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3299阅读
  • 2回复

“十三四岁,往外一丢”的父亲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胡宁生
 

发帖
3986
铜币
4000
威望
3035
贡献值
0
银元
0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7-06-19
作者:胡荣隆
(6月18日是父亲节,拙文一篇怀念父亲胡嗣禄)

    徽州民谣;“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叙述了徽州历史上少年外出谋生从商的习俗和状况,也是我父亲在十三岁时就离乡背井,去当铺拜师学徒,奋力拼搏的真实写照。


   从休宁万安走出去的大伯父胡嗣祐和我父亲胡嗣禄都是“十三四岁,往外一丢”的徽州少年。民国时期,小小年纪便踏上外出闯荡 江湖的征程。

晚年的大伯父和父亲在南京合影

    徽商的宗族观念很重,外出经商,往往是父带子,兄带弟,叔带侄,舅舅带外甥。大伯父长我父亲8岁,在江苏如皋一家休宁富坤吴廷芬开的“万鸿”典当铺供职,年俸金五六百元。1924年,21岁的大伯返乡探亲。因家境贫寒,生计所迫,13岁的父亲上学五年级无奈失学,由大哥带到如皋另一家“永和当铺”当学徒,

青年的大伯父胡嗣祐

20岁的父亲胡嗣禄

    “永和”典当在如皋北大街厫巷口,大门朝东,房屋100多间。宣统三年(1911年)由休宁戴姓经营。资金略少于万鸿,营业额也稍低。但是在内部管理上很有特色,分工精细,制度严明。人人各有所司,各司其职。

旧时当铺师徒合影

    父亲刚进“永和”当铺时,没有职称只是“候补”。“候补”就是:只管饭吃没有钱拿,拜师学徒无有假期。可怜我父亲,小小年纪就当"童工",天亮起床,扫地抹柜,整理柜桌,添好砚水,备好笔墨,包纸段绳,收拾齐整。当门开后,站立柜内,随听呼唤。接票寻包,跑楼上架。日复一日。每年春秋二季还要跑后楼,爬衣架,手拉肩扛,翻晒当铺收进的货物。年复一年。

当铺专用文字

    白天劳累后,晚上还要苦练几遍算盘,练写几页当铺的专用文字后才能入睡,还要为师傅烧水沏茶倒“夜壶”,什么苦差累活都得干。每月仅有四角零花钱。正如父亲在遗文中写的“典当规定,不是三年学徒,而是爬梯子上升,上不缺,三年五年还是候补生,我不幸运气不好,20岁才补正,每月才有工资3一5元,牛马般生活熬了7年”。


    熬了七年到20岁才得缺編补正升为“学生”。13岁少年远离亲人外出闯荡 ,10年沒回过家。 正是“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这是父亲命中注定的人生轨迹。在当时来说,“谋一典业,大非容易”, 能到当铺做事是很难得的,是一份好营生,好职业。父亲“升级”后的十年,含辛茹苦,奋力打拼攒了钱成了家。

在如皋母亲抱长子(已夭折)留照

    1940年,因“永和”当铺遭日本兵抢掠失业,全家迁居南通“马家巷”,父亲在德昌日什商店任会计六年。他一生谨言慎行,低调行事。正如他在遗言录音中说:“那时别人几个月就发财,我没哪个胆,只想放贷赚点利息,谁知道后来通货膨胀,金圆券贬值,我就沒钱了”。  
    一家四口,生计沒着落,父亲决定回徽州岳丈家乡奕棋暂居,因当时有亲戚家欠他的帐,父亲也曾寄钱回老家购的田地,也可收租补贴家用。
    1946年,父亲变卖了所有带不走的物品,一家四口从南通到杭州再乘船沿新安江返回徽州。从此父亲结束了在外打拼了22年仍沒发达的辛酸经历。但是这段艰辛的当铺经历使父亲受益一生。
    1951年父亲参加政府招收国家职员的考试,被录取分配到歙县粮食局工作,这是17年典当生涯学到的会计知识和打算盘本领,帮助父亲走上了国家职员的工作岗位。
    父亲有一门整理衣物的手艺,一件皮袄在他手上,“三下五除二”很快迭的方方正正,结实美观。这是他七年学徒熬出的手艺。
    他的房间里看不見杂乱的物品,有物品都会打成包码整齐,连抽屜里都干净整洁,这是17年典当职业养成的习惯。
    父亲从13岁起一生工作了55年直到68岁才退休。平安地清白地经历了肃反、三反五反、反右、四清、文革等运动。父亲一生为人随和,与世无争;生活节俭,精打细算;工作兢业,踏踏实实;是个实在的淡泊名利者。这都源于“十三四岁,往外一丢”的典铺生涯磨炼和受当铺规章条例的严厉管教而养成的自力、自强、自尊的品质。受益终身。
黄山怪石——其貌不扬——内涵无限!
离线胡强云

发帖
832
铜币
848
威望
73
贡献值
0
银元
0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7-06-19
“十三四岁,往外一丢”的父亲
离线胡波

发帖
78
铜币
95
威望
33
贡献值
0
银元
0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17-06-19
      
快速回复
限150 字节
如果您在写长篇帖子又不马上发表,建议存为草稿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