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2659阅读
  • 0回复

[本网原创]清华廊桥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胡宁生
 

发帖
3986
铜币
4000
威望
3035
贡献值
0
银元
0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8-10-24
作者:胡根来

    前言:


    在中国的版图上,在古徽州一府六县之一的婺源有个美丽的乡村小镇。她和中国最著名的高等学府之一的清华同名,她得名于“清溪萦绕,华照增辉”比北清华早了一千多年。
    唐开元28年,公元740年开始建置婺源县,县署始设清华。唐天复元年,公元901年迁弦高(今婺源县紫阳镇),历时161年。
    清华镇历史悠久,山青水秀,人杰地灵。聚族而居,多姓共存,和睦相处。在这块富饶美丽的土地上辛勤劳作,渔樵耕读。世代繁洐,生生不息。
    清华镇地处婺源北部,星江河上游,鄣公山南麓,东上浙源、沱川,南下思口、县城,西接赋春、甲路,北靠大鄣山。交通便利,王赋线、清灵线、清岭线三条公路交汇于此,是婺北交通枢纽,婺源重镇。

    山环水绕,清水潺潺。东边接纳浙水(浙源、沱川之水),北接鄣水(岭里、鄣山之水),两相交汇于石山下(下街桥之下),手牵手相拥在一起,涌入星江,奔流而去。有水有桥,水有情,桥有义,天堑变通途。清华的祖先勤劳朴实,凭一双劳动人民的双手创造幸福家园。肩挑背扛,披星戴月,历尽千辛万苦,节衣缩食,陆陆续续地建起了三座廊桥。座座雄伟壮观,各矗一方。日夜护送着南来北往的行人与客商,遮风挡雨,挑担歇脚,茶水侍候。观赏风景,嬉戏玩闹,男女老幼,桥上桥下,桥头桥尾都留下了许许多多美妙的传奇故事,也见证了古镇的风风雨雨,花开花落。
    朝迎东园曙色,暮送日落茱岭。
    早起如意晨钟,晚归双河垂钓。
    三座廊桥,三种命运:
    一座独得恩宠,占尽天时、地利、人和。
    一座灰飞烟灭,香消玉殒。
    一座苟延残喘,一息尚存。
清华镇全景图

    一、彩虹桥(上街桥)

    三座廊桥,清华街从上到下,首先就是上街桥,也就是现在的彩虹桥。如今是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待遇最好,知名度最高。这座宋代廊桥,距今已有八百多年。历经多次维修,特别是近些年,经过相关部门的大力维护,巧借改革开放的春风,如今已是婺源著名的旅游景区,一飞冲天,声名远播,游人如炽,气势如虹。拍电视,上头条,作报导,身价倍增。上至达官显贵,下至黎民百姓,无不为她英姿焕发,欢呼雀跃。彩虹桥早已成为清华,乃至婺源的标致性古建筑,是宣传婺源不可多得的名片之一。
  彩虹桥(上街桥)的前世今生,来龙去脉,尽人皆知,这里就不多费笔墨,耽误大家时间。廊桥一游,美不美,实景说话。
重修彩虹桥竣工典礼(图片来源微信公众号,撒啦1982)
原清华镇潘书记在重修彩虹桥竣工典礼上讲话(图片来源微信公众号,撒啦1982)
清华-彩虹桥(上街桥)
清华-彩虹桥(上街桥)
神龛供奉:创始理首胡永班、治水有功大夏禹王、募化僧人济祥
清华-彩虹桥(上街桥)

    二、聚星桥(下街桥)
    顺水而下的方向,清华下街有座聚星桥,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下街桥。是连接清华和双河村的重要通道。浙水和鄣水相汇于双河村对面的石山下。其实双河村左边的方坑源有条小溪,悄悄汇入下街桥上游不远处,常常不被人发现。
    原先聚星桥也是一座廊桥,始建于什么年代无从知晓,几百年的历史少不了。桥长百米出头,青石桥墩,六墩五孔,中间四墩矗立河中,两岸各一墩。桥墩之上各建一廊亭供村民歇息和游人观赏。木梁,木栏杆,木椽黛瓦。桥面宽敞,条木铺就。
    下街桥河面宽阔,船形桥墩,燕嘴高高翘起,气势一点也不输彩虹桥。桥上还留有清代婺源大仕绅,晚清进士,宣统年间江西审判厅丞,荣禄大夫江峰青题写的楹联:
    “东升聚星多,爱此间水木清华;倚柱留题,跌宕文章潮海气;北仓遗址在,想当日金汤建设;凭阑吊古,模糊烟雨晋唐碑”
清华-下街桥

    前些年,随着桥下游水碣的垮塌冲毁,清华十景之桥下一景-老翁垂钓(枯水期河边凸起一石头,酷似渔翁垂钓)和水碓作坊也一起消失得无影无踪。我记得上高一那年夏天,和吴胜华,吴卫平等同学一起在碣底冲浪,冲下去,爬上来,那种滋味甭提有多美,就一个字爽。现在是绝迹了。
    2005年聚星桥下游相距不到百米处又新建了一座公路桥,从清华新街转盘处(原鄣公山垦殖场总场大楼门前街面往东)直通双河公路,拉直了线路,拉近了清华与双河的距离,功德无量!两座公路桥,手挽手,肩并肩,并驾齐驱。
双桥通双河 南北两清华

    聚星桥(下街桥)现仅存于老一辈人的记忆之中。没有实证,轮廓皆无,虚无缥缈,多说无益。
    三、高奢桥(种德桥)
    穿过双河村街头,往东走一里多石板路,横跨在浙水之上通往高奢村的就是高奢桥,也称种德桥。取名源自王阳明所著《传习录》撰文之"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
    高奢原名高川,原是沱川、浙源来往于清华之间古商道上的繁华村落。胡姓、汪姓、江姓、俞姓等多姓居歇,和谐共处。
    高奢桥,桥梁结构、造型和彩虹桥如出一辙。青石桥墩,船身造型,燕嘴高翘。五墩四孔,三墩矗立在水中,两岸各一墩。木梁桥身,木质栏杆,椽条黛瓦。每座石礅上设有石桌、石凳,供客人歇息、品茗、休闲、观景、聊天。桥头一侧曾建有"天衢菴",煮茶泡水,以供行人,实乃功德之事也。
婺源县志
    据《婺源县志》清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8年)徽州知府朱廷梅所撰《高奢桥碑记》载"…………川无不梁,梁无不石。婺则多架木为梁。詢之曰:儒国儉啬,厥力維艱也。守郡二年,婺学生江應桐以高奢石橋成,請予記。予心甚喜焉。…………"
婺源县志

    据《婺源县志》清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8年)徽州知府朱廷梅所撰《高奢桥碑记》载“……川无不梁,梁无不石。婺则多架木为梁。詢之曰:儒国儉啬,厥力維艱也。守郡二年,婺学生江應桐以高奢石橋成,請予記。予心甚喜焉。……”
婺源县志

    《高奢石橋碑記》载:“……崇如穹窿,長如霓虹。始甲子七月,訖戊辰臘月。蓋餘千日而工落成,为垛六,为洞五,延三十五丈,廣二丈二尺,崇二丈七尺,繚以石欄,樹表以觀美善,聿云具矣。而先是汝元嘗建天衢菴於侧,施茶以潤行者。”
    据此初步推测高奢桥始建(或重修)于1684年农历七月,1688年腊月建成(或重修)竣工。
    另据婺源程龙山先生主编的《聚焦婺源》微信公众号2017年2月27号《婺源民间故事》之《清华-高奢种德桥传说故事》一文所述:高奢桥始建于唐朝近末年间,高川分庵和尚石祥四处化缘,筹款备料。由双河江姓官员负责打理建造。传说是清华三桥中最早建成通行的古桥,已历经千年沧桑。
    综上所述,县志所载也有一种可能,就是清康熙二十六年重修高奢桥,立碑立(县)志,以资见证。准确始建年代还需专业人士进一步考证。本文所述仅供参考,错误之处,敬请雅正!
    由于浙水来势凶猛,水流湍急。为减小洪水对桥墩的冲击,稳固桥墩,在桥墩上下游各建有一座石碣。上游石碣呈非对称V字形,距桥墩约两百米。下斿石碣呈半弧形,距桥墩约一百来米。种德桥河面比前两座桥河面略窄,两岸石磅高耸,故桥墩更高一些。气势雄伟壮观,令人叹为观止!
    然时势变化,农业学大寨时期,手扶拖拉机经常从桥上通过,导致木质桥梁损毁严重。1980年左右已成高危木桥,无法通行。1982年在原桥墩的基础上,用钢筋混凝土简支桥梁替代原木质桥梁,铺筑混凝土桥面。桥上所有木质构造全部拆除。一座完美大气的古廊桥就此兑变成了一座四不象大桥。
    如此这般,高奢桥还是默默无闻,忍辱负重,静静的横跨在浙水之上,拼尽全力,迎来送往,毫无怨言。又苦苦支撑了三十多年以后,由于桥墩下游水碣逐渐冲毁,失修,加大了水流的冲击力,日积月累,水冲雨侵。最要命的是来往车辆数量无限制的增加,超载重压,桥墩不堪重负,伤痕累累。
    这老桥墩终于累倒,再也没爬起来。如今两座桥墩已然坍塌。两边水泥桥梁各有一块,一头低垂着,一头靠在羸弱破损的岸边(墩)。桥墩上荒草从生,破衣烂衫,极其痛苦的样子,就像一个风烛残年的老人。"W"型桥梁,断桥残秋,破败不堪就成了这座老桥最后展现在世人面前的形象。伴随着一河浙水,静静的诉说着古老的故事,从兴到衰,饱经风霜。令人扼腕叹息,唏嘘不已!
高奢桥“W”型桥梁
坍塌的高奢桥-桥梁
坍塌的高奢桥-桥梁
坍塌的高奢桥-桥墩

    随着清华至沱川、浙源公路的开通,原先清华经高奢去沱川、浙源的古商道上鞍马全无。昔日高奢村热闹繁华的景象"高奢十八店,年猪十九头"已然大为褪色,风光不在。真的是三十年河东(走高奢去沱川、浙源,爬浙岭),三十年河西(走花园去沱川、浙源)
徽饶古驿道-浙岭

    清华高奢桥卫星图片(红线上方所指为上游V字形石碣,红线下方所指为下游弧形石碣,红线中段就是新建公路桥,新桥下游就是高奢桥)
    巧合的是,前两年,在高奢桥与上游石碣之间也新建起一座现代桥梁,极大地方便了高奢村民的出行。这是利国利民,功德无量的大好事,值得千秋歌颂。新桥的建成通车,也为高奢桥的修复迎来了重大利好。为此高奢桥将永远卸去车辆重压,春秋永固,提供了可能。
    目前为止,加上清华大桥(原基建队处),江家桥(小石桥)和石山下的人字小木桥,清华镇区域内共有八座连心桥,共同传承着清华的古往今来,迎着春夏秋冬,走向东南西北,引领着古镇人民走向幸福,走向小康。
    四、一点呻吟
    杭州西湖断桥催生了中国民间爱情故事《白蛇传》。环环相扣,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充分满足了人们追求浪漫主义爱情的伟大梦想。断桥相会,缠绵悱恻,桥断情长。而清华高奢断桥,永远也不可能萌生出什么浪漫的爱情故事。向世人展示出来的是世事沧桑,满目疮痍。
    清华的历史文化古迹众多,可是完好无损留承下来的太少,大部分停留在口口相传之中。如毕家墩的文笔,上街顶的张公庙,老街上的牌坊,众多的祠堂,古县衙,下街的古戏台,关帝庙,下街桥水碓,清华中学的如意晨钟,洋峩山清华胡氏始祖常侍公墓园等等,不见踪影,无迹可寻。
    我们常说,文化底蕴深厚,历史悠久,基本上是隐藏于书刊文章,字里行间。实物佐证,寥落晨星,屈指可数。如是遇上游客说一千,道一万,磨破嘴皮,效果都不会太好。假设有实物为证,感观与直观并举,拍张照片,留个影,立马就能让其沉醉于我们浓厚的文化底蕴之中,自然而又真实。穿越时空,顺着圣古先贤的足迹,人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也未尝不可,完全可能。
    有景有物,才是最美。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共生共荣,才能相得益彰。
    记得《古今贤文》里有句诗:"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我们在为彩虹桥欢呼雀跃之余,千万不要忘记了清华的东边,清华镇高奢村还有座曾经美丽的廊桥,正在慢慢逝去,被岁月无情吞噬。刻不容缓,迫切需要清华全镇人民,或全县人民,或更多在外发展的乡亲们携起手来拉她一把。重修一新,恢复她原有的音容相貌,恢复生机。
    我们生在清山婺水之间,不仅要感念山水的恩情,也要心念家乡古桥的真义。春华秋实,清欢度日。最美乡村,梦里廊桥。
    现在多一份珍惜,将来就少一份后悔。祖宗的遗产,我们要守住守好,留给后人。子子孙孙,薪火相传。
    文公阙里,书乡子弟。自古就以修桥铺路,捐资建桥为身份的标志和荣耀。贾而好儒,行善积德,热心公益。家训传承,千古流芳。婺源乡村四通八达的古驿道,悠长平整的石板路,青石古道,光滑玉润,就是最好的见证。也是研究徽民、徽商脉络路径,历史轨迹的完美标本。
    如今方兴未艾,如火如荼的户外徒步旅行,正是重走祖先汗水浇筑的幸福坦途,享受着前人的无上恩泽,福运绵长。
    等到花开时节,待到修复之日,我们清华一东一西,两座廊桥,比翼双飞,那真是气象万千,生机勃发!
    把梦做得更大一点,有朝一日聚星桥也重新改造成廊桥,我们清华就是三桥相连,齐头并进。气势磅礴,雄风再造,舍我其谁!
    清溪萦绕,华光盛世。水木清华,烟雨廊桥。
    三桥辉映,众创美好!
    从上到下,上街桥,下街桥,高奢桥,
    从东到西,种德桥,聚星桥,彩虹桥。
    当你走完这三座廊桥,你也就不由自主的爱上了我们清华,爱上了我们清华的山山水水,人文情怀。所有的浪漫与传奇故事,就此开篇,一一铺展开来。
    炊烟升起,回家吃饭。锅碗瓢盆,霉豆腐,粉蒸肉,酸辣椒,豆腐糊,丛菜窖猪肉,家乡的味道讲不完。家乡的味道就是妈妈的味道。大碗喝茶,大口吃肉。放下你所有的烦心尘事,唱一曲最美乡音,透过天井,久久回荡在粉墙黛瓦的夜空,不忍离去。
    问我清华哪里去?
    千古廊桥是家乡。
    备注
    行文至此,特别感谢清华众多乡贤:胡文胜、胡兆保、胡文铎、胡进锋方刚等大力支持与帮助!
    参考资料:清华中学校本教材《醉美清华》、《婺源县志》、《聚焦婺源》微信公众号。
黄山怪石——其貌不扬——内涵无限!
快速回复
限150 字节
如果您在写长篇帖子又不马上发表,建议存为草稿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