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3067阅读
  • 0回复

[宗亲提供]姓氏族谱、谱牒学的发展沿革简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胡一宾
 

发帖
1116
铜币
1181
威望
983
贡献值
0
银元
0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6-06-14
一、姓氏族谱、谱牒学产生的历史条件
    原始社会开始便有了人类。有了人类以后,人与人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要有区别,因此而产生了最古老的姓氏。
    姓氏是血缘的标志,是婚姻的纽带,是国家的根基。周朝时期,男子称“氏”,女子称“姓”。人类社会由母系社会进入父系社会后,父系的“氏”取代了母系的“姓”,“姓”逐渐与“氏”混合。汉代时,“以氏为姓,遂为一代之制”。从此姓与氏合而为一。
    随着姓氏的出现和发展,相应地产生了姓氏族谱,姓氏学、谱牒学也随之兴起。

二、姓氏族谱、谱牒学的产生和发展

    1、家谱、谱牒学的萌芽和兴起
   (1)、商朝时期,人们就开始修撰谱牒,其中“兜”的家谱保留至今。春秋时期,“善论姓氏者,鲁有众仲,晋有胥臣,郑有行人子羽,皆能探讨本源,自炎黄而下,如指诸掌”。同时也出现了姓氏学方面的专著。如《世本》等。
   (2)、战国之后,谱牒有了相当的发展。朝廷也设有掌管谱牒的官员,使谱牒能够起到“定世系,辨昭穆”的作用。两汉时期,一些著名的谱牒开始出现。如杨雄的《家谱》等,享誉后世。
    2、家谱、谱牒学的发展和普及
   (1)、魏晋南北朝时期,对谱牒极其重视。“人尚谱系之学,家藏谱系之书”成为风尚。朝廷选拔官员、社会婚丧嫁娶,都以谱牒为依据。唐朝时期,出现了贞观、开元之治,虽然社会对谱牒的重视不及以前,但谱牒之学仍有一定的发展,牒学兴起。如《开元谱》等依然影响重大,《元和姓纂》最为完备,一直流传至今。五代之后,朝廷不再设掌管谱牒的官员,私家修谱之风异军突起。
    (2)、北宋时期,姓氏谱牒学再起高潮,进入了前所未有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民修多官撰少。由于谱牒学的兴盛,朝廷对民间私修谱也采取宽容的态度。导致这一时期,家谱、宗谱、世系谱等遍地皆是。其中较为著名的有《胡氏家谱》、《陶氏家谱》等。
    3、元朝时期,家谱、谱牒学的发展进入低谷
    元朝建立后,朝廷歧视汉人、南人,不允许官私撰修汉姓谱,汉人家谱遭到打击性的焚毁,散失殆尽。也就造成撰修家谱、谱牒产生资料不全的历史原因。
    4、家谱、谱牒学的再度兴起
   (1)、明朝建立后,朱元璋命吴沈等撰《千家姓》,收录1968个姓。家谱的的修撰也再度兴起,几乎发展到“家家有谱”的历史盛况。谱牒之学又重新振兴。
   (2)、清朝时期,虽然朝廷也歧视汉人,但应时代的发展,朝廷对汉族家谱的修撰也予以默认。出现了每姓有谱、每家有谱的发展态势。同治、光绪年间,中国姓氏谱牒学达到了鼎盛时期。
   (3)、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建立了中华民国。民国时期,民间修谱甚广,百姓都以修谱为家族的第一大事。所以,这一时期族谱多如牛毛。各家各姓往往30年修谱一次。
   (4)、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全国人民都全心投入到社会主义建设中。“文革”初期,大兴破“四旧”,很多家谱被作为“四旧”的一部分而付之一炬,幸存者寥寥无几。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进入和平盛世,姓氏学和谱牒学才慢慢复苏和兴起,主要以民间自发的修谱为主。现阶段的族谱,主要以加强团结和“不忘祖德、不舍亲宜”等为主线进行修撰,对加强社区的团结、对发展旅游和经济文化有着重大的作用。

三、家谱、谱牒学的历史功效
    对家谱、谱牒学的历史作用,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说:“《家谱》记述的中华民族由宗族的大团结,扩大到民族的大团结,这是中国人特有的优良传统观念,应要加以利用”。孙中山先生的论断,是正确和科学的。

     胡琼芬
    2009.10.2




资料来源: 胡铨文化网
欢迎关注:胡氏资讯(zhhusw)微信公众平台
快速回复
限150 字节
如果您提交过一次失败了,可以用”恢复数据”来恢复帖子内容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