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3847阅读
  • 1回复

[网络转载]都使祠——白石胡氏古祠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胡宁生
 

发帖
3986
铜币
4000
威望
3035
贡献值
0
银元
0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6-09-01
— 本帖被 胡宁生 从 牌坊庙祠 移动到本区(2016-09-07) —
赣南晚报作者:张佛莲 巴辣

    兴国县城北部40公里处的胡氏宗祠——都使祠,雕梁画栋、斗拱层叠、飞檐翘角、古色古香,它雄峙于城岗乡白石村清澈柔娜的富水河岸。体态恰如一只展翅的大鹏,凌空而起。脚踩“鲤鱼嘴”,头望“仙石印”。据胡氏九修族谱载:都使祠建于明代初,占地面积1200多平方米。斗转星移,岁月沧桑,几经修葺,如今依然显得那么古朴、那么流光溢彩,其神韵将令世人所痴迷、陶醉。
    都使祠的左右两侧,一片层层叠叠的百年古树,拱托着数十幢纵横交错、井然有序、造型各异的明清建筑。一幢幢古宅,鳞次栉比,飞檐腾空,朱栏碧瓦,蔚为壮观。站在祠堂前,抬眼望,只见狮峰东立,虎岽西护,麒麟南耸,富水北流,流珠泻玉的溪水缠绵于盆地之中。山抱水环,“前有朱雀重重起,后有玄武步步高”,风水宝地,天然形胜,美不可言,真是“千年古村今无恙,山环水抱蕴明珠”,在这里繁衍了一支人丁兴旺的胡氏大家族。
    跨进门楼,有一宽敞的院坪全用卵石铺就,坪前月池碧波荡漾,荷花争艳。
    登上三级台阶,祠堂檐廊深4米,门首两侧默立两尊雄、雌石狮,左尊张牙裂眦,右尊闭嘴含笑,憨态可掬、形态逼真。它们或许在为守护数百年苦苦寻觅的一帘幽梦而恪尽职守。宗祠三门两进,左门曰“孝梯”,右门曰“仁义”,中为和合红漆大门。石鼓一对分竖于大门两侧。门厅为木质牌坊楼。令人叫绝的是四根大木柱支撑起风格独特、造型十分讲究的如意斗拱,俗名叫“鸦鹊薮”,其结构全是木榫,不衔铁钉一颗,重檐迭出,匠心独运。层层斗拱挑出,可以把向外伸展两米多的大屋顶的重量传递到两根柱上,显示出屋顶的气派,让人百看不厌。最让人叹为观止的是斗拱四周悬雕的鸟雀、仙鹤,千姿百态,栩栩如生。牌楼为歇山顶,上塑鳌鱼一对,背向倒立。
    祠堂内分一进二进,中间为大开天井,长8米,宽4.5米。第一进深5米,宽19米,左右为游廊,硬山屋顶,风火高墙。厅中左配钟房,右配鼓室,祭祀则鸣。天花板上雕饰的花卉、鱼虫、人物活灵活现。无不生动地演绎着一个个家喻户晓的民间故事,寄寓着人生的冀祈和追求,起着儒家人文教化的作用。如果把这些雕饰集中起来,简直就是一座艺术宝库。厅中天井不仅可以采光、通风,而且使房顶四周的雨水各聚后沿四角的竹筒下流,谓之“四水归堂”,象征着客家胡氏不管到何处安家落户、开基创业,却不忘记同源同根,共宗共祖,一脉宗亲,血浓于水。第二进为祖堂,纵深为14米,宽19米,青砖高墙,硬山屋顶。
    二进大厅有高大的神龛,供奉历代高曾祖考先人之牌位。龛位分上中下阶梯级,按照辈份高低。用木板制成的先人牌位,各就各位,庄严肃穆,仿佛积蓄了上千年的魅力都焕发出来让胡氏后来人瞻仰朝拜。
    厅中梁上悬挂着许多胡氏老人们生日所赠送的寿匾(其中有两块百岁寿匾,一块五世同堂匾)。块块匾额制作精美、大方,虽然古旧了些,仿佛成了一坛坛陈封百年的老酒,极耐品尝。它们尽管蒙着尘埃,却掩饰不住客家木匠们艺术无穷的智慧。
    左右回廊开有小门,左达副祠公堂谷仓,右通副祠香厨。最引人瞩目的还是大厅左侧陈列的大橱窗。橱窗内展示出都使祠历代名人名流简历榜与胡氏源流居迁考:“胡氏其源远矣,自虞舜封胡氏满于陈厥后蔓延天下……从甘肃、泾川迁虔州、虔乡、二十四都邓村,再迁宁都蔡江山堂,公元936年,由山堂的胡大彦迁至兴国白石。”一位位胡氏先辈的人生足迹让人目不暇接,占居第一位的是开基一世祖胡大彦。生于公元912年,仕籍,宋初任华东都使,韶州(今广东韶关)知府,进阶荣初大夫。二世祖胡令珠(936年至994年),宋时始任团将,后升任江南招讨使,进阶正议大夫……
    思本堂人文尉起,在近现代史上出现名人名流不计其数:胡谦(1879年至1926年),1902年入江西武备学堂第一班,毕业后赴日留学,1908年回国后历任袁州都督,广州护法军政府参谋部第一局局长,军政部部长兼北伐军第三军军长,黄埔军校总教官、教育长,1926年11月在惠州遇害辞世,南京国民政府追恤为陆军上将。胡灿(1895年至1931年),中共兴国县党组创建人之一,中共兴国县第一任县委书记,1931年10月任江西省肃反委员会主任。次年被诬为“AB”团分子被害。建国后昭雪为革命烈士。胡信(1904年至1990年),陆军中将。胡豪(1908年至1937年),1926年黄埔军校第四期步兵科毕业后任广东省鹤山县县长,1934年任国民党八十九师团长、四十师参谋长,参加抗日战争,在南京水西门与日本侵略军血战阵亡,葬南京烈士墓陵。……解放后,名人名流更是层出不穷:胡祥壁,中国科学院科技情报所副所长、研究员,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胡九成,南昌大学副教授。胡祥恩,中国农业科学院植保所副研究员……
    整个大厅高峻空旷,都使祠无论是作为一道人文景观,还是一缕乡村古旧的风景,或是抚慰当地胡氏百姓灵魂与精神的一座摇篮,给了今人一种历史的追溯感。


  ——— 胡氏资讯(zhhusw)微信公众平台2016年09月04日推送
黄山怪石——其貌不扬——内涵无限!
离线胡宁生

发帖
3986
铜币
4000
威望
3035
贡献值
0
银元
0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6-09-01
【长征记忆】千人村庄“剪黄”供给3万红军军粮
来源:赣州文明网

   8月中旬的一个上午,59岁的胡运为站在兴国县城岗乡白石村“白石毛泽东旧居”斜对面的水田里察看稻谷长势。在炽烈的阳光下,不少饱满的稻谷由青变黄,长势良好。
  望着即将丰收的水稻,胡运为想起从小就听母亲讲过的故事:1931年的8月中旬,在第三次反“围剿”莲塘战役后,毛泽东同志率3万红军主力在白石村休整半个月。
  为了供应红军的口粮,村民们用剪刀将谷穗上成熟的部分一穗一穗地剪下,当时仅有一千余人的小村庄,家家户户倾其所有,愣是用“剪黄”的办法解决了3万红军的口粮。
  80多年过去,客家新闻网记者来到白石村,追寻当年白石村民与红军将士的鱼水之情。
兴国县城岗乡的“白石毛泽东旧居”。

  一处旧居 记载村民“剪黄”养红军
  在白石村上溪组,一条小路蜿蜒向前,一堵用青砖砌成的老墙首先映入记者眼帘。老墙中央的门洞上方,“红军白石休整陈列馆”几个白色字体斑驳苍劲,仿佛随时准备向来者诉说当年的故事。与之相应的,是门楣旁挂着的“白石毛泽东旧居”字牌。
  胡运为的家就在这处“白石毛泽东旧居”旁边。胡运为小时候经常去旧居玩耍。旧居的一楼和二楼各有一块石碑,上面记载了1931年8月中旬,红军来到白石村,村民“剪黄”养红军的故事。
  “1931年8月中旬,毛泽东、朱德、彭德怀、项英、任弼时等率3万红军主力在此休整半个月……”胡运为和村民们一起向记者讲述村里口耳相传的往事。
  红军来到村里后,家家户户的房子都住满了。为了供应红军,村民们把来年的水稻种子都拿出来吃了,但仍供不应求。
  为了让红军将士有饭吃,村民把目光瞄向了稻田里尚未完全成熟的水稻。村民们拿着剪刀,把稻穗顶上已经成熟的部分,一剪一剪地剪下来,充当红军的军粮。
  “我家当时有十几亩地。等到九月初红军离开时,十几亩稻子全部剪完了。之后近一年时间里,全家人就吃番薯、豆叶等充饥。”想起从前的经历,白石村村委会原主任胡加绪仍很感慨,“村民愿意倾其所有帮助红军,就是因为它是一支时时刻刻为人民着想的部队,得到了人民的信任。”
  当时,这个仅有一千余人的小村庄,在粮食紧缺的日子里,凭着全村人的努力和决心,供给了3万红军的口粮,让红军将士得以安心休整。

    胡加绪告诉记者,80多年前,毛泽东冒着生命危险将父亲抱进了这个防空洞。
  一个窑洞 见证毛主席危难中救小孩
  有一个故事,在白石村流传了80多年,仍然为村民津津乐道。
  距离“白石毛泽东旧居”后方约10米处,有一个窑洞。80多年前,毛泽东曾在这里救起了一名8岁的白石村小男孩。这名小孩,就是胡加绪的父亲胡运来。
  胡加绪的母亲肖桂芳今年93岁,说起丈夫胡运来和毛主席的故事,她记忆犹新:“有一天,敌军来轰炸白石村,第一枚炸弹落在了不远处的池塘里,第二枚就落在了离毛主席不远的旁边……”
  当时,毛主席看到胡运来还在操场上站着,便不顾危险,跑过去一把将他抱进了防空洞,躲避轰炸。轰炸结束后,大家发现,胡运来刚才站着的地方,就落了一颗炸弹……”
  “毛主席是我们家的恩人,我们永远记得红军将士对我们的好。”聊天中,肖桂芳老人反复说着这句话。
  如今,毛主席和胡运来藏身的防空洞,依然存在,并反复向村民诉说当年红军将士和当地百姓血浓于水的深情。
见证《土地问题决议案》诞生的白石“都使祠”。
  一座祠堂 书写苏区土地改革的历史
  以胡姓居多的白石村,有一座高大宽阔的胡姓“都使祠”祠堂。就在这座祠堂里,诞生了苏区时期的《土地问题决议案》。
  兴国县委党史办工作人员介绍,苏区时期,在白石村都使祠举行的苏区中央局会议中,肯定了毛泽东提出的,在赣南、闽西苏区已经实行了的“抽多补少、抽肥补瘦、按人口平均分配”的土地分配政策,认为“这是一个土地革命中的一个成绩”。也是在此次会议中,毛泽东代替项英担任了苏区中央局代理书记职务。
  在这里得到肯定的土地改革政策,在苏区得到大力推行,让广大穷困群众欢欣鼓舞,也让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队伍获得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发生在这座小村庄的历史事件,带来了多大的影响,当地的大多数村民并不知晓。但是,他们知道,红军将士从这里出去,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带领全国人民站起来了,富起来了。
  如今,白石村村民在党和政府的带领下,发展起了烟叶、制种、甜叶菊、生猪、灰鹅等产业,家家户户盖起了小楼房,日子一天比一天更红火。
    (客家新闻网 黄英军 谢华蓉 记者陈书海)

黄山怪石——其貌不扬——内涵无限!
快速回复
限150 字节
如果您提交过一次失败了,可以用”恢复数据”来恢复帖子内容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