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2766阅读
  • 0回复

贵池忆事.登齐山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胡宁生
 

发帖
3986
铜币
4000
威望
3035
贡献值
0
银元
0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6-08-15
— 本帖被 胡宁生 从 游记 移动到本区(2018-08-16) —
作者:黄山怪石
1、去池州

    2015年5月5日儿子去贵池办事,邀我同行。早晨8时从黄山区出发,走G3高速到青阳,转G318经庙前镇的九华山景区大门,直奔池州市。
2、贵池忆事

    原太平县时的黄山区,隶属关系变化很是频繁。印象中,刚解放军管时属池州,此后曾归属过宣城地区、徽州地区、芜湖地区、池州地区管辖,1983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太平从池州划出,撤销县制,将歙县的汤口与石台的广阳并入,(后又将泾县的麻川并入)设立了直属安徽省的县级黄山市,俗称“小黄山市”;1987年11月27日,撤销县级黄山市改为黄山区,隶属地级黄山市才稳定到今。我刚走上教育岗位的不久的1974年,太平刚从徽州地区划入池州地区。

    当时初中教育迅猛发展,中学教师奇缺,池州地区为解决师资,抽调一部分小学教师到当时的池州师范进修,回来补充到初中。记忆中有74、75两个批次,74年太平县有16人、75年有28人去池州师范中教进修班在职进修,我是首批的16人之一。一年结束后,校方非常负责的建议我们延长一年学业,达二年学业就可以取得大专学历。可征求意见时大部分(特别是东至、贵池)同学不同意,结果是一年后大家拿着中师的毕业证书各回各家。后遗症是尽管我属高中阶段教师资质,一直在职称评定上因为学历问题成了“肠梗阻”。每每想起,后悔死了。
    当时池州专员公署所在地还是叫贵池县,池州师范中学教师进修有2个班,1班文科班进修语文、历史、地理学科;2班数理班进修数学、物理、化学;我在数理班。我班的同学毕业后基本上是从事初中数学、物理、化学的教学。他们“全能”,而我却一直从事的是数学专业的教学。
    太平是从徽州地区划出的,尽管历史上不属徽州,但在他们眼中我们就是徽州人。确实我们之中也有歙县、屯溪人,除了我们几个招工当教师的,大多都是毕业于徽州师范、屯溪师范的。
    当时没有教科书,上课教材都是老师编写的油印讲义。太平的16个人在校都很出类拔萃,无论在学习上、体育竞技场上,还是其它地方,总是很抢眼。篮球比赛时,场上的5名队员中,至少有4名太平人。可能是太平教育局派送进修的经过筛选,而其他县可能没有注重,所以无论文科还是理科班,学习上我们是绝对的尖子,感觉老师对我们也另眼相看。教数学的刘老师的爱人是太平人,经常邀请我们去他家,谈心时老夸徽州的教学好。还有意识的将历年的高考数学难题让我们做,记得张宁生真的给做了出来。课堂上“两个宁生(张宁生和我)”经常提及。
    我会裁制服装,我宿舍的“218江南服装设计院”粉笔图案就特别惹眼;“218”的“2”字表示是进修二班,“18”表示宿舍住有十八人。太平人抱团,很强势,可能地域邻近,青阳、石台的学员与我们关系密切,而贵池、东至关系较为疏远。
    贵池沿江,与皖南生活环境、人文习性差异较大。令人想不到的是:当时的贵池县城区竟没有下水管道,下雨时满街流水,而刮风时灰尘漫飞;唯一的百货公司是排平房,对售货员的大叫大嚷很是反感。于是太平人中就流传出“刮风是徽(灰)州、售货员的脸是温(瘟)州、下了雨才是池州”的顺口溜。

    当时的贵池只有两条街,距杏花村和池州码头还要走很长一段路。时隔40年,发展中的池州面目全非了。池州师范的原址商品房耸立,城市延伸,呈现出大城市的范儿了。
    贵池江对面就是枞阳,40年前的在我们眼中这里是江北人的天下。我们所处的太平县地处南北文化交汇点,历史上就是大量的江北的人举迁安身之地。本地居民与江北的枞阳、庐江、怀宁、太湖、无为等地有千丝万缕的关系,我家的亲戚中就有枞阳人。说老实话,我们对江北的亲戚印象一点都不好,甚至有些怕。记得在太平湖镇(当时叫和平)工作期间来了一位不知道什么关系的拉拉亲,来到就叫苦连天,恨不得把我的家底都抄给他才方休,临离开时他还注意到房门后的一根木棍,讨了带走。
    贵池江北人占据天下,江北的移民很多。在乌沙居住的亲戚就是枞阳白云人,女儿出嫁是还是我送的桶、盆。当时木材出口控制严,我将桶、盆坼开,编号码放到拉链包里,才蒙混出卡,带到贵池。后她女儿来到学校带回的。虽然她邀请我去她家,可听说,乌沙主要种植棉花,生活与江北一样,很是艰苦。尽管只有20华里地,星期日也有空闲,但从没去。

    所到之处听讲贵池方言的不多,江北话居多,贵池整体印象脏乱差。现在的池州与40年前大相径庭了,公用自行车棚的单车码放整齐。感慨:城市结构在变,全民素质整体提升,今非昔比了!
    当时贵池有二条直街,和一条横街。新街、老街平行纵贯。横街上有贵池中学、百货公司直达红旗小学。贵池汽车站就在新街口。直行过池州师范,穿青松岭直达池州港。同班的一个贵池王姓同学父亲是搬运工,爱人在红旗小学任教,家就在车站附近。星期日经常邀请我到他家,不过不是白吃白喝,而是利用我的剪裁缝制手艺,为他全家换新装。
    我的裁剪手艺得益于裁剪书。自小学三年级我看过第一本长篇小说《迎春花》开始,就一直养成晚睡习惯。年青时我枕头边必定有本书,一直看的疲倦了才能入睡。别人说我聪明,我告诉他们,不是我聪明,而是我的看书阅报习惯好。书报是前人总结的精华,你从中吸吮的是精髓,怎么会知识面不广呢?我看书广而杂,小说、诗歌、散文、古文、童话、回忆录,连修理钢笔、看云识天、木工识图、油漆工等都看,订阅了《航天知识》、《奥秘》、《服装知识》等杂志。上个世纪的1972-1973年间刚参加工作任教在乌石三高村小时,还是文革期间,无论人民日报、光明日报还是解放军报的报道都很雷同,而安徽日报、徽州日报基本上都是千篇一律的“新华通讯”,连报缝的文章我都不会放过。当时提倡阅读四大古典小说《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那段时期我系统阅读了这四篇巨著。喜欢看书读报的我偶尔托同学搞几本书如获珍宝,记得看了《聊斋志异》、《啼笑因缘》、《证章》几本当时的禁书。悲剧结局的《啼笑因缘》、《证章》让我沉浸书中情节中,很长的一段时间情绪都很压抑。
    由于我父亲在新华书店工作,孙姓裁缝让我代买一本当时很紧俏的裁剪书。恰巧他从三高调到乌石,书在我这里搁置了一段时间。无所事事的我翻翻看看。一看不就是几何作图嘛?在校读书期间我对几何就感兴趣,几何成绩一直高于代数。我按1:10的比例在本子上划划,与书上图形对照非常相似。又用报纸按1:1的比例画图剪裁,用浆糊粘连......就这样很快就掌握了。
    当年男生夏季最流行上着兰短袖运动衫,下着藏青短平角运动裤。短袖运动衫商店买得到,而短平角运动裤只有到上海等大城市托人捎。当地的裁缝无人会做。我曾找太平最好的裁缝做了2条,结果是老便裤加了两道松紧和中间一根系绳。我的短平角运动裤一出笼就受到关注——所以,我经常给别人说,出名还真不难,还在学徒,我就是名师了。
    此后一发不可收拾,由于我的裁剪都是按书操作的,所以很新潮,成为当地新式裁缝中领军人物,有“太平第一剪”的说词。贵池师范就读期间,我穿了一件自制的驼绒短风衣,特令人羡慕。班上不少同学我都给做过衣服,除贵池的王姓同学外,还有东至的同学把我请到枞阳他岳母家做衣服。记得给上海知青在石台招工任教的姜姓同学做了一件当时时尚的藏青立领学生装,他高兴的不得了,将家里带来肉松偷偷的让我分享。要知道:上海人小气是出名的,我的待遇是别人是无法享受的。
    熟能生巧,我将上海的、江西的,天津的裁剪书综合研究,统一了计算方法,只采用二分法、四分法、五分法,采用“借”和“还”的思想,自称为“胡氏裁剪法”简单易学。期间,还收了青阳的江姓同学为徒弟呢?后遇见一在太平工作的青阳人,交谈中说起江是她的老师。一说到江,她脱口而出,说他衣服做得好,在青阳很有名。我告诉她,江就是我的徒弟。窃喜!“名师出高徒”吗?——呵呵!

    当时的池州汽车站很小,时过境迁,新建的池州汽车客运总站很是气派。
    当年由于太平湖刚刚淹没,别说大桥,连汽车轮渡都没有。到贵池只有二种选择,一是从和平乘船到当时属石台县的广阳,乘车到贵池;二是从太平走,从焦村、贤村、桃源、清溪绕过太平湖,经桥头店、青阳到贵池。每天只有一班车,江北人到皖南打工的人多,不少在徽州工作的江北人也到太平转车,所以太平到贵池的这路车购票特别紧张。

    现在的公路交通发展的很快,停车场内各型客车蓄势待发,奔向大江南北。

    与池州汽车客运总站毗邻的是火车站,池州火车站是铜九铁路和正在建设的宁安城际铁路的共用车站。是国家铁路网“八纵八横”之一的沿江大通道的重要站点,也是未来宁宜城际铁路的重要站点。
    站房设计为线平式站房,候车厅、车站办公区、售票大厅成分散布局。中部为两层候车厅,站厅位于东侧地下室,上部为车站办公区;西侧地下室为行包库,上部为售票厅。东西两侧附楼分别为公安办公区及贵宾候车室。

    池州火车站站房右侧是分别是公交始末站,火车站、长途汽车站和公交站,加上不远处的九华山机场,四站合一,多功能的交通,让这里成为皖南“两山一湖”(黄山、九华山、太平湖)旅游的水陆空立体化的大交通的重要枢纽。
    池州师范的进修学习后阶段是到池州机械厂学工,我们两个班分组轮流到各个车间实习。原以为工人比农民工作轻松的多,然而深入车间感觉真的不比在田间好在哪里?当时池州机械厂主要生产用于手扶拖拉机单缸柴油机,记忆中型号是195,动力是12匹马力。开始我是在钻床,心想活很简单,但真的干起来,还真不是那么回事?明明钻头对准了钢坯上十字交叉点,可开钻时就滑偏了?好不容易对准十字,可钻的孔又斜了?钻好的胚件在模具上套不进,那就成废品了。铸造车间最苦,顶着烈日抡大锤将铸铁敲碎不仅费力,而且极其危险,飞蹦的碎铁块极容易伤及自身;而熔炉的高温让人窒息。装配生产线流水作业,你的一道工序慢了,所有的工序都得怠慢,手忙脚乱的我们就是上演现实版卓别林主演的《摩登时代》。装配线也有危险,由于铸件老火,几个同学用榔头敲打时,溅飞的铁屑竟像流弹射入体内。东至的一位同学肚子里就进入二块铁屑,到医院想取出来,而医生说没法取,并说,没有关系,战争年代的老革命体内留有弹片的多得是......这位同学忧心忡忡,精神恍惚,曾错把安眠药当成消炎药,服后表情木讷,眼睛迷惑,让我们在场的同学惊恐不已。好在服的不多,睡上一觉就平安无事。但自此留下笑柄。每每谈起笑的肚子都痛。
    最为惊心动魄的还有一次。由于是夏季工厂的落地电扇是自制的,电动机马力很大,扇叶也是铁皮敲制的。不知怎的?扇叶飞出,擦着头皮从一个同学头顶上掠过,好在有惊无险。要是高速旋转铁飞盘稍下一点,后果不堪设想。想想,都很后怕。
    这一个月的学工时间感觉很长,我下乡插队干过农活,下意识的将农村、工厂生活做比较,就说了工厂比农村苦多了。而在班委会(当时我任文体委员)学工总结会上,班主任方老师不指名的批评班上有些同学学工时怕脏怕累,我一听,立即意识到一定是东至来的班长断章取义的汇报误导了班主任。当时年轻气盛的我立刻跳了出来,严词说明情况的不实,并将班长痛彻一顿。一石激起千层浪,班干中大多数知情者都纷纷指责班长,弄的最后一次班委会不欢而散。班长成众矢之的,班主任老师很是尴尬,每每想起我都后悔。

    好在班主任方老师后来调到合肥市教育局,在学校升格为省重点;国家重点时他都是专家考评组组长,为黄山旅校的发展支持力度很大,功不可没。之后他一直关心学校发展,多次来校指导工作,在安徽旅游职教集团成立大会期间,他与我的合影充满浓浓的师生情,多少弥补了我的亏欠。

    火车站站前广场、世纪森林大道、站前路交织,是出行旅客的交通集散处,这里既可以疏散旅客,也是市民景观、休闲、娱乐的空间。
3、登齐山

    儿子办完事,我们离开车站广场,驱车直奔齐山公园。
    在贵池进修期间,每星期五都要到白沙湖的学校农场劳动。近在咫尺由石灰岩地质构造的齐山给人的印象是光脱脱的石山,由于采矿,整体感觉疤痕累累。
    位于贵池区城南的齐山并不算大,高不过百米,方圆只有5公里,可能它屹立在长江南岸的平原,凸起很是瞩目。称谓“齐山”有二种说法、一是说此山诸峰高度相齐而因形似得名;还有说唐贞观年间齐映任池州刺史时,常游这山,因他在政期间“有惠政于池,后人仰其功德,以其姓而命山名”。后由于杜牧、王安石、司马光、包拯、岳飞和陆游等名人都曾踏足此山,留下赋诗题刻。
    这么多名人捧场,“齐山”不红才怪呢?历史上有“江南名山之胜”称誉。唐、宋、元、明、清历代在此修庙宇,兴书院,建亭阁。

    齐山是省级风景名胜区,经过保护修缮,齐山公园成为市民免费游览休闲胜地,与杏花村、平天湖并列成为贵池的三个景点。齐山景区大门是四柱冲天的三门石牌坊,上书写“池阳胜境”绿色大字。
    史书记载,自晚唐以来,齐山千姿百态的岩石,幽暝奇幻的溶洞就倍受游人青睐,“齐山洞天”被推为池州十景之首。到明代,“齐山”与“九华之胜”并擅江南。
    相传当年地藏菩萨远道而来, 看见“齐山”风景秀丽,准备在此修庙布道。但他一只脚刚踏上山顶时,因山太小,难承其重,踏陷下一个脚印,于是“九华老爷”放弃了这里,而去了“九华山”。
    景区大门广场侧伫立的“齐山景区游览图”,将所有景点一览无余呈现。“齐山”以形取胜,贵在天然,全山三十二个洞,十三个岩、三峡谷,“齐山洞天”是古池洲十景之首。

    走进“池阳胜境”牌坊。顺着曲折的石径山路登山,四周峰峦叠翠,处处岩石嶙峋,以岩溶地貌为主的“齐山”遍山岩、洞、石、壑、泉、峡密集丛生,形成奇特幽深、琳琅纷繁的岩溶景观。

    史书记载,自晚唐以来,齐山千姿百态的岩石,幽暝奇幻的溶洞就倍受游人青睐。

    拾级而上,顺路标来到半山腰的“岳飞广场”。这里是原是“翠微寨”故址,广场中央的苍松翠柏丛中,矗立着一座岳飞石雕塑像,岳飞一手牵缰,一手握剑,英姿勃发,站立于战马之右侧。石雕中的他高大威武、神彩奕奕。因为岳飞是39岁死于奸臣之手,所以塑像高度为3.9米。黑色底座基石上篆刻“经年尘土满征衣,得得寻芳上翠微。好水好山看不足,马蹄催趁月明归”。落款为“岳飞.池州翠微亭”。
    南宋绍兴元年,岳飞为渡江抗金曾屯兵池州,在“齐山”下的“平天湖”操练水师。一天他登临齐山西峰之巅的翠微亭,北望沦陷的大好河山,豪情勃发,吟下这不朽诗篇。

    “岳飞广场”北缘,是一个弧形碑廊。廊壁上镶嵌着大小十余块碑石,据说这些碑石来自河南汤阴岳飞故居的手书拓片镌刻而成。行、草、楷、隶俱全。这里成列有岳飞《满江红》和历代名人的诗歌碑刻,还有诸葛亮的《出师表》等。笔力苍劲有力,行、隶、正、草均有。但不解的是竟还有安徽省委原组织部长的“齐山有奇景,池州人多情”的手书,感觉很不协调。似乎不伦不类。
    绕过长廊,对面的山岩书刻着岳飞“还我河山”四个飞龙走凤气吞山河的鲜红的草书。

    “岳飞广场”不远处就是“状元墓”,墓碑上书有“钦赐祭葬”四个大字,后面照壁上是康熙遣人致祭的祭文。这是清康熙年间曹曰玮的长眠处。曹曰瑛、曹曰玮是贵池历史上的文武状元,兄弟二人聪颖异常。哥哥曹曰瑛官至翰林院待诏,尽管他仅有六品,由于他不仅文章诗词好,书法也“玉润珠圆,馆体正宗”,是清代著名的书法家。弟弟曹曰玮身怀绝技,被康熙帝授予二等侍卫,“值禁中”,随驾康熙平叛,深受信赖。可惜年仅三十六岁就不幸感染“寒疾”不治而卒。
    曹曰瑛、曹曰玮与《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祖父曹寅的关系也非同寻常。现在看到的曹曰玮的墓是出于保护,而迁移到齐山的。据说原坟冢十分壮丽,墓前有石人、石马、石车,墓旁有石庐,在修筑贵梅公路时遭毁。

    过“状元墓”前行,不远处就是“冶春园”。“冶春园”是按照当年齐山书院的格局重建的,是座具有明、清风格的古典建筑群。造型古朴典雅,结构精致灵巧,门前一对石狮,分立左右。

    进大门楼,庭院秀雅,仿佛进了苏州的小庭院。庭院之间曲廊回环,碧池修竹、花圃盆景点缀其间,给人以清新、庄重、典雅的感觉。

    正厅是纪念清官包拯的“忠廉堂”。门柱上黑底金字的楹联书写:“照辉千秋,念当年铁面冰心建谠言,不希后福;闻风百世,至今日妇人孺子颂清官,只有先生”。正堂上是包拯两米高的全身塑像,神情威严,刚正不阿。
    北宋至和二年(1055年)12月7日,刚经历失子之痛的包公又因“坐失保任,降为兵部员外郎,知池州。”但遭受家庭和政治双重打击的包公到池州府上任后,尽管任期不长,但却“辩浮江尸与痊僧冤,时称神明,为治严而不刻,所至缩靡费,以利民”,深受池州百姓称颂。人们建祠,供奉这位百姓的保护神。

    包拯塑像四周陈列着他的生平简介和治理池州的圣迹图数幅,以及包青天断案的神奇故事。彰显包大人报国精忠、清正廉明、秉公执法的清官形象。看来包大人的时代太久远了,现代人淡忘了,很久没有人供奉,眼前满目苍夷。
    走出“忠廉堂”,前行不远就是齐山公园管理处。见有公路通到这里,有些后悔,这里景点集中,车停到这里方便多了。

    经过多年的保护,植被得到保护,路径,树荫中花开正茂。

    草丛中,山花吐艳。

    沿“摩崖石刻”的指示牌前行,左侧悬崖上的“寿”字是我们见到的第一个“摩崖石刻”。

    有路通往,走近看看,字不大,也没有发现落款,不知道是谁的真迹。返回,沿石阶山路登山。

    “醉仙石”的左侧有一片空旷的平处,这里是“摩崖石刻”集中之处。

    不算大的平坦三方被石壁所围。峭岩上散布着众多的摩崖石刻,其中“寄隐岩”崖壁之上包拯所题的“齐山”两字最为瞩目,是难得一见的包公真迹。
    传说包公到池州不久,翌年7月22日,好友吴照邻、王德师专程从东京来池州,告诉包公即将还朝的好消息。包公一听,很是高兴,邀请他们同游齐山。行至此地谈到齐山的来历,包公认为“齐山”来源于时任池州刺史齐映说法比较靠谱。吴照邻等人附和,并立即请包公为“齐山”题字正名。包公欣然命笔,写下高大刚健的“齐山”二字,并刻于“寄隐岩”崖壁之上。
    “齐山”题字崖刻下有溶洞,伸头看看,不深。

    这里是摩崖石刻很多,由于唐代杜牧、宋代包拯和岳飞,还有明代王守仁、清代赵国麟等文人雅士在这里留下文笔、后来的达官显贵,效仿前人,纷沓而来,留下多处石刻。目前齐山石刻尚存百余处,以寄隐岩、小九华一带最多;年代最早为唐代,明代最多,清代次之。字体中行、草、隶、篆俱全,风格各异,极富韵致。“齐山”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融为一体,充满内涵。

    离开“寄隐岩”,继续向上攀登,石灰岩构造的“齐山”呈现喀斯特地貌。被风雨侵蚀的崖体像是饱受沧桑的老人,皱纹满脸。

    曲径通幽,沟壑随见,藤蔓屈曲盘旋的根须死死地抓住岩石,裹着、缠着、绕着,似根根青筋挣扎着撕开岩体,伸进缝隙。吸吮可怜的养分,顽强求生。

    山路曲径,迂回蜿蜒。

    小息了一会,看看时间已过正午。不看时间到不要紧,一看倒感觉饥肠辘辘,尽管还有许多景点没有到,还是决定返程。峡谷中积涧、峡、岩、壑随见,凸起的巨石,形态怪异。

    有的像马,有的像龟,有的像鸡,还有像笔架,像石人。

    置身此处,如同走进石雕艺术的童话世界,喜不胜收。

    “通天洞”就在路边,也不想过去探过究竟,匆匆赶路,望山石兴叹。穿过通天洞,前方石壁上有乾隆下江南路过池洲留下“万壑云涛”几个苍劲有力大字。

    路旁依次有绵羊石、伏驼石、骧首石等象形石。

    骧首石真的很象一匹长啸的骏马,传说中说是岳飞的坐骑所变。

    喀斯特地貌的石林景观在这里也有呈现。

    沿路看见有散落的摩崖石刻。由于崖体裸露在自然界中,千百年来饱受自然界的侵蚀,风化腐蚀严重,有些石刻文字模糊,难以辨认了。

    石阶山路左右两块巨石如同石门,穿过石门继续前行。

    “翠微亭”始建于晚唐,公元845年任池州刺史的杜牧仰慕诗圣李白,取李白游秋浦中的“开帘当翠微”之意而命名“翠微亭”。这一年九九重阳节,杜牧与慕名前来拜访他的前辈、诗友张祜同登“齐山”游“翠微亭”。杜牧即兴赋七律《九日齐山登高》,诗曰:“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叹落辉。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张祜也作七律《和杜牧之齐山登高》:“秋溪南岸菊霏霏,急管繁弦对落辉。红叶树深山径断,碧云江净浦帆稀。 不堪孙盛嘲时笑,愿送王弘醉夜归。流落正怜芳意在,砧声徒促授寒衣”而和之。至此,齐山声名大振,“翠微亭”也成了齐山的象征。千百年间,文人墨客纷沓而来,登山入亭,寻踪觅迹,吟诗作赋。

    “翠微亭”古时也称“望江亭”,依亭眺望,长江如练、河湖交融,古桥陈横、双塔峙耸、田园村舍,湖光山色,尽收眼底,如同展示一幅锦绣江南彩色长卷,由不得你不心旷神怡。
    从翠微亭走出,下山时遇见一大帮南京游客在导游的带领下游山。见我们游览归来,问我们山上景色怎样?我知道是导游刻意选择这个不收门票的景区,增加游程安排,于是告知他们能看到平天湖,景致不错。
    回到“池阳胜境”牌坊,走出驱车赶到城里吃午饭。
4、池州港

    这次到贵池还有一个想法,就是到池州港去看看。当铜陵长江大桥没有开通前,这里是枞阳到皖南的主要通道。40年前我二次去枞阳都是在这里乘的小火轮,记得在桂家坝码头临时停泊时,还遇见一个多年没有见的老同学。可能他急于上船,至今谈起他却没有印象,而我却记忆犹新。
    午饭后我们驶往池州港。窗外见脸谱雕塑层叠在广场,两边错落的墙面上刻着各种形态的人物和服装道具,一块大理石的碑文上写着”傩戏之乡“。“傩戏”是中国戏剧的古化石,来之原始宗教和图腾崇拜,通过这种表演抒发精神追求,展示现实生活,池州是传承文化“傩戏”的发源地。
    路过一段古城墙,城门上书写“毓秀门”三个大字,相传是包拯就职的衙门。

    路过“百牙山塔”,此塔由明嘉靖十七年(1358)池州知府陆冈筹建,是7层6角楼阁式塔,高34.30米,底周长20.98米,直径6.68米。每层都有拱门拱窗,塔壁塑有佛龛,佛像,塔内砖阶铺设,能拾级曲折攀至顶层。原来塔旁还建有庙、亭等附属建筑,现已不存,但塔身仍傲然耸立。原塔因天灾毁坏,现在看到的是于1982年重建的。

    记忆中池州港很是繁忙,可到码头却很冷清。泊岸的轮船没有几艘,水面狭窄。诧异间来了一位骑摩托到江边办事的居民,询问方知,眼前的不是长江,是秋浦河,港口在秋浦河的入江口。看来我的记忆出了差错,印象全都给颠覆了。左侧停泊的像是二艘游轮,看到船上晾晒的衣服和灶具,像是住家,猜想久没有出航了。

    对岸绿洲风吹枝头摇曳,江水平缓,渔民撒网捕鱼,一幅美丽的风情画面。

    远望入河口处长江隐现,江堤停泊有几艘采砂船。

    离开池州港,让儿子开车从老贵池街返程,寻找当年有记忆的建筑物,很失望,一切陌生。
    弹指一挥间,时代在变,城市在变,人也在变。四十年的岁月,把我从血气方刚的20多岁的小青年磨砺成了花甲老头。重返故地,拾回回忆,算是完成了一桩夙愿。
    返程一路顺利,回到黄山区已经下午5时了。
黄山怪石——其貌不扬——内涵无限!
快速回复
限150 字节
如果您提交过一次失败了,可以用”恢复数据”来恢复帖子内容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