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3032阅读
  • 0回复

安徽芜湖胡湾人物系列:胡功琛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胡宁生
 

发帖
3986
铜币
4000
威望
3035
贡献值
0
银元
0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8-09-04
胡功琛先生投身于乡村教育事业片断
来源:政协芜湖县委员会  作者:胡其锦

    胡功琛先生字胡济,1901年生于安徽省芜湖县保沙乡胡湾村,卒于1984年,享年84岁。他早年毕业于安徽省第二甲种农业学校,其后又研习中西医。但从他的大半生经历来看,结业后,并没有投身于旧中国农业技术的推广,这在当时一个贫穷落后的旧中国也根本办不到。他的家境并不富裕,但他没有为个人生计开业挂牌行医,而是把毕生精力投入到家乡的普及教育事业上,希望通过培养人才,来改变乡村愚昧落后的面貌。他生性豪爽,办事果断,敢于负责,乐于助人,在人民群众中享有很高的威信。去世后,根据他生前的愿望,葬于南陵县三里乡三里店镇。他个人没有积蓄,可以说“两袖清风”,也无亲生子女。笔者根据他本人从事家乡文化教育事业片断,整理如下:
    一、在南陵县麟潭小学。该小学设在南陵县谢家坝俞氏宗祠内,距离南陵县城约有50华里,当时通往县城既无公路,又无水道,而距芜湖县辖的保沙圩、十连圩只有5-6华里,因此在该校就读的学生,以芜湖县、南陵县毗连的农村学生为主。麟潭小学校长是俞昌培先生,教导主任是胡功琛先生。由于胡功琛先生办事尽职尽责,实际上他是该小学的总负责人,除了学校放假之外,他都住校主持工作。每天起床铃声响过后,由他亲自吹哨上早操,每周除周六外,每晚7-9时住校学生集中在教室上晚自习,并规定有一名值班老师参加,以解答学生复习中的提问。解放前的农村都没有电灯,晚自习时只有煤油灯照明。在学生的生活管理方面,他也有一套严格的制度,每天功课结束后,全校师生,集中在校前广场上,先唱完“功课完毕之歌”,接着由校长或教导主任进行一天学习小结,表扬好人好事或发奖品之后,才能放学。这些制度,一直贯彻到学期结束。即使今天的农村中小学也是值得借鉴的。该小学五至六年级都有住宿生,学校的膳食也管理得井井有条,得到学生家长的好评;农村生产的家常蔬菜、油盐都比较充分地供应,每周规定要加荤菜2次以保证营养。为了适应农村学生的家庭经济,对学生采取“有钱交钱,有粮交粮”的办法来方便学生交纳学费。另外学校还设学生文具供应社,由一名美术教师兼管,使求学的儿童在校内即可买到笔墨纸张用品。校内还设有图书室、阅览室、游艺室、成绩室、医务室等。特别是医务室是为师生免费治疗小伤小病;由一名专职西医俞惠仁先生主持。由于胡功琛先生研习过中医西医,对学校的医务室创建起了决定性作用;同时他本人在繁忙的工作中也挤出时间参与治疗工作。在旧中国偏僻的农村小学设立医务室可说是别出一格。
    由于麟潭小学办出了特色,毕业的学生桃李满天下,很多学生毕业后继续深造,有的成为国内外知名人士。该校办到1937年下学期时,抗日战争爆发,学校被迫停办。

胡湾小学校址“宣潭胡氏宗祠”

    二、芜湖县胡湾小学和白连初级中学。我县方圆百里知名的胡湾小学,他的前身为“两斋小学”、“绵化小学”都设在现仍保存的胡氏宗祠内,她延续到抗日战争爆发前,最后主持该小学的是胡湾村的胡光壁先生(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毕业),以后有胡光禄先生,都是献身教育事业的胡湾村人。该校办到1937年11月间,日寇大举侵华,当年的保沙、十连乡成了半沦陷区,该校被迫停办;此时胡湾村的多数知识分子,为了保持民族气节,不为日伪利用,都避难到日寇铁蹄未踏的大后方。当时胡功琛先生毅然携家眷避难到江西省南丰县定居;直到1945年8月,日寇战败无条件投降后才返回故里。回乡后,他看到家乡的文化教育受到很大破坏,他认识到振兴家乡,恢复教育为首要工作,于是经过千方百计筹集资金,在胡氏宗祠原址恢复胡湾小学,并联合十连乡共同集资,扩充原校舍,着手创办了芜湖县白连初级中学。从此在这偏远的农村破天荒的有了第一所中学,实现了乡村多年的企盼。在此以前,众多的学生,读到小学毕业后,大多数青少年只得在农村就业,只有少数家境富裕的学子,才有幸到芜湖市、合肥、南京等地升学。从此以后,学生由胡湾小学毕业后,就可升入初中真是莫大方便,且农村学费远低于城市,因此为毗邻的十连、保沙、陶辛、南陵县太丰等地的青少年学子创造了良好机遇。当时参与恢复胡湾小学、创建白连初级中学的还有胡朝冕校长(中央大学数学系毕业,解放后任江西师范大学教授)、胡光禄先生、胡云亭先生等等。
    初创白连中学,经费十分困难,为了提高教育质量,学校到芜湖市、安庆、上海、南京等地聘请外语、体育、语文老师来任教。抗战胜利后,国民党统治区,经济混乱,币制一日数变,对学生收费和教职工的薪金发放产生了困难,因此学校适时采取钱米兼收的办法以渡过难关。这些措施实施后,才让教职员工的工资免受货币贬值之苦,也使聘请来的教师安心教学。
    在胡功琛先生的主持下,不论小学部还是初中部,都继承了麟潭小学的好传统;初中部每星期一至五,都点汽灯集中在教室上两个小时晚自习,建立每周教学总结和批评奖励制度。这些学习生活制度,直接落实到提高教育质量和良好的校风校纪中去。该小学和初中部办到1949年4月,家乡迎来了解放,由芜湖县人民政府派员接收,从抗日胜利后到解放初这5年岁月,毕业离校的学生,有的继续深造,有的战斗在军队、经济、党政建设的各种岗位上,绝大多数分布在国内或本省本县工作,为新中国建设事业作出了贡献。
    三、胡功琛先生的政治生涯。他在青年时期第一次国共合作时,参加过我党领导的革命工作,在1925年10月前后,被组织上派往广州“中国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结束后,参加工作时间不长,便与党组织失去联系,多少年来没有与国民党各派组织发生过关系,一心投向人民的教育事业和着手“岐黄济世”为奋斗目标。“文革”之前,在华东局主持工作的老干部柯庆施,了解胡功琛先生境况后,曾亲来函请他“出山”,推荐他到安徽省农业厅主持工作,他考虑自己年事已高,留在家乡,还能做些对农村群众有益的事,故未能成行。
    解放后,在白连中学,胡湾小学由政府接管后,他认为在新中国主持下,一定能实现自己的农村教育理想,便高兴地离开了多年操劳的两所学校,移居于南陵县三里镇胞弟胡功植处同住。晚年时,还在南陵县烟墩卫生院担任力所能及的门诊工作,并经常下乡为农民做救死扶伤工作。在此时期,曾当选过南陵县政协委员。在“文革”中,虽受过当地“造反组织”的冲击,但他不改当年豪爽耿直的性格,认为自己一生无罪,决不说昧良心的话,造反派对其无法,只得削减他的应得工资了事。
    纵观胡功琛先生一生的奉献,称他是一位农村教育事业的老前辈是当之无愧的。
黄山怪石——其貌不扬——内涵无限!
快速回复
限150 字节
如果您在写长篇帖子又不马上发表,建议存为草稿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