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3877阅读
  • 1回复

[宗亲提供]青岛峄阳文化艺术馆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胡保森
 

发帖
58
铜币
61
威望
41
贡献值
0
银元
0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6-07-10



追忆古老宫廷工艺美术技艺


峄阳文化艺术馆(孙健) · 2015-08-09 16:58



追忆古老宫廷工艺美术技艺——镂胜艺术

-------镂胜与剪纸艺术的演变


镂胜艺术属于工艺美术范畴。“镂”即镂空、雕刻,“胜”即用金银箔或丝帛、树叶、纸等镂刻而成的艺术作品。“胜”在这里有三种含义:一是在古代指工艺美术所用的工具载体;二是古代的饰物;三是非常美好、美妙、绝妙、超过、优于、雅致、积极向上的,总之是一切美好的向往。现代镂胜技艺扩展为在适宜的载体上用各类刀具镂空雕刻而成的艺术作品,宣纸镂胜技艺即用刀在宣纸上进行的镂空雕刻。
么,“镂胜”艺术在中国几千年的工艺美术长河中是如何起源、发展,最终又是如何演变的呢?“镂胜艺术”与“民间剪纸”又有怎样的关联呢?



镂胜的起源
世界上没有人类时并无美。自从人类诞生以来,日常的生产活动中远古人对美的追求就没有间断过。远在一万八千多年前的山顶洞人,已经有了美的观念,已会制作镂空雕刻用于佩戴的装饰品了。考古证明:山顶洞人遗址发现的项链装饰品非常丰富,有穿孔镂空的兽牙、海蚶壳、小石珠、鲩鱼眼上骨和刻沟的骨管等。如果从出土文物方面加以考证,现代考古和古人类学的成就,已经把镂空雕刻艺术文化的源流科学地上追溯到原始社会旧石器时代的晚期。这时原始人跨入了新人阶段,石制工具已经定型化、小型化,还能打出锋利的石片石刀。人类在树叶上画出简单的图案,再用石刀石斧等锐器划空树叶,贴在额头上作为装饰,从而产生了原始美的一种艺术形态。这种艺术形式就是最早的镂空美术作品。镂胜技艺的原始艺术形态形成。

镂胜的发展
原始人类物质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类对这种镂空美的艺术形态可以说是推崇备至,部落的首领或者有身份的长者穿着贴有镂空图案的华服以显示自身的地位与权力。
随着历史的推移,进入到封建社会的夏、商、周时期这种镂空形式找到了更多的载体,尤其是宫廷和一些官宦人家为了显示自身无比的权力与地位,用金箔、银箔或上等丝帛绘出精美的图案后,镂空贴在衣服上,它标志着在纸产生之前,在非纸材料上,镂空、刻花工艺就已经十分成熟了。商周青铜器上的装饰花纹,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剑柄端有用雕玉或松绿石等各种加工办法做成的,过去称为“巴文”图案装饰的汉画像石中的镂雕技术。可以认定,此时期还没有正式纸张,但早就以甲骨、竹、木、简、金银箔、绢帛等当做纸用了。尽管当时还没有纸的出现,但在皮革、绢帛、金银箔上镂刻的图案可称之为剪纸的前身。
考古证明:现在发现最早的剪纸艺术前身要算在河南郑州商代墓葬出土的公元前十六世纪的镂花夔凤金箔薄片和“太阳神鸟”金饰(见图一)是2001年出土于四川成都金沙遗址的一张金箔镂空作品,属商代晚期(约公元前1300年至公元前1046年)的作品,整个图案酷似一幅现代剪纸作品,线条简练流畅,极富韵律,充满强烈的动感。2005816日“太阳神鸟”金饰正式成为中国文化遗产标志。结合考古和史料可以证明:在中国几千年工艺美术的发展中,没有出现真正意义上纸张与剪子两种载体并存时代的镂空刻花形式的艺术作品,以谨慎的态度对待文化现象而言,这类艺术品还不能称其为剪纸,经过多年对史料的分析,这类艺术品应称其为“镂胜艺术”。

(图一)太阳神鸟



(一) 据考证,从商代开始(公元前1600年至公元前1100年)就有人用金银箔、皮革或丝织品进行镂空刻花制作装饰品。
考古佐证:

  • 1963年至1965年新疆吐鲁番出土的“人胜”。

  • 1973年西安出土的皮革帽子,图案是镂空花样。

  • 自汉至唐出现了一种金银镶嵌技艺工艺,是将刻镂的金银箔粘贴在漆器上或铜镜的背面,经填漆磨干,在漆地上显出金光灿烂的花纹。河南省郑州出土的唐代金银平脱镜(直径3650px

  • 现藏于日本正仓院唐代的“人胜”镂刻金箔。

  • 1951年湖南省长沙出土的汉代金箔镂刻花图样。



二)历史文献典籍及诗词中关于“镂胜”的记载:

  • 《孝经•援神契》曰:金胜者,象人所镂胜而金色,四夷来即出。《孝经援神契》来自于《孝经纬》《易》﹑《书》﹑《诗》﹑《礼》﹑《乐》﹑《春秋》及《孝经》均有纬书,称"七纬"

  • 汉代焦延寿所著易学书籍《焦氏易林》中,履之第十  巽下乾上——“14. 大有 鍼鏤勝服,錦繡不成。鷹逐雉兔,爪折不得。”的记载。 焦延寿,字赣,西汉梁人(今河南省商丘县南),著名易学家,《焦氏易林》源于《易经》,然与之有迥异独特之处。

  • 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平江吴郡(郡治在今江苏吴县)人。在《石湖词》朝中措中写到:“丙午立春大雪,是岁十二月九日丑时立春。 东风半夜度关山。和雪到阑干。怪见梅梢未暖,情知柳眼犹寒。 青丝菜甲,银泥饼饵,随分杯盘。已把宜春镂胜,更将长命题旛。”

  • 赵湘,字叔灵,宋初三行(今浙江行州)诗人。赵湘有《南阳集》传世。清代馆臣在《四库全书(南阳集)提要》中强调:“北宋遗集,传者日稀,是(指《南阳集》)亦难靓之秘本也。”《南阳集》是研究宋初文学的珍稀文本之一。赵湘在太皇太后合春帖子中写有以下诗句:“金花镂胜随春燕,彩仗萦丝逐土牛。迎得韶华入中禁,和风次第遍神州。”

  • 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在一首“菩萨蛮”中写道:“烛底凤钗明,钗头人胜轻。”有一种鸟,因头项长有金黄色大羽冠很像插着一枝幡胜,而被命名为戴胜鸟,韦应物《听莺曲》中“伯劳飞过声局促,戴胜下时桑田绿”,胜成为春归大地的象征。

  • (清)国朝宫史:三卷十三·宫殿三 内廷下记载:御制新正重华宫侍皇太后膳诗(己巳) 开纪亚新禧,承欢敢后时。青阳临左个,王母降西池。许案还增感,莱衣勉自持。画屏层镂胜,宝树叠分枝。花艳先春发,灯光入夜披。更期三五月,轮满泛瑶卮。

  • 清·檗子《聊斋志异侠女篇弹词》引子:“物态描摩疑鼎铸,人情刻镂胜犀燃。”



(三)民俗中关于“镂胜”的记载:

  • 古代,正月初一到初七,分别为六畜(鸡、狗、猪、羊、牛、马)和人的节日。初七即“人日”。“胜里金花巧耐寒”。――杜甫《人日》中有所记载。这天人们要喝用七种菜做成的肉汤,用五色绸子(即“彩”)刻成七个人形,覆于发前,作为额饰,名叫“人胜”。胜,形若“工”字,原本为织布用的绕线工具。今北方乡间这种工具仍称“胜”,或“胜子”。汉代新妇戴“胜”形首饰,故“胜”衍变成一种首饰的同义词。也有的将人胜贴于屏风上,以迎新年!人胜,有以彩绸刻成,也有以金箔刻成的。

  • 唐代诗人李商隐《人曰》诗有句曰:“镂金作胜传荆俗,剪彩为人记晋风。”镂胜为荆俗,荆俗,即楚人风俗。楚,又称荆、荆楚,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时代的一个诸侯国,国君为芈姓(普通话拼音读作mǐ),熊氏。最早兴起於古荆州之地的楚部落,灭於秦国。辖地大致为现在的湖南、湖北全部、重庆、河南、江苏、江西部分地方。剪彩乃晋风,晋,为山西简称。晋风,即山西风俗。这句唐诗是充分概括证明:中国唐朝之前“镂胜”艺术这门古老技艺就已经在工艺美术文化长河中占有一席之地,并佐证了是现代剪纸前身的这一问题。

  • 唐宋时期,流行“镂金作胜”的风俗。镂成套方几何形者,称为“方胜”;镂成花草形者,称为“华胜”,镂成人形者,就称之为“人胜”。 唐代大诗人杜甫以《人日》为题作诗:“此日此时人共得,一谈一笑俗相看。尊前柏叶休随酒,胜里金花巧耐寒。”唐代(公元618一907年)已将镂空图案应用于其它诸多工艺方面。



(四)文物中有关“镂胜”的记载:

  • 在日本的正仓院,保藏有两枚唐代华胜,据日本齐衡三年(公元856年)《杂财物实录》载:“人胜二枚……天平宝字元年闰八月二十四日献物”,日本天平宝字元年即为唐代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其中一枚为罗地金箔字,上面刻祝颂吉语:“令节佳辰,福庆惟新,曼和万载,寿保千春。另一枚则用金箔刻了复杂的边饰,并饰以红绿罗的花叶,中心是一儿童在竹林下戏犬。

  • 明代文物“根雕云峰镂胜山子”(图二)对“镂胜”艺术又是一个好的佐证。作品是高浮雕技法。山体嶙峋,山形险峻。两侧刻山路陡峭,沿山构置山寺亭阁,老松茂树,仕人携僮子,拾级而上,探寻山中美景。树根残洞恰成山子的通天窗孔,使山子逾显美轮美奂。刀法精湛,纹饰深峻生动。背面有长山刘氏题“云峰镂胜”四字及书家倪云璐行书长题。原为罗振玉庋藏。




(图二) 根雕云峰镂胜山子 明代(1368-1644年)高36.2 宽32.6 厚9.1厘米


  • 广州有陈家祠,亦称陈氏书院,门高厅阔,木、砖、石雕,灰陶塑,铜铁铸,彩绘谓之七绝。雕梁画栋,尽其精巧。陈家祠写有“百年陈家祠,雕镂胜天工。绝好读书处,此心已慕倾”。




镂胜的演变

谈到镂胜的演变,我们就得从我国的剪纸艺术谈起。剪纸艺术是中国古代的传统民间艺术。它历史悠久,风格独特,深受国内外人士喜爱。


剪纸艺术,当以剪刀和纸张为前提,考古发现的最早剪刀是西汉时的。1953年在河南洛阳烧沟出土,共有四把,均为铁剪。纸比剪晚,蔡伦发明蔡侯纸是在公元105年,比蔡侯纸还早的西汉古纸已多次出现,然而,这些原始纸相当粗糙,是不适宜剪纸用的。迄今为止,从考古的确证看,剪纸艺术的出现,当不早于蔡侯纸的问世,也不会晚于高昌古墓中出土的“对马团花”,即当在公元105年到公元541年之间,粗略地说,剪纸起源于魏晋,距今有1500年至1700年,大致相去不会甚远。而相对于“镂胜”艺术的起源、发展和演变先于剪纸艺术至少要有两千多年(其中包含镂胜艺术与剪纸艺术并存期)。可以这么说“镂胜”艺术作为剪纸艺术的前身,给予了剪纸艺术无穷的养分,使剪纸艺术遍地开花,她流传面广,基础之深比任何一种艺术都更加突出。在各种民俗活动中,她无时不在,无处不有,附丽于生活,充实了生活,以她特有的方式默默地唤起人们对生命的追求,对生活的信念,对国富民强的企盼。夏、商、周、春秋战国、先秦两汉是镂胜艺术的广泛应用与演变成剪纸艺术前身的重要时期。而三国两晋、南北朝和隋唐这一阶段是镂胜艺术大发展与剪纸艺术兴起并存时期。隋唐五代之后,是剪纸艺术渐渐走进了民间,尤其是宋代造纸业的成熟,纸品名目繁多,为剪纸的普及提供了条件,镂胜艺术从而断代,演变成更多载体的镂空艺术形式作品存在并发展;元明清民国时期剪纸在民间极为流行,但已经失去了她的前身“镂胜艺术”特有的皇家艺术之感。抗日战争时期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改革开放一直到今天剪纸艺术正蓬勃发展,但每一种艺术都要溯源,剪纸艺术的前身——“镂胜艺术”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


  • 剪纸的定义

剪纸是一种镂空艺术和最为流行的民间艺术,在视觉上给人以透空的感觉和艺术审美享受。其主要载体便是纸张,也可用皮革、布等片状材料。


有人说,民间艺术是民族文化的活化石,是有其道理的。由于地域文化背景的差异,民间剪纸某些体裁样式作品相对稳定,使今天的民间剪纸中仍保留着我国古代文化的不同层次、不同地域的特点,让我们得以从中领略民族艺术初始期的神秘,上升期的雄浑和成熟期的神韵,从劳动者的创造中获取历史的启迪。


民间剪纸作为民俗的一种门类,在民间顽强地生长,延续到了今天的时代,显示了它生命力的旺盛不衰。正是这些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乡村巧手,他们的祖祖辈辈都在谱写着民族艺术史无声的乐章——民间剪纸。


  • 剪纸的形成与镂胜的关系



中国的民间剪纸手工艺有它自身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我国纸的发明在公元前的西汉时代(公元前六世纪),在此之前是不可能有剪纸艺术出现的,但当时人们运用薄片材料,通过镂空雕刻的技法制成工艺作品,却早在未出现纸时就已流行。



即以雕、镂、剔、刻、剪的技法在金银箔、皮革、绢帛,甚至在树叶上剪刻纹样。


《史记》中剪桐封弟记述了西周初期成王用梧桐叶剪成“圭”赐其弟,封姬虞到唐为侯。战国时期就有用皮革镂花(湖北江陵望山一号楚墓出土的文物之一);银箔镂空刻花(河南辉县固围村战国遗址出土文物之一),都与剪纸同出一辙,因此,若说西周时已经出现了剪纸的雏形也不为无据。他们的出现都为民间剪纸的形成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我国最早的剪纸作品发现是1976年考古专家在新疆吐鲁番盆地的高昌遗址附近的阿斯塔那古北朝墓群中,发现的两张团花剪纸,作品采用的是麻料纸,都是折叠型祭祀剪纸,这一发现为我国的剪纸形成提供了实物佐证。


  • 剪纸的发展


关于剪纸手工艺术的发展历史,即真正意义上的剪纸,应该从纸的出现开始。汉代纸的发明促使了剪纸的出现、发展与普及。纸张是一种很容易霉烂的材料,在我国东南部地区气候湿润,再加上当地每年五、六月份的梅雨季节,时间一长纸张制品受潮就霉烂了,而民间剪纸又是一种大众化的文化艺术品,材料又便宜,人们不会像珍宝一样保存起来,坏掉了自己还可以再剪。而在我国西北地区风大少雨,气候干燥,纸张也不宜霉烂,这也可能是新疆吐鲁番地区发现北朝剪纸的一个重要原因之一。


我国的剪纸艺术起源于汉至南北朝时期已相当精熟,然而真正繁盛却是在清朝中后期。由于发明初期的“珍贵”,剪纸艺术最早开始流传于宫廷及士大夫大宅邸,成为仕女们的“最爱”。传至唐宋之际,已盛行于民间的各种节庆场合;至元代相继流传到中东及欧洲;以至明清,其剪纸艺术作品已与人们日常生活节庆相结合了。


唐代剪纸已处于大发展时期,杜甫诗中有“暖水濯我足,剪纸招我魂”的句子,以剪纸招魂的风俗当时就已流传民间,现藏于大英博物馆的唐代剪纸均可看出当时剪纸手工艺术水平已极高,画面构图完整,表达天上人间的理想境界。唐代流行颉,其镂花木版纹样具有剪纸特色,如现藏日本正仓院的“对羊”,其羊的纹样就是典型的剪纸手工艺术表现手法。唐代民间还出现了利用剪纸形式制作的漏版印花版,人们用厚纸雕刻成花版,将染料漏印到布匹上,形成美丽的图案。


宋代造纸业成熟,纸品名目繁多,为剪纸的普及提供了条件,如成为民间礼品的“礼花”,贴于窗上的“窗花”,或用于灯彩、茶盏的装饰。宋代民间剪纸的运用范围逐渐扩大,江西吉州窑将剪纸作为陶瓷的花样,通过上釉、烧制使陶瓷更加精美;民间还采用剪纸的形式,用驴、牛、马、羊等动物的皮,雕刻成皮影戏的人物造型,蓝印花布工艺制作的镂花制版是用油纸板雕镂成纹,刮浆印花的花版纹样就是采用剪纸的技法,有阴阳刻之分,长线要割断,以点分虚实。


明清时期剪纸手工艺术走向成熟,并达到鼎盛时期。民间剪纸手工艺术的运用范围更为广泛,举凡民间彩灯上的花饰,扇面上的纹饰,以及刺绣的花样等等,无一不是利用剪纸作为装饰成后再加工的。而更多的是我国民间常常将剪纸作为装饰家居的饰物,美化居家环境,如门栈、窗花、柜花、喜花、棚顶花等都是用来装饰门窗、房间的剪纸。除南宋以后出现的纸扎花样工匠外,中国民间剪纸手工艺的最基本的队伍,还是那些农村妇女。女红是我国传统女性完美的一个重要标志,作为女红的必修技巧——剪纸,也就成了女孩子从小就要学习的手工艺。她们从前辈或姐妹那里要学习剪纸的花样,通过临剪、重剪、画剪、描绘自己熟悉而热爱的自然景物、鱼虫鸟兽、花草树木、亭桥风景,以至最后达到随心所欲的境界,信手剪出新的花样来。


在清代,因满族人有剪纸的习俗,致使剪纸进入宫廷。在故宫,历代皇帝举行婚礼作洞房的神宁宫,墙壁按满族习俗裱纸、四角贴着黑色的双喜字剪纸角花,顶棚中心贴着龙凤团花的黑色剪纸;在宫殿两旁的过道壁上也贴有角花。据说有人用纸剪成鹿、鹤、松的“六合春”图案,加以彩绘,贴于朝服上,连西太后都以为是绣出来的。


到了现代剪纸这一古老而又常青的民间艺术已经发展的如火如荼,运用到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在我国的各个地区,其表现形式也不尽相同,已形成了各自的流派。主要流派有:江苏、浙江的“江浙派”;陕西、山东的“北方派”;广东、福建的“南方派”。解放以后,党和政府对于民间剪纸同其他传统手工艺一样重视,各地都建立了“剪纸”协会等民间团体或组织,把民间流散的剪纸艺人组织起来,使这一传统手工艺术不断发展创新。改革开放以后,民间剪纸艺术更是如雨后春笋般的在祖国大地上茁壮成长。


剪纸是民间造型艺术的基础,也可以说是民间造型艺术的素描。“美在人间”、“美之源泉”是赞美民间艺术的词语,也是民间美术在中华民族艺术海洋中具有无限生命力的真谛所在。远古时代,人类就已经发现和运用了以影像做为形象标记的艺术手法,并继而创造了在各种材料上镂刻透空的艺术语言,这在诸多的原始社会彩陶岩画、商周青铜器、汉画像石艺术中都体现了远古艺匠运用这一手法的完善。今天的民间剪纸与之在造型方法和外部特征等都极其明显的一致,这已充分说明它们之间的传承和延续关系。


民间剪纸来源于生活,剪纸的创造者把他们对生活、对自然的认识、感悟以剪纸这种特殊的艺术形式表现出来,是他们内心情感的一种表达。如今,剪纸的天地更为广阔了,它早已走出了庄户人的小院,走入现代设计的广阔天地,在产品包装设计、商标广告、室内装潢、服装设计、书籍装帧、邮票设计、报刊题花、连环画、舞台美术、动画、影视等各个方面都有她的靓影。“民族的,也是世界的”。现今,我国的民间剪纸已迈出了国门,走向了世界,名扬四海,成为全人类的文化财富与艺术瑰宝。


随着历史的进程,许多民族的、传统的东西被渐渐淡化,湮没了。然而,真正文明的标志应是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并存,共同发展。愿中国民间剪纸手工艺术,犹如一株常青藤——古老而又常青。

离线胡强云

发帖
832
铜币
848
威望
73
贡献值
0
银元
0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7-01-16
青岛峄阳文化艺术馆
快速回复
限150 字节
如果您在写长篇帖子又不马上发表,建议存为草稿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