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2377阅读
  • 0回复

[网络转载]从谭嗣同到胡耀邦:浏阳人的诚朴刚烈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胡宁生
 

发帖
3986
铜币
4000
威望
3035
贡献值
0
银元
0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9-02-03
来源:文史砍柴  作者:朱晓华

    浏阳为我湘省名邑。于典籍中我识浏阳的人物、风土、掌故多矣,在现实中我结交的浏阳籍朋友亦多矣。然半世行旅,直到今年暮春,方得有缘去浏阳做匆匆一游。
    浏阳山水颇佳,浏阳物产丰富,烟花爆竹更是响彻寰宇。可我留意一个地方,最关注的是该地人物,如无杰出的历史人物为之壮色,总有“绿水青山枉自多”的遗憾。去浏阳,我首先想去的是两位先贤的故居——谭嗣同和胡耀邦。

浏阳河

    晚清以降,浏阳出的达官显宦、硕儒文豪不少,但我以为最能代表浏阳人气质的是谭、胡二公。谭嗣同生于1865年,胡耀邦生于1915年,他俩相差了整整五十年,在古代中国是祖孙的代际。他们一生行事所表现的诚朴刚烈之风,似乎是浏阳民气所钟。
    4月8日傍晚,丙申清明后四日,我和几位朋友赶到浏阳市中心的谭嗣同故居时,已是黄昏,暮色渐渐四合。进到故居,只得快速浏览一番。
    “谭嗣同故居”的匾额由前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所题。一个佛教界的领袖为一位烈士故居提匾,似乎令人惊讶。然而若了解谭嗣同的思想之来源,就会认识到佛家思想对其巨大的影响。
    1896年夏,谭嗣同在南京结识了著名的佛学家杨仁山居士,从杨仁山受学佛学一年。在此期间,他“闲户养心读书,冥探孔、佛之精奥,会通群哲之心法,衍绎南海之宗旨,成《仁学》一书”。他认为:“凡为仁学者,于佛书当通华严及心宗、相宗;于西书当通新约及算学格致、社会学之书;于中国当通易、春秋公羊传、论语、礼记、孟子、庄子、墨子、史记,及陶渊明、周茂叔、张横渠、王阳明、王船山、黄梨洲。”
    真正的学佛者,绝不是遁世避祸之人,而是如谭嗣同所言“度众生外无佛法”。谭嗣同在戊戌变法失败后,本可以如康有为、梁启超那样逃生,然而他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慷慨赴死。这正是以生命践行佛家舍身饲虎、“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的精神。
    故居内还有一块赵朴初题写的竖匾“大夫第”,才是这座院落官方称呼。宅子为谭嗣同之父谭继洵从周姓所购,加以修缮而成。谭继洵做到了湖北巡抚,照官场惯例,便是“光禄大夫”的虚衔,宅邸可称“大夫第”。这是杀害谭嗣同的清廷对谭继洵的体制内肯定,以“大夫第”作为谭烈士的故居,颇具历史吊诡之意。
    谭嗣同称得上典型的“浊世翩翩佳公子”。他的人生之路可以和另一位与他家渊源颇深的贵公子做一番比较:湖南巡抚陈宝箴之子陈散原(字三立)。陈散原长谭嗣同十二岁,两人志同道合,都是变法维新的倡导者和践行者,谭在中枢筹划,陈在长沙辅佐陈宝箴实行。他们两人也都是悲剧人物,谭嗣同惨死,陈散原被革职,两人连累了父亲。据说谭嗣同事先做了预案,仿照父亲笔迹伪造了数通斥责儿子狂悖,并要脱离父子关系的信笺放置在北京的寓所里,后由清兵搜查上报,使其父亲免于一死,但谭继洵终究被革职回乡。谭嗣同就义后,谭继洵又活了三年,在人生最后的三年里,他不知如何咀嚼丧子之痛。他私挽爱子谭嗣同的一副对联“谣风遍万国九洲,无非是骂;昭雪在千秋百世,不得而知”,或许能一窥老人对闯大祸的儿子的复杂心情。陈宝箴在变法失败后以“滥保匪人”而革职,庚子年即1900年去世,其死因两种说法:其一为因微疾而逝;其二为太后密旨令其自尽。

谭嗣同故居

    对谭氏、陈氏父子的遭遇,当时士林能理解的并不多,讥讽、斥骂的人倒不少。王闿运《湘绮楼日记》记载:“陈幼(右)铭革职时,或为联讥其子三立云:‘不自陨灭,祸延显考’云云,一若明以来四百年俗套讣为,专为此用,亦绝世奇文也。”明清两代大户人家男主人去世后,孝子散发的讣告上书“不孝子不自陨灭,祸延显考”,意思是自己不死,却连累父亲死去——无行文人的嘴脸,一至于斯。
    陈散原一直活到1937年9月,卢沟桥事变后他绝食三日而逝于北平,是年85岁。他看到了西太后重用义和拳向列强宣战引起庚子之乱,尔后狼狈逃到西安;他看到了武昌起义后各省纷纷独立清廷不得不逊位。当年想通过变法维新来为大清续命的散原老人心中是喜还是悲?反正他的同志、早已喋血菜市口的谭嗣同看不到这一切了。
    第二天清晨醒来,我看到楼下的浏阳河在烟雨空濛中缓缓流过市区,百无聊赖,顺手用笔在酒店的便笺上抄录了谭嗣同在甲午战败后所写的《有感》:
    世间无物抵春愁,合向苍冥一哭休。
    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
    早餐毕,然后冒雨乘车去浏阳南部中和镇胡耀邦的故居。
    山道崎岖,雨洗刷着道路两旁的树木,更显得山色翠绿逼人。“中和”应该是一个未经革命化改造的地名,如果猜得没错,语出《中庸》章句:“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我们在小镇的路口,看到一堵墙上镌刻着“客家小镇 中和”几个字。中和是一个客家人聚居的镇,胡耀邦祖上亦是从江西迁来的客家人。
    从中和镇所在地去耀邦的故居,尚有一段距离,也越来越路弯山陡。当年一个15岁的少年,靠一双脚走出大山,去闯世界、干大事,真是太不容易了。
    参观耀邦家的老宅前,我们先走进了占地不小、气势不凡的“胡耀邦故居陈列馆”。这个陈列馆2005年2月动工兴建,2006年11月投入使用。2015年胡耀邦百年诞辰纪念大会后,来其故居和陈列馆的游客日益增多。我们这次选择非双休日和节假日前来,又逢大雨,游客依然是络绎不绝。

胡耀邦故居

    老实说,余生也晚,对胡耀邦没有太多的印象。在其任中央委员会主席和总书记的那六年,我还是一个不谙世事的小孩,无法理解他当时所做的一切。我印象最深的是1983年11月,我在父亲工作的卫生院通过当时还很稀罕的黑白电视机,观看胡耀邦访日的报道。胡耀邦在日本国会(这当然是后来知道的,当时只认为是一个公共场所)演讲,演讲前深深地向国会议员们鞠了一个躬,当时旁边一位姓孙的叔叔说:“怎么能向日本人这样鞠躬呢?”
    多年后,我读到耀邦女儿满妹的著作《思念依然无尽——回忆父亲胡耀邦》,书中说:
    父亲在日本获得一片赞誉,没想到在国内却引起了一些议论。有人批评他在日本国会鞠躬鞠得太低了,有损中国的人格。对此,父亲在中央办公厅举行的访日报告会上说:“一到日本,遇到的各方面人士都很讲礼貌。上层官方人士也好,饭店经理、服务人员也好,都是毕恭毕敬,深深鞠躬,这对我很有一点启发。到国会讲演时,我不管三七二十一,先向四座挥手致意,鞠躬鞠得低低的,这么一来,气氛一下子就热烈起来……鞠个躬,不失我们的风度嘛!我们讲风度,讲大国风度,是讲政治风度,礼貌上周到点好,礼多人不怪嘛!”
    看来,无论朝中大佬还是山野小民,对耀邦向日本议员鞠躬,不少人颇有非议。而耀邦的鞠躬,却恰好是其性格的体现:直率、真诚、平易近人。
    真诚坦率的性格特点和光风霁月的行事风格,对一般人来说,是优点。但在政治文化早熟的中国,这种人性的优点往往被人理解为执政的缺陷。在中国,当大官必须要有威仪,要喜怒不形于色,言谈举止必须要比寻常人慢两拍才行,所谓“贵人言慢”。大人物的平易近人表现出的是一种居高临下的亲民,而非真正和老百姓打成一片。叔孙通为汉高祖制礼仪,是为了维护天子的威仪;皇帝在重大典礼上戴前后有珠玉坠链的冕旒,就是要皇帝不能乱动,时刻端着君临天下的架子。
    胡耀邦恰恰是最没有架子的高级领导人。中国的传统政治文化,似乎不因革命的浪潮冲击而消亡,它总是不断换马甲而顽固地存在着。
    在胡耀邦生平事迹陈列的最后部分,我看到一张巨幅彩色照片:耀邦背后是群山万壑,他面色凝重,似有无穷的心事。我猜想这是他卸任总书记后去南方散心时所摄。

胡耀邦

    如果说我与这位大人物还有一点关联,那是胡耀邦去世时,我正在紧张地复习,迎接改变我命运的高考,他的去世也让那一年考生上大学变得异常的艰难。
    胡耀邦故居在敏溪河畔,背靠青山,四周流水潺潺,坐北朝南,为典型的湖南农家院落,青瓦黄墙,砖木结构,成凹字形,一正两横,与韶山毛泽东故居格局相近。
    由于地势使然,故居院落的槽门没有开在正前方,而是左侧。槽门的楹联为“枝分西岭,业绍南塘”。唐代以前胡氏郡望主要有二:安定和新蔡,浏阳西岭胡氏源出安定胡氏。胡耀邦的先人世代居于江西高安县的浯塘(今龚枋乡浯塘村),约在明朝万历年晚期一个名叫胡允钦的农民,携家眷离开江西,来到湖南浏阳中和乡西岭定居。胡允钦因此被浏阳中和的胡氏族人尊为“西岭胡氏”的先祖。这应是“枝分西岭”之意。“业绍南塘”所言的“南塘”,是不是指高安县的浯塘,待考。
    进了槽门,有一个近百平米的晒谷坪,坪后是正屋,堂屋的楹联为“祥钟淮海,秀毓苏湖”。这副对联更佐证了胡耀邦出自安定胡氏。
    “祥钟淮海”典出胡姓安定堂始祖胡质、胡威父子的事迹,父子俩籍贯为淮海寿春县。胡质,三国时人,少知名。曹操召为顿丘令,官至荆州刺史,加振威将军,赐爵关内侯。史载其“每建军功赏赐,皆散于众,无入家者,家无余财,惟赐衣、书箧而已,以清畏人知著名。胡威,质子,官至徐州刺史,父子清慎,名誉著闻当世。入朝,武帝(曹操)问:‘卿孰与父清?’威曰:‘臣不如也。臣父清恐人知,臣清恐人不知。’帝称善,累迁前将军,以功封平春侯。”
    “秀毓苏湖”典出宋代胡瑗的事迹。胡瑗(993—1059),字翼之。宋代泰州海陵(今江苏省泰州)人,是宋代著名的教育家,被奉为宋代理学先驱。史载:“(胡瑗)以经术教授吴中,范仲淹荐之,以白衣对崇政殿,授校书郎,以保宁节度推官教授湖州,弟子数百人,礼部所得士,瑗弟子十居四五。”他曾在泰州创办了安定书院,晚年在苏州、湖州一带讲学,范仲淹称赞胡瑗乃“孔孟衣钵,苏湖领袖”,其所开创的授课法被称为“苏湖教法”,后世众多书院历代奉行。
    安定胡氏的堂屋类似的楹联还有:“苏湖世第,淮海家声。”“淮海家声远,苏湖世泽长。”寓意相同。

胡耀邦故居

    胡瑗创办的安定书院是今天江苏名校泰州中学的前身,另一位中共前总书记胡锦涛高中毕业于该校。2014年4月,已经卸任总书记的胡锦涛,来到了胡耀邦故居参观。
    胡耀邦虽然年少即投身革命,但他一生好学,戎马与政务之余,手不释卷,身居高位后,他十分尊重读书人。或许,从其故居的楹联,能窥见某种历史渊源。
    除诚朴刚烈之外,考诸浏阳民风,有“斯文在兹”的感觉。浏阳现存的文庙规模浩大,直至晚清仍然用古乐祭孔。道光十七年(1837),还未中进士的曾国藩来到浏阳,和浏阳举人贺以南一起来咨考文庙古乐的源流。
    除了文庙,浏阳还有诸多好山水,行程一日半,我未能一一探访,留待下次吧。
黄山怪石——其貌不扬——内涵无限!
快速回复
限150 字节
如果您在写长篇帖子又不马上发表,建议存为草稿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