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2323阅读
  • 0回复

[网络转载]崇明:这个姓氏不得了,拥有完备家谱,还留下十六则训言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胡宁生
 

发帖
3986
铜币
4000
威望
3035
贡献值
0
银元
0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9-12-24
    摘要:家谱与国史、方志并称为中国古代历史的三大支柱,从家谱中不仅可以看到一个家族演进的过程,也能看到一个地区文明的衍化。《丁氏家乘》是崇明的文化资源,值得开发利用,应当弘扬传承。
1、来源考

    丁姓的族源众多,但山东为其最早发源地,后发展成为丁姓最大的济阳郡望。秦汉时期,丁姓聚居地主要在山东、江苏、河南境内,同时在河北、陕西、广西、湖北、广东等省也有少量丁姓人口落籍。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导致了丁姓频繁的迁徒,造就了丁姓历史上播迁的昌盛时期。三国孙吴的孙匡改姓丁,为丁姓的发展添加了新的支脉,江苏南部及浙江大部分地区成为此支丁姓繁衍的主要区域。

    崇明的丁氏自镇江市的句容迁入,据上海图书馆收藏的《丁氏家乘》记载,丁氏原来在容城,宋靖康年间,因为躲避金兵的入侵,丁安、丁富、丁尊、丁荣、丁贵五兄弟分别逃往东南各地,丁安隐居会稽,丁荣与丁贵匿迹昆山,丁尊与丁富托身崇邑,播迁愈远愈僻。数百年来丁氏在崇明子姓繁盛,瓜瓞绵绵。迁崇虽不得已为之,但长江大海哺育了先祖,离祖宗越来越远,家丁却越来越兴旺。1925年在《崇明平民常识》的百家姓中,丁氏排名63位,1998年在崇明的丁氏有4034人,排名升至35位。

    宋代的政治经济中心在中原,当时的崇明还少有人知,岛屿坍塌不定,是一个蛮荒之地。祖先分散逃亡各地,原因之一是政治避难,怕“玉石俱焚,各以明哲自保”。祖先疑为宋代官吏,分散逃广并且向人迹稀少的海滩进发,目的为了保存丁氏的血脉。
2、分布考

    丁氏迁到崇明后,先在岛屿腹地生活,后向北、向东发展繁衍。向北发展的地方在今海门市的悦来镇、三阳镇,在今启东市的惠隆镇(今汇龙镇)、惠和镇、曹家镇、巴掌镇以及东元镇的三圩村。丁氏有一支住宽心镇,后被长江淹没,现属启东市北新镇,宽心镇没有了,宽心河尚在。因为崇启海都是长江冲积平原,先有崇明,后有海门和启东,海门成陆后首先脱离崇明,启东1928年才从崇明县划出,迁崇的丁氏大部分人在苏北。

    向东发展的丁氏,成为崇明本岛的原住民。丁氏有一支住在海稍镇,在崇明城东北四十里,该地区后被海水淹没。有一支住三星镇,后向东发展。丁“富支度裔”住合兴镇,迁崇第二十世的韵字辈,在合兴镇有韵新、韵和、韵丰、韵江、韵龙、韵文、韵轩、韵芝等,1982年合兴镇有丁氏94户256人。与此同一家族,清初,第十七世丁志道等先祖迁到陈家镇东的涨水洪,从此丁氏在东滩扎根。岛域内另有一些丁氏住在蟠龙镇、仙景沙、川港南、崇海西等地。
3、家谱考

    在上海图书馆有崇明丁氏家谱两部,都是我丁氏先祖纂修。前一部《丁氏家乘》由丁元琳纂修,清同治五年(1866)刻本一册,谱有祖先的画像7幅,有谱序和家训。家谱保存良好,几则谱序中介绍了我丁氏迁徙路线,迁入崇明的原因,颂扬了先辈的功绩,可是没有谱系,看不出代代相传的脉络。
    第二部《丁氏家乘》,由清丁志华纂修,清光绪二十(1895)刻本十册,内容较第一部详细,有分布在崇明各地丁氏的谱系,分地分支记载丁氏辈分和名录。不足之处是此谱当年印刷质量不好,保存又差,有些文字看不清楚,残缺不全。《丁氏家乘》刻印后,当时丁姓都应该有这份家谱,除了在上海图书馆保存外,在崇明、启东、昆山可能还有。《丁氏家乘》十六训言中有一条“重记事”,老祖宗要求后人续写家谱,目的是让丁氏血脉相传。丁志华修谱至今120多年。我试修了陈家镇丁希仁(章福)简谱,抛砖引玉,希望有更多的丁氏后人响应。
4、辈分考

    丁氏的祖先是文化人,不但纂修了家谱,而且辈分清晰。一世祖丁富,四世祖丁度,九世为彦字辈,十七世为志字辈,有志道、志德、志功、志漠、志烈、志照、志宁、志静、志康、志泰、志庄、志源、志隆等。十八世为耀字辈,有耀瑞、耀德、耀斌、耀庆、耀嘉、耀论、耀来、耀连、耀禄、耀昌、耀璋、耀洪、耀敏、耀裕、耀武、耀章、耀富、耀贵、耀华、耀文、耀寿、耀喜等。十九世为希字辈,有希源、希隆、希仁、希友、希、希荣、希智、希祥、希贤、希平、希怀、希飞、希虎、希渭、希成、希鸣、希部、希鹤等。二十世为韵字辈,二十一世为成字辈,二十二世为亚字(有的为惠字)辈,二十三世到了实行独生子女的时代,养育的子女少,取名就没有规律了。江苏南通丁氏字辈排序为:“承怀允其启长源盛久远昌忠正邦佐广济仁义良大泽成先志光明国庆延恭宽唯自守敏惠继能连。”崇明丁氏取名是参照一定规矩做的,学名一般由老师按辈分取,没有上学的就没有学名,只能用小名。按姓氏笔画排列,丁姓放在第一位,在民主选举、著书立说时排名优先,这是祖先留给我们的一笔无形资产。
5、名人考

    迁崇第十六世孙丁肇先在《丁氏家乘》的序言中记载,历史上丁固授爵尚书,丁复开国将军,丁恭学贯春秋,丁潭千年化鹤,丁仪才艺无双,丁显著书八千种,丁讽赈济六十万,丁灏状元及第,丁溥榜眼联芳,丁士美状元官居吏部,丁士恒贡生为湖广云梦教谕,丁苞九为昆城巨族,十七世丁大赉、丁大芳和十八世丁元琛都为清代命官,在家谱中留有画像和像赞。我丁氏代出名人,不胜枚举,后裔散处者甚众。“在崇者或出而入仕,或进而稽古,或勤南亩,或事服贾,振振乎,上承先业,下启后昆。”
    当代丁氏在政府机关工作的有丁成鹏、丁成功、丁成康、丁明昌、丁汉明、丁惠义、丁惠民、丁亚丽等。当学者专家的有丁荣生、丁惠全、丁惠增、丁惠忠等。在崇明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中丁氏后人有丁惠章、丁惠珍、丁惠斌、丁贵郎、丁仁娟、丁红玲、丁美英、丁孝贤、丁协孝、丁志超、丁学忠等。“文化大革命”前丁氏在崇明中学读书的有丁亚雄、丁亚军、丁荣英、丁惠逊、丁亚页、丁亚兴、丁仲明、丁士刚、丁士芳、丁士良、丁士英、丁惠萍等。百岁老人有丁华郎、丁英郎、丁芝郎、丁香英、丁其同。
6、家训考

    在法律规范不健全的封建社会,家训家规是维持社会稳定的保障。《丁氏家乘》中有训言十六则:“重事亲,重葬亲,重敦睦,重祠继,慎教子,慎娶妇,慎教女,恤孤寡,贵立身,勉为善,慎生业,慎经营,戒赌博,戒淫酗,去垢行,重记事。”这十六则训言涉及到人生的品德和操行,对待家庭要敬老爱幼,做人为事要勤勉敬业,面向社会要匡扶正义对待恶习要坚决杜绝,足见祖先对后代的要求之严格。时人像赞丁大赉:“勤俭朴实,待己以恭,待人以礼,仗义疏财。”像赞丁元琛:“睦族敦伦,雅人气度,承先启后,命世才能。”
    老祖宗的训言如雷贯耳,对我影响特别深刻有三条。一要忠厚老实,吃亏是福,丁氏后代有花花肠子的人几乎没有,一辈子老老实实做人,我父亲今年94岁,他从来没有跟人家吵过架,其他丁氏这么多人没有一人讨过饭,没有人吃过官司;二是靠劳动致富,不投机取巧,做生意发大财的人没有,但各家都过着小康的日子;三是重视子女的培养,再苦不能苦孩子,到我祖父一代已经败落,祖父和我父亲都没有上过学,但是让我们兄弟三人都读了书。
7、地名考

    崇明有三处叫做“丁家桥”的地名。一处在潭子港,最早的明正德《崇明县志》对丁家桥就有记载:“丁家桥,在潭子港。”潭子港已经坍没。一处在崇明城所在地城桥镇,距县城东北三里,今有南堡线“丁家桥”车站名,在陈海公路城桥路段,有“丁家桥”地名的标识。第三处“丁家桥”在陈家镇东三里,东西向跨涨水洪,是沿海居民上镇的必经之地,也是丁氏后代集聚的地方。原还有丁桥村这个行政村,2002年丁桥村与铁塔村、陈东村合并取名铁塔村。崇明岛上三座“丁家桥”,分别在明代和清代建成,这三个地名的出现是丁氏繁荣的象征,是祖先爱国利民的善举。
8、涨水洪考
    涨水洪是崇明陈家镇境内的一条主要河流,在镇东三里河流南北走向,长10里余,南入长江。生活在镇东的老百姓没有一个人不知道这条河流的,上陈家镇必须从丁家桥上过,涨水洪与他们的生产与生活密切相关。涨水洪地区成陆在二三百年前,据县志记载,陈家镇兴于清乾隆初年(1736),丁志道一支(详见老家谱)那时迁到涨水洪地区开荒种地,跑滩打鱼。不难想象当年祖先刚到涨水洪地区的生活是多么艰苦。我们祖先是最先开发涨水洪滩涂的原住民,是开发崇明东滩的先行者,在东滩繁衍至今,十七世传下后代15人,十八世传下后代28人,十九世传下后代34人,二十世韵字辈,记载在家谱中的只有韵泉、韵福、韵郎,韵吉、韵庚、韵祥等在当年修谱时还没有出生,所以谱中没有名字。繁衍到今天,仅仅丁希仁(章福)一支就传下来95个家庭240多人(包括女性)。涨水洪丁氏一支的迁徙路线:句容一崇明一西沙一城桥一合兴一陈家镇。这是一条不断向海滩进发的路线,说明我们的先祖是有开拓精神的。
    在涨水洪两岸,丁家老它有七个(详见如下地图),分布在涨水洪周边,河西两个在丁桥村,河东的新北村两个、新东村一个、先锋村两个。桥西有丁家桥小学,桥东有丁家镇集市。每年清明祭祖凡丁氏男丁都要参加,多达二百人。新中国成立前后,这个传统还有,成字辈都参加过祭祖活动。在今先锋村(原二大队三小队)曾有仁德堂,供后人祭祖用,现在七个老宅除先锋村2个临时留存外,其余全部被政府动迁。丁氏后代分布在祖国各地留在崇明的丁氏后人也没有了往来,血脉之情越来越远。
    (以上内容由丁慧义提供)
黄山怪石——其貌不扬——内涵无限!
快速回复
限150 字节
如果您提交过一次失败了,可以用”恢复数据”来恢复帖子内容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