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3534阅读
  • 2回复

读胡氏家谱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胡宁生
 

发帖
3986
铜币
4000
威望
3035
贡献值
0
银元
0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8-03-06
来源:胡惊鸿的火车新浪博客
(一)

    这是一本基本完整、脉络清晰的宗谱。
    翻开家谱,颇为惊喜。不仅有2006年续修宗谱的序和记,还收录了分别写于宋朝、元朝和民国的序5篇。
    如谱序所说,胡氏宗谱自黄帝至舜,至胡姓始祖——胡公满,至浙东这一支的始祖万一太公都有史书记载。从万一太公至大蔡村的始祖一四太公共11世,有奉化牌溪的宗谱记载。从大蔡村分支的始祖一四太公到当今,经历宋、元、明、清及民国,皆历历有谱。所以,胡氏宗谱未曾有过间断缺漏,是宗谱中的瑰宝。
    查家谱可以得知,我的祖先不是“不教胡马度阴山”的北方胡人,也不是自皖南赴浙江沿海经商的晚清徽商。我的祖先世居浙东近一千年,即使在大察村也住了六百多年。
    家谱最前面的源流图交待了这一支胡氏源自于最主流的胡姓。即自黄帝起,到尧嫁两个女儿给舜。他们的后代被周王封于陈国(今河南淮阳一带),赐姓胡,谓之胡公满。这一段史书都有记载。胡公满是胡姓和陈姓的主要始祖。
    胡家祖先在唐朝以前世居中原。晚唐时,其中有一位被朝廷派到浙江湖州当官,这便是我家的始祖。这家的一个孙子胡万一是个神一般的传奇人物。胡万一年少起跟随五代十国期间的钱王征战,立下赫赫战功,担任吴越国兵部尚书及丞相职60多年。他异常的长寿,活到98岁。当他96岁时,自感功高盖主,不利后代平安,就退出江湖,带着小儿子在浙江奉化一带落脚,繁衍后代,是为浙东胡氏的始祖。至南宋,胡万一的十一世孙胡一四迁到浙江宁海大蔡村居住。胡一四成为宁海大蔡胡氏的始祖,至我父亲这一辈,胡家居住在大蔡村已历24代,600多年了。
    仔细看家谱,浙江胡氏当的基本是武官,先后好几位担任兵部尚书、大司马等。现在村里还有司马府第的照壁遗址,年代久远,字迹模糊。但是,胡氏的大官基本出在明代以前,清朝及民国以后家谱上就没有大官记载了。估计明亡后,统兵打战的胡氏就归耕田野,安心当农民,不问仕进了。
    另外,由于是行武传家,不比书香门第,家谱都记得比较简单扼要,一般都只写名、生辰、娶谁、生谁、葬于何处。对于生平叙述较少,更无生花妙笔。
    而听我叔叔学来的故事,祖上是有些显贵的。譬如有一位祖先去世时,送葬规模盛大,五里一祭,十里一戏,走了三四十里路。坟墓用大青石砌得高高的,前几十年当地修水库用的就是从坟墓上拆下来的石头。
    按照胡氏修谱常例,三十年一修,否则就是不孝。由于多种原因,2006年的修谱距上次修谱(1947年)已近六十年,再不修谱,面临断代无考的危险。而村中青壮年忙于谋生,无暇顾及。族中几个老人十分着急,互相通气后成立编篡组,于2005年春启动修谱。
    他们面临的第一件事就是寻访前谱。因为历六十载漫漫岁月人事变迁,其中又经“破四旧”等运动。山穷水尽,柳暗花明,终于打听到有一部家谱深藏不露。于是,他们千方百计,费尽周折,终于见到了那部家谱。
    上面这段话写在2006年所修家谱的序言里面。至于这其中的周折是如何的?这家谱藏于谁之手?是如何保存了下来?又如何重见天日?文章没有交待。可能得随修谱人埋入历史了,或者有望成为该村口口相传的历史故事。
    修谱,需有心,有钱,有才,有力,缺一不可。几个留守村里的老者修谱,肯定克服了方方面面的困难。序里说,修谱需钱,他们制定的办法是族里不分男女,每人30元,另外,接受自愿捐款。我对于他们满怀敬意,如早知道,一定多捐些钱,多提供些帮助。
    父亲生在上海。6岁时日本人轰炸上海时他随父母回乡避难。19岁时他离开家乡告别父母,只身赴上海打工。从此落户上海,退休前是一家工厂的党委书记。他在大蔡村只住了13年,又是年少,对祖辈了解不多。但他记得家族的辈份排序:“学是登科本 才为辅国方”。他是才字辈。这次我在家谱上见到了六十字的“胡氏行第”。他记忆中的这十个字在其中。这六十字分别是:
    百千一再仲 季演仁文昌
    礼义肃恭顺 忠信显端庄
    学是登科本 才为辅国方
    裕谋逢泰运 奕世焕天章
    瑞启兰金秀 祥开桂玉芳
    朝廷宣大化 立志佐明堂
    这六十个字应该写于宋朝,距今未过半,时间已千年。世事变迁,繁体字改了简体字,朝廷制度已被推翻,儒学也曾被打倒。往后千年,又将如何?又将有怎样的变化?以我辈的眼界,难以预测。
    前几天带着复印的家谱相关页面,去看望83岁的老父亲。问他:“知道你的爷爷叫什么名字吗?”“不知。”“爷爷的爸爸吗?”“更不知了。”我递上摘录的上溯24代祖先的名字及传承图。父亲十分惊讶,赞叹不已。
    寻谱读谱,真的是一件十分有趣味的事。
    也许几百年以后,也有我的后代找到我今天这篇文章细读,恍然大悟。就像我今天读写于宋元时期的相关文字一样。
(二)

    读胡氏家谱,其中有一篇写于宋朝的长序,内容丰富。后来网上搜索到写于当代的文章,可堪是此序的白话文解释。这其中很大篇幅对浙东胡氏始祖万一公的详尽描写。结合古今两文,整理如下。
    胡氏宗谱,自少典记起,与华夏民族史同起点。少典是第一位出现于史籍的男性,是炎帝和黄帝之父。
    从黄帝起,经颛顼、舜等,到第15代时,周武王赐胡姓给其中一位名叫公满的官员,封陈国(今河南淮阳一带)诸侯,称陈胡公。因此,陈胡公为全国胡氏第一世。同时,他也是陈姓的始祖。
    胡氏世居安定,蔓延天下,在汉唐时,屡有闻人。传之第三十九世胡奋。其“才兼文武”,被晋朝任命为征南将军。于是,胡氏首次跨过长江发展。胡奋为江南始祖。
    胡奋生龙伯、凤伯二子,皆有封号。凤伯的后裔到第五十一世胡济,生胡诰,都是“大夫”、“御史”一类的官。胡诰的次子胡简从长安被派到浙江湖州来做官,官名湖广衙推。胡简生胡三一、胡三六两个儿子。胡三一官至“中牟尹”,他生了个儿子叫做胡万一。好了,胡家牛人出现了。
    胡万一(公元858—955年)为胡氏五十五世。名进思,字克开。胡万一生于晚唐大中十二年七月十三日辰时,世居长安,少年时由祖父胡简任湖广衙推时随迁湖州吴兴。他四岁能读书,七岁能写文章。有一天遇到一人自称是吕洞宾。吕洞宾说:“你的目光如电,声音像雷,额顶像有岛屿,以后必当贵隆寿极。”
    十七岁时,胡万一智略过人、骁勇超群。考进士没中,于是弃文从武。
    当时已是晚唐向五代十国的过渡期,政权割居,英雄起于四方。胡万一认为越国钱镠(公元852-932年)英略不凡,前往投奔。钱镠与胡万一聊天,感到他胸中似藏雄兵百万,志向高远,天下事隐若尽在囊中,就把他留在身边,参与军中事务。
    中和元年,胡万一时年24岁时,娶妻赵氏。三年后,生长子胡璟。
    此后,胡万一为钱镠出征,鞍前马后,在平定淮南、苏湖、常州、润州(今江苏丹徒)等地,屡建战功。职务随着钱镠的被提升而提升,历任马步都虞候,武功大夫,武勇左都指挥使,越州兵马使,都指挥统军史等等。
    胡万一在39岁时,其母亲和妻子相继去世。
    唐昭宗天复二年(公元902年),钱镠手下将领左右都指挥使徐绾、许再思见钱镠不在杭州,发动叛乱。钱镠儿子钱传瑛紧闭城门,叛军登梯狂攻。钱镠与胡万一闻变急忙赶回,但无法进入。胡万一与徐绾血战,引走叛军主力。钱镠微服入城,指挥守城军抵御叛军。
    徐、许二人知事不可为向吴国杨行密在宣州(现安徽宣城)刺史田郡求救攻城。田郡认为此时正是夺取杭州的难得机遇,遂乘机率军相向,情况十分危急。
    钱镠向田郡申明利害关系,许以财帛、结以姻亲,要求田郡罢兵。田郡踌躇再三,同意结为姻亲,条件是要钱镠先送去儿子再罢兵。
    钱镠命胡万一护送第五子钱元瓘到田郡处当人质。田郡因此罢兵。钱镠这才化险为夷。没多久,徐绾、许再思之乱被平定。这次叛乱,是钱镠在战乱割据生涯中最危险的一次经历,胡万一功不可没。
    后来,杨行密吴国发生内乱,殊杀了田郡。胡万一乘吴国内乱之机保护钱元瓘顺利返回杭州。从此更得钱镠和钱元瓘信任。
    天佑三年(公元904年)钱镠特为此建造“吴越国功臣堂”,记有功将领50余人,胡万一名列榜上第二位。
    后梁开平三年(公元907年)钱镠被晚唐封为吴越王兼淮南节度使,胡万一也晋升为常、润两州防御使。
    唐庄宗即位时,胡万一已是66岁,受钱王派遣到山东莱州。胡万一游说促使莱州归顺了晚唐。正因为有此大功,胡公被后唐庄宗李存勖封为吴越国兵部尚书右丞,赐钱王玉带金印。
    还有一个神奇的故事,白纸黑字写在谱序中。开平四年,钱塘江潮水暴涨。胡万一带领精兵用弓箭射潮头,并且在胥祠祷告。终于潮退。于是,作诗一首:江水平堤柳拂矶,玉溜浴出欲龙飞。五花照雪连云动,不是长年罢战归。
    胡万一73岁时,在钱王的多次劝说下,考虑到年老无妻少子孤单,第二次结婚,娶妻杜氏。三年后,得次子胡庆,名德威,也就是我看到的长篇谱序的作者。
    长兴三年(公元932年),钱镠死,钱元瓘继位,加封胡万一为大将军、大司马、光禄大夫,许以佩剑上殿。
    天福六年(公元941年)钱元瓘死。他的儿子弘佐继位,称忠献王,年少不更事,国内连年兵乱,胡公领大军,主持内外局势,威望大增。
    天福十二年(公元947年)忠献王卒,其弟弘倧(忠逊王)继位。暴戾荒淫,不再信任胡万一。此时胡万一已91岁。一次弘倧在杭州碧波亭畔阅兵,胡万一劝谏说弘倧赏赐士卒过厚,被当面顶了回来。胡万一对时局陈述自己的谋略,又被折辱。胡万一怨愤恼怒又深感不安。弘倧与手下谋划驱逐胡万一。胡万一心不能平,乘夜率兵士三百人,废了弘倧,拥立弘倧的弟弟弘俶为王。
    弘俶即位后,称忠懿王,加封胡万一为尚父,摄吴越政事。
    两年后,胡万一93岁时,以病为由,执意向忠懿王辞去所有官职。并带上次子胡庆,长孙芝孙,离开杭州,开始了隐居生活。
(三)

    胡万一的长子胡璟(公元884——950年),在钱镠时代,官至行军司马兼工部尚书。他资禀瑰琦,器宇雄伟。他年少时跟朋友聊天时说:“守成以文,治乱以武,今世事昏乱,安得独以文事为哉!”
    于是他习韬略,熟读孙、吴书。五代十国后梁开平年间,他刚满20岁,就跟随父亲四处征战,后来被钱王封为指挥使,又授予兵马都指挥使,再升工部尚书。他29岁时,娶钱鏐弟钱镖之女为妻,故为钱王郡马。几年后,续娶邢妻。邢氏生三子:胡珩、胡璇、胡琛。
    胡璟60岁时,闽国来攻,后唐的李仁达求救。吴越王派胡璟参战。两年后,大获全胜,收得福州。论功行赏时,胡璟升为行军司马兼尚书事。
    此时,胡璟感叹道:“人生以昂然七尺躯不能为国建功,为民除害,亦虚负此生耳 !今既破贼,拓封疆,于志亦已伸矣。古人云: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于是,胡璟步父亲后尘,告老还乡。他在浙江新昌找了个村子开始隐居生活。
    这个地方,村前有蟠龙岗守护,村后有七星峰为屏障,溪流绕村,山环水抱,实为风水宝地。胡璟爱清旷,喜吟咏。在七星峰下沿溪植梅十里,自号 “梅溪”。饭后踏雪咏诗,悠然自适,满足地走到生命的尽头,如愿葬在七星峰下武曲之原。胡璟为浙江新昌梅溪胡氏的始祖。
    浙江湖州有人写文章称赞他:“才兼文武,识达安危,功名自许,进退时宜,使遇汉高祖则万户候不为过,如逢唐太宗则三军帅何其辞哉。”
    胡璟隐居的梅溪,史有八景。有两首诗专门称赞这里的景色。
    《星峰叠翠》
    峰势参天似七星,林光草色尽含青,四围碧峰如展拱,造物原来早毓灵。
    《蟠龙列隙》
    四围叠峰抱层峦,恍若蛟龙屈曲蟠。一旦风云如际会,定当飞舞上云端。
    胡璟之后的梅溪,已经历一千多年的历史风雨。胡氏子孙星散上虞、黄岩、嵊县、定海、奉化、宁海等地,成为浙东大族。
    现在的梅溪胡卜村已成为千年古村,村中多75岁——95岁的长寿者。千年樟树、胡大宗祠、飞黄牌楼,成为历史陈迹。胡大宗祠正门镌刻着“忠孝江南望族,理学天下名家”,此联不是族人自诩,而是抗日爱国名将、民国浙江省省长张载阳对胡氏大家族的欽慕和高度赞赏。
    胡璟的后代绵延至今已历四十余世。千百年来人才辈出。有尚书,有二浙总管元帅,有兵部侍部,有南京工部主事,有两浙都转盐运副使中仪大夫。胡氏子孙历代任官不可胜数。
    其中较为有名的是胡璟的小儿子胡琛,十九岁科举中第,授僚佐指挥兵使兼婺州刺史,转兼节度使。宋乾德中(公元960年)授吴越礼部尚书,人称十九尚书公。开宝九年(公元976年),胡琛陪吴越王钱俶等进宋朝辞仕。宋帝挽留三月,致仕归梅溪。
    胡琛的儿子胡原明,字公霸,曾出使南唐。南唐主李煜爱其才,封吉州刺使。南唐归宋后,胡原明升礼部尚书。后裔迁江西,任通奉大夫,赠江西行省参政,庐陵开国候。他先娶卜氏,后娶梁氏,俱封夫人。
    至此,胡万一一门四代尚书,从兵部、工部,到礼部,即国防部、建设部、外交部的部长岗位,都由胡万一祖孙四代包揽了!
    胡万一的十一世孙胡铨(公元1102——1180年),字邦衡,号澹庵,南宋建炎进士,殿试二甲一名,授吉安县尹。他泽民礼士,官治有道,升兵部侍郎兼枢密院编修。绍兴八年(公元1138)金兵南下招谕江南,秦桧主和。胡诠上封事乞斩秦桧,遭贬谪居新州,移吉阳军(今海南三亚市)。至绍兴三十二年(公元1162年)孝宗即位,诏起还用,历任国使编修,兵部侍部等职率赠龙图阁学士,谥“忠简”,著有《澹庵文集》。还乡梅溪后首倡建造胡大宗祠,祭祀第一世祖胡璟(现胡卜村尚存胡大宗祠)。
    胡万一第二十一世孙世刚,明洪武初父坐累当刑,世刚奔走至钱塘江,时已临冬,黎明时无船,乃涉钱塘江冰水而过,向监斩官陈述冤情,其辞合理,其情哀切,并恳诉以身代父。监斩官梅奏本,特蒙恩宥。父子俱全,同事82人当斩俱免,轰动一时。《明史本传》子延俸封为司空,后人建孝子祠,祀孝子胡世刚。
    胡万一第二十三世孙端祯,甘贫力学,尚志慕古,不乐仕进,终日吟诵,结草亭于室外,自号“草亭”,著有《草亭愚辨》等集。
    胡万一第二十七世孙文衡,字心佐。明考授清巡司。
    胡万一第二十九世孙双麟,欽授广东潮州府游击,转升贵州安顺府绍武将军,迁至浙江宁波府提督,世袭一等马候,统领全浙军务事。
    一代又一代,真是虎门焉有犬子啊!
(四)

    话说胡万一向忠懿王辞官后,从杭州南下先到新昌梅溪安顿了家小。然后他携次子胡庆及随从沿海乘船北上,游历名山大川。
    有一天他们游至宁海紫溪,信步爬上香山,登上岭顶,东望沧海,一轮红日喷薄欲出。返身登岗过岭,眼前又展现数十里无开垦之荒地。
    此年胡万一已93岁,鹤发童颜。次子胡庆17岁,青春年少。一老一少,一路谈笑,一路赏景。走到奉化这里,有山有海,景色壮美,天地之间,幽静至极,唯闻鸟鸣溪流。胡万一许是想起他早年征战时去过的莱州蓬莱,脱口而出说道:“此篷岛之仙境也。”此地后人遂以“蓬岛”为村名,沿袭至今。胡万一父子登临的山岭被后人称为“童公岭”。
    近旁翠峰山有泉水奔涌而出,击石而喘,其声响彻云霄。胡万一吟咏唐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朗声道:“此溪名白溪可也”。今日的“牌溪”由古“白溪”名而来。
    胡万一指着翠峰山说:“此地埋骨可也。”他的儿子、长孙芝孙默默记住。
    胡万一与子孙回新昌梅溪居住了三年。公元950年,胡万一的长子胡璟去世。也许是为了平复老年丧子的悲痛,也许是为了给胡氏拓出更大空间,胡万一将长子后代留在了新昌梅溪,他自己携妻子一行去奉化牌溪,将妻子杜氏、次子庆安置在这里,起房造田。
    第二年(公元951年),胡庆娶当地朱氏为妻,从此在蓬岛安家发族。
    胡万一曾对他的次子胡庆及孙辈透露了心迹:“我的职位已相当于相国,可以说很荣耀了,但反思在朝常常要受到各种各样人的制约。我老了,再不走恐怕要引发整个家族的祸害。故此地留吾儿吾孙以防不测也。此地环境幽雅,进退可据,隐居犹如神仙中人。吾死后,穴位定以翠峰山。望汝等安心,传学予后人,勿负吾之嘱托。”
    胡万一从21岁投奔钱王,屡立战功,历任将相七十年。退位后,他仍念念不忘钱氏王朝,往来于奉化篷岛、新昌、杭州之间。显德二年,他98岁时,得知钱氏朝廷“自相图位,内难将作”,就赶去杭州,力图调定。不料刚到公署,就闻悉已发生变故,急切忧愤,热火攻心,发了“背疽”,终不能治,遂于三月初一辰时逝于杭州。
    次子胡庆及长孙芝孙,奉吴越国王钱俶命,遵胡公遗嘱,将其葬于奉化牌溪篷岛安岩翠峰山。随后,胡万一的长孙芝孙返新昌梅溪(今新昌胡卜村)居住。次子胡庆留在奉化。
    宋至道三年(公元998年),宋相国、中书令平章事、许国公吕蒙正来到篷岛,亲祭胡万一。祭文如下:
     《祭始祖万一尚书公文》
    惟我始祖霅川,毓秀浙水开祥。年甫七岁,六艺成章。声雷目电,智勇超常。途遇异士,吕氏纯阳。弃儒学剑,辅佐钱王。诛寇剿,射钱江,力扶吴越,忠报残唐。助勋四世,保事五王。出将入相,文武英扬。功名告罢,率子渡江。居奉邑童公岭傍,石楼篷岛,览胜寻芳。勤耕教读,和爱乡邦。九旬有八,只乐徜徉。子宰工部,孙拜礼尚。悠闻国难,复往于杭。及至官舍,寿百身亡。军民洒泪,僚友痛伤。携棺归葬,翠峰山岗。间里感意,塑仪在堂。德流今古,谱牒生光。旱求赐雨,灾告降祥。睦城助战,腊寇归降,忠魂报宋。庙敕灵昌,祠名观德。千载流芳,神其如在,来格来尝。
    吕蒙正还挥毫书写“尚书府”、“光禄堂”、“尚书楼”等匾额。
    此时篷岛名声冠绝一时,文人墨客相聚奉化排溪篷岛,与胡氏后人互相唱和。胡氏后人有诗赞曰:
    《篷岛》
    海上来何日,孤高倚碧空,白云晴作彩,丹药老成丛,鹤驾寒烟里,鸾音明月中,山居邻近者,晨文挹仙风。
    《石楼》
    花山千古在,谁著石楼名,危栋凌霄起,层梯逼斗横,望倦非杳渺,听月更加明,此日登高意,元龙拟再生。
    《牌溪》
    地形非九曲,名迹也千秋,一带横空翠,沿途汇别流,雨潭沙草没,涨汩岸花浮,无限原泉意,乘桴欲溯游。
    《蝦鱼潭》
    逢山深谷处,闻说有神龙,碧水一泓在,白云千古封,昔年曾著异,今日竟潜踪,长击卷生望,风雷尚奋庸。
    《童公岭》
    碧山通海望,谁上最高峰,欲作云中想,还须物外踪,倦情分岛屿,波彩溢心胸,雷雨乾坤黑,遥知有跃龙。
    《灵昌庙》
    翊国元勋茂,余威炳日星,云祁资保障,俎豆存芳馨,乐谱千秋曲,碑镌万古铭,洋洋如在处,祖德又神灵。
    《观德祠》
    懋德雄吴越,芳祠亘古今,空山云影旧,乔木岁华深,剑气星含彩 , 絃歌鸟弄音,规模重整顿,应惬在天心。
    至今,奉化排溪篷岛村东有灵昌庙,祭祀始祖胡万一公,千百年来香火不绝。
    灵昌庙古朴庄重,庙门上悬挂着书法家求然之先生书写的“灵昌庙”匾额,其字苍劲圆润。庙内正坐胡公及二夫人的塑像,摆放古时尚书的仪仗。
    庙内还有南宋醇熙六年(公元1179年)十月,资政殿学士、曾任过丞相的龚茂良撰的《灵昌庙碑记》石碑。宋中书令平章事吕蒙正《祭始祖万一尚书公文》,以及赐进士出身资政大夫南京尚书印严眷生王钫撰写的《胡氏事实》,从侧面印正了胡万一及子孙的功绩。
(五)

    家谱上记载,我的祖先迁徙路线是:晚唐时因任官职从长安迁到浙江湖州、杭州,五代十国时因退隐从杭州迁往奉化,南宋时从奉化牌溪迁往宁海大蔡村。
    祖宗中有一位神级人物,即尚书公胡万一。他被尊为浙江奉化牌溪的胡氏始祖。胡万一有两个儿子,相差近五十岁。长子胡璟曾任工部尚书,功成身退,落户浙江新昌梅溪,开枝散叶,被尊为新昌梅溪胡氏的始祖。胡万一的次子胡庆成年后则在浙江奉化伴随九十多岁的老父亲度过了最后几年,在此安家发族,是奉化牌溪胡氏的第二世。我家是次子胡庆的后代。
    胡庆,字德威,号松溪。他是胡万一的老来子,酷像父亲,仪表魁杰,儒学能文。他为人淳朴、厚道且威仪公正。他牢记父亲嘱托,不求仕进。
    他45岁将父亲留下的资金建造楼房120间,分给族人同居住。至今篷岛还留下当年的米鱼照墙遗迹和他手植的槐花树。他还在篷岛的白溪(今牌溪)岸边筑楔堤防,让当地农民种田能旱涝保收,后人称之为“胡芝楔”。
    又过了几年,他在篷岛的白溪道旁造房并置床帐器用,以供旅人和经商者住宿。胡庆还尊儒重道,自办松溪学堂。专门买了四十亩良田,种粮食以供远近来学者。
    这所私塾培养出来的后辈学生,有史为记:“隽异不群,器业奇颖”“颉顽竟秀”,或为国家所用,或在教坛出名。曾任相国的鄞县人郑清,是从胡庆开办的这所私塾读书后成材的。
    胡庆的母亲杜氏,显赫的相国夫人,在篷岛的最后五年里,还是“躬耕纺织督稼樯 ”,给后人留下了勤劳朴实的典范。
    在胡庆几十年的努力下,篷岛呈现出了繁荣景象。
    又二百多年过去了。胡庆的第九代胡敦仁生了两个儿子,其中一位名叫胡一四。此人便是宁海大蔡胡氏的始祖。
    胡一四长大后,到其表妹宁海长洋的郭家做上门女婿。郭家本是官家,只有一个女儿,名郭八娘子。因此,从亲戚里招赘女婿来承继家业。胡一四与郭氏生了一个儿子,名永年。永年婚后没来得及生子殁了。
    胡一四娶了第二房夫人金氏,生子名璇。他们在附近找了一块地方居住下来。这块地方就是大蔡村。胡一四就是大蔡村胡氏的始祖。当时是南宋,至今已历26世,600多年。
    关于胡一四携妻金氏落户大蔡村,其中可能是有些故事的。家谱简略,且为尊者讳,没有详细叙述。但字里行间仍能看出未尽含义。
    胡一四有弟弟。因此他被招赘表妹郭家继承香火,合情合理。奇怪在于他为什么离开第一房妻子郭氏,携二房金氏远赴大蔡村居住?
    从时间上看,胡一四去世11年后,大房郭氏才去世。所以,胡一四携二房金氏离开长洋时,郭氏还在,郭氏所生的长子永年还在。为什么他们的入赘婚约中途破裂,胡一四远走他乡?
    郭氏的儿子早她三年去世,时年才21岁。老公走了,儿子死了,儿媳妇也与儿子差不多时间去世。没有留下后代。郭氏这最后的三年是怎么过得呀?为她掬泪。
    二房金氏的儿子胡璇比大房郭氏所生的儿子小3岁。也就是说,胡一四在有了长子后没多久,就有了二房,并再次得子,并舍弃郭氏的家产,带次房次子进入深山,开荒落户。
    大蔡村位于宁海的边界,大山深处。谱序里提到,大蔡与奉化牌溪只隔一座石楼山,而石楼山山势显峻,两侧胡氏隔山而住,很少往来。另据徐霞客游记,明朝时宁海城周边山丘有老虎伤人。可想而知,早五百年的南宋时期大山深处的大蔡村有多偏僻。大蔡村,据说村名由来,是当时这里住了十八户姓蔡的人家。发展到元朝谱序称:村里胡姓十之八九。
    谱序上说,胡璇世称“蜊灰太公”。而我父亲说起过流传于家族的一个故事,与这个称号有些相符。据说,有一位祖先还在襁褓时,遭大房家里的人追杀,于是被藏在灰中,所以活了下来,才有了后世。蜊灰,可能是蛤蜊、牡砺等贝壳类食后烧成的灰。当地近海,海产品丰富。
    不知当时发生了什么事情,是家族争斗?还是兵荒马乱?当时已是南宋后期,朝廷飘摇。而南蛮之地,可能流寇出没,更兼老虎伤人。总之,我家的祖先胡璇这一脉保存下来是十分不容易的。
    胡璇生了三个儿子,在大蔡村发家,被尊为大蔡村胡氏的第二世,是我家的祖先。
    时间流逝,胡家一代代往下传。家谱上记得很平实。只有一笔比较出彩。就是胡璇的孙子胡道佑,娶的妻子——孙氏玉娘子,随嫁奁田五十亩。五十亩田地作为陪嫁,现在看来简直是大土豪啊!这个玉娘子生了四个儿子,其中的二儿子是我的祖先。丰厚陪嫁、四个儿子,这名女子在胡家日子肯定过得扬眉吐气。而能hold住这位土豪级玉娘子的,至少也应有相当实力吧。这位胡道佑是元朝时家谱序的作者,他活到了84岁。
    到了明朝,家谱里又现传奇故事。有一个叫胡象泉做了大官,官名是“兵马司”,相当于卫戍部队统领。他的妻子也跟着受封,夫荣妻贵。他的兄弟、儿子、孙子也各有官职。如我叔叔所说,三代出了六名官人。而传说中的“有位祖先当大官,葬仪隆重,五里一祭,十里一戏,送葬队伍走了三四十里路”,可能就是这位象泉公。
    再后来,家谱里就没有出现特别的官名了。估计明朝灭亡,旧臣,尤其是曾在前线冲锋陷阵的武将,要为明朝守节,不服务于清朝,再次选择了退隐,归耕田野。
    到20世纪六十年代,大蔡规模更大,成为乡镇编制。一条溪流穿城而过,溪边商业街,各种肉铺菜店蜿蜒里许,四方八里都来此赶集。
    如今,大蔡撤乡改村,归入宁海县深圳镇。我父亲这一辈人中已有许多离开家乡,到上海、杭州、宁波等地定居。下一辈的经商、打工,也纷纷离开。胡氏后人走得更远,散得更开,各有各的生活,各有各的发展。如清朝康熙版谱序所言:支派日多,根源日远,远则遗,多则涣,势必然也。
    用2006版的谱序作为本文的结尾:谱续,如大树发新枝,更见壮美。谱不续,则大树成枯木,新枝成飘萍矣。
黄山怪石——其貌不扬——内涵无限!
离线胡宁生

发帖
3986
铜币
4000
威望
3035
贡献值
0
银元
0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8-03-06
宁海访谱记
来源:胡惊鸿的火车新浪博客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站在深山之中的大蔡村等返程的中巴车,天下着雨,虽已是三月初,却冷冷的。我与叔叔站在乡村理发室的屋檐下,抓紧最后的时间向叔叔打听着关于家族的一些细节与传说,头脑里却浮起了诗经句子。
    六十多年前,19岁的父亲从这个村子走了出去。叔叔说,大蔡村的人都是往外走的,因为这里大山四围,田地少,不够种。父亲初小毕业,学木匠满师,决意只身赴外打工。后定居上海,转干、升职、成家、抚育孩子。几十年来奔忙于自己的生活,偶尔回来过几次,但没有超过一周的长住。奶奶殁于1963年,他带着11个月的大女儿回来奔丧。他的父亲殁于1973年,他带着7岁的小女儿回来奔丧。后来就是他跟着我们姐妹仨的家庭来此省亲游玩。如今他已83岁,身体尚可。但毕竟不适合长途旅行了。
    我是他的第二个女儿,在年过半百之际,对历史人文的兴趣倍增。我那从未见过面的爷爷有什么人生故事?爷爷的爸爸又叫什么名字?家族是世居浙江宁海,还是从皖南迁来?是徽商后代?甚或更早以前,从中原某地迁来?或者是北方胡人?这些问号召唤着我,于2015年3月8日从上海来到父亲老家大蔡村查看家族宗谱,寻祖问宗。
    大蔡村行政上隶属于浙江省宁波市宁海县深圳镇,历史上曾是一个乡,也曾多次划归奉化县。它与奉化属地隔一座山,南距宁海县城三十多公里,藏在大山深处。以前交通不便,我80年代首次来访时,火车转汽车,转三轮车,可能还步行一段路。这次来发现方便多了,在宁海客运总站坐中巴车8元钱,约一个小时抵达村中心山脚下。
    事先与叔叔联系过,他是父亲的亲弟弟,高中毕业留乡务农。他说年轻时也一直想辍学外出谋生,无奈在上海的哥哥和在杭州的姐姐都不同意。我估计他的父母也不愿放这个最小的儿子高开身边。高中毕业,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应该是很高的学历了。他在当地任教7年,说学生基础太差,不愿意当老师。80年代以后乡镇企业在浙江发展起来,他开始进厂工作。现在72岁,仍没赋闲,在宁海县城的一个工地做仓库管理员。
    他育有三女一子。最大的女儿45岁,紧小的是儿子35岁,都已成婚。三女一子都在宁海周边生活,其中老大和老小两家在宁海北城区梅林做水产生意。叔叔婶婶平时居住在梅林,帮儿子带一女一男两个娃。
    二十多年前,叔叔将遭受过火灾的破旧老宅作价卖了,在村头建了一栋二层小楼。那是叔叔的心血和骄傲,虽然我们每次回去都会擅入已是别人房屋的老宅转悠并拍照,像看望一个故人般亲切自然。这次看到老宅已彻底拆了代之以并不可爱的新房子,而叔叔家这处拥有若干个房间的小院子也空关着。叔叔在我到达前一晚回大察村做些准备。婶婶则在我之后半小时抵达,带着他们的一双可爱的孙儿女。
    叔叔借来了一套三本家谱。这是2006年时修的家谱。当时,他住在宁海县城,没太参与,也没购买。但他比我父亲还是更关心些。一是他生有儿子,有家谱意义上的传承。二是他在家乡,还充任我父亲的联络人。
    而我父亲,少年时代离乡,较少传统家族教育。工作期间又经历“破四旧”等运动,对“封资修”的东西有些避而远之。再加上生女三个,没有儿子。所以对修谱、读谱之事是不起劲的。当时只是电话报一些基本信息给我的叔叔代转修谱人。不知是否有捐钱。可以肯定的是他作为长子并没有买家谱,也没有看到过家谱。
    而我,纯粹是对文史特别有兴趣,有些中文系的底子,不怵古文。最主要的是想给自己的孩子及后代有个交待,所以,在去年助夫去山东老家寻谱后,这次又来到父亲的老家访问家谱。
    叔叔迎出门,刚与我打过招呼,却路遇一个宗亲,说他家里收藏的家谱是一套四本。于是,我们一起去他家看。仔细比对,原来他家藏有两套,每套也是三本,与叔叔借来的一样。我提出向他买一套。他说不敢做主。我也就不勉强了。
    他家收藏的家谱一古脑儿塞在电视柜里,没有防霉防湿等保护措施。让我担心。不知此版家谱开印几套?分别被谁收藏?是否能经受岁月考验,躲过各种预想不到的劫难,熬到下次修谱?
    当然,这些不应该由我来操心。从家谱意义上讲,女儿是边缘人,家谱上未必有全名,更不会有后续。总之,是没有发言权的那个。
    与叔叔一起在街上还遇到参与修谱的老师。他坐在老年活动室里。我挺想上前与他聊聊。可是当时还没读谱,怕问出太幼稚的问题。而且,毕竟自己是家谱里的边缘人,有些胆怯。语言沟通上也不流畅,虽然上海话来自宁波话,但太土的乡音我听起来也费力。一犹豫,就错过了。挺后悔。我想在修谱过程中肯定会得知许多故事,却未能写进家谱的。
    在村里走的时候,随手拍下胡氏宗祠(里面的古戏台是全国文物保护单位)、穿村而过的溪流、一处历史遗存。回到叔叔家里,翻看三大本家谱,快速阅读了当代修谱的序。看到里面有写于宋、元两代的长篇古文,如获至宝,未及细看,赶紧用相机摄下,以备带回家慢读。我把重要页面一一拍下,大概拍了近百页。然后又抄录了叔叔整理的近25代世系图。
    期间,婶婶做了一顿丰盛的午餐。喝一碗堂妹亲酿的糯米酒,大啖宁海著名的牡砺、春笋,以及青菜,一碗香喷喷的米饭。
    雨越下越大,敞开式农家小院有点冷。我没顾上,忙于摘录与拍摄,以及迫不及待的先读为快。堂弟骥家的两个小儿在边上,挺热闹。临走时我给他们拍了照。当然,压岁钱红包早就准备好,见面就给了他们。
    下午一点。我离开叔叔家。返程是中巴、机动三轮车、高铁、地铁的组合,晚上六点半抵沪。
    载着厚重的历史,窗外一路阴雨,暮色苍茫中,我似乎能感受到祖辈千年目光的凝望。
黄山怪石——其貌不扬——内涵无限!
离线胡宁生

发帖
3986
铜币
4000
威望
3035
贡献值
0
银元
0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18-03-06
【延伸阅读】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浙江宁海胡氏宗祠

浙江宁海胡氏宗祠
    胡氏宗祠位于宁海县深甽镇大蔡村村南,象源溪南岸,于2006年5月25日被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正式对外免费开放。
    大蔡胡氏宗祠堂号“追远堂”。据当地《胡氏宗谱》记载,大蔡胡氏宗祠建于清嘉庆十四年(1809年),坐南朝北,沿建筑中轴线从北至南依次为门楼、戏台、正殿,东、西厢房分列两边。正殿为单檐平房,硬山顶,面阔五开间,正中挂"登科"牌匾,系嘉庆戊午科胡大成立。东、西厢房均为单檐楼房,硬山顶,面阔三开间,余塞板上刻有博古、蝙蝠图。戏台与勾连廊梁枋交接,枋头交接处用丁头拱和雀替承托。门楼为单檐楼房,硬山顶,面阔五开间,中为正门,腰檐下月梁以及明间檐柱上的牛腿雕刻为狮子造型,雀替刻作龙形。次间两缝檐柱牛腿也雕刻成垂狮造型,座斗用假昂,出五踩,承托挑檐枋,柱础为花篮式,下用覆盆顶柱石。戏台藻井呈八卦盘香式,层层叠涩盘筑,歇山顶,勾连廊上设小藻井一个。戏台面阔4.8米,进深5.8米,高1.6米,四柱落地,台前柱上有抱联一对:"明眼者直视观我,慧心人可当读书"。
    大蔡胡氏宗祠木雕饰件和堆塑较为丰富,工艺精美,二连贯的藻井,在县内所见不多。与其它古戏台藻井相比,该藻井在工艺上显得较为粗砺方折,但粗陋中见精巧,保持了清前期的风格,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黄山怪石——其貌不扬——内涵无限!
快速回复
限150 字节
如果您提交过一次失败了,可以用”恢复数据”来恢复帖子内容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