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3193阅读
  • 2回复

[网络转载]休宁胡开文墨庄前世今生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胡宁生
 

发帖
3986
铜币
4000
威望
3035
贡献值
0
银元
0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8-09-03
来源:黄山日报(2018年4月20日)


    清乾隆三十年(公元1765年),一度在徽州盛行的“汪启茂”墨庄,因汪氏年高体弱,将产业转由女婿绩溪人胡天注接管墨庄,对此,胡天注将墨庄更名为“胡开文”商号(取“天开文运之意”)。

胡天注

    胡天注在市场竞争激烈的情况下,对徽墨潜心钻研、用料考究、制作精细、造型独特,从而使胡开文墨庄的精制墨很快驰名中外。胡氏便在一府六县和芜湖、杭州、上海、杨州、汉口、广州、成都等地设了胡开文墨庄,几百年中,“胡开文”便成为闻名遐迩的老字号。
    位于休宁县西街前店后坊式的胡开文墨庄,是一幢两层格局的粉墙黛瓦、木板拼门的徽派店面建筑,建筑面积300多平方米,分上下两层。下层前进正厅是营业店铺,后进是加工作坊,边进是三间屋,楼上为住房和仓库。
    胡开文墨庄一直视产品质量为生命,不惜用重金采购正宗高级原料,研制出独特一绝的集绵套墨,大大提高了徽墨的观赏和收藏价值,成为清代御用的艺术贡品,从而给胡开文墨庄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和品牌效应。


    在清末民初,由于受洋货的冲击,徽商逐渐伤了元气。然而,胡氏六代子孙经营各地的“胡开文”分号,依旧久盛不衰,其产品源源销往日本、南洋和欧美等地,胡开文墨庄生产的地球墨还在1915年获巴拿马万国展览会金奖。1910年,休宁“胡开文”分号生产的纯油烟高级书画墨,在南京举办的南洋劝业会上获得优等奖。此后,由于战乱不断,市场萧条,加上徽墨逐渐被钢笔、墨水所代替,休宁胡开文墨庄经营难以为继,不得不人去楼空。经过两百多年经营的西街胡开文墨店,那厚重的徽墨文化从此衰败而凋敝。现在,当民众走进胡开文墨店原址旁,脑海中还流淌着昨日的记忆,仿佛墨宝飘香的气息依然扑面而来。


    如今,坐落在西街的胡开文墨庄原址,经过“修旧如旧”的方式进行彻底维修,现依然保存完好,成为“黄山市文物保护单位”,并受县文化部门委托,由齐宁社区代管。
黄山怪石——其貌不扬——内涵无限!
离线胡宁生

发帖
3986
铜币
4000
威望
3035
贡献值
0
银元
0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8-09-03
安徽黄山市屯溪胡开文墨厂——墨锭虽小 饱含匠心
来源:人民日报(2018年8月7日)
  小档案
屯溪徽州胡开文墨厂
  胡开文墨厂,胡开文徽墨自清乾隆三十年即1765年由胡天注创牌以来,已有250多年历史。屯溪胡开文墨厂于1956年由原屯镇胡开文老店与屯溪胡开文墨品工业社及其他墨庄、作坊、字号公私合营组建而成,是目前国内制墨行业中三大制墨厂之一,年产销量列全国制墨企业前三名。屯溪胡开文墨厂2006年获国家首批“中华老字号”企业称号。
绩溪徽州胡开文故居
手艺人的匠心,全在二两重的墨锭间:

  拿起一块上好的宾虹宝墨,光亮下,乌黑的墨块光泽莹润,包裹着的细细漆衣,摸上去细密绵韧;独特的“焕彩描金”技艺,使墨块上雕刻的岚光山色被表现得瑰丽多彩,金黄、浅蓝、青绿,不同角度闪出不一样的深浅明暗,缤纷斑斓。
  更重要的是书写效果。“入纸不晕,浓而不滞,淡而不灰,写成的书法,传世百年,墨色不褪……”黄山市屯溪胡开文墨厂董事长汪培坤一边书写,一边介绍着墨锭的品质。
  这小小的墨锭,到底好在哪?汪培坤没直接回答,他带记者来到生产车间,一探究竟。
时光研磨出精品

  每一块墨锭都需要反复捶打、烘蒸、揉搓,凝聚着匠心
  车间好几台空调连轴转,制墨工人吴靖额上的汗珠还是一个劲儿地往外渗。“砰,砰!”只见他紧握8斤重的铁锤,朝着粗糙结块的墨泥,一锤一锤卖力地砸……
  “这样的捶打看似简单,但要求不低。”吴靖边说边示范,动作上讲究“双腿扎弓步,举捶须过耳”,标准上“好墨要经十万杵”,才能砸出墨泥的纤细纹理。“即便制作一块普通墨锭,也要至少杵捣45下。”
  之后,还要不断揉搓。保证墨泥的弹性、劲道,全靠手上功夫。只见吴靖几番拽拉,使劲按压,然后细细滚搓,墨泥变成一根长条形圆柱。用力均匀,拿捏有度,圆柱上下一般粗细,不见一丝裂纹。
  然后把它放入事先雕刻好的墨模,四面压紧,丰富的造型刻花被印在成型的墨泥上。吴靖说,放置一天,等第二天冷却变硬后从墨模里取出,墨锭就算成型了。
  如此反复捶打、烘蒸、揉搓,仅仅是制墨工序里的一环。墨泥从哪儿来?先要烧制烟灰,在这间车间隔壁,仍保留着最传统的手工烧烟作坊。
  制烟工人方兴维现场演示,取材上好的土漆用灯芯草点燃,再用瓷碗覆盖形成低氧环境,土漆不完全燃烧变成烟,被熏在碗壁上。一层烟灰刮下来,作坊里早已烟气弥漫。即便如此,一人一天最多生产三两烟。
  如今,厂里研究了机器点烟,可每天产烟量仍被控制在3斤以内。“火气太旺烧得快,烟灰过老不合格。”方兴维说,工人烧烟从不按量考核。烧好的烟灰要在库房存放至少3年,待火气退尽,才能配比麝香等名贵药材熬成的药汤,加上纯正的牛骨胶,熬制墨泥。
  墨泥杵捣做成墨锭,还要在库房自然晾干至少半年,再打蜡、描金、包装,一块宾虹宝墨才算成材。吴靖感慨,“二两墨锭虽小,但它夹杂着时光的研磨,凝聚着老匠人一丝不苟的心血。”
诚信经营保招牌

  先立规矩、再定目标,把失传的工艺、配方一项项找回来
  2001年,墨厂改制拍卖,1985年即获评安徽省第一批工艺美术师的汪培坤,是竞标者中唯一的手艺人,他顺利接手了厂子,不想却是块烫手山芋。
  比如,某一品种的墨,每天都会接到相关投诉电话。问题出在内部,汪培坤说,“墨厂早期管理不善。用于制墨的烟灰直接从别处购进,不少墨品都是掺杂掺假后的勾兑版。”
  配方都闹不明白,咋制墨?原材料购进、制墨等必须从严把关,汪培坤先立规矩,再定目标:流失、变味、失传的工艺、配方,必须一项项找回来。
  那些年,老先生把厂里生产的每个品种的墨锭,挨个试验看效果,再把试制的产品送给书画名家试用,请他们提意见。10余年下来,厂子恢复了古法点烟,研制了机器点烟,还开发出世纪松烟墨等10余种古法新墨。
  “品质算是保住了,可不能赔本赚吆喝吧?”原来,市面上一些传统徽墨品牌,不少是冒牌货,但价格便宜,市场畅销,真货反倒卖不上价。
  一款超顶漆烟墨品牌,1989年获国家优质产品金质奖,90年代末售价10元一锭,如今20年过去,市场售价只要20元。厂长程国胜说,20年,人工工资、原料成本翻了不知多少番,墨却只涨了10块钱。有人提出缩减原料,可汪培坤坚持“价格不变,原料不减”,“虽然销售亏了本,可保住的是一个金奖的品牌。”
  “那款获金奖的超顶漆烟墨,如今在墨厂只能算四五档的产品。”汪培坤坦白地说,“真正的漆烟墨曾失传近百年。”如今这种漆烟墨,在墨厂又重新生产了。汪培坤说,天然漆树汁液很容易致敏,这也是工艺失传的一个原因。
  汪培坤也没能幸免,但他“不要命”,跑医院挂点滴,红肿退了,再继续提炼漆烟。几个来回,漆烟制墨工艺总算又找到了。“这款宾虹宝墨,原材料正是近百年后‘失而复得’的土漆烟!”汪培坤微微翘起的眉梢里藏不住兴奋,在他看来,匠人们担起了传承老手艺的责任。
  “现在,出厂的墨,品质没的说。”程国胜回忆,“一块墨,好在哪?好在原材料的货真价实,好在产品质量的绝对过关。”
功到极致墨自香

  只做精品墨,成本再高,不减一分材质、降一分品质
  墨的品质提升了,销量却下降了。尤其是墨的出口销量,由2001年占到总销量的50%,锐减到现在的接近于零。
  汪培坤道出缘由,“出口热卖的,都是低档学生墨、旅游纪念墨,材料全是炭黑,根本算不上墨。如果我们也生产这样的墨卖出去,消费者会低看了胡开文墨的质量。”
  “墨的好坏,取决于它的‘品质’造价。”程国胜还拿宾虹宝墨举例,算了笔账:
  土漆提炼成本350块钱一斤,7斤土漆才提炼1斤制墨的土漆烟;为防止墨迹被虫蛀,要加入中药材,比如,一套四锭墨需要至少1克的名贵麝香,1克麝香的价格就要720元。
  “成本再高,不减一分材质,不降一分品质。”程国胜说,如今,好品质换来了好口碑,这套为纪念胡开文墨厂建成250周年、画家黄宾虹诞辰150周年的宾虹宝墨,2015年推出当年,就销售了80多套。“这对需求本就较小的书画市场,已是很高的销量。”
  同样,受行业认可,墨厂每年销售额能在全国墨厂中排进前三名。即便如此,汪培坤仍犯愁:受制于市场等因素,文房四宝类企业很难做大。
  有人支招:“做点低档墨又何妨?”“功到极致墨自香!”汪培坤拒绝得斩钉截铁。一块墨锭,贵在哪,好在哪?在老先生眼里,守住匠心,也就擦亮了老字号的品牌。
  记者手记
  攥紧产品质量的金钥匙
  成本再高,不减一分原料;销路再好,不制一块低档墨。在鱼龙混杂的制墨行业市场,老墨厂透着一身傲骨:执着地做好墨,工人师傅们杵捣揉搓的功夫里,带着一股子追求卓越的坚守。
  这样的坚守,弥足珍贵。很多时候,得过且过,是一些公司生产产品的常态,有的甚至掺杂掺假,以次充好。放到整个行业,质量参差不齐、品牌价值不高,也就成了通病。殊不知,制造时差一点精工细作,在市场上就差出去一大截竞争力。短期看,企业赚了钱,长远看,输掉的信誉、口碑,恐再难找回。
  其实,企业发展的金钥匙,就藏在执着坚守的品质与匠心之中。那些沉淀着如歌岁月的老字号,哪一个不是花大气力锻造产品,精进工艺?“功到极致墨自香”,不管是老字号的复兴,还是新创企业的奋起,不妨多从如何抓好产品质量这一关里找找答案。
  孙振

黄山怪石——其貌不扬——内涵无限!
离线胡宁生

发帖
3986
铜币
4000
威望
3035
贡献值
0
银元
0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18-09-03
胡开文制墨创始人胡天柱的先见之明
来源:中安在线(2016年7月7日)


  胡天柱,著名徽商、清代乾隆时期制墨名手、“胡开文”墨业的创始人。乾隆三十年(1765年)承顶汪启茂墨店,创办自己的店铺,取徽州府孔庙的“天开文苑”金匾中间两字,冠以姓氏,打出“胡开文墨庄”的店号。为创出高质量产品,挑选旧墨模中之精品,不惜巨资购买上等原料,聘良工刻模制墨,逐渐在墨家的竞争中独占鳌头,并获得厚利。后来,“胡开文”得到迅猛发展,除休宁胡开文墨庄、屯溪首起胡开文老店外,先后在歙县、芜湖、汉口、长沙、九江、安庆、南京、镇江、扬州、杭州、上海等地,或设分店,或开新店,其经营范围几乎覆盖大江南北,至此,徽州制墨业形成了呈“胡开文”一枝独秀之势。

  善于把握时机 终成后起之秀
  胡天柱,1742年出生于徽州绩溪上庄村一个贫苦人家。因为家境贫寒,小天柱没读过几年书,小小的年纪就去了休宁县汪启茂墨店当学徒,由于干活勤快,不怕吃苦,为人诚实,善于经营,因而深得老板汪启茂的器重,遂被擢为推销员。在跑码头、奔商埠中吃苦耐劳,为创业积蓄下了资金,后来汪启茂更是将独生女许给了胡天柱为妻。
  1760年,十九岁的胡天柱,在经过三年学徒,三年帮作后,去了屯溪租开“彩章墨店”。就在胡天柱于屯溪创业的这段时间,岳父家的汪启茂墨店却出了问题,难以为继,最终只好将墨店顶给了一户姓叶的人家。1765年,二十四岁的胡天柱出资收购了已属叶姓所有的汪启茂墨店招牌和原有的墨印、墨作等物品,可此时的汪启茂墨店在竞争中已经错失先机,很难东山再起,胡天柱深思熟虑后,决定另起店名,便将“汪启茂墨店”更名为“胡开文墨庄”,这是胡开文墨业正式创立的标志。1775年胡天柱将初租的屯溪采章墨店,更名为胡开文墨庄(屯溪店),只销售不生产,墨品由休宁墨店供应。
  明代以后,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墨业渐趋昌盛。在休宁县境内聚集了一大批制墨家,他们善于动脑子,创造性地生产出了许多为文人墨客所欣赏的墨品,胡天柱正是瞅准了这个机会,善于把握时机,促进了制墨技术的进步。在日后的商业竞争中逐渐领先,胡开文墨庄很快就成为了后起之秀,名列清代四大墨家之首,书写了徽州墨业史上辉煌的篇章。

  重视产品质量 成功扎根墨业
  传统的制墨,将墨捣匀要10万杵,要人拿铁杵将墨泥一杵一杵捣上半天,其艰辛程度可想而知,而且,从取烟、用胶、和剂、成型、加工到制墨的每一道工序都十分繁复。仅成型中的墨模一项,就需绘画、制版、雕刻,看似小小的一块,实乃制墨人心血结晶。
  胡天柱制墨,集各家之长,既坚持按易水法制,又有所创新,既重视经济效益,更重视质量。他善于重用墨模雕刻、设计类人才,曾不惜耗费巨资,派专人去搜集圆明园、长春园、万春园、北海、中南海等的蓝图,在汪近圣基础上,邀请名家名匠重新绘制雕刻,终于制出了《御园图》墨六十四块,创下当时墨业的奇迹。胡天柱有一套自己的生意经,他经常派出他的九个儿子到全国各地销售墨锭,扩大影响,人群中一个传十个,十个传百个,大家慢慢对“胡开文”有了印象,来购买和参观的人日益多了起来。胡开文墨店之所以卓立于世源于其一流的质量,而产品的质量往往取决于原材料的质量。胡开文制墨的原料有油烟和松烟两种,按品级又分极品、神品、超贡、漆贡、贡烟等多种。为了保证原材料的质量,胡天柱令其子在黟县渔亭办了一爿正太烟房,利用渔亭一带丰富的优质松木,精炼松烟,为取得油烟,要点燃几百盏油灯,一股股墨烟从灯头升起,在铁板上聚集为“烟子”;再把这些“烟子”刮下来,经过千杵万锤,制成各种各样的徽墨。油烟墨色泽光亮,松烟墨乌黑润和。“落纸如漆,万载存真”,为人们留下了光耀千古的墨迹。
  此外,他还改革配方,不断提高生产工艺标准,终于生产出一批墨质极佳的著名珍品,如“苍佩室墨”、“千秋光”、“乌金”,他以“造型新颖,墨质精良”而压倒了诸家墨业同行,成功扎根墨业。
  胡开文徽墨以其色泽墨润,历久不褪,掭笔不胶,入纸不晕,香味浓郁,书写自如而闻名,有人形容它“湛湛若小儿目睛”,颇有趣味。胡天柱当时还定下了极其严格的规矩,不按规矩办事,不成方圆。第一,为了保证家族各房的切身利益,决定将现有产业,按行业的不同,采取独立经营与合伙经营并举的方式予以处理。胡氏当时拥有的商业除了墨业之外,还有一处典铺、一处茶号,一处枣栈,同属于经营性的商铺。枣栈既归七房,典铺、茶号则“坐长房、三房、四房、六房合同执业开张”。为使“合同执业开张”能行之久远,又细致地做出了防止发生矛盾的有关规定。这样的分配,使每一房都不会有衣食之忧。第二,墨业经营原则:分家不分店,分店不起桌,起桌要更名。休城墨店坐次房余德,屯溪墨店坐七房颂德,听其永远开张,派下不得争夺。两店资本,除坐酬劳外,按八股均分。看似简单的规定,却为胡开文墨业的有序传承开了先例。这一规矩,胡家子孙一直恪守不渝。如休城胡开文老店,从乾隆年间创设到上世纪50年代歇业共经历了百余年。在胡天柱退出墨业经营之后休城墨店全由次子余德掌管,余德死后,由次子锡熊掌管,锡熊死后,因次子早逝,则由长子贞观掌管,贞观死后,传次子祥符,而实由四子祥禾掌管,祥禾死后,由祥符继子洪椿掌管。再如屯溪墨店,道光十四年分家后,由七房颂德掌管,后传其长子锡环执业,再后才出现几个亲兄弟和堂兄弟合股经营。

  墨业公私合营  品牌大放异彩
  清代咸丰、同治年间,由于战乱和社会的腐败,徽州制墨业逐渐衰退,名家、名品的声誉也随之冷落。但唯有胡开文一家独呈一时之秀,一直保持着兴盛的局面,特别是他的“苍佩室”墨还成了“抢”进皇室的贡品。
  胡天柱以墨业致富后,胡氏后人世代制墨,1910年胡开文墨获南洋劝业会金牌奖章。地球墨是胡开文徽墨的传世珍品之一,地球墨墨模为休宁著名雕刻工匠刘体泉的精心之作。1915年,地球墨参加巴拿马万国博览会展出,以精美的造型、精湛的技法、精致的装帧荣膺金质奖章,成为我国艺术宝库中素享盛名的独特珍品,使胡开文墨业又一次大放光辉。
  上世纪三十至四十年代,由于诸多原因,胡开文经营日渐萧条。至五十年代,屯溪胡开文老店与其他墨店合营,成立徽州屯溪胡开文墨厂,改私营为公营,原料得到增强,工艺得到提高,生产有较大发展。1979、1983年连获国家优质产品银质奖章,1989年又获得国家优质产品金质奖章。地球墨于1988年由屯溪胡开文墨厂恢复生产,失传了半个多世纪的珍品重放异彩,深受国内外翰坛名士厚爱。
  巴蜀鬼才魏明伦说,好墨,落纸浓而不滞、淡而不灰、层次分明。在画家眼里,墨不仅斑斓五彩,而且绚丽有情,有佳墨者,犹如名将之有良马。不可否认,墨在今天还能被人记着,其实用性已更多地让位于雅玩。若保管得好,墨是不怕久放的。胡开文——一块古墨,伴随着历史的沉淀,或成追忆、或引发冥想,古老的墨业公私合营后,如今仍大放异彩,香飘四海。

黄山怪石——其貌不扬——内涵无限!
快速回复
限150 字节
如果您提交过一次失败了,可以用”恢复数据”来恢复帖子内容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