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宁生 |
2016-10-11 11:20 |
【游记】“宰相故里”歙县雄村
图文:黄山怪石 2008年12月15日,因工作机会去了歙县雄村。皖南地处深山,湿度很大,冬季雾气特重。从下车到游览结束,整个旅程都是“雾里看花”,但毕竟走入了雄村,撩开了它的神秘。虽有遗憾,但收获多多,不虚此行。[attachment=5210] 雄村景区位于歙县城郊,徽杭高速擦村而过,景区外有宽敞的停车场。停车后步行进入景区,通往景区大门的道路砖块铺就。[attachment=5212] 不远处就是景区大门管理处,从这里售票进入景区。尽管是沿用的徽式建筑,但感觉上和古建筑区别还是很大。 [attachment=5213] 景区大门临江而建,是典型的仿古徽式建筑,可能这里游客流量不大,入口与大户人家的大门差的不多。马头墙与飞檐亭阁的组合倒很新奇。门的两旁廊房配以木质长椅可供人小息,门前门后古木参天。 古徽州5万年前就有原始“新安人”生活、数千年前古越文明就相当发达。历史上中原望族为躲避战乱,把整个村子、整个家族地迁徙而来。这就是延续千年、人数逾百万的三次较大的古徽州移民潮。 他们来到这片秀美之地,历经数百年的交汇融合,用先进中原文化同化了尚武的山越人,营造古徽州“尚文”、“尚读”的文明风气。他们为这里的经济发展、社会文明及徽州文化的形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attachment=5214] 雄村古名洪村,因元末曹姓家族迁入此地,取《曹全碑》“枝分叶布,所在为雄”句,改名为雄村,距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有赞为“新安第一岛,徽州最雄村”。这里青山环抱,竹林掩翳,清碧新安江水傍村流淌,是一块钟灵毓秀、风光旖旎的风水宝地。[attachment=5215] 入门就见观光道路右侧竖立一块名贤榜,黑底黄字的碑文对雄村历代杰出人才作了全面介绍。有说:“徽州兴盛赖教育”。雄村就是一座以教育发达、人才辈出著称的古村落。雄村在徽州五千多个古村落中是最有历史文化的。“宰相朝朝有,代君三月无”的曹振镛、“四世一品”的覃恩、主持《四库全书》编撰的曹文植、马克思《资本论》提到的唯一中国人王茂荫、中国海外贸易第一人王直等,都出自这里。历代这里出了30个进士,54个举人,五位一品大员。 [attachment=5216] 观光道路依新安江延伸,新建有系列牌坊群。首先见到的是“一品雄村”牌坊。牌坊下有石刻文字说明:一品雄村,一语双关,其一指曹式家族五世官居一品。德高望重。乾隆皇帝称赞曹文植办事干练,不拘私情。诰赠他的父亲、伯父为一品,雄村实际上就是“五世一品”。因明清无宰相一职,而军机大臣权位即相当于前朝之宰相,民间习惯称之“宰相”,故雄村被誉为“宰相故里”;其二。即要细细品味这个古老村落所沉淀的深厚历史人文底蕴。” [attachment=5217] 牌坊上书写有“宰相故里”。这里曾不可思议的出现清朝曹文植、曹振镛父子两代人均是一品尚书,当地人沿用前朝宰相称谓,炫耀的把这里叫做“宰相故里”。[attachment=5218] 这里是新安画廊,江畔建有新建的木质观景廊房。可惜雾气太大,茫茫中近处树丛模糊,远些江面雾霭,山岚依稀能分辨轮廓。[attachment=5219] 道中除牌坊以外还建有一些石亭,劝学亭旁有介绍碑铭:“尚书进士侍郎举人,济世兴邦贯日凌云”。尚书、侍郎是封建社会的官名,进士、举人则是科举制度下进学后所授的出身,它们所表述的都是曹氏父子及曹氏家族曾经毋庸置疑的辉煌;而尚书,从字面理解可以是崇尚读书;“进士”跻身仕林;“侍郎”即侍奉郎君、教养子孙,“举人”则理解期望成材的意思。 下联“贯日凌云”比喻曹氏俊杰科场俱进、以文入仕,壮志凌云。全部意思合起来就充分体现了古代那种根深蒂固的以文入仕。以名垂世思想。[attachment=5220] 稍前走,可见道路右侧坡边有曹振镛石像。[attachment=5221] 曹振镛是乾隆年间左副都御史,户部尚书曹文埴之子。他一生经历乾隆、嘉庆、道光三朝,从政达52年。其间任军机大臣就有13年,嘉庆皇帝出巡,曹振镛曾以宰相身份留守京城处理政务,代君三月。曹振镛是名副其实的三朝元老。官宦岁月之长几乎无人能超过曹振镛。 曹振镛生于1755年,卒于1835年,自27岁进入考取进士进入官场,一直官运亨通,石像表现的是老年的曹振镛。他闭目端坐,须髯若神,右手握书卷,双手扶膝。气度不凡。 有说身为乾隆、嘉庆、道光三朝宰相的曹振镛一生唯唯诺诺,小心谨慎,“少说活、多磕头”,是曹振镛的做官之道,对道光一朝的官场风气影响很大。对这种圆滑、颓废的官场习气,有人作了首《一剪梅》以讽之: 仕途钻刺要精工,京信常通,炭敬常丰。莫谈时事逞英雄,一味圆通,一味谦恭。 大臣经济在从容,莫显奇功,莫说精忠。万般人事要朦胧,驳也无庸,议也无庸。 八方无事岁年丰,国运方隆,官运方通。大家襄赞要和衷,好也弥缝,歹也弥缝。 无灾无难到三公,妻受荣封,子荫郎中。流芳身后更无穷,不谥文忠,也谥文恭。 这首《一剪梅》,可以说是对曹宰相“多磕头、少说话”的六字做官真经的绝妙注解!但曹振镛作为首席军机大臣,从政多年的京官,没有大的过失,也没有贪污受贿的记录。“伴君如伴虎”,屈膝迎合,小心谨慎、言行得体大概是他政治上平步青云,长盛不衰的“奥秘”吧?[attachment=5222] 绿荫中的路亭“雄州台”木质结构,飞檐翘脊,古色古香。[attachment=5223] 村前古树参天,叶茂林荫。景区对古树保护很好,临江的木质观光台围树而建,木凳下恬息,置身于新安画廊,很是惬意。[attachment=5224] 泊舟竹丛中隐现。[attachment=5225] 村口有门楼入村。门楼年代久远,累累斑迹。通向村里的石板路也因破损而凹凸不平。就是从这里走出了多少文人志士,1790年8月13日乾隆80寿辰,曹文埴把自己私家徽戏“庆升班”,从这门过赴京晋庆,是徽戏进京第一班。从而,奠定了国粹京剧的基础。这路、这门记载了800多年来的雄村历史。[attachment=5226] 我们没有进村,继续前行,不远处就到了竹山书院。竹山书院是乾隆二十年(1756年)前后建成的,为户部尚书曹文植伯父干屏、生父青兄弟所建。竹山书院矗立在雄村村口,新安江畔。 竹山书院的修建烙下徽商的印记。清初,曹氏为盐商,至曹堇饴时,已成豪富。“读书入仕”观念根深蒂固的徽州一直崇尚教育,曹堇饴临终叮嘱二子要建文阁,创书院,修社祠,筑园庭。儿遵父命,于乾隆初着手筹建,历十余年乃成。[attachment=5227] 竹山书院大门设计成两层沿脊牌坊状,两旁的石鼓和大门上方斗大的“竹山书院”的题额十分醒目,左右两旁各装饰有“和合”题材的砖雕画幅。[attachment=5228] 跨进书院大门,入门处竖立了一个木屏,两廊皆方形石柱,正厅宏大宽敞。正壁悬兰底金字板联一付,上联是“竹解心虚,学然后知不足”,下联是“山由篑进,为则必要其成”。联为曹文埴所撰写。[attachment=5229] 里间有一庭院,两边各有木质廊房通往书房。书房建筑都是新的,导游介绍旅游没有开发前,这里是所学校。学校迁走后,这里还原修建。看来还没有做旧处理,走进去木香味很浓。[attachment=5211] 屋里放置些桌、椅和一张床,看样子是明清的古董。不知是原来的还是淘来的?[attachment=5230] 庭院深深,学风犹存。据说,明清二代徽属六县共有书院54所。书院一方面广延名师硕儒来任教,另一方面通过建立学田制度,捐助“膏火费”等形式,使族中天资聪颖而贫不能入学者也能安心在书院就学。[attachment=5231] 沿过道向清旷轩前行,跨过一道又一道门槛。[attachment=5232] 回廊的廊间壁上,嵌一大黟青石板,上刻有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手书的“山中天”石刻,其遒劲潇洒的笔迹告诉我们这里是藏龙卧虎的山中天。[attachment=5233] 廊房的那头就是清旷轩。[attachment=5234] 清旷轩是书院设堂讲学的地方,轩厅正壁嵌着的曹学诗撰写的《所得乃清旷赋》。导游介绍说壁面上字迹是原迹,文化大革命中被用石灰覆盖,后剥离清洗,尽管还原的大半,下部损坏不少。[attachment=5235] 清旷轩还有一个称谓叫桂花厅,因轩前小巧的庭院中遍植桂花树而得名。曹氏家族写有族约:凡族人中有中举者,可在庭院中植树一棵。众多的桂树,显示出雄村历代人才辈出。游罢清旷轩前往庭院。庭院与苏州园林特别相似。[attachment=5236] 桂花园西首有八角亭一座,正名为“凌云阁”,亦称“文昌阁”。此阁高大雄伟,石基八面,高六尺多。阁分二层,各具八角,顶为锡制,基部如荷披复,上为防风锥,以铁链八条系于四角间。角均翘起,如鸟振翼,下垂风铃。角尾饰以陶制鳌鱼。脊间立好望兽。阁的上层,八面皆窗,正面窗外悬陶匾,赭底黑字:“俯掖群伦”,是曹文植的手书。阁的下层,前柱为石制,两柱间有一匾,兰底楷书金字:“贯日凌云”,石柱悬一对联,上联“扶君臣朋友之伦,心悬日月”,下联“证圣贤豪杰之果,道在春秋”。[attachment=5237] 从拱形园门看去古色古香,怀旧之情油然而生。[attachment=5238] 砖质漏窗矩形几何造型,通光透气性极好。与门配搭倒也有方圆之说:“为人处世,当方则方,该圆就圆。方外有圆,圆中有方,方圆相济,社会才会和谐。人生自在方圆。[attachment=5239] 阶石经受时光的磨砺,光滑锃亮。[attachment=5240] 石栏的立柱上兽型的石雕每每不同,尽管风雨剥蚀,仍栩栩如生。[attachment=5241] 庭院里放置有一个石鼎。[attachment=5242] 回望文昌阁亭脊狮、虎形装饰清晰,风中亭翼角下“金雀铃”叮当作响,别有韵味。亭脊的葫芦形锡项,在阳光下银光闪闪。[attachment=5243] 人才是从书院中走出来的。我们走出竹山书院,体验了“寒窗苦读”,期待“功成名就”。书院侧门楼也是牌坊造型,不过只有一层屋脊。门前左右青石的狮子一公一母,阴阳和谐,兴旺发达。[attachment=5244] 雄溪是雄村村前缓缓流过的那条江,即新安江上游。当初建造书院时,为防止江水冲涮临江而建的书院的基脚,遂沿江岸修起了一道数里长的石堤叫桃花坝。桃花坝占地 500平方米,坝上遍植桃花。曹文埴《石鼓研斋诗钞》记:竹溪有桃数百株,花时烂漫如锦,春和景明,颇堪远眺。[attachment=5245] 慈光庵古刹位于竹山书院隔江相对的半山腰。相传曹振镛幼时顽劣异常,无心读书,其姐苦心规劝他说:“你不用心读书,将来如何登堂入仕,承继父业?”曹振镛夸下海口:“他日我定为官,且胜吾父。”姐姐有意激他:“你若为官,我当出家为尼。”曹振镛从此刻苦攻读,果然考取了进士,官至军机大臣,权倾朝野。姐姐为不食其言,坚持要出家,曹振镛苦劝无效,又怕姐姐在外孤苦伶仃,只得借当地俚语“隔河千里远”之意,在新安江对岸修建一座尼庵供其姐修行。[attachment=5246] 村口屹立着一座巍峨壮观的 “四世一品坊”,四柱冲天,三间三楼,专为褒奖户部尚书曹文埴及其祖上三代而建。二楼额枋上刻有曹文埴和他父亲、祖父、曾祖父的姓名和官街。世袭官威,世代显赫,故称四世一品。[attachment=5247] 走入“四世一品坊”,里面是一个院落,正面墙上用中英文对照书有“中美合作所雄村特种技术训练班”字样,左右各悬挂美国和国民党中国国旗。1943年3月至1945年8月,国民党中央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重庆中美特种技术合作所派来人员和美国教官,在雄村开设了中美特种技术人员训练班。先后办了8期,受训的学员达6000余人。[attachment=5248] 左侧房有展馆,用图片介绍“中美合作所雄村特种技术训练班”情况。据说戴笠和美国教官梅乐斯到雄村考察时,乘坐的小型飞机就停在开阔的河滩上。 由于是抗战末期,当地也有青年参加了培训。我的一个同学的母亲是歙县三阳人,就因为有曾这里参训的经历,尽管是没有完成学业,但文化大革命中还是被戴上“国民党特务”的帽子吃了不少苦头。[attachment=5249] 从“四世一品坊”走出踏上返回的路途。与导游聊天中了解她是黄山区仙源麻村人,是从黄山学院旅游系毕业的,有导游证的她不知什么原因在这里当景点导游?那与地接收入要少许多呀? 原路返回,告别老乡,驶往歙县——那里有工作在等待! 这次游得太匆忙,不少景点没有去。留下遗憾也好,是再次浏览的充足理由。呵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