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2855阅读
  • 0回复

舜帝子孙的姓氏衍变及相关悬疑问题的考证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胡一宾
 

发帖
1117
铜币
1182
威望
984
贡献值
0
银元
0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9-04-18
     中国的姓氏,起源于商周以前,形成于秦汉之际。姓与氏的不同在于,“姓”起源于母系原始社会,以“明血源,别婚姻”;而“氏”,则起源于父系原始社会,以便在“姓”的基础之上,对父系各派“明分支,别贵贱”,是“姓”的分支。所以,上古时期,姬、姚、妫、姒、嬴、姞、妘等八大姓,都有“女”字旁;但到周代,仅“姬”姓,就衍生出198个氏。如今,全国姓氏被编入词典者,已达1466个,足见繁衍之盛。
    而舜帝,由于是上古“五帝”之一,史称“虞舜”,后世有人误以为舜帝本姓“虞”,竟然对舜帝之前的列祖,妄加“虞”姓,造成了世系承传记载的混乱,甚至出现“五帝之中,舜帝是唯一非黄帝脉传”之说;舜帝后世子孙的姓氏衍变,也有若干悬疑问题,不得不同时予以考证、澄清。
    一、舜帝自身的姓氏衍变
     1、舜帝乃黄帝裔孙,本姓姬
   《史记·五帝纪》“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句下,有《索引》加按语曰:皇甫谧云:“黄帝生于寿丘,长于姬水,因以为姓;居轩辕之丘,因以为名,又以为号。是本姓公孙,长居姬水,因改姓姬……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于西陵之女。是为嫘祖……生二子,其后皆有天下。其一曰玄嚣……其二曰昌意……。”
     《史记·五帝纪·虞舜》:“虞舜者,名曰重华。重华父曰瞽叟,瞽叟父曰桥牛,桥牛父曰句望,句望父曰敬康,敬康父曰穷蝉,穷蝉父曰帝颛顼,颛顼父曰昌意,以至舜,七世矣……自黄帝至舜、禹,皆同姓而异其国号,以彰明德。故黄帝为有熊,帝颛顼为高阳,帝喾为高辛,帝尧为陶唐,帝舜为有虞,帝禹为夏后,而别氏姓。”
    所以,舜帝确系黄帝脉传,本姓姬。
      2、“虞舜”只是“谥号”
   《史记·五帝纪》关于舜帝,其开篇“虞舜者,名曰重华”句之下,古代专家、学者对“虞舜”二字,注释得非常明白,如《集解》说:驷按:《谥法》曰:仁圣盛明曰舜。虞,国名,在河东大阳县;舜,谥也
     3、舜帝生于姚墟,故姓姚
   《史记·五帝纪》:“虞舜者,名曰重华”句下,《集解》曰:“皇甫谧云:舜字都君也。”
    周处《风土记》云:“舜,东夷之人,生姚丘。”
   《孝经·援神契》亦云:舜生于姚墟。
《括地志》云:姚墟在蒲州雷泽县东十三里。
《史记·索引》:皇甫谧云:“舜母名握登,生舜于姚墟,因姓姚氏也。
《史记·正义》曰:“瞽叟……妻曰握登,见大虹,意感而生舜于姚墟,故姓姚;目重瞳子,故曰重华,字都君。龙颜大口,黑色,身长六尺一寸。”
《史记·正义》引《括地志》又云:故虞城在陕州河北县东北五十里虞山之上。郦(道)元注《水经》云:幹桥东北有虞城,尧以女嫔于虞之地也。又:越州余姚县,顾野王云:舜后支庶所封之地。舜,姚姓,故云余姚县。
4、舜帝之父“瞽叟”为“号”,非真名
孔安国释“瞽叟”说:“无目曰瞽。舜父有目,不能分别好恶,故时人谓之瞽,配字曰叟。叟,无目之称也。”
上述注释,告诉我们:舜帝乃黄帝裔孙,本姓姬,因生于姚丘(或姚墟),而姓姚。“虞”本山名,是娥皇、女英“嫔”于舜之地;舜帝登天子之位后,建都于虞山之上,“国号”曰“虞”;因其“仁圣盛明”,崩后谥号“舜”。
二、关于“虞国”、有虞
1、“虞”本山名
《正义》引《括地志》云:“虞城,在陕州河北县东北五十里虞山之上。”
《括地志》是唐代地理著作。“陕州”,置于北魏太和十一年(487年),治所在陕县(今河南三门峡市西旧陕县),十八年(494年)废;东魏天平初复置,西魏大统三年(537年)废;北周明帝二年(558年)复置,隋大业三年(607年)废;唐武德元年(618年)复置,天宝元年(742年)改为陕郡,乾元元年(758年)复名陕州,此后直至1913年才废州改县。而“河北县”本为西汉所置,治所在今山西芮城县西,北周天和二年(567年)移至今平陆县西南平陆城;唐天宝三年(744年)改为平陆县。“陕州河北县”,显然是唐天宝元年(742年)之前的称谓,治所乃今平陆县西南之平陆城。
虞山,在古平陆县东北五十里,与裴驷之说相同。
古代,“虞”与“吴”字通假。《辞源·虞》:“虞山:即山西之吴山。”
吴山,《中国历史地名辞典》:“又名虞坂、盐坂,在今山西平陆县北。”
《后汉书·郡国志》:“河东郡……大阳,有吴山,上有虞城”。其下有杜预曰:“虞,国也。《帝王世纪》曰‘舜嫔于虞’,虞城是也。亦谓吴城。《史记》秦昭王伐魏取吴城,即此城也。”
另有说“虞阪”,又名“虞坂”,在今山西平陆县东。
总之,无论虞阪,还是虞山(吴山),都在今山西平陆县境内。
2、舜为平民时,居于蒲阪
《辞海》对“虞”的解释中,有“传说中远古部落名,即有虞氏。居于蒲阪(今山西永济西蒲州镇)。舜乃其领袖。”
今山西永济市(原永济县)的自我介绍也说:永济,“位于秦、晋、豫三省黄河金三角交汇处,南依中条山,西靠黄河滩,北边是台垣沟壑区。古称蒲坂,传为舜都……尧在位已70年,为寻找接班人,把长女娥皇、次女女英,嫁给舜舜纳尧二女于妫汭。
妫汭之水在蒲坂城南历山。
可见,妫汭,位于今山西永济“台垣沟壑区。古称蒲坂”的地方,妫水与汭水的交汇之处。是尧帝二女娥皇、女英初嫁舜帝时,生活、居住之地。
但是,当时,今永济境内,无论“蒲阪”还是“妫汭”,包括山名、地名中,都无“虞”字。“虞与妫汭为一地”之说,并不严谨,亦或前哲们从大处着眼,认为妫汭离“虞山”、“虞城”不远,可视为同一地域罢了。
3、舜帝即天子位之后,国号有虞
《史记·五帝纪》:“尧乃以二女妻舜,以观其内;使九男与处,以观其外。舜居妫汭,,内行弥谨,尧二女不敢以贵骄事舜亲戚,甚有妇道;尧九男皆益笃。舜耕历山,历山之人皆让畔;渔雷泽,雷泽上人皆让居;陶河滨,河滨器皆不苦窳。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正义》:‘《周礼·郊野法》云:九夫为井,四井为邑,四邑为丘,四丘为甸,四甸为县,四县为都也’)。尧乃赐舜絺衣与琴,为筑仓廪,予牛羊……尧乃试舜五典,百官皆治。”
以此观之,舜帝与尧帝二女结婚前后,虽然四处渔猎、耕种、制陶、交易,但家庭居住之地,始终是妫汭,直至尧帝让其治理百官。“尧辟位凡二十八年而崩”,三年丧毕,舜“之中国,践天子之位焉,是为帝舜。”“自黄帝至舜禹,皆同姓而异其国号,以彰明德……帝舜为有虞”。
但是,舜帝时代,为何国号“虞”,“虞”之都城究竟在何地,《史记·五帝纪·虞舜》及其他典籍中,却有多种注释。
4、虞城、虞都,在蒲阪东百里之遥的平陆县
①虞都在虞阪
舜帝的国号为有虞,都城在虞山上。
《帝王世纪》虽云:“尧旧都在蒲,舜都蒲坂。”传说而已。
前述今山西永济市(原永济县)的自我介绍中,曾言:永济,“古称蒲坂,传为舜都……尧在位已70年,为寻找接班人,把长女娥皇、次女女英,嫁给舜舜纳尧二女于妫汭。
妫汭,仅仅是尧帝二女娥皇、女英嫁给舜帝时,生活、居住之地,而不是被册封“嫔于虞”之处。
《后汉书·郡国志》“河东郡……大阳,有吴山,上有虞城”句下,有杜预曰:“虞,国也。《帝王世纪》曰‘舜嫔于虞’,虞城是也。”
但是,当时,无论“蒲阪”还是“妫汭”,包括山名、地名中,为何都无“虞”字?
②虞都在今平陆县东
《史记·五帝纪·虞舜》的注解中,裴驷说:“虞,国名,在河东大阳县”。 所谓“河东大阳县”,是东汉时的行政区划。
《中国历史地名辞典》:“虞城:在今山西平陆县东。东汉时地属河东郡大阳县。”


1、《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一集·商时期中心区域图》中,“虞”在今山西平陆之境

平陆在永济东面,两地相距百里。显然,《辞海》所释之“虞……传说中远古部落名,即有虞氏。居于蒲阪(今山西永济西蒲州镇)。舜乃其领袖”,指的是地域名称;而《中国历史地名辞典》所说的“虞城”,则是具体的“都城”名字,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部落聚居地域名与都城名,有外延宽泛与内涵狭小的区别——蒲阪仅仅是聚落的中心,而部落人员则分散到方圆百里之外;而部落首领成为众多部落联盟的领袖之后,“都城”则建在蒲阪东面百里之遥的虞山之上,称为“虞城”。显然,“虞”为“地域”、“部落”名称,是“广义”的;而“虞城”,则确指“都城”名,是“狭义”的,“域”名与“城”名,不能混淆、等同。
《尚书·尧典》区别得非常清楚:“釐降二女于妫汭,嫔于虞。”
郦道元《水经》注也说“幹桥东北有虞城,尧以女嫔于虞之地也”。
皇甫谧云:“,今河东大阳县(笔者按:故城在今山西平陆县东北十五里)西山上虞城是也。”
“釐降二女于妫汭”,是说尧帝下嫁二女时,舜为平民,居于妫汭;而“嫔于虞”,则是指二十年后,舜受命摄政,娥皇、女英被册封为“嫔妃”,“册封”地在“虞”,也即“西山上虞城”。虞城,位于今山西平陆县虞山(吴山)之上。
尧舜时代,“汤汤洪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尧帝“用鲧九载,功用不成”。“尧老,使舜摄行天子政,巡狩。舜得举用事二十年而尧使摄政,摄政八年而尧崩,三年丧毕……舜乃至于文祖,谋于四岳,辟四门,明通四方耳目……舜曰:嗟,然!禹,汝平水土,维是勉哉!”舜帝摄政之后,居住之地,很可能既因妫汭洪水泛滥,又因交通不便,而向东迁至虞山高处;登帝位之后,委派大禹治水,才平息洪患。而舜帝所“辟四门”之城,不在永济县的妫汭,而在平陆东北的虞山上,位处四面八方之中的“中国”!
《史记·五帝纪·帝尧》文末云:“舜曰:‘天也夫!’而后之中国,践天子位焉,是为帝舜。”这是我国典籍中,首次出现“中国”一词!其下有《集解》引刘熙曰:天子之位不可旷年。于是遂反格于文祖,而当帝位。帝王所都为中,故曰中国。”而文祖,也是尧帝命舜摄行天子之政时,举行仪式之地。司马迁在《史记·五帝纪·帝尧》中说:“舜受终于文祖。文祖者,尧大祖也。”舜帝登天子之位的仪式,还在文祖庙举行。舜帝“至于文祖,谋于四岳,辟四门”之地,便是都城;因有虞山,而名“虞城”;舜帝,也因都于“虞”,而称“虞舜”。
由此可见,直至舜帝登天子位、国号“虞”,此前的“虞”字,仅为兽名、官名(掌管山泽者)、山名、地域名、城名、部落联盟名,从无“虞姓”之说。
③“虞城”的位置,在《中国历史地图集》中得到印证


2、《中国历史地图集·商时期中心区域图》中,“虞”有两个,西“虞”在今山西平陆,东“虞”则在今河南商丘东(今虞城北)

受毛泽东之命,谭其骧院士率领复旦大学及中科院历史所、考古所、近代史所、民族研究所、中央民族大学、南京大学、云南大学等数十位学者,历时三十多年完成的《中国历史地图集》,让我们能直观地从地图上,看到自夏至商、周,“虞”城的迁徙、存灭。其中,自夏至商、周,“虞城”,都在今之山西平陆(参见图1、图2)。
三、舜子商均的封国及“虞氏”的起源
1、禹封舜子商均于虞
《史记·陈杞世家》:“舜已崩,传禹天下,而舜子商均为封国”。《正义》:“谯周云:以虞封舜子”。
“虞”作为商均的封国,都城在哪里?
《集解》皇甫谧曰:“娥皇无子,女英生商均。”《正义》谯周云:“以虞封舜子,今宋州虞城县。《括地志》云:‘虞国,舜后所封邑也。’或云封舜子商均于商,故号商均也。”
《史记·五帝纪·虞舜》“尧之子丹朱、舜之子商均皆有疆土,以奉先祀”句下,《索引》曰:“《汉书·律历志》云:商均封虞,在梁国,今虞城县也。”《正义》:“《括地志》云:宋州虞城县,舜后所封也。”


3、《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一集·夏时期全图》中,“帝丘”之下,今河南郑州分别是
有莘氏、有缗氏、有虞氏

《史记·吴太伯世家》“有过又欲杀少康,少康奔有虞”句下,《集解》贾逵曰:“有虞,帝舜之后。杜预曰:梁国虞县。”
《史记·陈杞世家》“舜已崩,传禹天下,而舜子商均为封国”句下,《索引》按:“商均所封虞,即今之梁国虞城是也。”
《中国历史地名辞典》:“虞国,商、周时方国,在今河南虞城县北。” 又云:“虞城县,隋开皇十六年(596年)置,治所在今河南虞城县北旧县城西南。”
上述注释,众口一词,商均封国“有虞氏”的都城,都在今河南虞城,并在《中国历史地图集》中,得到印证(参见图3.
1949年从广东到台湾的著名历史学家陈槃先生(1905~1999年),对夏、商、周列国历史,深有研究。其《春秋大事表列国爵姓及存灭表譔異》(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11月第一版)考证列国“有虞”说:“国:有虞。姓:姚。始封:夏、商时国。虞之始封君为商均,夏禹所命。都:今河南归德府虞城县。存灭:哀元年见。武王封其后于陈。”
对于“虞”国位置,陈槃进一步考证说:“皇甫谧云:虞,今河东大阳县西山上虞城是也……但舜既禅禹,禹封舜后为诸侯,虽取‘虞’为国名,未必封于河东虞地。而梁国有虞县,其地以虞为名,疑是夏时虞国。”又引雷氏《竹书义证》说:“《左传》谓少康‘为仍牧正,惎浇能戒之。浇使椒求之,逃奔有虞,为之庖正,以除其害。虞思于是妻之以二姚而邑诸纶。’贾(逵)注云:‘纶,虞邑’。 ……《汉书·续志》曰:‘梁国虞有纶城,少康邑。’”其结论是:列国有虞氏,都城在“虞城县之说是。少康所居之纶邑亦在虞城。二事相互关系,此尤可证。”
2、周初所封“虞国”,与商均之“虞国”不在一地
需要说明的是,周初另有一个新封的“虞”国,是周王室封古公亶父之子虞仲的后代,于今山西平陆北,为诸侯,国名“虞”。公元前655年晋国假道攻虢时,被晋袭击攻灭。
《辞源·》:“朝代名舜受尧禅为天子,是为有虞氏(民国前4166年),后禅位于禹,为夏后氏。”“国名:舜之先国于虞,其后子孙仍封此,即今山西平陆县之虞城(笔者按:大量证据表明,在今河南虞城县,而非山西之平陆县)。《诗》:‘虞芮质厥成’。后武王以封仲雍之后,是为西虞。春秋时,晋假道于虞以伐虢,是也。”
3、虞氏的起源
《通志·氏族略》:“禹封商均之子于虞城为诸侯,后以国为氏。”
《中华姓氏·虞》:“姓氏起源:以国名为姓。大禹建立夏王朝后,将舜帝的嫡长子商均封在虞地,并建立虞国。虞国被灭后,其子孙多以旧国名为姓,称虞氏。”
哀元年《左传.》:夏少康“逃奔有虞……虞思于是妻之以二姚,而邑诸纶。”杜(预)解:“思,有虞君也。虞思自以二女妻少康。姚,虞(氏的)姓。”
《辞源·虞》:“姓:系出妫姓。舜后封于虞,以国为氏。一云姬姓,太伯弟虞仲雍之后。战国时有虞卿,汉有虞诩。”作为地名,则是“禹封舜子商均于虞,即今河南虞城县,少康自有仍奔虞,虞思妻之以二姚,是也。”
由此可见,商均之子虞思之前,“虞”,仅为兽名、官名(掌管山泽者)、山名、地名、城名、部落联盟名、朝代名、方国名。自商均之子虞思开始,才以封国“虞”为氏,称姚姓虞氏。
4、关于舜帝的先祖“幕”
《史记·陈杞世家》:“楚围陈,十一月灭陈……太子之子名吴,出奔晋。晋平公问太史赵曰:‘陈遂亡乎?’对曰:‘陈,颛顼之族。陈氏得政于齐,乃卒亡。自幕至于瞽叟,无违命,舜重之以明德,至于遂,世世守之,及胡公,周赐之姓,使祀虞帝。’”
对这段话,《集解》服虔曰:“陈祖虞舜,舜出颛顼,故为颛顼之族。”郑重曰:“幕,舜之先也。”《索引》:“贾逵以幕为虞思,非也。《传》言‘自幕而至瞽叟’,知幕在瞽叟之前,非虞思,明矣。”
不言而喻,这段对话,已将颛顼至舜帝之间的首、尾人物衔接关系,说得明明白白:颛顼之子,是幕;瞽叟,是舜帝之父。自幕至于瞽叟,无违命,是说颛顼之后,从幕开始,到舜帝之父瞽叟,无一人违背天命。再到瞽叟之子舜,则重之以明德,经虞遂世世守之,直至胡公,周乃赐姓封土于陈,使祀虞帝,正所谓“盛德之后,必百世祀”。
至此,有关“幕”的身份,前人已经说得非常肯定、明白:在颛顼与舜帝之间,承前(颛顼)者是“幕”,启后(舜帝)者是瞽叟。颛顼之子是“幕”,也即《史记·五帝纪·虞舜》中所言“穷蝉父曰帝颛顼”的“穷蝉”,“幕”是名,“穷蝉”是谥或号;瞽叟之子是舜。《吕梁碑》刻舜的先祖是“幕”,没有错;而“幕”之父是颛顼,却没有交代。是因为大家都知道“幕”系颛顼之族,还是本来就没搞清楚,已无从查考;而后人竟在“幕”前,妄加一个“虞”字,让人误以为“幕”姓“虞”,以致引起纷争千年,不能不说是一大缺憾。
5、关于虞遂
谯周曰:“商均封为虞公,其子虞思事少康为相……下至遂公事成汤为司徒。汤灭夏,封为‘遂公’,号曰虞遂。”
《史记·陈杞世家》:“而舜子商均为封国。夏后之时,或失或续”句下,《索引》按:夏代犹封,虞思、虞遂是也。”
陈槃考证说:虞遂,人名。谯周曰:“以虞封舜子,按宋州虞城县,商均封为虞公,其子虞思事少康为相……下至遂公淮,事成汤为司徒。汤灭夏,封为遂公,号曰虞遂。”是谓“遂”为封国,始封爵号“公”。累称则曰“虞遂”。盖如“唐”累称则曰“陶唐”也。
遂,作为方国,历史上有两个。陈槃考证说:《左传》:“箕伯、直柄、虞遂、伯戏”,杜(预)解:“四人皆舜后。”又八年《传》:“自幕至于瞽叟,无违命;舜重之以明德,寘德于遂,遂世守之;及胡公不淫,故周赐之姓,使祀虞帝。”杜(预)解:“遂,舜后。盖殷之兴,存舜之后而封遂。言舜德乃至于遂也”。是谓虞遂,舜后,亦即遂之始封君也。杜氏以为殷初所封,《陈世家·索隐》引《世本·宋忠注》、《路史·后记十一·注》引《风俗通》、《左传·正义》,并同。而《通志》则以为遂为“周同姓国”,是姬姓矣。按上引《路史》亦著姬姓之遂,然又云有舜后之遂为齐所灭。是谓有二遂国,其舜后妫姓之遂为齐所灭者,则春秋时国也。而姬姓之遂,未详也。
虞遂,名淮,商初虽封于遂,为“遂公”,号曰“虞遂”,但不久又改封于陈。《史记·陈杞世家·索引》:“乃云殷封遂,代守之,亦舜德也。宋忠云:‘虞思之后,箕伯、直柄中衰,殷汤封遂于陈,以为舜后是也。’”
四、关于“妫姓”
1、妫汭,在今山西永济蒲州镇
《史记·陈杞世家》也说:“昔舜为庶人时,尧妻之二女,居于妫汭”。
西汉学者孔安国《尚书正义》说:“妫水在河东虞乡县历山西,西流蒲坂县南,入于河,舜居其旁。”
妫汭,在今山西省西南部永济市南60里,蒲州镇南,源出蒲坂城南历山,西流入黄河。新出版的《史记全本新注》也明确肯定:妫汭,乃山西永济妫水河湾
可见,妫汭,位于今山西永济“台垣沟壑区。古称蒲坂”的地方,妫水与汭水的交汇之处。是尧帝二女娥皇、女英嫁给舜帝时,生活、居住之地。
2、“妫姓”之源
   “妫”之为姓,源于舜帝与尧帝二女居于妫汭之时。
《书·尧典》:“釐降二女于妫汭。”
《史记·陈杞世家》载:“昔舜为庶人时,尧妻之二女,居于妫汭,其后因为姓氏。”《索引》引《左传》曰:“武王以元女太姬配虞胡公,而封之陈,以备三恪。”
妫水、汭水,如前所述,在今山西省西南部永济市南60里,蒲州镇南,源出历山,西流入黄河。妫汭,是妫水与妫汭水的交汇之处。也是尧帝二女娥皇、女英嫁给舜帝时,生活、居住之地。正所谓“舜纳尧二女于妫汭。当时,子女往往以出生地名为姓,所以“其后因为氏姓,姓妫氏。”
3、舜后元有妫姓
舜子之中,除了嫡长子商均姓姚,其他出生于妫汭的,有的姓妫,后裔直至春秋、战国时,仍有封国。
陈槃《春秋大事表列国爵姓及存灭表譔异》,引何孟春《余冬叙录》,予以考证说:“《左传·正义》引《世本》,舜姓姚氏,至胡公,周赐姓妫,以为赐姓自周始,此后世赐国姓之所由也。按《史记》,舜居妫汭,其后因姓妫氏。胡公之为妫,非周赐姓。”……然舜后元有妫姓之说,似亦非全无根据。襄十九年《左传》,穆公妾有圭妫,说者谓此圭国之女。盖圭国舜后妫姓,故曰圭妫(别详不见于《春秋大事表》之春秋方国圭“国”)。又依《国语·周语》中及韦《解》,卢国之女为荆夫人,因称荆妫,是谓卢亦舜后妫姓国矣。“彼圭与卢之为妫姓,岂亦赐姓耶?将舜本姚姓,以居妫水,故其苗裔支分派别,或为姚,或为妫,各自为姓,都无一定耶?然无论如何,由遂至于胡公一系,初则为姚,及胡公赐姓,爰始为妫。由左氏考之,则固甚明也
4、周武王为何赐胡公“妫姓”
《氏族博考》:“陈,妫姓也。”
《史记·陈杞世家》:“舜重之以明德,至于遂,世世守之,及胡公,周赐之姓,使祀虞帝。”其下有《集解》:杜预曰:“胡公满,遂之后也。周武王赐姓曰妫,封之陈。”
《左传》曰:“武王以元女太姬配虞胡公,而封之陈,以备三恪。”此处称“胡公”为“虞胡公”,是说胡公满本来是姚姓、虞氏。从商均之子虞思开始,历夏、商两代,直至满公之父虞阏父,都姓“虞氏”。为何周武王要赐满公“妫”姓?
商汤封虞遂于陈,世守舜德,唯独到虞阏父之兄伯戏,竟然不辨商纣王的暴虐本性,而阏父却能坚守舜德。“至于周武王克殷纣,乃复求舜后,得妫满,封之于陈。
“复求”二字,将周武王的动机表露得明明白白:一方面,舜帝后裔之中,姚姓、妫姓并存,虞阏父乃姚姓虞氏,武王将虞阏父之子封于陈,赐姓“妫”,不仅要与浑浑噩噩的伯戏相区别,表明不是对“姚姓虞氏”的“续封”,而是从舜帝后裔中,重新找出能真正继承舜帝美德的人,来为尧、舜世代奉祀,使之绵延不绝;另一方面,还要对外宣示,新的陈国之君,是舜帝与尧帝之女居于妫汭时的脉传后裔,将世世代代“重之以明德”,使尧、舜的美德,继续发扬光大。
而尧之二女初嫁舜时,“居于妫汭,其后因为姓氏”,如前所述,本身就说明,舜之子孙早就有姓“妫”者。周武王所赐之姓,是舜帝子孙本就有的“妫姓”,拿来赐给虞阏父之子满,令其将姚姓“虞”氏,直接改为“妫”姓,只是为了表明对“以备三恪”的既虔诚、又郑重的态度。——自此,舜帝之后虞阏父之下的满公支系,便不再是姚姓“虞”氏,而是姓“妫”。
“郑君之妃陈妫、圭妫,皆姓妫”,又可证明,郑国与陈国,也通婚;陈国已是妫姓之国。
五、关于“胡子国”
1、以“胡公”谥号为氏者,始于满公之子丹
李白《胡氏家谱序》云:“阏父生满。武王克商,以元女太姬配满,封国于陈,以奉舜祀。弥年寿考,谥曰胡公,其庶子丹,以谥为氏,遂姓胡氏。”
2、关于两个胡子国
按理,满公之子丹,既然以谥为氏,则“得姓者得土”。而胡公(约前1075~985年)之谥号,当为周昭王(前995~977年)所赐。满公是周成王之子康王的姑父,当然是康王之子昭王的姑老爷。丹,也自然是周昭王的婊叔。丹公以谥为氏之后,是否周昭王提议或同意,从陈国“公爵”之国的封地中,划出一块,封为“子爵”之国——“胡子国”,以作陈国的附庸?


4、《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一集·西周时期中心区域图》中,“陈”国西南(今漯河市)与东南(今阜阳市),分别有“胡”国

虽然胡子国的史料散失殆尽,已无法考证,但位于今安徽阜阳的古胡子国,处于陈国境内的颖水下游。从地理位置看(参见图4),陈国与胡子国之间,并无其他封国。而在《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一集·西周时期中心区域图》中,无论西周时期,还是春秋时期,两个“胡”国,却赫然同时存在(参见图5),且都紧邻陈国。
按照分封制的原则,周初,不可能同时分封名字相同的两个“胡子国”。


5、《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一集·春秋·楚吴越》中,两个“胡国”,仍同时存在

两个“胡子国”长期同时存在,合理的解释只有一种:本来已有一个“胡子国”,是周初始封的“方国”;而胡丹以谥为氏后,得姓者得土,经周昭王提议或同意,在陈国的疆域之内划出一块地,设立子爵之国“胡”,作为陈的附庸国,以区别于之前所封之胡子国。
《中国历史地名辞典》也说:“胡国:①西周时国,姬姓,在今河南郾城县西南。春秋初灭于郑。②西周、春秋时国,归姓,即今安徽阜阳县。《左传·定公十五年》:‘楚灭胡。’战国时为楚邑。”
郾城县,隋开皇初置,治所即今河南郾城县。1960年废入漯河市,1961年复置。《中国历史地图集》中,陈国都城西南之“胡”国,也标明位于今漯河市。
对于两个胡子国,究竟始封于何时,历代史学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清代顾栋高曾著《春秋大事表》,史称“理论详明,议论精严,多发前人所未发”。陈槃先生研读之后,认为顾著“取材稍拘隘,故穷数十年之功,择撢故记,兼综新知,遂成《春秋大事表列国爵姓及存灭表譔异》。这是对春秋列国研究的最新成果。其中,虽然有两个胡子国,却并作“壹叁肆:胡”一个条目予以考证:“国:胡。爵:子。始封:缺”。足见,直至二十世纪中叶,两个胡子国各自“始封”于何时,仍是无头公案。但有几条信息值得注意。
一是“胡子国”,有“歸姓”、“妫姓”、“姬姓”、“董姓”多种说法,
①“歸姓”说
《譔异》引《左传·襄三十一年》“立胡女敬歸之子子野”、“立敬歸之娣齐歸之子公子稠”等记载,考证说:“春秋时妇女之称以姓。则胡国有为歸姓者,无疑也。”
②“姬姓说”
《譔异》引《左传·哀八年》“或譖胡姬于齐侯曰:安孺子之党也。六月,齐侯杀胡姬”,考证说:“景公妾曰胡姬,如鲁妃胡歸之称例,则此妾者,姬姓胡之女,故曰胡姬也。”
以陈国都城西南之胡子国为姬姓国的根据,是郑伐胡,武公曾言“胡,兄弟之国也”。郑国,姬姓。但是,众多释家又称:“虽非同姓,婚嫁相谓曰兄弟之国也。”贾疏曰:“兄弟之名,施于外亲为正。武公以其女妻胡君,婚婣之故,所以郑与胡为兄弟之国也。”《譔异》质疑道:“郑武(笔者按:前770~744年在位)所灭之胡,岂果与郑同姓耶?然若此一姬姓之胡,已于春秋前灭于郑矣,何以定十五年(笔者按:即前495年,已是春秋末年也)为楚所灭之胡,亦为姬姓?岂已灭而又复兴耶?是可疑也。”
雷学淇也曾因“胡至春秋时尚存”(参见图5),而对“《韩非子》‘郑武公取胡’”之说,质疑道:“乃战国游词,矜尚诈伪者为之,非事实也。”
③“妫姓说”
《譔异》说:“《路史·国名纪·丁·有虞氏后篇》,以妫姓之胡为舜后。”
④“董姓说
《譔异》说:“又有董姓之胡出于参胡之说,今亦未详。”
二是位今阜阳之胡子国,有“姬姓”、“歸姓”、“妫姓”三说
陈槃《譔异》又有《姓觿·虞胡》条引《郡国志》说:“胡国姬姓,灭于楚”,《路史·国名纪·戊》“胡,子爵,楚灭之。姬国也。今颖治汝阴西二里有胡故城,故有胡阴、胡阳。”
而“汝阴”,即今安徽阜阳(参见图6)。此一“胡子国”,向来被称为“歸姓”胡子国,上述两说又为“姬姓”,难道今阜阳之古胡子国,既姓歸,又姓姬?


6、《中国历史地图集·战国·诸侯称雄形势图(公元前350年)》中,陈国西南之“胡”国,已不见踪迹;东南之“胡”国,依然在鸿沟下游、颖水(上图中间,自西北向东南流的绿色即为颖水)之旁(今阜阳市)。

三是“妫”与“歸”通假说
《譔异》说:“《路史·国名纪·丁·有虞氏后篇》,以妫姓之胡为舜后,意当歸、妫可通耳。”
《譔异》进一步说:“《春秋分纪·八》,《传说汇纂·卷首下·爵姓篇》,陈鹏《春秋国都爵姓考》,皆以‘妫’与‘歸’,为通假字,‘歸’,即是‘妫姓’”。
而“妫姓”,源出舜帝,武王拿来赐予虞阏父之子,并封于陈之姓。说明今阜阳所在的古胡子国,正是以胡公之谥号“胡”为姓氏者。
再从“吴伐陈,取胡、沈而去”看,直至战国时,胡子国,仍是陈的附庸国。说明位于今阜阳的古胡子国,是从陈国疆土中分出的;首君,当为胡丹,妫姓。既然“歸”与“妫”通假,又都是封国,后代为与陈国有所区别,将“妫”姓,改用通假字“歸”,不是不可能。
综上所述,“歸姓”胡子国,虽从陈国分出,但仍是陈国的附庸国,子爵;始封君应为胡丹;“歸”、“妫”通假,区别而已。
陈国西南之胡子国,河南郾城之胡子国,《路史》等又谓此国为“姬姓”,则与河南郾城县之“胡子国”混同,存疑而已。
3、今安徽阜阳之胡子国,不是“姬姓”国
陈槃《譔异》中关于“又有《姓觿·虞胡》条引《郡国志》说:‘胡国姬姓,灭于楚’。《路史·国名纪·戊》‘胡,子爵,楚灭之。姬国也。今颖治汝阴西二里有胡故城,故有胡阴、胡阳’”。
阜阳所在之胡国,又成了姬姓国?笔者查找《郡国志》。而《后汉书·郡国志·汝南郡》下明言:“汝阴,本胡国。”其下又有“杜预曰:‘县西北有胡城。’”
汝阴,秦置县,治所即今安徽阜阳;西汉改为女阴县,东汉复为汝阴县。此条之中,根本没有所谓“胡,子爵,楚灭之。姬国也”等文字。
而《前汉书·地理志·汝南郡》“汝阴”之下,有注曰:“故胡国。”而在“上蔡”之下,却又注释道:“故蔡国。周武王弟叔度所封。度放,成王封其子胡。十八世徙新蔡。”“新蔡,蔡平侯自蔡徙此,后二世徙下蔡。”
《元和姓纂》:“蔡叔度生蔡仲胡,受封于蔡”。陈槃按语云:“胡,字仲。”
《中国历史地名辞典》所谓“胡国:①西周时国,姬姓,在今河南郾城县西南。春秋初灭于郑”,其中的“今河南郾城县”,1960年曾废入漯河市,1961年复置。与《中国历史地图集》所标示的在今漯河市之境,完全吻合。
可见,今安徽阜阳所在之胡子国,不是姬姓国。前人搞混了。
六、舜帝后裔迁徙范围广泛
《路史·后纪十一》说:“舜庶子七人皆厘降于齐人。圭、胡、负、遂、庐、蒲、卫、甄、潘、饶、番、傅、邹、息、有、何、母、辕、馀姚、上虞、濮阳、馀虞、西虞、无锡、巴陵、衡山、长沙,皆其裔也。”
据《山海经》记载,幽司也是舜之后。《东夷源流史》说:“幽司北迁幽都,今北京古则叫幽州,即此。今怀来为妫州,有妫水、舜祠、舜陵……都与姚舜之裔北迁有关。”从贞观改潘地作妫州,可见妫州之妫泉、妫水、妫川,确系潘氏等裔居此,后一步一步演变而来。
    舜帝后裔,历经四千多年,散布华夏各地,主要有姚、妫、虞、陈、胡、田、袁、陆、圭、遂、商、舜、娇、负、蒲、潘、饶、傅、邹、有、河、母、辕、直、舀、吴、咸、司徒、戏、王、孙等姓氏。
    不仅如此,当今之世,舜帝后裔多达二百一十五个姓氏,几乎遍及五洲四海二百多个国家和地区,除了世界至孝笃亲联谊总会,辖有姚、虞、陈、胡、田、袁、孙、陆、车、王十大姓氏,其他舜帝后裔的“宗亲会”、“恳亲会”、“联谊会”等,亦数不胜数。岂止“盛德之后,必百世祀”?《易》言“与时偕行”,舜帝的崇高品德和优良传统,正在世界范围内,不断发扬光大,成为人类社会文明进程中,一座永不熄灭的灯塔!
胡恒俊
本文草成于20146月,修改于20148



欢迎关注:胡氏资讯(zhhusw)微信公众平台
快速回复
限150 字节
如果您提交过一次失败了,可以用”恢复数据”来恢复帖子内容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