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奉天敬祖,回归宗族 --]

中华胡氏网 -> 风土人情 -> 奉天敬祖,回归宗族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胡宁生 2016-10-12 09:07

奉天敬祖,回归宗族

奉天敬祖,回归宗族
——湖北省大冶市还地桥镇胡龙巖村敬祖归宗盛事记
作者:张晚林(湖南科技大学哲学系副教授,哲学博士)
时间:2013年2月21日
[attachment=5290]
猪羊大祭
[attachment=5291]
尚定祖堂
[attachment=5292]
宗族大会前夕
[attachment=5293]
太公神像及牌位
[attachment=5294]
唱大戏现场

    传统的宗法社会有什麽好处,对于我们这一代人来说,似乎是一种抽象的存在,因为宗法社会解体已经近百年了,我们不但不生活于其中,且其影像也很难扑捉了。随着近年来外出打工潮的出现,竟使中国农村仅存的那一点乡里亲情,亦近乎消失殆尽,中国人传统的生活方式,亦随之渐行渐远了。这在每个中国人的心中,都有无尽的“乡愁”。
    今年春节,作为胡氏的女婿,我有幸见证了“湖北省大冶市还地桥镇胡龙巖村敬祖归宗”这件盛事,当地俗称“奉迎太公”。此处胡氏宗族属“安定堂”,盖始祖为北宋理学家胡瑗(993-1059),与孙复、石介合称“宋初三先生”。从祖堂匾额“尚定祖堂”来看,这次迎奉的应该是胡尚定太公。但从民国九年修的《胡氏续修宗谱》中可知,先祖即为胡尚定公,但因笔者尚未看到族谱,故太公之生平事迹这里无法呈现,从祖堂陈列的匾额,诸如“状元及第”、“翰林院编修”等看,太公之子嗣中,当有不少为朝政重臣或学界巨子。此一脉在大冶市还地桥镇盖有十四门,每年由一门迎奉太公一次,十四年一个轮回。
    壬辰岁腊月二十二即是奉迎太公吉日。那一天,全宗族大小老少悉数归乡,在宗族长老的引领下,去邻近胡氏宗门迎奉太公神像及牌位,人群及车马队伍延绵几近四五里,锣鼓之声不断,烟火之光冲天。

    太公接回以后,供奉于“尚定祖堂”,每日安排胡氏子嗣守堂,二十四小时不间断。同时,每日都有胡氏后人上香祭拜,敬祖祈福。依照当地传统,只要是奉迎太公,必须要唱大戏,以示热情与隆重。于是,恭请武汉市周萍阶楚剧团,从正月初五-初九,共唱了五天合十本传统剧目。邻近乡里的人,特别是老人都来此看戏,好不热闹。
    而且,邻近胡氏宗门爲了恭贺胡龙巖奉迎太公之盛事,特地恭送猪羊大祭,献礼于先祖尚定公神位之前。这是笔者第一次看待真实的猪羊大祭。
    关于奉迎太公这种古礼,现在主事的人所懂不多,笔者亦根本不懂。这里只是记述笔者所见到的情况,至于依古礼应该怎样做,这次胡氏奉迎太公是否符合古礼,笔者在此都不敢赞一词,止可求教于儒林之先进了。但既恭逢盛事,总有一些感想,故不揣固陋以陈。
    中国传统社会是宗法社会,这样的社会,从我们接受教育时候开始,就以为是万恶之源,因为它以宗法伦理、秩序乃至血缘来剥夺个人的自由。后来研修中国哲学以后,看到熊十力、梁漱溟、冯友兰诸先生在他们的著作中,不但没有批判传统的宗法社会,且尽其溢美之词。再加上自家思想的成熟与思考,于是,对宗法社会的看法有所改变。但这种改变依然是思想理念上的,即依然是抽象的。

    这一次胡氏奉迎太公,使我对于宗法社会的优长有一种质实的感触。现代中国,随之城市化的推进,不但宗法族里不复存在,就是传统的自然村落,亦随时有消失的危险,因为大部份农村人都进城务工,有些积蓄的人也就在城里买房安家了。现在的城市住宅小区,其居民来自五湖四海,既无宗族血亲,也不邻里往来,每家每户纯粹是原子式寄居在莫大的城市之中。
    但其实,人或许天生就有一种宗族血缘情结,这一次胡氏奉迎太公,就笔者看到的,远在城市的胡氏后人,无论长有尊卑、贫富穷通,皆悉数归来,大家欢聚一堂,其乐融融。其中有一位老人,三十多岁以后即随夫到黄石安家了,不久前得了大病,卧床不起,寝食不安。恭逢此次盛事,亦执意回归乡里,据她的儿子说,回来以后,不但睡得安稳,吃得亦香甜了。可见,宗族乡里的号召力与神化力是很大的。
    中国传统的宗法族里社会,其优长与特色有很多,笔者没有作特别的研究,但从直觉上可以想象,且学界亦有相当的成果面世了,这里不必详述。中国现在在构建和谐社会,讲美丽中国,但如果完全不藉助传统宗法族里社会的优长,使人彻底消解在原子式的个人社会里,这样的目标是很难实现。

胡宁生 2016-10-12 09:08
摘自:今日大冶《大冶历史上两大望族》
    在大冶1000多年的建县史中,出过不少名门望族,其中尤以官宦世家茗山鲚鱼地余氏一族和人文世家还地桥胡氏一族最为有名。

    ......
[attachment=5295]
还地桥:父子登科坊

  还地桥,古称云程里,是大冶历史上著名的人文之乡。明清时期,还地桥胡家虽然没有鲚鱼地余家那样显赫兴盛,但比起一般家族,却也是非同小可。还地桥胡家历史上出过不少文人。据有关人士考证,胡家家谱与《同治版?大冶县志》的记载存在一定的出入,这里对胡家的介绍,只以《大冶县志》的记载为准。
  胡远,号东泉,岁贡生,以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和善待人闻名于乡里。墓志铭中说他“公生而早慧,未弱冠补弟子员”,“年十四而孤,侍母李孺人,督课公严,借农为喻”,“公奉母教,日夜淬励,每试辄弁邑诸生,学使薛公蔡公郡守郭公仲公多器之”。无奈“竟久试不售,后领嘉靖辛卯岁荐而母李已谢世矣”。生子二。“日手一编教诸子,谆谆以立身行已为本”。
  长子胡希瑗,字文冀,号乔南。明嘉靖丁酉年(1537年)举人。任潼川州知州。平时做事精明干练,才识过人。一生勤勉爱民,深受百姓爱戴,最后死于任所,被当地百姓请入祠堂享祭。
  次子胡希寅,号云野,嘉靖丙午年(1546年)举人。曾任广东开建县知县,后调任常州府通判。中年辞官回家。可惜他的著述都没有留下记载。
  胡应辰,胡希瑗儿子,字汝耕,号对薇。万历十一年(1583年)进士。历任户部主事、军中宪副、巡抚等职。与同乡张居正友善。张居正罢官时,胡应辰深受牵连,也被罢官回乡。
  胡基,胡希寅长子,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举人,任都昌县知县。
  胡坤,胡希寅次子,贡监。
  胡允同,胡应辰长子,字敬嗣,廩生,才智出众,诗文突出,著有《延清园拜石亭诗草》。不幸早逝。(46岁)有子三,胡绳祖、胡念祖、胡率祖。
  胡绳祖,字畏思,做事勤勉,守正不阿,崇祯十五年(1636年)举人,曾任潜山县知县。著有《读史论略》、《〈史记〉评略》、《晚箴录》、《归农杂撰》
    胡念祖,字鹤心,清顺治丙戌年(1646年)举人。著有《诗瓢》、《慈卫阁稿》、《及晨草集》。
  胡率祖,秀才。
  胡梦发,胡绳祖儿子,号卜子,天性聪明颖慧,四岁读书,能过目成诵,成童时(八岁以上,亦说十五岁),偶作《黄鹤楼赋》、《衡山赋》,文字工整华丽,遒劲有力,被人赞叹为“奇妙极了”。他虽是名宦之子,却甘于淡泊恬静的生活。做了一间小房子,墙上贴了“读书有益,为善最乐”的条幅,他每天凝神端坐,吟诵诗文,静思道理,显出一幅恬淡无为的样子。
  可惜的是,他的命运竟然同他的祖先胡东泉胡远一样,“屡试不第”,直到康熙44年(公元1705年)73岁时,因皇上特下圣旨,要求湖北加试五经,录取三名,胡梦发才得以与侄子胡基泌同中举人。磨勘官(明清科试、对乡会试卷,进行复核,检查词句书法是否符合规定的官员)汪司农,审阅了胡梦发的试卷,高兴地对朝廷说:“天下五经,只有胡某一人独步天下了”,并且亲自聘请胡梦发做他儿子的老师,历经四年。
  胡梦发一生著作颇丰,计著有《易经簒解》、《书经校注》、《礼记校注》、《春秋存要》、《性理篡蒙求训》、《兰菊轩集上、下》数十卷。
  胡基泌,胡梦发侄儿,康熙乙酉年(1705年)举人。
  还地桥胡氏一门,历经数百年数代举人一直没有得到朝廷重用,不得不说是个遗憾。但他们仍然读书不辍,著述不断,为地方后人留下很多脍炙人口的诗词、文章,对我们今天研究本地区的古代民俗与古代文化,有着极其重要的借鉴和参考作用。


查看完整版本: [-- 奉天敬祖,回归宗族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1 Code ©2003-2011 phpwind
Time 0.057057 second(s),query:5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