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3875阅读
  • 0回复

[宗亲提供]徽州古村落——绩溪县上庄村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胡宁生
 

发帖
3986
铜币
4000
威望
3035
贡献值
0
银元
0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7-05-21
作者:胡毓骅

    “我从山中来,带着兰花草。种在小园中,希望花开早。一日看三回,看得花时过。急坏看花人,苞也无一个。眼见秋天到,移兰入暖房。朝朝频顾惜,夜夜不能忘。但愿花开早,能将宿愿偿。满庭花簇簇,开得许多香。”这是胡适写的《希望》诗,现在成了台湾著名校园歌曲《兰花草》的歌词。
绩溪上庄

    胡适从山中来,这山中就是皖南徽州绩溪的上庄。上庄位于绩溪县的西部,西接黄山区(原太平县),北与旌德县交界,南与歙县毗邻,距黄山风景区的直线距离仅20多公里;是一个一村邻四县的村庄。它“万峰回抱,一水环带”,中间一片开阔的盆地,四周环列着十座千米以上的山峰,像手指一样将上庄如明珠般托在手心。一条终年清澈见底的常溪河,从村边缓缓流过,滋润着上庄所在的芦昆常盆地。
一、上庄胡氏是“明经胡”
胡适故居

  上庄又称八都,清时称上川。上庄村名的由来是相对于附近同属于“明经胡”的下庄(宅坦)而言。据说曾经有一位先辈从下庄外迁的胡姓后裔,回乡寻根问祖最后在宅坦续上了家谱。1941年因胡适而一度改名“适之村”,但是不久又恢复上庄原名。
胡开文故居

    上庄是胡姓聚居之地,一姓一村。上庄除了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旗手胡适的故里外,也是徽墨名家胡开文创始人胡天注的故乡。
    据《上川明经胡氏宗谱》记载,现在居住于上庄的胡氏宗族,始祖不姓胡,而是姓李,是唐朝昭宗皇帝李晔的小儿子,中国唐朝末代皇帝唐哀帝的弟弟。天祐元年(公元904年)的春天,企图篡位的梁王朱温,胁迫唐昭宗李晔,从长安迁都洛阳。迫于朱温兵权在握,昭宗不敢不从,只好听任他的摆布,带着皇族和朝中大臣向洛阳进发。昭宗一行经过河南陕州时,带有身孕的皇后何氏生下一个皇子。昭宗深知此去凶多吉少,便命皇后将此子用帝王衣物包裹,藏匿民间。昭宗身边的贴身侍卫歙州婺源人胡三,出于为皇室分忧,秘密将皇子带回家乡婺源考川(亦称考水),取名昌翼,改为胡姓。昌是吉祥平安的意思;翼是翅膀,是希望他能够平安地飞离虎口。天祐四年(公元907年),梁王朱温篡位,自立为梁朝,昭宗一家全部被杀,惟有昌翼一人幸免。昌翼成人后,于后唐同光三年(公元925年)考中明经科进士。胡三告知其真实身世。自此昌翼便绝意仕途,隐居于婺源考川,造明经堂讲学,人称“明经公”。为区别于其他胡姓,世称“明经胡”,俗称“李改胡”。
二、上庄胡氏的宗族体系
上庄村

  北宋开宝八年(公元975年),昌翼长子胡延政任绩溪县令,后知严州军,敕封为中王,举家赐居绩溪胡里(今临溪乡湖里,宋代以前称通镇),其子孙世代繁衍,又自胡里分迁翬北、杨林和上庄等地。首迁上庄的始祖是二十世祖胡七二,胡七二以后的上庄行辈按:“千、贵、福、真、巽、祖,满、普、道、玄、永,元、文、志、兆、应,天、德、锡、贞、祥,洪、恩、毓、善、良”排行。
    据《上川明经胡氏宗谱》记载:“吾族自三十六世以上,均无一定排行,祗以先取者为主;三十七世以下,始有天德锡贞祥洪恩毓善良等字,使人一诵而知行辈”,“旧谱中自天字行后,原有排行名20字,惟后10字近于生僻难用,故今为易定更增20字于后,共编成五言律诗一首,皆取通行习见之字,将来依次命名,庶使人一诵而知世数之尊卑焉,诗附于左:“天德锡贞祥,洪恩毓善良;明经承肇祖,世泽振同光;秉国思名彦,为邦有宪章;家庭敦孝友,继起衍宗长”。上庄胡氏宗谱中的这首五言律诗,是宗族为便于支丁取名而特别编制的一首歌谣,它保证了宗族子弟的昭穆世次明确不乱;寓意希望族人发扬祖先忠厚的美德,以保证宗族将来的兴旺昌盛。上庄的胡氏宗族自胡七二始迁上庄到现在,已经在上庄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了七百多年,写下了不断创造的辉煌历史。
  上庄的胡氏迁居上庄以后,仍然保持着原有的宗族体系,聚簇而居,昭穆有序,组织严密;其宗法伦理,乃至饮食起居,冠婚丧祭等皆有定规,族规严明;宗谱系牒齐备,不断修续,一姓相传,数百年世系不乱。
    从族派结构来看,有宗祠、分祠、分支祠以及族房之分。
    上庄胡氏的宗祠分为三进,第一进称“仪门”,第二进称“享堂”,第三进称“寝堂”。“享堂”是进行祭祖活动和举行祭祀礼仪的地方;“寝堂”是供奉始祖和创建宗族时的数代祖先以及有功有德的祖先神主,这些“神主”永远供奉在寝室的神龛之内,永远享受后代子孙的祭礼和血食。
    还有一类没有什么功德的祖先的神主,则“五世则迁”,也就是说,玄孙死绝,高祖的神主即从宗祠里迁走。因为五服以内为亲,五服以外为亲尽。一般无功德的祖先的神主,亲尽之后,再继续供奉于神龛之中已无多大意义。
    上庄的胡氏宗祠始建于明万历年间,清道光十三年(1833年)重修,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夏毁于太平天国战火。光绪二年(1876)在胡适的父亲胡传(铁花)主持下重建胡氏宗祠,中厅的“叙伦堂”由当时颇有声威的经学大师名儒刘熙载书写一幅楹联:“五百年教沐新安,家礼秉成编,俎豆馨花先正范;卌(四十)一世派延唐室,明经始受姓,诗书遗泽后昆贤。”
    胡七二迁居上庄以后,传七世开始建立分祠——前门和后门。前门分祠称前门老屋,祠号“存根堂”,分祠祖是胡佛宗;后门分祠称后门老屋,又称“敬公祠”,祠号“笃庆堂”,分祠祖是胡满宗。此后又传两世至道字辈,上庄胡氏开始建立分支祠。由于前门一支繁衍式微,人丁不旺,一直未能建分支祠,至今也不过十余户,人口五十多人。后门一支则人丁兴旺,曾建有一分至七分等七个分支祠,分祠祖分别是胡道政、胡道福、胡道寿、胡道旺、胡道禄、胡道满、胡传广。后来由于五分、六分外迁,三分、四分失传等原因,现在上庄还有大分、二分和六分三个分支祠。大分的分支祠是“致公祠”,俗称“大分厅”(分支祠祖是胡道政);二分的分支祠是“景惠公祠”,俗称“二分厅”(分支祠祖是胡道福);六分的分支祠是“景恩公祠”,号“敦复堂”,俗称“六分厅”(分支祠祖是胡道满)。
    后门的分支祠中又以六分繁衍最快,如今上庄还流传着“六分管半村,都是草鞋兵”的说法。这是因为六分的人口多,后代主要在家乡务农,而大分和二分的子孙则以读书仕进和外出经商居多。胡适就属大分,胡开文的创始人胡天注是属二分。每个分支都以分厅(分支祠)作副中心,形成组团。组团之间有巷道相连,有分有合,整体协调一致。从道字辈开始,再传三世至元字辈,上庄胡氏又进一步析为一百零五房派,如元龄公派、元美公派、元当公派、元首公派等。胡适属元当公派,胡天注属元首公派。在清代中期,上庄一时分支祠林立,堂号繁多,号称千灶万丁,成为“李改胡”的一大旺族。据《上川明经胡氏宗谱》记载:“吾族在嘉道时,人可五、六千,居户鳞次,东连下碓杨林,南、西尽常溪,北濒后岸。”
    胡适在其口述自传中也说:“我们的村落(上庄)正与华南其他地区的村落一样,是习于聚族而居的。洪杨起事之前,我们聚居的胡氏一族总人口约在六千上下——当然也包括散屠各地经商的族人在内——大半务农为生。但是大多数家庭也都有父兄子弟在外埠经商的——尤其是在南京、上海一带。”
三、上庄村的地理形势
黄会山,传说是轩辕黄帝与浮丘公会面的地方。

  上庄村的地理形势,可用清代钦点翰林院编修、三品衔选授江南徽州府知府静海刘汝骥题赞:“竹竿峰前,山萦水聚;杨林桥旁,星布棋罗。”来概括,也可用胡适曾借用南宋诗人杨万里《桂源铺》诗:“万山不许一溪奔,拦得溪声日夜喧;到得前头山脚尽,堂堂溪水出前村。”的诗句来描述。上庄的选址、发展和布局是受到多种因素影响的,风水则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在《上川明经胡氏宗谱))上绘制的上庄地理形势图,称《绩西上川胡氏世居阳宅之图》,是按照风水学的原理绘制的。风水学的理论中如果屏弃其术数风水中非理性带有封建迷信色彩的部分,实际上就是地理学、地质学、气象学、景观学、建筑学、生态学以及人体生命信息学等多种学科综合一体的一门自然科学。上庄在村落选址时,充分考虑了风水理论中的人与自然界之间和谐的因素。这是因为上庄所在的徽州地区地处万山丛中,山环水绕,地形复杂,适宜建宅居住的平地并不多见,在客观上要求人们在居住选址时慎之又慎,同时也为风水理论的推行提供了丰富的舞台。风水学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它特有的环境模式,要求有山为依托,依山面水。简言之,就是一个后有靠山,前有流水,形局完整的地理单元。有人将其概括为“枕山、环水、面屏”。在“枕山、环水、面屏”模式中,“枕山”即“背山”、“靠山”,是一村的依托,村落就坐落于山麓地带,逐渐向外扩展。上庄的地理形势就与上述的情况基本相似。
  上庄坐落在绩溪县芦昆常盆地的西部,三面环山,北有大会山,西有南云尖和北云尖,南有贵人峰;源于黄柏凹(即黄蘖山)的常溪河,出山后会上金山之水流入芦昆常盆地,由西北向东南流至花楼山下汇北来之上溪(昆溪与芦水汇合后之称)称大源河。村落依竹根尖,傍常溪河而建,背靠大山,地势高爽,负阴抱阳,山环水绕,宛如太师椅状,整个环境构成“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之势,上庄恰好处于中心的“藏风聚气”位置。所谓的“藏风”即挡风或避风,是风水理想模式的重要功能之一;所谓的“聚气”就是使周围良好的自然环境不致丧失。从自然属性来讲“藏风聚气”是确保一方水土的良好气候,不受外来寒气的侵扰,使这里物产丰富;从人文属性来说,“藏风聚气”则是宗族之气受封闭山水的庇护。这种封闭富足的山地阻挡了来自外界的干扰,为胡氏宗族的生存和后代的繁衍提供了极好的自然环境。但是,由于上庄背靠的竹根尖形似宝剑直插在村后,每条山脊如同寒光四射的剑刃,向外辐射着杀气,对上庄来说是大不吉利的,于是上庄的先辈就在村肉开挖仓屋塘和井镇邪,以仓屋塘和井的明镜作用制约竹根尖。民间相传:“池塘如明镜,制约竹根尖,清洗兼防火,护庄又利民。”奇怪的是,仓屋塘和井的塘井相距仅1米左右,但塘和井的水位不同,井高塘低。另外,井水还有化解积垢的作用。用井水泡茶,“色美清香,醒脑提神,解渴祛暑,明目清心,强身健体,能化解体内的各种结石。”
四、上庄村的村落改造
关锁水口

  由于世界上的自然地理形势是千姿百态的,完美无缺符合风水理论的地方极少。上庄的先辈在选定村址后,便开始了子孙相继的上庄村落改造和完善工程,使之更多地符合“风水”要求。
    现在上庄村南的常溪河以前是经村北后岸一带流过上庄的,上庄的靠山竹根尖和环水常溪河都在村庄的北面,缺少“枕山、环水、面屏”的地理形势。为了改变这种山、水都在村庄北面的地理形势,上庄的先辈在常溪河上游筑坝,使河流改道从村南环村流过,从而符合“风水”的要求。这一地理环境的变迁,我们从今天村北地名后岸的“岸”字和后岸一带河流沉积物的分布,就能证实这种河道的变迁。
    除此之外,上庄村落改造的措施主要是“障空补缺”和“引水补基”。其中,“障空补缺”就是在上庄地理缺陷处培土增高,筑水口坝堨,建造桥梁、广植水口林。按照风水学理论“水本主财”,水是“财源”的象征,“环流则气脉凝聚”,水“左右环抱有情,堆金积玉”。作为“一方众水出处”的水口,是“藏风聚气”的关口,也是上庄整个村落风水的咽喉所在,关系到整个村落的兴盛衰落。
    因此在上庄村落的选址时,尤其重视水口的形势。按照风水学的要求,水口两侧山峰呈“喝形”,称之为狮山和象山,象征狮象把守门户,村落财气大增。上庄的先辈自胡延政迁胡里后,又自胡里迁翚北,迁杨林,后迁上庄。
    其实杨林与上庄近在咫尺土地相连,两地相距不过百米。但是从风水学的角度来看,杨林的地理形势不理想,周围的地形平坦开阔,缺少北有蜿蜒而来的群山峻岭及左右两侧有护山环抱,重重护卫,负阴抱阳之势;村址的水口也缺少两山夹持,不能“藏风聚气”,留不住村庄的“财气、富气和人气”。
    上庄始迁祖胡七二迁居上庄后,首先采取后移避让的措施,将村址向常溪河上游后移百米左右。但是,后移的上庄村址并非完全符合风水理论的选址标准,水口的北侧地形开阔平坦,缺少与南侧象形(山)的夹持之势,上庄的先辈就在水口北侧培土增高堆砌狮子石(狮形)与南侧的象形对应,形成夹持之势。同时在水口北侧栽植成排高大的杉木,增强水口的“藏风聚气”之功,增加锁钥之势,把住水口;还在水口上修建杨林桥“关锁水口”,形成封闭的自然环境,彻底保住上庄村的“财气、富气和人气”。桥后广植高大乔木,以形成郁郁葱葱的水口林。
    不过,上庄人对水口林的树种选用,十分讲究,主要是枫树和杨树。选择枫树,寓意兆封旺气;选择杨树,因其生籽,顺序串于枝条,寓意亲人对出门子弟的思念。撇开风水的迷信因素,风水林对于优化生态环境,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它保持水土,调节温度和湿度,形成良好的小气候;同时营造出鸟语花香,风景如画的村落环境。    但是历尽世事沧桑,上庄水口完整的自然景观大部分已被人为破坏,仅存数株树龄数百年的古枫和古杨树;不过即使这寥寥数株至今苍翠葱郁的古枫和古杨树,也能看出当年水口磅礴的气势。
    胡姓迁居上庄后人口大增,而迁出地杨林村的情况就大不一样。据上庄的老人说,七二公迁居上庄后,留居杨林的族人由于疫病流行,人口锐减,到明代中期胡姓已基本绝迹,村舍也成了一片废墟。现在的杨林废墟是一片水田,成了“树梢斜挂月,镜面新揩露;桥影入云深,绿杨涵野渡;寻思了无语,悠然此中趣。”的“上庄八景”之一的“杨林夜月”所在。
  上庄人对当地的自然地理形势进行“引水补基”,是根据所谓“人身之血以气而行,山水之气以水而运”,村落所处的环境应该“以形势为身体,以泉水为血脉,以土地为皮肉,以草木为毛发”的风水理论,引水弥补不理想的地形的。其实风水学中的引水补基,按照现代的说法就是修建水利设施,对自然水系进行改造,使之便于人们的生活和生产用水。
    上庄有自然溪流常溪河,上庄的先辈巧妙地从常溪河上游的上碓附近筑坝取水,使常溪河水通过数条水圳流经全村,将自然溪流与人工水系相结合,创造出富有动感的村落。村静水转,自然溪流常溪河水绕村南,人工水圳在村中形成网状水系。水圳时隐时显地由地势略高的村西北,九曲十八弯沿巷穿室通向村东的水口,营造出“家家门前有清泉”的村落环境,也使静谧的上庄多了一些潺潺的流水声。上庄的水圳沿途还建有下圳踏石,人们取水、洗涤、浇花灌园都极为方便,不过村民取饮用水、洗菜、洗衣等都有各自规定的时间,决不混淆。
    正因为有这样的环境保护意识,上庄的水才能保持长久的活力。水圳犹如布满上庄的血脉,流淌于水圳之中的清澈溪水犹如新鲜的血液,亦为上庄注入了生机。自然溪流常溪河自村边流过,有利于村落自然环境的营造;水圳引部分溪水穿村而过,则能更大地发挥溪水的效用,更好地完善上庄的空间结构,改善村落环境,促进上庄发展。另外由于上庄位于山区,自然溪流和村内水圳的流水落差都较大,且降雨集中在春夏时节。
    为防止旱季水量不足,上庄人在水口附近筑一挡水坝堨,在水圳内每隔几十步设一小水闸,以提高水位,控制流量。并且将拦水坝堨的落差水流作为一种能源,在常溪河畔建水碓,以满足人们生活和生产的需要。在过去,水碓是上庄人最离不开的生活工具,要吃米,就得去水碓房里舂谷。
五、上庄村的村落布局
上庄村古村落
  上庄村的村落布局是经过精心规划的,它的形象能体现出一种强烈的追求和精神象征意义。上庄的整体轮廓与地貌自然和谐,并在上庄的整体形象中寄予特定的象征意义,使整个上庄村落布局形态随着地势呈木排形。村中的水圳将全村分成根根圆木,全村鳞次栉比的数百栋徽派民居构成了木排的排体,木排靠浮(胡)力支撑。寓意中的木排中心是上庄的胡氏宗祠和各分厅(分支祠),它把握着宗族的发展方向。宗祠和各分厅(分支祠)前竖立的旗杆和矗立在村东东平庙之侧的牌坊象征着木排的桅杆,成为礼教的旌表,规范着族人的行为。
    长长的常溪河形似缆绳,周围秀丽的群峰围造出一个美丽的港湾,常溪河下游开阔的原野好似浩瀚的海洋,四周起伏的山峦犹如大海的波涛,整个上庄的村落布局呈扬帆待发之势。胡氏宗族乘着这个木排在学海、宦海和商海之中航行了数百年。与一般村落不同的是,上庄胡氏宗祠的位置并不在村落的中心,而是坐落在进村的水口附近。这种宗祠位置的设置,具有某种开放性。
    上庄的水口位于村之东南的巽位方向,处于风水文化中“吉方”,并有通往村内和村外的道路系统。由于上庄的北、西、南三面都为高山阻隔,村民出村远行多向东经此而过,位于村东水口附近的宗祠就成了出入上庄的要地。这里不仅成为宗族的中心,附近的柏枝亭还成了上庄的商业中心。如今在柏枝亭的十字街地面上还可见到当年用鹅卵石拼成的大铜钱,说明这里是上庄的聚财之地。
    民国以前,由于上庄地处绩溪和旌德、歙县、太平(今黄山区)四县区的交界处,使上庄成为旌德、绩溪、歙县粮油茶等的重要中转地,这里的土产杂货店、粮油店、药店、当铺、茶号、饮食店、槽坊、烟馆等林立,生意兴隆。传说有一次绩溪县令请客,需要一种海鲜菜,跑遍全县最后在上庄买到,县令高兴地说:“上庄可称小上海了”,自此以后上庄有了“小上海”这个别称。另外,上庄的旅外商业,也以上海最多。
    据《上川明经胡氏宗谱》记载:“吾族自十三世以前经商者颇少,其后则文谏公于闽,兆孔公于上海,汉三先生于广,其商业皆焜耀一时。逮道咸间,端斋公起,遂以开文墨业名天下。同时族人列肆上海者,又有万字招十三肆,皆兆孔公派也;鼎字招九肆,皆志俊公派也;而余派亦称是。同光之际,则上海有贞海公之鼎茂,玉庭公之万生瑞,贞春公之松茂。……吾族旅食者,以上海一带为最多,率常数百人。”
六、上村的村落评价
上庄村景致
  上庄村作为一个聚族而居的人居空间,除了体现宗族观念之外,还特别强调营造一种“可居可游”的理想生活环境。上庄“意象”(是人们对所经历的环境所建立的心理图象)层次丰富,构景形式多样,景观独特,是一种典型的以“天人合一”哲学思想为指导的人居空间,即使在今天仍然是一种难得的景观资源。上庄的“意象”景观形式多样,比较突出的是“八景”:即“曲水澄澜”、“竹峰插云”、“金山茗雾”、“井阜松风”、“杨林夜月”、“西岩瀑布”、“竦岭积雪”、“慈山晚钟”。以上“八景”其名既是对该景点的点题,也为赏景的人们创造出一种美的意象,呈现为一幅幅美丽的图画。纵观上庄“八景”的构成,不难看出它是以自然景观为主体,人文隐含为基础的。每一景为一幅意境(客观图象与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画,格调高雅而又朴实自然,乃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韵味绵长。
  上庄的村落选址,实质上就是对自然生存环境的取舍,直接关系到人们的生活、生产条件。特别是在农耕社会,人们对自然环境有着强烈的依赖;优良的人居环境可以为宗族的生存提供坚实的基础,为宗族的昌盛,人文的发达提供可能。上庄四周这种山脉围合形成的比较开阔平展的空问,就适宜村落基址的建立和拓展。由于我国东部是季风性气候,冬季吹来自西伯利亚的寒冷西北风,夏季吹来自于太平洋的暖湿东南风。这种气候对于处在北回归线以北的上庄来说,一年四季的阳光都是由南方射入,坐北朝南的选址有利于抵挡冬季北来的寒风,也便于房屋采取阳光获得良好日照,增强人体的免疫能力。上庄的明清古民居,也受这种气候条件的影响。上庄的民居多内向方形,以一个长方形天井的四合院为基本单位,院中有正厅、便厅、厢房、卧室、边屋、厨房等。其中建筑的房屋和房屋(或围墙)围合成的露天空地“天井”的设计,就是因为上庄所在的徽州地区地处山区,湿气重;天井的设计在室内通风、采光、透气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不过上庄人经商观念很强,忌财源外流,更多的是考虑了风水的因素。按照风水理论,水为财之源。他们就设计使天井屋前脊的雨水不流向屋外,而是顺水枧纳入天井之中,再由下水道流出,名曰“四水到堂”或“四水归明堂”,以图财不外流的吉利。一般来说,三间屋的天井设在前厅,四间屋的天井设在厅中。总之,上庄的这种坐北朝南,依山面水,周围有围合的平地,流动的河水和丰富的山林资源的选址,既有利于冬避寒冷的西北风,夏迎掠过水面的暖湿东南风;还可以取得生活、生产用水的方便。周围的植被既可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又可以调节小气候,还可以获得部分薪柴。这些环境因素整合在一起,造就了具有典型生态功能的人居环境。山有竹木之秀,谷有清静之幽,脉有腾水之势,河有曲折之美。春有山花烂漫,鸟语花香;夏有清风徐徐,碧茶飘香;秋有红枫点缀,凉风伴奏;冬有雪花飘飘,绿竹摇曳。人居此处赏心悦目,精神舒畅。优美的景观既为村民造就了浓郁的田园生活环境,同时也为仕途、商贾之人“退隐田园”,提供了世外桃源式的村落环境。通过风水学原理的运用,上庄的先辈为后代创造了一个适宜人类居住的空间,使胡氏宗族得以兴旺发达,英才辈出,人文荟萃。1996年,上庄被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历史文化保护区。
黄山怪石——其貌不扬——内涵无限!
快速回复
限150 字节
如果您在写长篇帖子又不马上发表,建议存为草稿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