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2430阅读
  • 0回复

[宗亲提供]徽州人的冬至习俗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胡宁生
 

发帖
3986
铜币
4000
威望
3035
贡献值
0
银元
0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9-12-22
源:新安杂谈  作者:长乐公子

    转眼一年冬至又到了,很多人可能还在奔波的路上,作为徽州歙县人,你知道冬至要怎么做吗?其他地方的读者们,你们过冬至的风俗和歙县过冬至的习俗有什么不同?
    首先,在徽州一直有一句民间俗语:

    冬至不请人做事,夏至不替人做工
    是不是这天要祭祀祖先,才不请人做工呢?
    非也,这里面另有窍门。
    原来冬至日照时间最短,而工人都是按照天数记工钱的,花一样的钱,干最少的活,作为东家我表示不愿意。同样的道理,夏至日照时间最长,赚一样的钱,我要比平时干更多的活,我当然会表示不愿意。
    其次,冬至祭是徽州重要的日子
    年祭、清明祭、中元祭、冬至祭这四个日子对于徽州人来说比较重要,其中冬至祭和其他时候有明显不同。清明祭是以烧钱为主,而冬至就是以送衣物为主。



    这个习俗相传源于秦代孟姜女给丈夫万杞良送寒衣,故此俗称此祭为送寒衣。祭品用色纸糊制许多衣物,并焚化许多黄裱纸,谓之布帛。相同之处就是供品,主要有胙(zuò)头,这是方块肉、猪头肉等祭祀供品肉类统称,外地人听读音误以为是槽头肉,此外还有冬至饺、豆腐等等。


    冬至饺和清明饺外形一样,不同的是一种是米面制品,一种是艾蒿面制品。

    在以前有些富庶人家,还会祭祀死者瓷质像或木刻肖像,画像的反面写死者生卒年月,墓地及朝向等信息。
    不过大家只是认为冬至就是祭祀,那就大错特错了如果
    冬至素有“亚岁”之称,说白了,冬至之后算是进入年关了,该准备的就准备了,所以很多人家坚持贯彻执行“养猪为过年”的思想,选择冬至这天杀猪,并且要赶早,所以吃货们在这天到徽州农村,可能天没亮就听到猪叫,这算是吹响了置办年货的第一哨,各家各户都有“杀猪伙”可以吃,难怪有人说:“没有酒的冬至是不完整的”。

    好酒端上来,气氛搞起来,上硬菜!
    冬至可以做的事情还有很多,比如:
    在以前,冬至要做冬至饺等食物供祀祖灵,但是除了供祀之外,冬至饺还需要馈送亲朋,俗称冬至盘。
    同样的选冬至日这天移坟、修墓;在家中砌灶按锅的人很多,这是老的习俗,依旧俗延续至今。
    还有一个习俗,如果女人出嫁后回娘家的,必须要在冬至前回去,想来是因为家里的事情太多,少了女主人,很多事情没办法处理吧!
    那么作为南方人,徽州为何要在冬至吃饺子呢?
    相传汉朝时,北方匈奴常骚扰边关,屠戮百姓,汉族不得安宁。当时匈奴部落主要有浑氏和屯氏,十分凶残,百姓恨之入骨,恨不能把匈奴人剁成肉馅,当然结果是没打赢,于是只好用肉馅包成角儿,取“浑”与“屯”之音,呼叫“馄饨”,恨而食之,祭祀惨死先祖,并祈求太平日子。因最初制成馄饨是在冬至这天,所以冬至这天,家有吃馄饨的习俗,这个习俗在先人逃亡进入徽州的时候,被保留了下来,久而久之,馄饨不知何时变成了饺子。

    进入冬至,年味近了!
    为什么确信古徽州人吃的是“饺子”而不是现在的馄饨呢?
    在徽州其实是有两种饺子,一种叫“包袱饺子”,还有一种叫做“粿饺”。

    “包袱饺子”形状和古人外出的包袱差不多,寓意外出平安,所以送别亲人一般是吃“包袱饺子”,当然现在外地人也有称呼“大馄饨”的,而“小馄饨”就是我们平时看到的馄饨。
    上面的是包袱饺子,下面的是包袱,看看某个部位,是不是很像?
    “粿饺”就是我们前面不断提到的饺子,也符合传说中有“两个角”的描述,所以大多数时候说的饺子其实是“粿饺”,当然也有人说是“裹饺”,个人推测,可能蒸出来的是“粿饺”,煮着吃的是“裹饺”。
    在徽州还有一句谚语,根据冬至这天的晴天或雨天,来推断春节期间是雨天或晴天,这就是所谓“干净(晴)冬至邋遢(雨)年”的由来。
    上面的是“裹饺”,下面的是“粿饺”,外观不同,吃法不同。

    说一千道一万,不忘先人之苦难,我们努力过好每一天,才能对得起一代一代的传承,请记住我这句话:“没有酒的冬至是不完整的”。

    还等什么,上菜吧!
    觉得好请推荐给你的朋友哦!
    你不提起,我不提起,大家都不提起,以后连记忆里的徽州都没有了。
    信息提供:胡应忠
黄山怪石——其貌不扬——内涵无限!
快速回复
限150 字节
如果您在写长篇帖子又不马上发表,建议存为草稿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