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2614阅读
  • 0回复

我从胡湾小学走出来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胡宁生
 

发帖
3986
铜币
4000
威望
3035
贡献值
0
银元
0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7-06-28

作者:胡国光
一、启蒙学校

    我出生在芜湖县保沙乡北胡村,是胡湾胡姓的一个分支,家乡有一个传统的风俗,就是重视教育,有一句口头禅:“ 家里再穷,也要送孩子上学”。为了实现这一愿望,胡姓的父辈们,用胡氏祠堂为校址,物色一批立志家乡教育、富有教学经验、有渊博知识和崇高威望的老师创办的胡湾小学早已闻名遐迩。我在家乡尊师重教风俗的影响下,从小就有很强的求知欲望。1946年我进入胡湾小学,开始我的启蒙教育。胡光禄、胡云亭、胡绍儒、侯克安等都是我的小学老师,他们栩栩如生的课堂教学,如今仍深深的留在我的记忆里。他们不仅注重语文、数学课教学,也重视地理、历史、自然知识课的教学。他们在讲台上,那种严肃认真的态度,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深深地吸引莘莘学子刻苦地学习,这种坚实、宽广的基础知识,使我终生受益,也为我今后的学习深造,奠定了第一块基石。
  胡湾小学重视课堂教学,也十分重视德智体全面发展,学校开设了音乐、体育、美术课。开学的第一堂课和每周周会,经常列举一些先进的事例,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和思想品德教育。对学生进行家访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又一种方式,我兄妹五人,我排行老二,当时我们年龄都很小,父亲原在外地工厂从事技术员工作,后来回到家乡从事体力劳动,原本就力不从心,现在要靠他以务农来维持全家生活,实属困难。这样的家庭状况,迫使我要在家做一些农活,减轻家庭负担,以致能否在胡湾小学继续学习下去已成问题。就在这种情况下,胡光禄老师来到我家家访,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说服我的父母支持我学习。出自对教师的尊重,父母同意我继续读下去,但要求天晴我必须在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农活,读书是“打天鱼,晒天网”。每逢雨天和下雪天,家里无活可做时,我便步行三里路,提早到校,按时上课。中午经常不吃饭,饿着肚子,坚持把课上完,从不早退。就这样,我坚持读完了小学,在班级成绩处于“中上”水平,成为解放后胡湾第一届毕业生。毕业了,只有到芜湖市才有初中上,记得1950年暑假,胡湾村派了一只船,由胡光禄老师护送,并由我联络了东莞小学毕业而失学在家的崔九思同学,共15人,由水路到芜湖市,前往报考芜湖市立中学等学校,那一年我们几乎全部录取了,录取率名列芜湖县小学的榜首。
二、艰苦求学

    我在芜湖市二中分部(后来与芜关中学合并改为芜湖市二中)读了一个学期后,因家庭经济困难,我失学了。
    在失学的一年,为了生存,我讨饭、卖豆渣、卖山芋、打短工。但强烈的求知欲望,使我又踏上了艰难求学的道路。我穿着裤头,带着母亲给我的一条破麻袋,步行60华里路,来到市二中要求复学,没想到领导同意了,我高兴得几天几夜没睡好觉。
    我特别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如饥似渴地学习,成绩全优,名列全班第一名。当时,学校全部减免了我的学杂费,没有衣服,发动全校师生募捐,给我做了一套御寒的粗布棉衣,除了夏天,一年四季我几乎都穿在身上,冬天没有棉被,我和衣睡在床板上。穿一双破布鞋,脚趾也露在外边。在市二中初一(庚)班,我是全班成绩最好的学生,也是全年级穿的最破,生活最困难的学生。
    生活上有困难,我可以克服,但伙食费学校无法解决,我时常受到停伙挨饿的威胁,在生存的边缘挣扎着。
    记得一次停伙通知单下达了,我饿了一天,从芜湖步行回家,走到清水河大桥一侧,天色已渐黄昏,我实在支持不了,倒在马路旁边。
    真是老天有眼,命不该绝。就在这时,偶然被在清水镇修公路的大舅舅遇见了,他抱起我,我哭着讲述停伙挨饿的情况,舅舅也流泪了,他留我住了一夜后,第二天一早送了我一小布袋炒米,用颤抖的手给了我2角钱,我又返回了学校。是大舅舅救了我,他送给我的那个全是补丁的小破布袋,我保留了三十多年,成为我教育子女的活教材。
    还有一次又停伙了,我又得回家“讨钱”,走到火龙岗,遇见了东莞的一位大爷,他带我到他在白马山参军的儿子处住了一夜,美美地吃了两顿饭,临走时还送了我几个大馍,我又回校了。这位大爷的名字我记不起来了,至今我非常怀念他,曾多次打听过他的下落。
    由于生活所迫,在市二中实在呆不下去了,时刻面临第二次失学的危险。恰在这时,一个好消息传来,芜湖县为了培养自己的师资力量,成立了芜湖县初级师范,对外招生。二中学校领导为了解决像我这样的特困生的学习和生活问题,及时与芜湖县初师取得了联系,同意转入该校学习。
    我们共转学15人,二中教导处蔡绍樊主任在送别时说:“你们是我校品学兼优的学生,学习成绩都是班级的前几名,我们舍不得你们离去,但学校又解决不了你们的生活问题,我们不得不把你们转入县初师,让你们有一个继续学习的机会”。
    就这样,我们怀着惜别的心情,由普通中学转入了芜湖县初师,地点由芜湖市鱼市街迁到芜湖县方村镇,后又迁至宣城县湾沚镇,并入湾沚初级中学附设芜湖县初师班。
    到了师范学校,学习、生活国家全包下来了,当时社会上有的人看不起师范生,但我不这样想,我有了学习机会,生活有了保障,我抓住一切时机,刻苦顽强地学习科学知识,不仅学习成绩优秀,而且积极要求进步,注意全面发展。在芜湖县初师,我担任了少先队大队长,1952年加入了共青团。
    1954年初师毕业,我被保送到宣城师范中师学习,在中师担任了班主席,不仅德育、智育得到了发展,平时我坚持锻炼身体,体育成绩也很出色,长跑名列地区第一名,后来成为国家二级运动员。在宣城师范,我被评为“三好”学生,校优秀实习生。
    1957年中师毕业后,我又由宣城师范以第一志愿保送到安徽师范学院物理系学习,1958年转入安徽大学物理系,1960年保送到山东大学物理系学习磁学专业,1961年毕业于山东大学物理系磁学专业。毕业后留任安徽大学,以教师身份在山东大学物理系进修磁学专业2年。
    三年困难期间,我是在山东大学度过的,我和全国人民一样,咬紧牙关,战胜困难,吃不饱,经常用山芋藤和菜充饥,腿和身上也有一些浮肿,但我学习科学知识劲头不减,从早到晚,时常攻读到深更半夜。我师从郭贻诚教授,他是我国磁学界权威,是我国磁学界最有威望的教育家、科学家。我在郭贻诚教授身边当了两年助手,他关心我的生活,对我的学习和工作要求极严,在山东大学的三年学习,为我后来在教学和科研上取得的成绩,奠定了又一块基石。
    1963年回校后,我一直在安徽大学物理系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1979年晋升为讲师,1986年晋升副教授,1993年晋升教授,1984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1951年我转入师范以后,我一直在党的培养下,顺利地读完了初师、中师、大学,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成为中国共产党和毛主席培养的高级知识分子。我的成长固然有自己的努力,但更重要的是党培养教育的结果,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更没有今天的我。
三、教研成绩

    我是一名教师,在安徽大学物理系长期从事磁学、磁学理论方面的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学工作,是安徽大学物理系“材料物理与化学”硕士学位点学术带头人,是物理系学术委员会和学位委员会委员。担任过8门课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学任务,编写过50万字教材讲义。指导上百篇本科生毕业论文,在第四、第五、第六届全国“挑战杯”大学生论文大赛中获得三等奖和荣誉奖,是安徽大学理科系中唯一获得最高奖论文,为学校获得较好名次争得了荣誉。我指导的硕士研究生都顺利地考上了博士研究生。培养的学生很多成了企业的主要技术骨干,有的走上领导岗位,有的成为科学家。76届物理系毕业生倪宏伟,在校期间主要学习磁学专业,现担任了解放军总装备部工程兵科研一所所长,是中青年科学家,我国著名的探雷专家。
    因为我做出的教学成绩显著,1995年我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安徽大学优秀教师,颁发了荣誉证书,今年我又被评为学校教书育人先进工作者。
    我又是一名科研工作者,担任安徽大学磁性材料研究开发中心主任,长期从事磁学、磁记录、磁性材料方面的研究工作。共承担和完成国家和省下达的科研任务28项,其中12项科研成果属国内外领先和先进水平,列属省级重大科研成果;8项成果获奖,获国家星火二等奖1项,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四等奖3项(有的基础理论成果只设三、四等奖)。上述所有获奖项目,我都是课题组组长,排序“01”号,在国外学术刊物上发表了学术论文60多篇。“用铁砂制备永磁铁氧体”的科研成果转让了3家,分别在霍山、金寨县磁性材料厂、安庆天柱山电子元件厂投入了工业化生产,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我完成了横向课题12项,为马鞍山、泾县、金寨、霍山等磁性材料厂举办过8期培训班,是上述企业的高级技术顾问,是中国磁性材料系统工程公司的高级技术顾问,原冶金部铁砂规划专家组成员、香港新闻出版社高级技术顾问等。因为科研成绩显著,1996年我被评为“安徽大学先进科技工作者”,被授于“安徽大学科研十佳”荣誉称号。
    我是党培养的高级知识分子,成为一名学者和科研工作者,因为我做出了一些成绩,党和人民给了我很多荣誉。从1992年我是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是省决策咨询研究会理事,省政府咨询委特约咨询员,国家科技成果评审专家,省学位学科组评审委员。1992年底,我作为课题组代表,前往北京授奖,在人民大会堂受到了江泽民、李鹏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并合影留念。1992年4月,安徽电视台在“科技之星”栏目,以“磁性材料专家—胡国光”作了专题报导,1995年12月被省五部委推荐入选“科技群星”一书,题目是“魂系江淮,情系民间—记磁学专家胡国光”。安徽教育报、安徽科技报、中国科学报等以“磁场效应—记安徽大学物理系教授胡国光”为题报导了我的事迹……
    我是党培养的知识分子,成绩只能说明过去,荣誉归于党的培养和同志们的帮助。我要勤奋耕耘,奋斗不止,在有生之年,以我的知识和智慧报效党,报效我的祖国和人民。
四、我的家庭

    夫人茅维英是胡湾茅渡村人,1952年就读胡湾小学,1957年小学毕业。在芜湖市十中读完初中、高中,后考入南陵师范速成班。1965年毕业,分配在繁昌县新港小学任教8年,1973年调入安徽大学任安大附小教师,历史系办事员、资料室馆员(中级职称)。
    她出生在一贫农家庭,解放前讨过饭,打过工。父母早逝后,由党和当地政府抚育长大,成为一名国家干部。相同苦难,相同经历,锻炼出相同的刚毅,在历经人生艰难中相濡以沫,携手并进。在繁昌新港小学,她承担过小学数学、语文、自然课的教学,担任高年级班主任、小学教导处主任,因工作成绩突出,被评为校先进工作者,出席了繁昌县积代会。除积极工作外,她一人带着三个嗷嗷待哺的孩子,起早摸黑,克服了数不清的艰难困苦,终于把她们抚养成人,在安徽大学,1987年被历史系评为积极分子,出席了安大第一届教代会,是安徽大学女教工委员会委员,1985年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1994年国际家庭年中,因家庭和睦和教育子女有方,被学校评为“比翼双飞的好夫妻”,颁发了荣誉证书。
    三个孩子都长大成人,也都工作了。大女儿胡青青是信息电子部38所工程师,大女婿杜春雷为38所高级工程师,副处长。二女儿胡清平任讲师,二女婿范业正为博士后,副教授。小女儿茅静在安大管理学院工作,小女婿李广为中国科技大学博士后,从事材料科学的科研和教学工作。
    我的老母亲,今年85岁(2004年),随小弟胡亮光生活在家乡,其生活、医疗等全部费用由我们承担,爱人茅维英总是按期寄出,过年过节无时间回去,就寄去节日的问候费,平时由在老家的兄妹照料她的生活起居,有时间我们也常回家探望。
黄山怪石——其貌不扬——内涵无限!
快速回复
限150 字节
批量上传需要先选择文件,再选择上传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