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2943阅读
  • 0回复

[网络转载]南潦河畔的故事:一个家族跨越百年的历史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胡宁生
 

发帖
3986
铜币
4000
威望
3035
贡献值
0
银元
0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8-10-09
来源:镜鉴信息网
作者:易舜

高近十米的济美牌坊
一座牌坊

    在江西省奉新县会埠镇招边村的南潦河畔有一座形制与众不同的牌坊,与我们常见到的在一个平面展开的牌坊不同,南潦河畔这座牌坊却是罕有的四面牌坊。这座据称是江西省内仅存的四面牌坊屹立在南潦河畔,在舒展的地平线上吸引着南来北往的过客的目光,并将他们引入到牌坊的细节中。
    这座牌坊的四个面基本上是同样的,如此做的好处是观赏者从任何一个方位看,所得到的都是大致相同的图景,而从工匠的角度来看,在设计结构上节省下的时间可以运用在对牌坊雕塑的精雕细琢上,毕竟这才是他们的看家本领。
    在领略这座牌坊的精美雕塑前,让我们先看看牌坊上的字版。牌坊最下一层的字版上题有“从侍郎布政使司理问所理问胡士琇”十五个字;中间一层的字版上题有“济美”两个大字,“济美”语出《左传·文公十八年》“世济其美,不陨其名”,意思是后代继承前代的美德,家族的好名声就不会受损,这座牌坊也因此而被命名为“济美牌坊”;最高一层则是书有“圣旨”的龙凤牌。这些字版构成了济美牌坊的骨架,填充这些骨架的除了斗拱和雀替外,是分布在每一层的精美雕塑,这些雕塑凝聚了工匠最多的心血,也是牌坊最出彩的部分。


    牌坊上的雕塑有繁复的几何纹饰,但更多的是吉祥图案,据学者研究,在济美牌坊中出现的吉祥图案有“狮子戏绣球”“松鹤延年”“鲤鱼跃龙门”“凤戏牡丹”“双龙戏珠”“麒麟图”等,尤为特别的是牌坊南面和西面最下一层额枋上雕刻了两个完整的场景,其中南面那条额枋的中央是一个站立的人像,头顶饰有华丽的门楣,身后有一童子持扇,在他的左右两边各列有三队人马,每队人马中均有一持伞盖的侍者,伞盖下是一端坐在马上的人,其中最靠近中间的两位坐在马上的人双手作揖,似是向中央的长者问安。
    当我们称赞这座精美的牌坊时,又不禁生起了许多疑问:胡士琇是谁?为什么要建这座牌坊?南面额枋上雕刻的究竟是什么故事?幸运的是,牌坊建造者在北面中间一层字版的背面为后人留下了一篇铭文,它使我们知道这座牌坊是为了表彰华林胡氏四位成员的济美事实而修造的,而修造的契机则是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时任理问所理问(明代在各布政使司设立理问所,设理问、副理问等职,主要掌管查勘刑名)的胡士琇捐资办学赈灾的义举,华林胡氏将他和另外三位成员(宋代的胡仲尧、胡仲容和明代的胡应麟)的义举一并上报朝廷,并在万历二十七年(1599)获准建立牌坊,这就是牌坊最高处的“圣旨”的由来。牌坊的修建工程从接获圣旨的这一年开始,直到万历二十九年(1601)农历七月竣工。到此我们对这座牌坊有了初步认识,但牌坊南面那条额枋究竟讲述的是什么故事,我们仍旧不得而知,但至少可以确信它一定与华林胡氏有密切的关系。
一个家族

胡藩画像

    华林胡氏可以远溯至刘宋时的胡藩,但真正筑牢华林胡氏发展基础的则是唐末五代的胡城。胡藩是宋武帝刘裕手下的一员武将,他跟随刘裕南征北战,立下了卓著的战功,刘裕也因此向他“赐土于南昌”,胡藩喜爱境内的华林山,常去这里游赏遣心。从胡藩到胡城的几百年间,华林胡氏最大的变化是由武转文,尤其是在实行科举制度的唐代,据学者统计华林胡氏共诞生了十五位进士,而同期之江西合计有六十四位进士,在录取率较低的唐代,这不能不说是一项十分亮眼的成绩。
    华林胡氏在唐代的最后一位进士是胡城。他在华林胡氏的地位非同一般,一篇写于宋淳祐六年(1246)的文章如此讲述华林胡氏的家族史:“赫赫吾宗,实由藩公。自侍御而光其绪,至夫人始大其家。”所谓“自侍御而光其绪”是指曾任唐侍御史的胡城回到华林祖地,而“至夫人始大其家”是指胡城的夫人耿氏为胡家生下五子,这五子又各自繁衍后代,使得华林胡氏人丁兴旺。
    大概从胡城开始,华林胡氏选择以同居共爨的方式组织他们的生活。这背后的考量,或许是在五代战火不迭的纷扰中对家族和睦与亲情可贵的深切体认。尤其对于胡城而言,他更能感到骨肉分离之苦,与胡城同辈的亲兄弟中只有他留在了华林山,他的儿子们也只有长子胡珰留在了华林山,其余的支脉都迁徙到其他地方了。到宋初胡珰的曾孙胡仲尧时,《宋史》记载华林胡氏已经发展成“至数百口”的地方大族了,华林胡氏族谱更宣称家族规模达八百人,那么该如何管理这么大的家族呢?族谱写道:“第宅阀阅,迢遥半市。东男膳堂,西女膳堂。一日三膳,苍头击鼓。膳者咸集,莫相混乱。”对于同居共爨的家族而言,没有井然的秩序就没有家族的发展。
    由于经营有方,华林胡氏的家产伴随着家族规模的扩大而得到了增长,这为华林胡氏服务乡里的公益事业准备了很好的条件。宋淳化年间(990-994),洪州发生旱灾,胡仲尧开启家族粮仓赈济灾民,后来他又捐资修建了南津桥。胡仲尧三弟胡仲容则创建了奉新本地的文宣庙和学宫,据记载他“捐资若干金,捐粟若干石,访求孔庙遗址,鼎建更新,创祠三十间,塑像自宣尼十哲(指孔子十位最杰出的学生,西汉时曾封孔子为宣尼公)以下七十余座,生徒讲舍一百余号,堂寝膳具,豆笾簠簋,鲜不备举”。
    由于华林胡氏的上述善行义举,宋代官府屡次予以嘉奖。尤为重要的一次是在雍熙二年(985),宋太宗下诏旌表胡氏义门,胡仲尧赴京谢恩,这是华林胡氏第一次受到官府的褒扬。与此同时,胡仲尧还不忘邀请在京的公卿名士为华林胡氏题诗留笔以扩大家族的社会影响力。工部都给事宋绶的题诗赫然将华林胡氏比作“乌衣王氏族,玉树谢家庭”,宋绶或许并不熟悉华林胡氏的家族史,但如果他能了解一二的话,应当知道大约五百年前,如琅琊王氏、陈郡谢氏这样的簪缨世家正是华林胡氏仰慕不已的对象,而到宋绶这个时代,成为义门的华林胡氏终于一扫默默无闻的前生,成就了其历史中最为辉煌的时刻。
一家书院

华林书院

    华林胡氏在唐代曾诞生了十五位进士,作为科举制度的受益者,华林胡氏在日后逐渐选择将读书当成一门家族事业来经营,而华林书院正是这一事业的结晶。在中国书院史的脉络中,华林书院是北宋初期家族书院的重要代表。
    华林书院初创期的情况已难详考,其创办者很有可能是五代时期的胡珰,办学规模估计也不会很大。但到宋初胡珰的曾孙胡仲尧时,他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扩大书院的办学规模,族谱记载他“大建华林书院,集书万卷,延天下之名儒硕士,肄业其间,供衣食,给资斧”。胡仲尧扩大书院办学规模的原因,一方面是家族规模得到了扩大,此时华林胡氏已经是聚居八百人的超大家族了,读书人的数量势必也增加了,另一方面是宋代科举考试的录取率较唐代有大幅提高,读书人考取功名的可能性也增加了。
    从族谱记载来看,华林胡氏在宋初的科举成绩十分优异。端拱元年(988),与胡仲尧同辈的胡仲华高中进士,此后接连有华林胡氏族人同榜中举的情况,如胡克顺、胡用之叔侄二人于端拱二年(989)携手中举,胡用庄、胡用时、胡用礼兄弟三人于咸平三年(1000)同榜中举,其中胡用庄探花及第,这是华林胡氏前所未有的成绩。在六百年后竖立的济美牌坊上,南面额枋上的雕塑或许展现的就是中举的三兄弟回乡向家人报喜的场景。
    华林书院虽是华林胡氏为族人开设的书院,但在生源上,华林书院并不排斥外人。据宋初著名文学家徐铉的记载,华林书院“肄业者常数十人”,且为其提供住宿饮食。他们在结束书院的学习后,将书院的胜景讲述给未曾亲临的人听,华林书院的名声因此得到了广泛的传播。一个从未到过华林书院的读书人宋湜,从朋友那听说了华林书院,欣然写下了一首赞美的诗:“纷纷游客豫章回,俱道华林就学来。门第昔年旌阙耸,主人长日讲筵开。化行乡党浑无颂,教得儿孙尽有才。好是诸生游息处,四时花木绕书台。”
    然而,荣景总是难以长久持续。华林胡氏在北宋的最后一位进士是胡直孺,论科场成绩他不算是华林胡氏中最优秀的,但从个人仕途来看,他却是华林胡氏最发达的。靖康元年(1126)九月,金兵攻陷太原。为拱卫京师开封的安全,北宋在四周建立了四道都总管,其中胡直孺为东道都总管。南宋初年,胡直孺历任户部尚书、刑部尚书。绍兴元年(1131),胡直孺以兵部尚书权礼部尚书,十一月卒,赠端明殿大学士。作为华林书院培养出的一位功成名就的学子,胡直孺与书院的关系最后停留在“易书院为宫观”上,华林书院此时无疑已经衰落了。
    家族书院在衰落后往往能得到后人的重建,彰显了一个有根基的家族强大坚韧的生命力。在胡直孺之后,华林书院至少得到了三次复建,第一次是在南宋绍熙元年(1190)前后,第二次是在元至治二年(1322)前后,第三次是在明崇祯十五年(1642)前后。在明清易代的关口下,第三次恢复书院的义举恐怕未能成功。但在此四十一年前,济美牌坊已竖立在南潦河边,它所在的招边村据说原名叫招宾村,是华林胡氏接待远方贵宾的所在,由于在当地方言中“边”和“宾”两字读音接近,因此才讹传成招边村。当远方宾客看见这座与众不同的四面牌坊时,他们一定也像我们一样在惊奇赞叹中试图发现它背后的故事。这座表彰家族美德的济美牌坊,虽然也遭到了一些损坏,但奇迹般地完好保留到了今天,只要它一直存在,华林胡氏、华林书院的故事就不会湮灭。
黄山怪石——其貌不扬——内涵无限!
快速回复
限150 字节
如果您提交过一次失败了,可以用”恢复数据”来恢复帖子内容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