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2405阅读
  • 0回复

祖籍记忆“涌溪火青”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胡宁生
 

发帖
3986
铜币
4000
威望
3035
贡献值
0
银元
0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9-07-24
— 本帖被 胡宁生 从 回忆录 移动到本区(2019-07-24) —
作者:黄山怪石
     2019年4月10日为帮助宗亲寻根,去了泾县榔桥“龙坦胡氏”持谱人胡升家查谱寻根。胡姓宗亲祖籍溪头都,属“龙坦胡氏”。寻很顺利。宗亲家族离开祖籍地已经多世,但对祖籍的的茗茶“涌溪火青”喜好尤佳。口口相传。能品尝到真正的“涌溪火青”是家族几代人百年来的奢望。

    “涌溪火青”属于“珠茶”,涌溪火青起源于明朝,盛名于清代曾被列入贡品。产地在泾县榔桥镇涌溪村的枫坑、盘坑、石井坑湾头山一带。历史上曾属中国十大名茶之一,因解放前夕一度生产停滞,曾退出了“十大名茶”行列。
    新中国成立的1955年,开始恢复生产,当年将5公斤极品寄往北京,请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同志品尝,国务院办公厅为此致函:“此茶很好,希再接再厉……”
    此后,“涌溪火青”重焕生机,名声大振。重新归位茗茶行列。
    作为国礼,在时任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时,周恩来总理送给他2.5公斤“涌溪火青”。尼克松喝后,询问周总理这是什么茶?周总理诙谐回答:“落水沉”。此后“涌溪火青”就有了“落水沉”别称。
    1979年仲夏,邓小平同志来泾县,品尝“涌溪火青”后称:“涌溪火青有黄山毛峰、西湖龙井之好,以后就喝此茶”。20世纪80年代曾被称为“全国十大名茶”之一。但一波三折,自1984年茶园分包到户后,品质下降,到了90年代初期,随着名优茶生产在全国各地轰轰烈烈兴起,在省内外茶业专家和涌溪茶农共同努力下,不断创新,实现了涌溪火青制作工艺的全程机械化,产品质量和竞争力得到了大幅度提高,产销规模稳中有升。1998年,新工艺火青茶被农业部茶叶质量检验中心鉴定为“达到名茶品质水平”。
    如今,涌溪火青已形成“特贡”、“贡茶”、“云雾爪”等十几种系列产品,远销国际市场。

    溪头都与涌溪村毗邻,“龙坦胡氏”人权把“涌溪火青”当成家乡茗茶。是招待贵宾、馈赠亲友的首选。历史上“龙坦胡氏”人与“涌溪火青”有很深的情结。
    尽管我祖籍在泾县,但一直生活工作在黄山区(原太平县)。太平是著名的茶乡,是全国十大名茶“太平猴魁”的原产地、“黄山毛峰”的主产地。作为一直生活工作在异乡的人的我,对“涌溪火青”了解甚少,而是习惯了喝太平茶。
    应“龙坦胡氏”族人胡升邀请,跟随他去了他家临近的“涌溪火青”产地涌溪村。与胡升同在福建漳州当兵的战友朱赵海是涌溪人。退役后返乡,利用得天独厚的资源、自主创业开办了“涌溪火青”茶厂。
    这里属于林茶并举的纯山区,山高林密。车行山间乡村道路,沿山坳蜿蜒而上。不一会来到涌溪三队。

    涌溪茶区成土母岩为黄绿色、暗绿色砂岩、页岩和花岗闪长岩。土壤主要为山地黄壤,土层深厚,疏松,结构良好,富含腐殖质,土壤肥沃。这里小气候很特殊。四季温度调匀,茶树生长平稳。春天来的早,三月气温回升快。
    当月上中旬,茶芽就开始萌动,清明左右就要开园采制新茶,开园早,茶叶嫩度好,自清明到谷雨均为采摘期。采摘时间长,轮次多,是提高茶叶产量的有利因素。
    胡升径直带我来到茶厂。朱赵海与夫人沈玮是当兵期间相识相爱的。如今夫妇俩共同经营这家茶厂。恰好我2018年8月曾去过漳州东山岛,距沈玮娘家不远。这样就找到了共同的话题。
    夫妻很客气,为我们每人泡上一杯“涌溪火青”新茶。我亟不可待品尝“涌溪火青”。由于“涌溪火青”干茶团紧卷结,冲泡出汁要有个过程,刚泡即入口倒感觉如同白开水。没有黄山茶入口即茶香四溢的感觉。
    茶乡群山环抱,大地回春,山青水秀,山花点缀其间。
    映山红艳红,热情似火。
    返回茶厂,再饮茶感觉就不一般了。汤色杏黄明亮,入口有些微苦、但即时回甘、转甜,清香馥郁,味浓甘爽。真真切切显露茗茶本色。让人久久不舍。查阅资料得知冲泡第2、3次最好,可以冲泡4、5次。可我们只喝到2次冲泡,急于返回了,后悔不已。
    “涌溪火青”对新茶摘要求是:“八分至一寸长的一芽二叶,个头要均匀,芽叶要肥壮而挺直,芽尖和叶尖要拢齐,有锋尖,第一叶微开展仍抱住芽,第二叶柔嫩,叶片稍向背面翻卷”。
    采回的鲜叶,要严格拣剔,做到“十二不要”,鱼叶、病虫叶、阔叶、芽叶不并齐及节间长的叶、“半边翘”的叶、对夹叶、老叶、团叶、破碎叶、单片叶、受冻叶、芽头萎缩及超过长度的叶,一概不要。
    传统手工方法制作火青茶,全程需20小时左右。
    现在采用的机制制作;制作工艺也很复杂,我仔细看到机制火青茶全过程。走马观花的了解从鲜叶到成品也有8道流程。耗时需16小时左右。
    1、理条:选用50型系青理条机,每次投鲜叶1kg,筒温先高后低,开始为130℃,最后降至100℃,时间4~5分钟。
    2、揉捻:使用木质20型揉捻机,每桶投系青叶0.85kg,采用无压揉。
    3、烘焙:使用平展单层并列术烘箱,箱体左右各放一块活动竹帘,每帘铺放一桶揉捻叶,采用高温(左帘120℃、右帘90℃)、薄摊(不超过2cm)、快翻(左帘烘4分钟后倒入右帘再烘4-5分钟)方式烘焙,烘至三四成干时下烘,揉捻叶先行烘焙,既可缩短后面的做形时间,也避免了湿茶受闷,有利于提高茶叶的品质。
    4、滚坯:使用50型杀青理条机,每次投3帘烘坯叶,开始筒温110℃,以后逐渐降至70℃,滚坯时间25~30分钟,至多数茶坯呈弯条形、约选5-6成干时出叶,摊凉1-2小时。

    5、做形:使用50型火青炒干做形机。炒锅直径500mm,锅面斜度25°,炒板摆幅68°,炒板摆速60次/分,炒板曲率半径400mm,两只炒锅可同时作业。每锅投4筒滚坯叶,锅温开始75c,以后逐渐降至60℃,时间45-50分钟,炒至多数茶坯呈紧卷的条形、约选8成干时出叶并摊凉1-2小时。做形过程对弧形炒板的摆幅、曲率半径和摆速掌握至关重要,炒板前摆过大,则茶坯易顺着炒板上下滑行,难以翻转回落,底部易产生焦茶。据实验结果,当炒板每摆动7-8次,茶坯能翻转一周时则可制出紧结的外形,即前后摆幅以65°-70°为宜,且后摆是前摆的一倍。移板曲率半径过小,凹陷深,炒板两边茶坯向中间挤压力增大,而前后作用力减小,刚炒出的茶叶外形多成圆球形;若曲率半径过大,凹陷浅,炒板两边茶坯向中间挤压力减小,而前后作用力增大,则炒出的茶叶多成长条形。据试验结果,曲率半径一般以400mm为宜。炒板摆速过快,炒出的茶叶外形松泡;炒板摆速过慢,则易产生焦茶。摆速一般以每分钟55-60次为宜。

    6、炒干:用50型火青妙干做形机,每锅投两锅做形叶,锅温开始60℃后逐渐降至50℃,时间4小时,炒至足干出叶。炒板摆幅和曲率半径与做形工序相同。炒板摆速以每分钟45-50次为宜。过快,易炒碎茶叶,茸毛也易脱落,影响火青茶形成腰圆紧结含毫的外形风格;过慢,色泽欠绿,工效降低而能耗增加。
    7、筛分:用孔径0.6、0.3cm的手筛撩头割末。外形圆紧卷曲如发髻,色泽墨绿,油润乌亮。
    胡升介绍朱赵海准备把事业做大做强,把单纯的茶叶生产与观光旅游相结合,拟建的“旷谷楼”在筹建中。
包装待发货的“涌溪火青”
期待朱赵海在新的征程一路顺风,红红火火。

黄山怪石——其貌不扬——内涵无限!
快速回复
限150 字节
如果您提交过一次失败了,可以用”恢复数据”来恢复帖子内容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