民政府公布“宋胡文昭公之墓”为“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9年是安定先生逝世940周年,由于社会各界和胡公裔孙的共同努力,安定墓园得以恢复于原址之东。墓前晶莹如雪的汉白玉胡公像岿然卓立于万绿丛中,四周百花争妍,景色常新,庄严肃穆,气魄雄伟,有胜于前。[25]
    胡瑗逝世后,皇帝为了表示对胡瑗的尊敬和对其功绩的肯定,下诏追封胡瑗,并赠胡家以财物,还让他的一个儿子当了官。胡鸣盛先生记述说:“嘉祐四年,六月六日,先生卒于杭州。及闻,诏谥文昭(南宋宁宗嘉定十一年(1218年),追谥文昭。”“博其家,并官其子一”。[26]另外,《永乐大典》卷也有封其曾孙涤为官的记载:“绍兴八年三月,诏以先生曾孙涤补下州文学。”[27]可见胡瑗不仅受到了历代文人志士的重视,而且在历代官史上也是极其有影响的人物。
    明弘治二年(1489年),苏州知府孟俊为胡瑗建立专祠。明世宗嘉靖九年(1530年),朝廷明令将胡瑗“从祀孔庙,称先儒胡子”。[28]在山东曲阜孔庙里,“先贤胡氏瑗之位”至今仍然与韩愈、诸葛亮、朱熹等先贤的牌位并列一起。据史料记载,泰州在南宋宝庆二年(公元1226年)就把安定先生奉祀在城西泰山左侧的安定书院内,但这不是专祠。后来才建起崇祀他的专祠两座:一在城内东南隙地上,一在城内钟楼巷。清初,这两座专祠均已残破。把安定先生的专祠设在城西泰山的南麓始于嘉靖十七年(1538年),这一年巡按直隶监察御史杨瞻来泰州,获知安定先生讲学故址在城西泰山附近,即在原讲堂(书院)中专祀安定先生,同年十月立《宋安定胡先生讲学故址碑》及《安定祠》碑。嘉靖四十四年(1564年)督学耿定向在东讲堂祀安定,西讲堂祀王心斋。次年,由巡盐御史朱炳如等集资,心斋次子王襞负责,对祠屋进行了整修。隆庆三年,御史王友贤又转祀心斋先生于乡贤祠,复专祀先生。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兵备副使张云鹗在修葺泰山顶岳武穆祠的同时,修葺了安定祠,并举行奠祀仪式。明末,祠屋在战乱中荒废。清康熙间两度重修,道光元年(1821年),知州赵钺修祠时,在祠屋前砌围墙,祠门向南。从此,安定祠在书院中自成院落。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知州侯绍瀛兴办泰州学堂又对祠屋修葺一次,民国六年,邑人李毓彬等复请款重修。[29]如皋亦有安定祠。据孙曰恭《安定先生祠堂记》载:“如皋旧有祠,毁于兵火。历岁既久,无有能构(架屋)之者。正统二年(1437年)春,监察御史庐陵彭君勖按部临县,始命知县曹立构之,择地于学之西南隅,是年冬落成。明年,彭君再至,即谒祠下,选胡氏子弟之秀者,补邑庠生,奉祠祀。又令训导吴诚求文以为记。”[30]如皋的宋代胡公祠废址已不可考。据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如皋县城图》,儒学在现在的长巷处。戟门是儒学正门,可知当时胡公祠也在长巷内。1485年移建于闸桥西北河边,靠近苏家巷处。原有房屋三进。第一进朝南门堂3间,大门有彩绘门神,左右大圆石鼓一对,门外有木栅栏、八字墙。门堂朝东墙上嵌石碑一块,高宽形式与“故里”碑相同,中一行刻“宋安定胡文昭公读书处”。上下款与“故里”碑同,也是道光十七年立的。门堂东西两间是存放祭祀用具的祭器库。第二进敞厅3间。第三进正殿中有神龛、供桌,龛中塑胡公坐像。左右柱上悬金字对联:“文宣聿启文昭,木铎千秋,教著江河日月;有虞肇开有宋,云祁万祀,道垂礼乐诗书。”下款某年某月,孙尔准撰书。[31]《如皋县志》亦载:“胡公祠初在县城东南,宋崇宁元年(1102年)建。元季毁于兵。明正统二年(1437年),知县曹立移学右隅。成化十四年(1478年),知县向移戟门之西。二十一年(1485年),知县胡昂改建今地。嘉靖十九年(1540年)御史杨瞻、知县黎尧勋重修。二十三年(1544年)知县刘一中重修,三十二年(1553年),御史王国用、推官符允中继修。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毁。四十一年(1613年),知县周承恩重建。四十五年(1617年),知县李廷材增置龛座。先时议以祠旁空地募民守祠,岁入租八两,以备修葺。海道副使熊尚文给银二十两,置祠祀田。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知县赵廷健率邑人胡申、胡之本等捐造大门及祭器库。五十四年(1789年),先生二十四世孙胡光宁首倡族捐,重修祠宇及大门、人字墙。道光十七年(1837年),裔孙胡萱生等再修。”
    林春在《重修安定胡先生祠记》中说:“(明嘉靖十七年)冬,巡按直隶监察御史原杨公驻节如皋,谒先生之祠而叹其荒且隘也。进县簿曹君依、司训詹君仕显、何君荩曰:‘先生之生是邑,有斯文之始也,尔有司多士之仕学于乡者,得无追崇向慕之诚乎!新其祠以寄思,衍其学以济世,因成俗化民崇德象贤之责也。闻黎尹(黎荛勋)且至矣,其将为我语之’。乐溪黎侯至,其追崇向慕之诚犹舜原也。舜原(指杨瞻)助金若干,黎侯义处者倍之。门堂、寝室,视昔有加,巍乎焕然足称妥侑。仍以‘经义’、‘治事’名斋,恐学者歧而二也,构‘崇一’之堂以一之。……是役也,始于十一月二十七日,终于已亥(嘉靖十八年)三月十五日,不劳于民,不伤其财,凡所以祀先生者仍旧不侈。又择先生之子志康、志宁配,尚亲亲也。”[31]这一举动产生了重要影响。正如林春所言:“夫礼以义起,道待人行,使舜原、乐溪之相遇于今。而从政立心者或相左焉,则亦上下相徇、簿书相期而已,若此风学之举,人心之劝,振高义而淑后生者,胡能以暇及哉。”[32]

    出于对胡瑗的敬仰,后人总是象祭孔那样祭奠胡瑗。据史料载,每年农历二月、八月第一个丁日,县令率全县官员、儒生“祭孔”,同时用一猪一羊,分别祭祀范文正公、胡文昭公和许忠愍公(直)。祭祀胡公的祝文是:“学兼体用,门育英才。上传洙泗之道统,下启濂洛之渊源。既崇祀于泮宫,更专祠于梓里。兹届仲春(或‘秋’),敬修祀典。兼以伯子杭州节度推官胡公志康、仲子永州知州胡公志宁、季子宣议郎胡公志正配。尚飨”。因儒学两庑也供有“先儒胡瑗””的牌位,故云:“崇祀于泮官”。[33]祭奠胡瑗的诗词也很多。如:明代邑人冒鸾有《胡安定墓》诗:“梁栋当年重庙堂,至今闾里挹余香。宋家公辅归贤范,孔氏规模在上庠(西周的太学)。原古松楸宜野鹤,草深碑碣易斜阳。蹇子欲步先生武,万里沧溟几望洋”。[34]清道光年间任如皋雉水书院山长、仪征吴铠作有《胡安定祠》一诗。诗曰:“人范经世并得难,道高何心不卑官。两斋弦新诵槐市(长安市场名),百里苏湖小杏坛(孔子讲学之处)。前席龙颜咨雅乐,故乡狐首衣冠。希文荐牍真无愧,各有祠堂(范仲淹字)峙海滩。”[35]
民国十六年(1927年),北伐胜利,禁止祭孔,祭胡公之礼亦同时停止。此后仅有奉祀的胡公裔孙在朔望、岁时令节和胡公生辰、忌辰,来此焚香祭奠。祠宇逐渐荒芜。“十年浩劫”,胡公像也被毁,石碑移送如皋县财政局。房屋改作民宅。1996年春,旧城改造时胡公祠被拆,其地改建楼房。[36]
    五、文人志士赞研不断
    在中国的历史上,多少文人志士为胡瑗思想所感染、被胡瑗的精神所感动,写下了众多的诗歌赞语。如:范仲淹曰:“天地储精,山川毓秀。孔孟衣钵,苏湖领袖。道学正传,体用善诱。雅饬化风,泽流于后。”[37]司马光赞曰:“经义名家,旁通乐律。苏湖之教,造士有术。东以条格,南以躬行。百世一时,尚怀典型。”[38]魏了翁赞曰:“儒林仪表,国家栋梁。风云翰墨,锦绣文章。驾长虹于寥廓,听鸣风于高岗。”[39]米芾赞曰:“洙泗渊源,东南模范。宽厚纯诚,躬行力践。论乐太常,茂鹰宠眷。”[40]文天祥赞曰:“恭乎其貌,温乎其容。循循雅饬,卓有古风。经义治事,深究体用。一代瞻仰,百世钦崇。”[41]王安石有《寄赠先生诗并序》。序云:“孔孟去世远矣,信其圣且贤者,质诸书焉。翼之先生,与予并世,非若孔孟之远也。闻荐绅先生所称述,又详于书,不待见而后知其人也。叹慕之不足,故作是诗。”诗云:“先生天下豪杰魁,胸臆广博天所开。文章事业望孔孟,不复睥睨蔡与崔。十年留滞东南州,饱足藜藿安蒿莱。独鸣道德惊此民,民之闻者源源来。高冠大带满门下,奋如百蛰乘春雷。恶人沮服善者起,昔时蹻跖今骞回(骞指闵子骞,回指颜渊)。先生不试乃能尔,诚令得志如何哉!吾愿圣帝营太平,补葺廊庙枝倾颓。披旒发行广耳目,照彻山谷多遗材。先收先生作梁栋,以次构架桶与榱。群臣面向帝深拱,仰戴堂陛方崔嵬。”[42]
    胡瑗在历史上所作的贡献是巨大的,影响也是深远的。历史上许多知名人士及近现代的学者对他进行了高度的评价。如,明蒲坂(今山西省永济县)人杨瞻曰:“再拜瞻遗像,荒祠古树阴。苏湖体用学,朝野圣贤心。随铸匡时器(指胡瑗校正钟律,铸定钟磬),分方振铎音(古代施行行政教传布命令时使用)。至今薄海内,在在重儒林。”[43]明福建长乐举人,嘉靖时任如皋县学教谕陈源清曰:“孔铎(《论语·八佾》‘天将以夫子为木铎’。言孔子如木铎,宣扬教化)既沉响,师传日荒凉。嬴秦(秦始皇名嬴政)事法律,隋唐竞词章。漂沦迨五季(即梁、唐、晋、汉、周五代),一轨趋猖狂。天未丧斯文,宋运逢其昌。表表胡夫子,应期生海邦。学能兼体用,誉用彻朝堂。出为天下师,英贤满门墙。渊源启宋学,隆盛追虞唐。(舜为有虞氏首领,尧为陶唐氏首领。我国传说唐尧、虞舜治理国家时为太平盛世)。高冈生梧桐,朝阳鸣凤凰。曰惟夫子功,日月可争光。生有益于时,死合祀于乡。谁其废不举,我意欲存羊。垣宇既以饬,象貌亦辉煌。衣冠拜祠下,告之一瓣香。”[44]神宗称赞胡瑗说:“先生之道,得孔孟之宗;先生之教,行苏湖之中。师任而尊,如泰山屹峙于诸峰;法严而信,如四时迭运于无穷。辟居太学,动四方欣慕,不远千里而翕从;召入天章,辅先帝日侍,启沃万言而纳忠。经义治事,以适士用;议礼定乐,以迪朕躬。敦尚本实,还隆古之淳风;倡明正道,开来学之颛蒙。载瞻载仰,谁不思公?诚斯文之模范,为后世之钦崇!”[45]台湾学者封思毅先生在《中国历代思想家》一书中称胡瑗是“在教育界终身尽力,完成了开创风气,维护学术,培养人才多种使命”的先生。其“讲授儒家经术,传播孔子思想,贡献不下于北宋五子(邵雍、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
    人们对胡瑗的理学思想和教育思想的研究也非常广泛。从北宋至清末,对胡瑗的一生或在某一方面进行研究、分析,作出评价的圣贤贵胄、名家名流不可胜数。较有代表性的,如宋代就有宋神宗、范仲淹、欧阳修、苏轼、蔡襄、米芾、司马光、王安石、范纯仁、程颐、朱熹等;元、明、清三代有李杰鲁、张羽、湛若水、程敏政、冒鸾、孟俊、刘民悦、颜元、张轼、曾敏行、王钰、全祖望、黄百家、李铭皖、李端、秦绶章等。对胡瑗的评价,有史料可考的大多数在胡瑗去世以后,也有的在胡瑗生前。有的是对胡瑗一生进行综合性的述评,有的是对胡瑗某一阶段或某一方面的单项专评的;有的是对学术成就的推崇,有的是对教育业绩的称颂;有的是对胡瑗人格、品质的敬仰,有的是对胡瑗德、行的感叹。[46]我国现代也有不少专家、学者对胡瑗作了系统和深入的研究。如胡鸣盛、沈灌群、毛礼锐、金林祥、陈青之、朱瑞熙、苗春德、杨渭生、赵国权、姚瀛艇、刘坤太、何兹全、谢重光、徐建平、蔡文锦、刘华等专家、教授分别在《中国教育家评传》、《中国教育史》、《宋代社会研究》、《宋代教育》、《宋代文化》、《中国历代名师》、《两宋文化史研究》等若干书刊中,以史实为依据,对胡瑗一生的教育活动进行了论述和总结,肯定了“胡瑗不愧为中国教育史上一位有重大影响的、杰出的教育家”。研究和评价胡瑗的文章和资料,台湾省的学者,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和地区的学者,也有很多成果。《中外著名教育家小传》,《中国历史大辞典》、《人名大辞典》、《易学大辞典》、《中国历代思想家》、《中国古代教育史》、《中国大百科全书》、《辞海》、《辞源》,这些具有权威性、世界性的出版物,对胡瑗这一重要历史人物,都有专条加以全面、翔实的介绍,所占篇幅都大大超过同类人物。[47]总而言之,胡瑗的一生是贡献的一生,是光辉的一生,他为社会留下了极其宝贵的财富。

参考文献:
[1][13][20][26]胡鸣盛:安定先生年谱[J],山东大学文史丛刊,第1期,1934年5月。
[2]欧阳文忠公集[M]。
[3]周易口义[M],提要。
[4][6][8][12][16][17][46]徐建平主编:胡瑗[C],中国文史出版社,2000年9月,第3页,第23页,第23页,第8页,第55-56页,第16-17页,第73页
[5][19]蔡襄:太常博士致仕胡君墓志[A],蔡忠惠公集[C]。
[7]泰州名胜古迹[A],泰州文史资料[C],第六辑。
[9]王卫平王建华:苏州史记(古代)[M],苏州大学出版社,1999年8月,第89—90页。
[10]吴都文粹[C],卷一。
[11]宋史[M],范纯祐传。
[14][18]欧阳修:胡先生墓表[A],欧阳文忠公集[C]。
[15]蔡文锦:泰州学派宋代开山祖——胡瑗[A],泰州学派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
[21][22][23]万历湖州府志[M]。
[24][25][31][33][36]周思璋:胡安定与如皋[[A],徐建平主编:胡瑗[M],中国文史出版社,2000年9月,第24页,第24-25页,第25-26页,第26页,第26页。
[27]永乐大典[M],卷四千八百四十。
[28][45]宋元学案[M],安定学案。
[29]泰州名胜古迹[A],泰州文史资料[C],第六辑,第2-3页。
[30]孙曰恭:安定先生祠堂记[A],如皋县志[M]。
[31][32]林春:重修安定胡先生祠记[A],嘉靖维杨志[M]。
[34]冒鸾:胡安定墓[A],如皋县志[M]。
[35]胡安定祠[A],如皋县志[M]。
[37][38][39][40][41]胡氏家乘[M]。
[42]王安石:寄赠胡先生[A],王文公文集[C]。
[43][44]杨瞻:谒安定祠[A],如皋县志[M]。
[47]章晓林:胡瑗生平概略[A],徐建平主编:胡瑗[M],中国文史出版社,2000年,第18页。
(本文发表于《科技与企业》2007年第1期作者:张树俊)


欢迎关注:胡氏资讯(zhhusw)微信公众平台
快速回复
限150 字节
如果您在写长篇帖子又不马上发表,建议存为草稿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