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2734阅读
  • 0回复

胡裕墓碑寻访记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胡宁生
 

发帖
3986
铜币
4000
威望
3035
贡献值
0
银元
0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9-04-07
图文:黄山怪石
一、引言
    皖南地区是胡氏南迁的重要一站,历史悠久,分支众多,分布广泛。其中隋炀帝时期的兵部郎中胡乐陵二子胡裕、胡福后裔薪火相传,根深枝茂,且世代簪缨,在古“新安胡氏”中凸显,尤其是在中华所有姓氏中绝无仅有的唐代大诗人李白应邀胡珲之邀,为首部《胡氏家谱》作序,并留下脍炙人口的《赠黄山胡公求白鹇》,留下千古佳话,在中华胡氏传统文化中涂抹有浓墨重彩。
    自隋末工部尚书其弟胡裕自陕西咸阳首迁黄山,隋大业年间(公元617年左右)由于改朝换代、天下大乱时任姑孰(今当涂)太守,的胡福为避隋末战乱,随弟胡裕而迁到黄山地区迁居到古新安郡篁墩今黄山市屯溪篁墩
    由于战争,特别是古新安地区经历了“黄巢之乱”,胡氏与其他族人遭受巨大劫难。历史在成了这里断点,前期资料尽失。为追求完整,导致后人修谱产生不少错误。关于胡福、胡裕关系后人补录时关系混淆,同代人竟记载为隔代人,而把原本是“黄巢之乱”时期。辗转迁往湖南怀化的胡杲拼凑为胡福兄弟。
    近期在胡裕首迁黄山地,黄山区三口镇(乡)汪家桥村尚书里组发现胡裕墓碑。引起了黄山区“太平胡氏”微信群的胡氏宗亲的热议。大家对能佐证这段历史的文物的发现很是兴奋。意识到一定要尽快妥善保管。
    清明节将至,2019年阳春三月的最后一天(3月31日)。黄山区“太平胡氏”胡丰炘、胡宁生、胡福宏、胡春青、胡沛夫妇、胡升鸿和第一个发现胡裕墓碑的楚卫清法官一行,分乘3辆车,来到尚书里。热心宗族事业的八旬长者胡丰炘,不顾脚疾。坚持同行。
    尚书里自然村位于黄山北麓的轩辕峰夫子峰山脚下,溪流穿村而过,丛山怀抱,山清水秀,环境优雅、恬静。
    中华始祖轩辕皇帝在黄山得道升天的传说,给黄山轩辕峰披上神秘的面纱,而老祖宗胡裕选择在这里藏身确实是最佳选择。
二、胡裕墓碑
    胡春青、楚卫清熟门熟路,领我们径直来到胡裕墓碑发现地。
    这是依山而居的一户人家,正房左侧的厕所排水沟平铺二块石板。石质均不相同,外面的是花岗岩,里面的是黟青石。黟青石就是胡裕墓碑。
    旁边就有自来水,我们用桶盛水,冲去沙土。
    “隋尚书胡讳裕公之墓”清晰显现。
    意想不到,恰巧今天由于村领导家中有急事,村民都去帮忙,房主也不例外,所以家中无人,大家协商,下一步要周密部署,精心安排,多方沟通,力争尽早把墓碑妥善保管。
三、胡裕桥
    早就听说有尚书里还有“胡裕桥”,但只是听说,未曾见到文字和图片报道。我急于一睹真容。急忙拿上相机,寻找。
    询问路旁村民,他们热情的告诉我,顺溪流而下,“胡裕桥”就在前方不远处。
    横跨溪流并列有二座桥,下游的是钢筋水泥结构的新桥,猜想新桥牢固、安全、实用。古桥已经失去沟通交通的功能,弃之不用了,成了村民码放木材的地方。
    当地村民人口皆知,胡尚书故事,据说这座桥始建于胡裕隐居黄山,为方便通行而建,那么追溯历史应该存在有1400多年了,猜想现在看到的是经过后期维修的古桥了,好在当地政府和村民文物保护意识强,没有因为建造新桥而将古桥拆去,使得千年历史得到重现。
四、红茶坳
    胡裕来黄山缘由是隋炀帝把黄山白茶,列入贡茶,派工部尚书胡裕来黄山督办白茶事。由于只产在黄山北麓的轩辕峰一带,且产量很低,当地的茶农赖以维生。无偿进贡到朝廷,就断了活路,很是抵触。得知朝廷派胡裕来督办此事,急中生智,于是将一锅开水泼到白茶棵上,茶叶受到高温,发酵呈现红色。就做不成白茶了。白茶的产地也改名“红茶坳”。村民指向前方。那里就是“红茶坳”。
    引发了我的兴趣,立马去实地探个究竟,河沟边有三位村妇聊天,询问了具体方位,热情的村民告诉我,有硬化路直接通往“红茶坳”。
    “红茶坳”坐落在高处山脉分水岭的平地处。如今这里是多花黄精中海拔培训示范基地。
    现在的“红茶坳”没有见到茶棵。猜想种植的都是经济作物黄精。查阅到黄精多生于阴湿的山地灌木丛中及林缘草丛中,土壤通常为肥沃的沙质壤土。适宜于阴湿气候条件,具有喜阴、怕旱、耐寒的特性。明白了。正是这里特殊的地理环境,才是古独一无二的白茶产地。
五、胡裕古墓
    回到村里。恰巧遇到一位回村的璩姓村民,看到我们,好奇的打听我们来的目的,当听到我们是寻找老祖宗胡裕的,很是热情,自我介绍,他是生尚书里长在尚书里。对村里的事了解详尽。胡裕古墓他亲眼所见,他指向墓的位置,详细描述了古坟墓的原状。
    他告诉我们,上个世纪70年代太平湖库区移民中,村里安排有二户秧溪移民,其中一户程姓人家建房选址就在胡裕墓边,这户人家就地取材,平了墓地,利用石料、砖作为造房建材。利用平了墓地的地基,盖了主房侧的偏房。
    藏身树木的房子处,就是胡裕古墓的原址。
    这里听到另一个版本的说词,胡裕隐居黄山是不得已而为,“红茶坳”的地名与此相关。白茶被毁了,此行难以复命,胡裕深知暴君隋炀帝的手段残暴,回去绝没有好下场。于是他谎称暴毙,诈死。为掩人耳目,将衣冠埋葬,胡裕墓实质就是一座衣冠冢。他不敢示人,自此隐姓埋名,隐居在此。利用黄山地区交通闭塞,山高林密,得以血脉传承,家族兴旺。
    隋末战争中,隋炀帝自身难保,顾不上深追了。胡裕率家人自陕西咸阳南渡隐居到了黄山。“红茶坳”的地名佐证了这段历史。当地人世世相传,人口皆知。
    说是遗憾,没有了墓,但这户程姓人家无意中保护了墓碑,至今完好无损,也是幸事。
六、黄山龙裔公墓
    尚书里紧挨是“龙裔公墓”,“中国黄山龙裔公墓”坐落在黄山风景区北麓夫子峰下风景湖畔。这是为华侨、华裔、国内党政官员及爱国民主人士专设的公墓。著名美籍华裔作家《蒋经国传》作者江南先生就长眠在这里。如今成了集观光旅游、人文纪念、爱国主义为一体的教育基地。
    公墓正对是“轩辕古刹”。现在成了“中国黄山龙裔公墓”的一个景点。
    据管理人员介绍,原建筑遭毁,眼前的古刹是从黄山区郭村乡的一座古建筑整体搬迁重建的。
    寺庙里置放的有《大藏碑记》,这是从不远处的黄山“福固寺”里移到这里的。这就是《大藏碑记》古碑。
    尚书里合影(左起:胡沛夫妇、胡丰炘、胡春青、胡升鸿、胡福宏、楚卫清。)合影后,我们离开尚书里。
    尚书里合影(左起:胡沛夫妇、胡丰炘、胡春青、胡升鸿、胡福宏、胡宁生)。
七、太平胡氏第二次会议
    结束全部行程已至午时,返程途径原太平县城(现仙源镇),利用午餐时间,开了太平胡氏的第二次会议。胡宁生对今天的工作做了小结:
    1、今天是太平胡氏的第二次活动,目的是取回、妥善保管胡裕古墓碑,由于遇到特殊情况,没有如愿。可大家都亲眼见到了墓碑真容,了解到具体位置。
    2、实地考察了因隋末尚书居住地而得地名的“尚书里”。“尚书里”-“胡裕桥”-“红茶坳”-“胡裕墓”-“胡裕墓碑”-“胡裕墓”形成了这里是隋代尚书胡裕南迁首选地的完整的证据链。
    3、详细了解到胡裕古墓位置,对原规模,形状等情况有了初步印象。特别联系到了知情人。使得今后古墓恢复重建有了了依据;
    4、对胡裕首迁黄山缘由有了更合理的解释。
    商讨初定:
    1、“太平胡氏”微信群在胡福宏任群主情况下,增加胡春青、胡沛为管理员;
    2、初定胡春青为“太平胡氏宗亲联谊会筹备会”负责人,在原胡丰炘、胡宁生为顾问的基础上,聘请楚卫清为“太平胡氏宗亲联谊会筹备会”顾问。
    下一步工作安排:
    1、积极联系三口镇、汪家桥村和相关导争取得到他们支持,尽早取回墓碑。妥善保护。
    2、取回墓碑后;立即着手恢复胡裕墓,由于原址已建房。考虑移址,选址首选位置在“胡裕桥”旁。
    清明节,是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文化传统节日。它凝聚民族精神,传承中华文明的祭祀文化,抒发人们尊祖敬宗、继志述事的道德情怀。这次清明尚书里寻祖追踪之行,追忆先祖,是继承、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际行动,使传统文化得到升华。


黄山怪石——其貌不扬——内涵无限!
快速回复
限150 字节
如果您在写长篇帖子又不马上发表,建议存为草稿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