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4236阅读
  • 0回复

“藏云”千年胡昌翼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胡宁生
 

发帖
3986
铜币
4000
威望
3035
贡献值
0
银元
0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8-05-18


    【楔子】
    “藏云”一词在任何百科都搜索不到来历,信息,她源自那里?始于何时?在今天高度发达的现存文化中无从读释。但她确实存在着我们数万年的文化中,存在着我们华夏民族的血液里。她是我们文化的源泉,我们智慧的起点。犹如青藏高原的一滴融雪哺育了我们的生命,仰望的一朵云滋养了我们的魂灵。她是华夏民族的文化基因,是我们最原始的初心。
    一千多年前大唐王朝最后的一位皇太子在婺源留下了一个悲壮的青铜故事。第一次敬涵容思想的“藏云”一词留存后世,但后世又遗落了一千多年。


    胡昌翼是第一个也是最后一个赋于"藏云"一词的“易学思想”与家族传承的涵意。他用青铜铸就了一尊“中华第一炉”,改写了我们对“中华第一图太极阴阳鱼”的不确认知。
    "藏云"是一座伟大的思想之塔,她的高度和瑰丽使我们仰视,敬畏。她至今还散发着无比的光辉,是统摄世界的"不灭的真理"。那就是“道”!
    要探寻"藏云"的来历不得不从“明经胡氏”的起源说起。

    1、明经胡氏
    “明经胡”又称“李改胡”,其起源颇为传奇。当年,唐昭宗李晔因避朱温叛乱,被迫由长安迁都洛阳。他自知此去东都必死无疑,并将遭灭族之灾。便和皇后商量,将襁褓中的第十子,托付给近侍婺源人胡三公,速速逃匿。果然,同年仲秋,朱温在洛阳指使属下追杀了李晔,又将其9个儿子缢死。胡三公很快逃回家乡徽州,住了下来。胡三公作为义父,精心抚养大唐李氏皇朝最后一丝血脉。为安全起见,他将“皇子"弃李姓改胡姓,并取名胡昌翼(公元897年--公元965年),后来胡昌翼参加科考,取得明经科进士。但胡昌翼知道身世后,决定再不踏进官场一步。他从此隐居,闭门专事经学研究,人称“明经公"。 明经胡氏后人中,为官者少,大多以做学问和经商著称。最为知名者当数红顶商人胡雪岩、文化名人胡适,胡开文等。
    其实明经胡藏有一个“千古之迷”,还有一个俱有灵魂和不为外人所知的,家族谱系也无记载的名字“藏云胡”。前者是历史认知和记载的,后者是刻意隐藏而不为人知的。由于历史的原因不得不藏。一千多年后一尊铸有“藏云”款的青铜八卦炉 的出山,揭开了这个神秘的面纱。青铜炉来自于四川汶川古老的“云朵上的羌寨”,云朵上的羌族在大山深处保护了她。“藏云”数百年,这是巧合?还是先贤冥冥中的指引?我们不得而知。我在《藏云:唐太子的藏魂》一文中有所考证。这里只作几点论述:一生传奇悲苦的胡昌翼有过三次思想的重大决定,也是他一生的追求,那就是“丙戌舍仕”,“青铜铭史”,“易冢佑嗣”。本文就几次作点探讨,另外对太极的认知写点感受理解,抛砖引玉,也欢迎兴趣者的探讨。


    初春时节去了江西婺源考水村拜了先贤的“太子墓”。古墓位于考水村外的黄杜坞,门口进去百十米距离。折弯顺着山坡上的墓道拾级而上,小路的尽头,千年古墓赫然而立,墓地呈坐西朝东,群山围拱,云气凝集,绿荫深森,给人映象是一处“隐藏”的绝佳处,外人很难发现的僻荫地/

    这是一座冷僻的坟墓,墓呈多边形,侧围八卦符,贴一种青砖材料的八卦与祥云面砖,青石古墓碑上有阴刻篆文 “始祖明经胡公之墓”,刻篆书 “明经胡氏”、“三延并茂”字样,期望胡昌翼三个儿子宗族繁荣,墓顶呈半圆形,绘有“太极阴阳”和“阴阳龙穴”,墓的左侧还立有一块石碑,上书:“赠封明经像诰,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昌翼奇材,君父王嗣,懿德惟乡,严光并志。大宋太平兴国二年正月下”。道路两旁的翠柏伫拥,一直蜿蜒上去。
    2、丙戌舍仕
    山涧烛台思长安,舍仕延脉为大唐。        
    在公元925年,胡昌翼考取明经科进士及第那年,当其正欲赴任时,胡三公将他的真实身世坦言相告。并且出示当初从宫中带出的御衣和宝玩,珠宝血书示以太子。何皇后的血书中写道:“……十万余众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
    纯粹真实的江山易主的故事,大唐败落的历史呈现在太子胡昌翼面前,在得知自己身世后,他沉默了,他在暮色中痛苦徘徊,在山巅上,在涧溪边,在烛灯下,在台案旁,无时不刻地在思忆着长安和从未见面的父皇和母后。就在第二年后唐天成“丙戌年”的初春,患病一年的胡三公离世,享年八十四岁,葬在婺源考水村下市宅后巽山。胡三公死后,他自知乃帝室之胄,又何必屈尊于他人,令先人蒙羞。大唐的劫难过后庆余下皇朝的一丝血脉,他深知传承的重要性,决定“舍仕延脉”。为了李氏大唐,为了复兴江山,个人的仕途何等渺小,血脉的传承才有社稷的复兴。

    3、青铜铭史
    “藏云”刻炉忆唐祖,不教后嗣社稷忘。      
    太子胡昌翼在暮年之际,时常怀有思念之情,忧思大唐的记忆是否遗失?因此需留住家族的一个永恒故事,照古人的方式“青铜铭史”。“八卦炉”就记载了这样的一段历史。它的完美和内涵不是常人所能设计的,集思想,历史,艺术,故事和情感于一炉,全释了他沉痛的记忆和思念。
    思想:太极思想云气说,易经理论“藏云”中。 藏:道教、佛教经典的总称。道藏。大藏经,三藏(佛教经典“经”、“律”、“论”三部分)。大唐道藏。云:雲,山川气也。——《说文》地气上为云。河圖曰:雲者,天地之本。故款名:“藏云”。


    八卦炉的纹饰:分上中下三阶层。上火为阳,下水为阴,中为八卦云气内。实为太极八卦在云气的升降阴阳运动中变化。
    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解释:道(宇宙之道)生(一)太虚;太虚生(二)阴阳;阴阳生(三)阴阳合。太极是指(三)阴阳合。
    三生万物,就是云气包容的天地人。“阴阳合”的平衡万物易生长,过热过寒生命植物都不易生存,象沙漠极地一样。这是平衡之道,自然如此,人道也如此。太极就是云气所包含的天地之间的范围。
    “太虚即气”,气的学说属于中国古代哲学范畴,其核心思想是用“一元论”来认识世界。可见“阴阳云”也是一脉相承。大地中有地热火山的出现,天空中有雨雪冰雹的降落,因此产生“阴中有阳,阳中有阴”的这样古人朴素的认识。这也是“阴阳合”的范畴。
    何谓太极?圆(指天圆)。包容的阴阳云的范围,就有太极,就生五行。过去讲“一分为二”的理论实际是不够科学的,“一分为三”是最符合自然,任何事物都是“合”的产物。“一沙一世界,一物一太极”。
    历史和艺术:李氏大唐是老子李耳的后代,这是唐朝皇帝子嗣们所信奉的祖先,“道论”也是他们一直遵行的思想。这是他们的家族历史,是“藏云”的后代。这是他要表达的主题,他们的先祖是藏在云里的易经创造者,八卦的发明者。炉的造形也颇有艺术特点,鼓形收口喻包容,八卦口沿鎏金灿,和谐之感喻天地,表示天圆地方太极的设计依据。地上八卦为主题,云气升降传信息。五行融一炉“金木水火土”,香为木,烬为土,层次分明,无需多无需少,每根线条,每个棱角都无不充满着易学智慧和太极思想的准确表达,干净而明晰,深邃而遥远,博大而精深,也俱有极强的艺术感。
    故事和情感:炉上的八卦图为伏羲八卦方位图(先天八卦),坎离位的颠倒是在述说当年那段风火连天,刀光见影而动荡的岁月,在战火硝烟中死里逃生的苦难,一段故事的回忆,从“未济”到“既济”而重生。也是一次情感的回忆,款名的特殊笔法也是如此,“云”的分解是“丙舍”二字,“藏”的老弱无力,都表达了当时的一种情感和心境。但太子不是正面屈从于金戈,侧面的低头足以表达太子的不屈。"  
    “源岭太子仰藏云,遥思长安瞻自怜。 丙戌舍仕延唐脉,光复慰祖待何年?”这或许是站在婺源的山岭上太子思绪万千的写照。
    4、易冢佑嗣
    易道筑墓荫子嗣,龙穴出入观气象。    
    胡昌翼在丙戌年立定“舍仕延脉”意识后,如常人般的取妻生子,开办私塾,育学教子,一生研究易学。他精通易经之道,在逝后八卦筑墓中也可看出良苦用心。在婺源考水村的黄杜坞,“太子墓”在这里藏了千多年,保存完好,足以说明易道显灵之说。
    事实或许如此;在来看看是怎样的卦象置位,大墓座西朝东位,周围筑的是“后天八卦”位置图,也俗称“九宫八卦”“文王八卦”。理论上的文王八卦方位图是以“离南坎北、震东兑西”为方位,实际上转了个方位,按震位东属木主长男,艮位东北属土主少男,坎位北属水主中男,他出去的儿子们都在东北位,北位方向,艮和坎位。在今天的徽州地区居住。这个区域恰是男佑方位,因此子孙得以繁荣。还有一个失传的说法,就是"魂灵通道"。在川地僻塞区有此做法,把子女所用之物或烬之随棺入土,谓"葬生基",通过道家法术,祈福换运,得到祖上神灵的眷顾,洞中若有龙蛇入盘必生大气。八卦墓顶上有两个阴阳穴洞可通基位,据老人讲在江西未有此传说。这或许是他发明首创的“阴阳龙穴”通道,出入观气象,庇佑子孙孙。“易冢庇荫”或祖坟的正位也是科学无法解释的事,但民间深信不疑。
    唐太子传奇的一生让世人感叹!从他来到人间的第一声啼哭以至一千多年后里今天都在“藏云”中度过。婺源的乡愁里藏着“真命天子”,生前的谨慎,逝后的担忧都在不能直白中流露出来。历史走过了上千年人们才得以读懂他的“藏云”之魂,盛唐精神的延续,先祖大唐梦的延续。可喜的是“丝绸之路”已被唤醒,“盛世唐朝”会再度走来,中国梦会实现!
    5、《太极图》新解:“阴阳云、非阴阳鱼”。

    关于宇宙起源: 中国古代哲学的物质观,从五行的多元论到阴阳二气的二元论,最终统一于气的一元论。诚如《河洛原理》所说“太极一气产阴阳,阴阳化合生五行,五行既萌,遂含万物” 。“气一元论”古代哲学理论范畴。气是构成天地万物的本原,气的运动是物质世界存在的基本形式。朱熹提出了旋转气团的假说,他认为“宇宙的初始是由阴阳之气构成的气团。阴阳之气的旋转运动。这样的思想和西方18世纪思想家提出的旋转星云说,颇为类似”。
    “阴阳”学说是在“气”学说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在《灵枢·阴阳系日月》中就说:“阴阳者,有名无形”。朱熹对大地形成的假象还是非常具有天才的,因为根据现在科学的说法,大体上和朱熹的意思也差不多。
    百科:《太极图》被称为“中华第一图”。阴阳鱼是指太极图中间的部分,其形状如阴阳两鱼互纠在一起,因而被习称为“阴阳鱼太极图”。在宋人的著作中,基本上是认为“先天图”(就是“阴阳鱼图”)是从五代宋初陈抟那里传下来的。陈抟(872年—989年)是五代至宋初的一位道士,对道家思想和道家易都有很深造诣。
    据史书记载,陈抟曾将《后天太极图》《八卦图》《河图》以及《洛书》传给其学生种放,穆修、李溉等人,后来穆修将《太极图》传给周敦颐。周敦颐著《太极图说》加以解释。

    现在我们看到的太极图,就是周敦颐所传的。周敦颐“一方面从陈抟派道家易里吸收了太极图式说并与新的解释,另一方面继承了汉唐以来义理学派的传统......成为宋明道学家解易的先驱 。
    胡昌翼与陈抟是同时代生人,陈抟先出生25年。这里可以看出“阴阳鱼”写成定式,也以为宋人也是这样认为。但胡昌翼的"藏云"一词足以推翻此结论。确是“阴阳云,非阴阳鱼”。八卦炉上运动的云纹图足以证明“非鱼说”。
    北宋哲学家张载认为“气之本体”虽有聚散,却没有生灭。“太虚之气”是永恒不灭的,是宇宙间唯一真实的存在物。《正蒙·乾称篇》“气之聚散于太虚,犹冰凝释于水。因为宇宙中充满了太虚之气,太虚之气虽然变化无穷,但都不是“无”。张载认为:“太虚”与“气”本质上是一致的。认为“气”由“太虚”产生,就割裂了“太虚”与“气”的有机联系,将其对立起来了。所以在宋代并无“阴阳鱼”之说,总不能说是“藏鱼”吧?且气云是一脉相承。那是现代人以形似的想象认为的,这确是割裂了人们的通俗认知,神秘而复杂化了。

    从华夏最早的人文始祖“伏羲先天八卦图”中可看出:太极图是“坐北朝南”位置,也是古先民以此推演四季和二十四节气的位置。左离(火)正东向,右坎(水)正西向,乾阳(天)正南位,坤阴(地)正北位。黑白为阴阳云,云气散,白为阳,云气聚,黑为阴。阴阳云呈涡漩状。

    为什么会是这样漩转呢?古人观自然天象,太阳是从东升而西落,顺时方向转动,形成"左阳右阴",周而复始,因此有天圆地方之说,男左女右之说。左.阳气渐升,至正午阳盛为乾(天),随之衰减阴气渐浓至深为坤(地),先有天(太虚),后有地(实体),先有虚(道),后有实(儒)。

    《易经》中“乾”卦代表天,父;“坤”卦代表地,母。 因此符合老子的思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也符合“宇宙大爆炸理论”之说。南地热,北地冷,阳盛为“虚”不可视见。如太阳下云气散开。阴浓为“实”可视见,如云气骤起阴云密集。因此古人由云气的聚散而发现和创造了先秦的“虚实文化”至今适用于各个领域。如太极、军事、建筑,艺术等。“虚实的思维”成就了中国哲学的“虚实文化和思想”。后来也逐步完善成了本质有别的“道儒文化”。

    先天八卦的“水火风雷泽”也是在地理与云气的聚散变化中形成。不但阴阳云气漩转而自身也在涡漩中,整个太极都在运动中,而阴阳鱼眼是死眼,比喻适为不当。古人智慧超过我们,已知太极的多次运动,好比地球围太阳转也自转。从远古先民仰望朵云观天象,得出太虚气元论,再创立太极思想,而成就了“阴阳云太极图”。从一脉相承的中国哲学中看出,中国文化源于自然,源于自由的"云"。诚如:" 在中国文化中,“云”是自然的象征,也是一种人生境界的写照。“云”随风动,顺应自然的规律,与自然融为一体,因而“云”不与自然相矛盾,所以能够坦然遨游于太空。人有了“云”的气质,就会不为世间的变幻莫测所困扰,随风而动,顺应万物,与万物相融,就没有内心的波澜起伏,从而能坦然面对一切事物。中国文化中,先秦道家以及魏晋玄学都崇尚这种“任性”(追随自然本性)的精神气质。

    在来讲古人从天象观“云”中吸取的思想文化:云朵在浩然的天空任性的飘逸,随心的游荡,就产生了自由的思维。云气在江河湖泊,名山大川,原始森林中迷漫穿行,并无象雷电风暴那样的破坏性,只有滋润和营养,又产生了包容和滋养。在云气的散放形态里阳光四照又有了开明。遵循着大自然的规律,理解了“道法自然”的道理。就形成了云的 “自由,包容,滋养,顺道而为”的思想。这才是华夏先民的初心,我们的“云基因”。云气又是天地间连接的媒介和走廊,是阴阳的合,好比生存的氧气、因此万物生长。由此生出了润泽民族的“道家文化”。
    6、华夏文明的起源:“魂原昆仑墟”

    “河出昆仑雪,魂原昆仑墟”。远古的青藏高原冰雪融汇成了三江之源,绵绵流长,哺育了华夏民族的生命不息。

    同源,我们的精神文化,也源于青藏高原的莽莽“昆仑墟”。昆仑山脉又称“昆仑虚”、昆仑丘或玉山,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史上具有“万山之祖” 的显赫地位,古人称昆仑山为中华“龙脉之祖”,中国上古流传下来的神话传说很多都与昆仑山有关,被认为是炎黄子孙的发源地。然而,昆仑山并非许多神话里所提到的那座“昆仑山”,而是昆仑山脉。如:古代神话《山海经》中的神仙“西王母”,道教教主“元始天尊”的道场“玉虚宫”也坐落于昆仑山。《史记·大宛传》中“天子案古图书,名河所出山曰昆仑云”,女娲炼石补天、精卫填海、西王母蟠桃盛会、白娘子盗仙草和嫦娥奔月等,中国古典名著《西游记》《封神演义》经典小说金庸的《天龙八部》沧月的《七夜雪》天下霸唱的《鬼吹灯》等都有提到过昆仑山。
    昆仑墟这个(墟)字意为“大土丘”,这里须造一个生字去掉“土旁”加“云旁”的虚字更好理解昆仑虚,古人所理解的“虚”就是云气,北宋张载“太虚即气”论。这里本意是指昆仑山的“太虚(云)”。中国的哲学起源于“气一元论”说,是“云的哲学”。也是“道”“儒”文化最根本的哲学思想,所谓“巍巍昆仑,华夏之魂”。

    在石器时代青藏高原的远古先民最早在陶器上描绘的有“云纹”,现在学术上讲的“涡漩纹”。把它想象成漩涡的河流,在我理解应是“云漩纹”。远古的彩陶器,商周的玉器和青铜器,明清的瓷器纹绘都有“云纹”的变化和传承。古代玉碧上的“谷纹”(学术语)也应该是“云纹”,更符合祭天礼器(云天合碧),龙玉上也刻有“谷纹”(云纹)表示云端上腾飞。

    不难理解为什么古代神话传说都出现在飘浮的云朵里?为什么龙腾入云端?为什么只中国有烧香寄拜习俗?为什么文化里有那么多的“云思维”?四合院、围长城、喜抱团、宗族观、太极术、曲线意识、含蓄表达等?一副山水画点上几朵云顿感远古,望朵云即生乡愁,人逝升西天,直上青云等,这都是“云基因”的固有。也是东西方文化的发源不同,思维不同而形成的差异,只有中国是“云思维”。远古先民观“云”启蒙了智慧。“仰望朵云”产生了“性本善”观念。且古代科技领先世界,也不存有掠夺性,被动好守。而西方是“矛思维”,“仰望星空”产生了“性本恶”观点。

    也可理解“A”为什么是字母开头,有用矛刺的发音。建筑喜欢尖顶,思维直言,喜好冒险探索,极有掠夺性,原始人喜欢佩带狼牙,三角形锐利饰物,喜好钻石的角和光,欣赏金字塔和三角知识的发明,就象圆的知识只能是中国先发明一样。“矛基因”也是他们固有的。这是数万年前生存环境所形成的。

    7、“考古中国”:“儒道文化” 的起源和诠释。

    现在提倡“考古中国”,意在“发现中国”。考古:就是发现每个遗存物背后的历史真象。知道中国的哲学源于“气学”,源于观天象和自然的思索,那么“道儒文化”的起源是乎也可考见。因此“儒道文化”的起源和发展轨迹,设想公式:“宇宙之道生太虚(太初)——太虚生阴阳二气——阴阳二气的——聚.散——实.虚——儒.道+塑.放——法理.道理 ”。
  

    儒家思想:阴气的聚凝抱团产生厚重而黑暗的云层 生出“雨雪冰雹”为“实”。由阴云密集塑造了实物而思,产生了儒家的本质意识“塑”。由于财富的集累,因此古代“三刚五常”: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仁、义、礼、智、信,阶级地位,法理法规等,塑造了“礼治”、“贵贱”、“尊卑”成形的社会。形成财富不等的私有群体。为了统治需要塑造法律,所以“法理”是“官为”。
      

    道家思想:“阳气的散开,放任,产生了阳光普照,万物抱阳,雾露均沾的平等意识,如见希望和生长。阳为“虚”云散见天日。道家的本质思想就是“放”开明和自由。云雾开放包容,泽惠万物。摒弃有违自然道理的规章制度,法理法规,倡导精神的自由和解放。诚如:“道理”多为民讲,民为。“虚”为精神,“实”为物质。对立而融合,两者为阴阳关系缺一不可。如:琴台楼阁建筑,实用为物,美学气质为虚。

    老子曰:“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
    解释:万物背阴(地)而抱阳(天),需冲(交融)阳气是为和谐(平衡),人们最厌恶的就是“孤”、“寡”(只阴), 为不谷(不结果),但王公却用这些字来称呼自己。有天地阴阳的融和是为自然,有道儒文化的交融是为和。所谓“孤阴不生 独阳不长”。“负儒而抱道”是为和。所以“主道次儒”为正。
    “阳道阴儒”百科:“《庄子》书分内、外、杂篇,原有五十二篇,今本三十三篇实为阳道阴儒”。两汉的毁灭造成儒家信仰的奔溃。士林转而投奔道家思想。但当时的学儒者为了把持优势地位,通过恶意的篡改《老子》,《庄子》文字,可以参见日本皇宫馆藏之东晋庄子注。故意破坏其章句顺序,对道家造成了几乎致命的影响,原本简明易懂的人生随笔科学作品,一变为晦涩难懂之神秘学。并且在字句中偷偷参杂进儒家的天命说,不言说,退让说,从根本上瓦解了老庄为正统学派的情修。严重误导了对儒家失去信心转而寻求道家理念的知识分子的价值观。最终实现了捣毁百家,阳道阴儒的大一统。诸子百家经过斗争与融合后,最终成就了道儒两家的大一统。“阳道阴儒”之说古已有之。只是封建统治阶级“尊儒卑道”而留存文字极少。

    “虚道实儒”百科:与古代西方的原子论不同,古代中国流行的是元气论。根据这种学说,万物都是由元气或者精气组成的,元气或者精气聚在一起,就是有形的东西;散开来就成为了无形的东西。
    黄老道家继承了老子观点,认为万物的主宰是虚静的道,而且正因为道是虚静的,所以才能因顺万物,成为万物的主宰。
    “虚汉”字,空无的意思。道教语,指无欲无为的思想境界致虚极。《老子》魏源本义:“虚者无欲也。所以贵无为无思为虚者,谓其意无所制也。又如:虚皇坛(道教太虚神的祭坛),虚夷(恬淡寡欲),虚玄(指道家思想”。“虚”为放为思,“实”为塑为物。
    “左道右儒”百科《道德经》云:“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又“吉事尚左,凶事尚右”。“旁门左道” 词典;原指不正派的宗教派别,现泛指不正派的东西。
    “左道”一词俨然有着浓厚的贬义色彩。其实考之出处。上古时期我国是“以左为尊”的。在中国古代典籍里,绝大部分情况下是右尊左卑:古代崇右,故以右为上。
    为什么“左”会和吉事联系在一起呢?这是我们上古先民的朴素辨证思维的结果。我国是传统的农耕文化,对自然万物季节轮回的感知十分敏感。春秋两季,前者(包括夏)象征东风、阳光、雨露、播种、和煦和希望。后者(包括冬)则是西风、凋零、枯萎、肃杀和死亡。于是“春-东”、“秋-西”的时空宇宙观念对应产生了,然后“夏-南”“冬-北”各就各位。
    又因为我国民居大多座北朝南,以这个方向为坐标,我们的左边便是东方,便是春季,便是希望,适宜农桑耕种,适宜祭祀祈愿。右边则是西方,是秋季,阴风瑟瑟。五行属金,主兵象杀伐,主大狱行刑。也是参“伏羲先天八卦”的来历。在以右为贵为尊的古代社会里,左道一直不为受重,只有归隐山林以诗歌艺术慰抚心灵。归于“旁门邪派”背锅几千年。但现国家领导人排位还是以左为尊,以右为次,左为正,右为副。而西方观念正相反以右为贵为尊。    

    实物的集聚有了私有制,富有的阶层塑造礼治规范社会,产生了封建,资本社会,这也是人的本性决定。走到极端过度后又产生革命。所以,不难理解改革开放时期经济用道文化甚有成效,政治未有道的参与腐败丛生。不平衡之象其实就是儒道文化之争,中国的历史或许就是如此。不难想象毛为什么会有文化大革命和利益集团们强烈地抵住,改革的艰难。
    教育为例,现在学校是塑造为主,开放自由为次,所以难以人才出现。其实道家思想既是“出世”也是“入世”的文化,历史上繁荣的朝代都是兴道的王朝。现在中国的“一带一路”战略,大家共富。阳光均照,政治开明,也是开放,自由,包容,顺道而行的体现,符合道家思想。新中国的建立也是道文化的胜利。儒是强调人的管制与服从关系,是一种不平等的形式,所以过度的儒家文化在大清王朝带来了民族的苦难。资本社会的等级意识,联富弃穷的制度也不符合时代潮流。“阴阳的融合平衡是为大道”。
黄山怪石——其貌不扬——内涵无限!
快速回复
限150 字节
批量上传需要先选择文件,再选择上传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