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3036阅读
  • 0回复

[本网原创]吾家徽州味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胡宁生
 

发帖
3986
铜币
4000
威望
3035
贡献值
0
银元
0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7-09-01

    根在西递,吾家有味。

    家的味道?是人们常遇到的话题,当我和弟妹回了趟徽州黟县,才品味到父亲传承家的特别味道,却是种吾家徽州味。
    徽州黟县是祖藉地。记忆中在湖北广济(武穴)徽商建有徽州会馆,座落在居仁街(当时有座圆拱弧型门楼),是正街至后坝街通道,那里左边设有徽州小学,右边是两层带小牌楼木结构楼房,在崔家山有按徽州习俗设立停棺的几间屋(据说年灵三年后下葬),当年父亲的乡友为胡、汪、舒、叶、余、查、姜姓,他们见面港(讲)的全是徽州话,偶尔也在我家恰(吃)饭。昔日,在徽商云集的广济(武穴),曾有好多儿时徽藉学友,街坊。虽然出生在湖北广济(武穴),注入的是浓浓徽州情结,留下的是深深徽州印记。
    没有比较就没有感受。2011年清明我们兄妹一行去了趟徽州黟县西递,在老家度过了几天,体味了一把徽州味,回想起来还真有不少共同之处,有一种特别感觉,引伸出特别的回忆,那就是家有徽州味。
    徽州家教。
    走进黟县西递,那悬挂厅堂两边的楹联,如“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传家有道惟存厚,处世无奇但率真”等等。这难道不是在教育子孙后代要好好读书,老实做人吗?还有那中堂悬挂的《朱子治家格言》,《三字经》也是难得的家庭教育的好教材。要求他们勤学苦读,行善立德。这样的家教氛圈是子孙日后的立身原则、接人待物的处世哲学,都会产生积极而深刻的影响。父亲从来不打我们,一次是夏天我一独自在港里洗澡(游泳),另一次与弟弟打架。理由是:危安不分、命当儿戏:兄弟如同手足,岂能破脸动手。前件亊父要吾跪罚在街上,是邻居出面说情讨保,才改至院内罚跪。后一件以长兄不要脸为由,则裸罚于茅舍(厕所)内,多时后是母亲送上衣服,出来后认错作罢。父亲的家教比别人家打教、骂教、训教、都管用,吾将其称之跪教和辱教。印象至深,感悟至理, 让你灵魂深处烙上跪思过、辱知耻的永久印记。
    徽州礼节。
    在武穴异地成长,也领略的是徽州礼教。记得儿时受父母调教,悉知请安,问安、拱拜,跪拜、立相,坐相、吃相、学相,交往、人情,世故等礼节举止,言传身教,而且都相当讲究。虽处在湖北,家里延续着典型的徽州礼教,规矩甚严。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自幼长辈身教口传,毫不含糊,稍有违规,便是训斥。所以自幼尊老敬老,与人为伴,与人为善 ,在街坊邻里留下好名声。
    徽州精神。
    父亲是典型的“徽骆驼”,解放前随叔父锡荣带到武穴,在一家叫华成布店当学徒,后站台管帐,一直干到解放。因奉承的“只有病死的,没有累死的”信条,加之善学、肯干、灵活,受老板赏识,赐给双倍薪水。解放后干过多项苦力活,当百货小贩(啷鼓货郎)时间最长,因肩不离扁担,行不离山区,颈椎处磨成肉茧、儿时爬在父亲肩膀上扶摸戏闹。那如同“驼峰”的证记,正是“徽骆驼”真实写照。
    徽州烹调。
    父亲喜欢下厨,也有他的绝招,只要父亲在家总要露一手徽州厨艺,逢时过节更是倾情投入。煨、炒、烧、蒸很有特色;热、烂、淡、辣、基本要求。他老人家做的菜我们兄妹都爱吃、称好叫绝!炒杂酱不但好吃,而且耐留,夏天可用一周不会坏。我曾经写过《老爸的山粉圆》,也是一款吉祥“圆”,精选配料,手挤成球,用竹笼旺火上锅蒸,出笼明晃晃,浅灰色亮晶晶,备上酱油佐料挠食,入口味道好极啦!红烧鱼、味透上口,略带鲜甜,真是太棒了、棒极啦!2011年回西递,吃到了堂弟惠中如出一辙的徽菜《红烧桂鱼》,烹法相似,入口相近,大为惊赞,原来如此。我们兄妹都有一招的厨艺,原来是老爸传承的绝活——徽菜味道。
    各家有各家的味道,回忆更有味道,这种味道是酸、甜、苦、涩的聚合体,是情、爱、恩、德“万能胶”。
2017年8月20日作于武汉东湖风光苑
黄山怪石——其貌不扬——内涵无限!
快速回复
限150 字节
如果您提交过一次失败了,可以用”恢复数据”来恢复帖子内容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