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3438阅读
  • 0回复

台湾宗亲发来的一份寻亲资料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胡一宾
 

发帖
1116
铜币
1181
威望
983
贡献值
0
银元
0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5-11-02
第一節  有關本胡新亮族系祖先之來源
    根據戶政事務所藏日本時代之戶籍書面資料,最遠只能追溯到胡公新亮之資料。胡新亮族系祖先之來源,遍查資料無所獲,只能根據胡金印之田野訪問。其來源有二種說法,尚無法證明孰對孰錯,故均記載於後,供後來者繼續探究參考。
    來自曾文溪埔之三房十三戶之第三房後代
    佐證有三:
    此說法是胡金印訪問胡厝寮誌作者蘇順發和耆老胡有連先生之說法。他們主要從名字輩分(宜爾子孫公昭奕世)來論。胡有連先生說其也是第三房後代,其祖先曾居住在胡順祥後面,搬到胡家裡去。他認為胡新亮此一族系也是第三房之一部分,與他、胡相當(昔善化鎮長)、胡龍寶(昔台南縣長)均屬第三房後裔,均是曾文溪埔大水災時被迫遷至此下頭寮一帶居住地。(20040715傍晚胡金印訪問胡有連先生)
    胡窓順說小時有看到蘇鸞溪與胡厝寮胡萬順(萬仔,胡有連之祖父)互包紅包(胡窓順,1995胡阿榮家訪問錄音)。
居住地的地緣關係。

    來自台南安定方向
    佐證有三:
    2002-2004年間,胡金印聽胡雅惠(胡順盛之孫女)說:小時候常和祖父母睡在一起。聽祖父(順盛)祖母(桃仔)說:我們祖先來源和胡家裡那邊姓胡的不大一樣。我們祖先來自西方的安定、西衛一帶。先祖遷至台灣時,在安定住不久,就被趕至下頭寮北邊的車橋頭居住,不久又被趕到現今居住地(胡厝寮203號)一帶。
    為調查上述說法之正確性,20040717上午,胡金印和胡金寶兄弟曾至安定鄉港尾村一帶查訪胡建川先生等,年輕人他說他也是從胡厝寮搬過去的。查尋不容易之下,當天下午到西衛胡明德住處訪問。他說:他父親為胡丁枝,祖父胡鬧舜(出生於民國前35年,西元1877年,體格壯碩,能抬轎抬棺)。胡鬧舜名字和出生年代很像胡鬧虞(國曆18730926-國曆19210728),二者間有無關係待查。
    我們欲離去時,胡明德說他家男性血型都為A型,和胡新亮後代男性血型均為A型相同。
    但問到胡明德其祖先有否從別地方遷過來時(尤其從胡厝寮),他說他祖先來至大陸泉州市雙溪縣龍溪地方,到台灣就在西衛此地(昔名大宅)定居開墾,有三房胡姓人家,不知有否遷移過。但經作者200040919電話請教移居善化街上的胡明泉先生(06-5837972;胡明德之兄),稱其父親輩為胡丁福、胡丁枝等二人,其祖父輩是胡鬧舜、胡鬧夏、胡水龍三人,其曾祖父名胡治,其高祖父名胡傑;加上同名同姓之現象亦常有;故胡明泉先生研判二族間似乎沒有關係。





第二節  胡氏族譜圖
    胡新亮(一世;妻胡吳專→父:王善;母:周氣)
    胡招全(二世;國曆18470104-國曆19110205農曆19110107;妻胡王舟→國曆18480520-國曆19340128農曆19331215)
          長男:胡鬧虞(三世;國曆18730926-國曆19210728農曆19210624;妻胡郭銅)


第四章  胡新亮族系人物資料、事略
第一節  三世前
    如依二世胡昭全出生於1847年,一世胡新亮20多歲生胡昭全的話,一世胡新亮應出生於約1827年,如以早期男性享年平均50年算,應歿於1877年左右,亦即可肯定的是一世胡公新亮為清朝中葉人,無歷經日據時代(1895-1945),所以無戶籍謄本資料,故出生歿年等資料難以查考。但一世應已避過道光三年(1823年)的洪災;但光緒三年(1877年)的洪災可能使書面資料流失,又早期可能因多文盲,而無書面紀錄,故資料更難以查考。惟一的方法為從胡水大、胡清辨家中的祖先神主牌去查考了。
    三世胡公老能(1874-1923),享年50歲,為胡公招全與王銓之子,但過房給胡石定(明治十年1877死亡)當養子,而生胡順漸(胡走)、胡順福、胡順勢、胡順祥等子女,故與胡鬧虞、胡再星為同父異母之兄弟。(根據胡仲慶整理之其族譜資料;應該是,待考!)
    三世炎仔(台語音)為二世胡招全之兒子,胡公炎仔比其大哥胡公鬧虞早過世,但無子嗣,故大哥胡鬧虞之子胡順流為其養子,繼承其財產(根據胡窓順,1995,胡阿榮家訪問錄音說法;但查戶籍謄本並無此名,故炎仔可能就是胡再星之別名。待考!)。



  胡厝寮聚落變遷
    先民自大陸福建省泉州府同安縣鴛鴦保鼎美村十八都移住灣裡溪(今曾文溪)南岸。
    據蘇順發研究胡厝寮地區胡氏家族簡譜及神位得悉,係由江西入閩鼎美之始祖胡公八郎的第十六世孫,於清乾隆中葉來此開基。移住之初,三房十三戶建草寮居住,故稱十三塊虎尾寮。所謂虎尾寮即以茅茨築成草寮,其狀呈直形一字(略同軍中寢室),於正面中央開有一門,門的上方左右各有一口窗。其後面中央亦留有一道較前面小的門。據莊中耆老雲:虎尾寮具有驅魔避邪,安家鎮宅之說。
    乾隆五十一年(西元1786年)十二月,林爽文作亂,林氏兵馬挾灣裡溪與清兵交鋒,當時的十三塊虎尾寮雖在灣裡溪之沿(即約略在今日麻善大橋西南堤防上之竹叢處附近,見圖),卻因溪的兩岸未曾屯兵而免遭兵劫。翌年,林氏黨徒曾經攻擾附近村莊,所幸未久,戰事告息,損失極為輕微。
    乾隆末年,與人爭佔耕地,誤割稻穀,導致滅莊之厄,所幸毗鄰得知消息,預先示警,先民即知會同是泉州來台(烏山頭、官田)開墾的胡氏宗親,再連結鄰莊之助,又關聖帝君靈威顯赫,神駕指示:以「無中生有之招,瞞天過海之計」,神人合作,化解此劫。
    嘉慶年間,感念關聖帝君之神恩,庇佑先民以極簡陋的航海工具,順利橫渡險惡的黑水溝(台灣海峽)來到台灣墾荒闢地,亦為部落消彌災厄;歷經數十年胼手胝足的奮鬥,迨至經濟漸裕,族中耆老倡雕關聖帝君金身朝拜,爾後隨之建寮塑像奉祀。
    從此至道光年間,人口漸次增加,部落亦隨即擴散,又十三塊虎尾寮的莊民多姓胡,始稱為「胡厝寮」,與東勢寮、六分寮、謝厝寮、方厝寮謂五虎寮。
    道光三年(西元1823年)七月,台灣大風雨,致原經蘇厝、羨仔林間,轉北過蕭壟(今佳裡),由漚汪西流入海之灣裡溪,因山洪暴發,溪流湍急,經蘇厝西邊沖岸改道,直奔西南,流入台江內海,此後灣裡溪稱曾文溪。曾文溪此次改道,致胡厝寮舉莊南遷,同時分出房頭角。長房與五房居於曾文胡厝寮,二房與三房居於下頭寮胡厝莊。據蘇順發研究稱雖是三大房開基,但十三戶的祖先並非同一脈,所謂五房,實為清光緒時三房的先民胡惡(曾文惡)育有五子,長男稱長房,…,五男為五房之說。
    道光十二年(西元1982年)十月,張丙倡亂,十九日,都司蔡長青戰死曾文溪北,官軍被殺二百多人,軍械全失。把總李瑞麟置地掩諸暴露,迨至十七年,爵帥王得祿同溫兆鳳再購地築義塚於曾文胡厝寮,鹹豐十一年(西元1861年)三月,立石「殉難義塚碑記」,遷至百二甲,即民間所謂管府墓(官府墓)。目前建有一祠,曰大老公廟,奉祀主帥蔡長青暨江府將軍兵士。
    同治元年(西元1862年)五月,大地震所波及,致家屋倒塌、傾斜逾半,是時民宅皆茅茨竹架成屋,損失輕微。
    同治四年(西元1865年),瘟疫肆虐,五年復因流行霍亂疫痢,又逢旱災;連年災禍,不勝苦難負荷的莊民,淚下霑襟走避他鄉,一時衰頹。
    光緒三年(西元1877年)丁醜歲,農曆六月大風雨,曾文溪上游暴漲,六月二十五日,大雨滂沱,傾盆而下,下午時刻山洪驟至而來,波濤洶湧,濁浪滔天,不斷上漲的溪水吞蝕了沒有任何屏障的土地,然而水位越漲越高,逃避不及的莊民,田野間的民宅,置放農具的草寮,拳養柵欄內的禽畜,莊民擁有的田園,草棚茅屋,農作產物,悉被吞噬沉沒而流失,偶爾幾座較高的屋子浮露水面,屋頂上受難者籲天呼救,湍急溪流中險象還生的掙紮者,刺骨錐心的求救哭喊叫聲,孤立無援的消逝天際;雖有少數攀木爬樹的逃生者,或幸運獲救者逃過此劫,但不時有些被淹死的莊民與禽畜的屍首,隨著飄浮的食櫥衣櫃,在急流中沖盪而去,令人不忍目睹。翌日,溪水消退,狼藉不堪的曾文胡厝寮,形同廢墟,人畜死屍遍地,溫馨家園支離破碎,恩愛夫妻孤雌寡鶴,失親孤兒無所依靠,一時人丁流離失所,哀鴻遍野。此次水患,下頭寮胡厝莊損失匪輕,但不若曾文胡厝寮慘烈。
    光緒六年(西元1880年)一月、二月地震所致,先民流傳一句相譏謔語:「自己浮圍仔湯,擱笑人爌大窯」。浮圓仔湯指胡厝寮光緒三年水災,住民於溪流沉浮中喪生。爌大窯指灣裡街因地震引發火災,住民被壓屋下悶燒而亡。光緒六年六月,颶風大雨,溪水高漲,淹沒民田無數。
    災禍常常接踵而至,或輕或重不定,本是土瘠地薄,民貧財窮,多災多難的地方,遭幾次天災地變後,收成遞減,經濟拮据,莊民生計更為困窘,逼不得已,有些人就食別處,或舉家遷徙他鄉。
    光緒三年以後(西元1877),曾文胡厝寮的住民漸次往西南移徙;頂頭寮(今十六番地一帶)人口開始聚集(包括外地遷入之家族),至光緒中葉,千歲爺竹造草庵肇建,香火鼎盛,聚居日眾,頂頭寮與下頭寮的住民逐漸集結於中心地帶,自成一大部落,統稱「胡厝寮」。嗣後曾與東鄰什乃發生械鬥,俗稱「拼莊」,傷亡頗重,幸官方及時出面調停,否則後果更不堪設想。
    光緒中葉後,分居兩處六、七十年的莊民再次聚集致力開墾經營,街景始告復甦,是時莊中耆紳感於地方團結之切,又神明會之須要,促組民團編練義勇,胡厝寮宋江陣遂應運而興組成;此時的曾文已告衰微,只剩置放農稼雜物的茅舍,及傾塌頹廢的空屋。
光緒二十年(西元1894年),中日朝鮮事起,政治紊亂,官紀失常,又台灣割讓之訊傳來,民心渙散,地方富商巨賈紛紛移徙內地,一時盜賊蜂起,偷搶掠奪時有所聞,在這種動盪不安的時代,人人自危的恐懼下,各部落皆組織民團自衛,本尚武之風熾盛的胡厝寮亦再次擴組宋江陣捍衛家園(第二代儲備隊員)。(蘇順發,1999,頁29-34)
    據胡有連說:傳說百二甲之西南方有一聚落叫「內園」,在清朝已經敗莊。「內園」有清朝官吏居住其中,有一胡姓人士隨清官到「內園」來,認為此處土地可開墾,於是回大陸福建,招其同宗族人來台灣開墾,這是有關胡厝寮聚落最早墾戶三房十三戶的來墾原因傳說。(20040715傍晚胡金印訪問胡有連先生)






资料来源:漳州市胡氏宗亲联谊会


欢迎关注:胡氏资讯(zhhusw)微信公众平台
快速回复
限150 字节
如果您在写长篇帖子又不马上发表,建议存为草稿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