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2501阅读
  • 0回复

[网络转载]“胡部新声”去复还?唐三彩骆驼载乐俑“奏唱”之谜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胡宁生
 

发帖
3986
铜币
4000
威望
3035
贡献值
0
银元
0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8-12-12
来源:新华社(2018年12月3日) 记者:姜辰蓉、杨一苗

    驼铃悠悠,丝路漫漫,一曲唱尽千年事。
  一尊昂首挺拔的骆驼,伫立在陕西历史博物馆展厅中。这里灯光幽暗,静谧无声。
  骆驼背上载着一支八人的歌舞乐队。七位乐手各执一乐器围坐一周,中间一位体态丰腴的女子,长身玉立,朱唇轻启
  一曲始自千年前盛唐时期的舞乐仿佛已悠然响起,穿越时空,震撼人心。
  这尊唐三彩骆驼载乐俑留下来的,一支千年前的“巡回乐团”举行“街头演唱会”的瞬间。这样一支“巡回乐团”当年是否会出现在长安坊市?他们又如何穿越时光而来?他们奏什么乐?唱什么歌?
  这尊唐三彩骆驼载乐俑1959年现身陕西省西安市西郊中堡村的唐墓中。它通高58厘米,长41厘米。它凝固的瞬间,令人遐想无限。
  自从张骞通西域开辟丝绸之路后,中国内地与中亚、西亚和欧洲的交流就以此为动脉流动不绝。乐俑所持乐器基本出自西域,而演奏及舞蹈者皆为汉人。西安音乐学院教授曾金寿说,他们演奏和歌唱的,很可能是流行于开元天宝年间的“胡部新声”。

    这是展示于陕西历史博物馆的唐三彩骆驼载乐俑。1959年,这尊唐三彩骆驼载乐俑发现于西安市西郊中堡村的唐墓中,它通高58厘米,长41厘米(8月31日摄)。新华社记者 梁爱平 摄
  胡部新声有别于纯粹的胡舞,传自河西少数民族地区。在唐代,西域的西凉、高昌、龟兹、疏勒等地民族音乐已十分成熟,经改造传入长安后,立即受到人们喜爱。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升胡部于堂上”,后又专门下诏,令“道调、法曲与胡部新声合作”。胡部新声在长安风靡一时。
  这组载乐俑上的“巡回乐团”,凝固了西域与中原在艺术领域的融合,见证了丝绸之路上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七位男子身着圆领窄袖长袍,意兴盎然地正在演奏着笛、箜篌、琵琶、笙、箫、管子,乐器门类齐全。据曾金寿介绍,在这些乐器中,既有琵琶、箜篌、管子等来自西域诸国的乐器,也有笙、排箫这些中原乐器。如管子,古称筚篥,汉代自龟兹传来,看似古朴简单却音色浑厚雄壮,常用于表现边塞离别之情,如今民乐管弦乐队仍有使用。而中原乐器笙则更为古老,自周代以来流传使用至今,在19世纪下半叶传到欧洲时,对欧洲风琴等乐器产生影响。
  这尊载乐俑中出现的双峰驼,主要生存在中国、中亚等地,适宜寒冷沙漠气候,一般体重600公斤左右,能驮载自身体重30%至40%的重物,即100至250公斤的物品。而人均体重如果按照60公斤计算,8人重量已达480公斤。因此有趣的是,尽管看上去是活灵活现的现场还原,但现实中不可能找到能负重八人的骆驼。“骆驼上的舞台”,只能存在于艺术加工之中。
  整套陶俑系分塑合成,骆驼和乐舞俑独立塑成,然后组装,复杂又严谨,为中国古代陶俑艺术之极品。唐三彩,是唐代独特的一种低温釉陶工艺,因以绿、黄、蓝三色为主故名。绝大多数的唐三彩用于殉葬,极少用于日常生活。唐代的厚葬风气也推动了三彩业的发展,使三彩成就达到前无古人的巅峰状态。
  陕西历史博物馆陈列展览部副部长姜涛说:“这尊载乐俑釉色明快华丽,被誉为唐三彩俑中的压卷之作。它既是唐代文化艺术、制作工艺发达昌盛的重要物证,也见证了丝绸之路上的交流与融合。”
黄山怪石——其貌不扬——内涵无限!
快速回复
限150 字节
如果您在写长篇帖子又不马上发表,建议存为草稿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