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2243阅读
  • 0回复

胡则与范仲淹——纪念毛主席赞评胡公“为官一任、造福一方”60周年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胡宁生
 

发帖
3986
铜币
4000
威望
3035
贡献值
0
银元
0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9-06-27
来源:浙江新闻客户端  作者:胡亦

    胡则,字子正(963-1039年),浙江永康胡库人,官至北宋权三司使(代理计相),以知杭州府加兵部侍郎致仕。他为官四十七年,逮事三朝、十握州符、六持使节、选曹计省、历践要途、一心爱民、敢于担当,先后受到了历代皇帝的十次封赏,“天下有胡公庙三千”,被尊称为“胡公”“胡公大帝”。
    毛泽东同志赞评胡公“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是“北宋时期为人民办了很多好事的一名清官”。习近平同志视察永康,号召“把‘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作为座右铭”。
    在胡则的仕途中乃至身后,有一位志同道合、莫逆之交的好友,这位好友就是范仲淹。
    范仲淹,字希文(989-1052年),江苏吴县人,北宋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和军事家。他比胡则小26岁,两人均出身清贫,立志高远,勤廉为民,功高德伟。他们之间的交往和情谊有不少的故事和传说,现作部分采撷,以抛砖引玉。
《岳阳楼记》隐崇敬
    庆历四年(1044年)春,胡则去世已五年。滕子京请范仲淹写《岳阳楼记》,他写着写着,脑海中便浮现出胡则一生的功绩和他为官、为人的崇高品质,于是感慨地在文章的结尾写道: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这段千古名文,内含深意。请看文中:“然何时而乐耶”这句,写成了“然则何时而乐耶”,多了个“则”字;“微斯人,吾谁与归?”意思是除了这个人,还有谁与我有共同的理想呢?从范仲淹与胡则的交往来看,这段话既是作者的自我写照,也是对良师益友胡则的崇敬与缅怀。为什么呢?请看:
一见如故忘年情

    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52岁的胡则任江淮制置发运使。胡则的长子胡楷在应天府(河南商丘)读书。一日,见父亲回家,胡楷施礼道:“我有一同学范兄(即范仲淹,时年26岁),想向父亲讨教治国之道,不知父亲明晚可否有时间?”
    胡则笑道:“还没中举,就想着怎么治国,志气可嘉,但觉得有些好高骛远。”
    胡楷道:“父亲有所不知,此同学乃有名的‘咸菜才子’,各学科成绩在学馆排名第一的,其诗词更是广为传诵。”
    胡则道:“你也知为父不擅长诗词,偶一作诗,也只是应景而已,他到来,也学不到什么。为父只是好奇,这‘咸菜才子’怎么说。”
    胡楷道:“因范兄家穷,每餐不是咸菜就粥,就是馒头就咸菜,还是半饱。”
    胡则道:“人穷志不短,值得亲近。明日你就带他来吧。”
    第二日傍晚,胡楷带回一个衣着陈旧但还算整洁的同学。“晚生范仲淹拜见胡大人!胡大人先天下之忧而忧,清正廉明,一心为民,晚生特慕名前来请教。”
    胡则回礼道:“些许虚名,学子何必介意。老夫昨日听楷儿说你要来,今天拜读你的文作,果然是个性情中的才子。”
    范仲淹道:“大人过奖了!诗词乃小术尔,大人心系百姓,才是天下学子的典范。”
    席间聊起了“咸菜才子”的话题,胡则道:“老夫少年时家里也很穷,也种过田、做过走乡串户的手艺人。穷人有一说法,叫‘省三有四’,也就是三餐不要吃得太饱,就有了第四餐。这也是穷人苦捱度日的法宝。”
    范仲淹起身拜谢道:“大人是在教导我,不忘本就能做好官是吗?”
    胡则笑道:“范学子悟性甚高。人不忘本,方能体恤万民疾苦。所谓‘官德’,就是要传承和弘扬君子文化。为官者,首先应该是君子,儒家的思想体系,总体就是‘君子之道’。”
    范仲淹再次拜谢道:“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原来大人勤政为民,用的是君子之道。笑看满朝文武,有几人能参透其中道理。”
    胡则笑道:“儒道释的源头本是一个‘善’字。为君者当与天下为善,为臣者当与万民为善;为善是根本,此为官之则,亦是为人之则也。”
    范仲淹行子侄礼道:“如此教导,真乃父辈心肠。我与楷兄如兄弟,我便是你侄子了。”
    第二年,范仲淹进士及第,胡楷也登服勤词学科。
    佛说,人相聚皆是缘。范仲淹与胡则此次相识一见如故,成了忘年之交,17年后还同衙为官呢!
双星结善陈州兴

    天圣九年(1031年),69岁的胡则因改革盐政从权三司使(代理计相)被贬为陈州知州。
    不一日,胡则一行已到陈州城外不远处,他们正在凉亭上歇脚,有衙役来问:“尊驾是否新任陈州知州胡大人?”
    胡则随从回道:“是胡大人驾到,不知有何指教?”
    衙役道:“范通判叫小的前来打探,他率众官员已在陈州城外恭候您了。”
    胡则道:“你去回复通判大人,说本知州马上就到,不用隆重迎接。”
    胡则众人来到陈州城外,通判范仲淹从迎接队伍中快步走出,还差五六步时,范仲淹突然行了大礼,胡则忙上前扶起,道:“同衙为官,不可如此!”
    范仲淹道:“早年多蒙照拂,今日相逢,乃天遂我愿也。”
    胡则作揖道:“范大人真不可如此,人们说你是文魁星,你这大礼参拜,我怕受不起呢!”
    范仲淹道:“是什么星我不知道,但我知道胡大人乃天下百姓的福星,天下百姓都拜您呢,怎就受不起我一拜?”
    席宴上,范仲淹道:“胡大人是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所以升也好,贬也罢,对老大人的心情都没大的影响,真乃高人啊。大人真的要在陈州实施商贸流通和助学济贫吗?”
    胡则道:“富民强国是我毕生追求。若把商贸兴起来,税收就多起来。因朝廷对一州一县的赋税是有定数的,多出来的税银,一者可以减轻农民负担,二者可以济贫助学。朝廷推行,阻力太大;州县实施,或许能成功。”
    范仲淹道:“在下正有此意,老大人可放心干,我与众同僚定尽力协办。”
    半年后,陈州茶馆,顾客盈门。
    有喝茶者说:“这年头种田的百姓也得实惠了,听说今年的田税减半,另一半官府从商税中扣除,乡下人都在焚香谢神明呢!”
范公运笔千古铭

    自陈州共事后,胡则与范仲淹一直保持着密切的交往。
    明道二年(1033年),71岁的胡则任刑部侍郎、再任杭州知州,曾有诗寄范仲淹(已佚),范仲淹依韵奉和:
    都督再临横海镇,集仙遥辍内朝班。
    清风又振东南美,好梦多亲咫尺颜。
    坐啸楼台凌皓月,行春鼓吹入青山。
    太平天子尊耆旧,八十王祥未赐闲。
    诗里以王祥来隐喻胡则,赞扬年已古稀的胡则仍是朝廷“倚以隆政道者”,对胡则敬褒有加。
    同一年,胡则请范仲淹为自己代写了两份重要的奏表:《奏乞余杭州学名额表》《代胡侍郎乞朝见表》。
    景佑元年(1034年),圣旨下,特进胡则为兵部侍郎准予致仕。同时,调其子胡楷回杭州(任通判)以就养,调范仲淹为睦州知州。胡则有诗寄范仲淹(已佚),范仲淹再度依韵酬答:
    千年风采逢明主,一片襟灵慕昔贤。
    待看朝廷兴礼乐,天衢何敢斗先鞭。
    据说,喜读范仲淹诗词的毛泽东同志一九五九年八月,在专列进入金华与永康县委书记论及胡则前,念诵了这首诗。
    宝元元年(1038年),范仲淹来杭州拜访故友,即席吟诗一首《西湖筵上赠胡侍郎》奉送胡则。
    以上诸诗,皆以朝廷、天下为重心,同时范仲淹对胡则的敬意亦溢于言表。
    宝元二年(1039年),胡则在杭州逝世,终年七十七岁。范仲淹含着悲痛撰写祭文,内具:
    “惟公出处三朝,始终一德,或雍容于近侍,或偃息于外邦。动惟至诚,言有名理,卓茂以礼乐率下,黄宪以度量过人。靡尚威刑,积有阴德。”
    不久,范仲淹又亲自为胡则作了二千余字的《兵部侍郎致仕胡公墓志铭》,其中写道:
    “性至孝、富宇量、笃风义,轻财尚施,不为私积。”
    “铭曰:进以功,退以寿,义可书,石不朽,百年之为兮千载后。”
    范仲淹撰写的祭文和墓志铭,是胡、范两人交往中最具情感的表述。
    斗转星移,仁德恒远;两公美名,万古流芳!
黄山怪石——其貌不扬——内涵无限!
快速回复
限150 字节
批量上传需要先选择文件,再选择上传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