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游记】黄山“四大丛林”翠微寺 --]

中华胡氏网 -> 游记 -> 【游记】黄山“四大丛林”翠微寺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胡宁生 2016-10-19 10:21

【游记】黄山“四大丛林”翠微寺

图文:黄山怪石

  佛教早在南朝刘宋间就传入黄山,黄山历代先后修建寺庵近百座。当时的“祥符寺”、“慈光寺”、“掷钵禅院”和“翠微寺”影响最大,号称为黄山“四大丛林”。至于其它寺庵吗?规模较小,甚至仅有茅屋竹篱,最小者的“定空室”,仅有一席之地。
    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普门和尚入山,创建法海禅院后,得到万历帝和皇太后的厚赐,建成雄伟的“护国慈光寺”,这是佛教在黄山的鼎盛时期。
    那时朝山香客,多数是由佛教圣地九华山来,往道教圣地齐云山去。而取道太平,经焦村钓桥庵,越汤岭至汤泉,自紫云庵、慈光寺至文殊院。当时,慈光寺、紫云庵两处香火最盛。
    而黄山佛教至清末就日趋衰落,仅留下几座寺宇。究其原因:
    一是战争破坏。
    咸丰三年(1853)以后,曾国藩率领湘军镇压太平军,皖南地区战火频仍,寺观被焚烧,破坏很严重。民国《黄山指南》记载,“自咸同兵燹以至清末,共五十余年,寥落不堪言状”。
    二是经济困难。
    黄山地僻道险,香客不多,布施有限。僧人生活清苦,逐渐流散,寺庙失修,相继倒毁。
    三是水火灾害。
    明崇祯十年(1637),文殊院火毁,重建后,又遭焚毁。清乾隆二年(1737)一场大火,慈光寺大部分化为灰烬。宣统三年 (1911),云谷寺又毁于大火。
    山洪破坏,也很严重。如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一场洪水,淹没翠微寺;清乾隆五年(1741),山洪暴发,祥符寺全部冲毁,成为废墟。至清末民初,黄山仅存有狮子林、钓桥庵等小庙僧舍,另有重新修建的翠微寺和慈光寺、云谷寺的部分建筑。民国(1912)以后,曾先后建过半山寺、紫云庵、隐泉茅蓬,始信茅蓬、清凉顶等几处寺庙。至1949年,全山僧人不足10名。
    现在的黄山景区内基本上已没有宗教活动,寺庙除慈光寺、松谷庵等几座历经整修外,其余仅仅作为地名而留存下来。唯有翠微寺佛缘依然,且香火兴旺。
  黄山寺庙中所奉菩萨有所不同,文殊院以南,紫云庵、慈光寺等,僧人多是普门和尚的门徒,以文殊菩萨为主座;文殊院以北,狮子林、云谷寺、神仙洞诸刹,僧人多是一乘和尚的门徒,以观音菩萨为主座;光明项上的普贤院,则奉大行普贤菩萨为主座。而翠微寺僧,都是麻衣和尚的门徒,奉地藏王为主座。
    “黄山翠微寺”是唐中和二年(882),天竺(古印度)僧包西来始建于翠微峰下的。南唐保大五年(947),敕赐寺额。明嘉靖间(1522——1565),僧佛悟等重修。万历二十六年(1598)连降大雨,山洪暴发,寺宇淹没。弘光二年(1645),僧心空在翠微峰麓,万绿丛中,重建翠微寺,规模较原寺大。曲径通幽,环境雅秀,一时名士高僧,云集此处,香火盛旺。特别是每年农历七月三十日,为地藏王圣诞朝会,届期士女如云,焚香求签,络绎不绝。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僧赵纲、大和等修寺志。咸丰间,太平天国起义军曾居于此。
    1949年后,人民政府拨款维修,使翠微寺得以保存至今。
[attachment=5865]

    2007年3月11日工作路过焦村,顺道我们去了“翠微寺”,寺院山门上的黑底黄字“黄山翠微寺”匾额乃是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题写的。
[attachment=5867]

    “黄山翠微寺”位于安徽省黄山风景区西麓,属于黄山市黄山区焦村镇行政辖区内,是我国唯一一座由印度高僧创建的寺院。
[attachment=5868]

    “翠微寺”建寺千余年来,几经焚毁。现存佛教建筑为一小型院落,寺院所处环境清幽别致,寺周有翠微洞、青牛溪、探水石、袈裟地等胜迹。另外还有僧人墓塔20座,唐、元、明、清时代各类碑记20块。1990年12月,黄山正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作为文化和自然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时,翠微寺与黄山慈光阁、玉屏楼等古建遗迹,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1993年,高僧释演龙恢复重建翠微寺,1996年,翠微寺发现包西来灵骨塔,并在塔内发现了七十余颗七彩舍利子和祖师缝麻衣之针,随后又相继出土了历代佛教祖师之墓和20多块碑石、刻记,引起了国内佛教界的轰动。
[attachment=5869]

    “黄山翠微寺”在国内小有名气,知晓者甚少。然而在印度、缅甸很有名气。其缘故是:
    唐代贞观元年(公元627年),玄奘和尚获唐太宗批准,西行印度取经,后演绎出一部文学名著《西游记》。唐代中和二年(公元882年),印度高僧包西来东行中国,送经到长安——玄奘和尚西游取经,麻衣和尚东游送经,这一取一送,呈现了佛教界两大奇观——它们是中印人民友好交往的见证,共同铸造中印友谊的丰碑。包西来辗转来到黄山,创建了翠微寺。
    1963年10月,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兼外交部长的陈毅,邀请了30多个驻华使节来黄山观光。印度驻华使节早已知悉“翠微寺”是印度高僧包西来在八百多年前创建的,表示要前往拜谒,因那时交通不便、佛庙败落等原因未能成行而成为憾事。图为近期缅甸佛教信徒赠送给“翠微寺”的玉象。
[attachment=5870]

    据传,约在公元800多年,古印度高僧包西来进入中国后,从四川东下,云游中华名山大川,于唐文宗大和二年(828)来到黄山。黄山的神奇风光,使他赞叹不已。于是便在黄山西坡的翠微峰山腰的一个天然洞穴中住下来,即言“此地即佛地”,决心在此修成正果。
    平日他安坐洞内诵经,并手持锡杖在山上挖蕨根,采野果。他还经常伫立在洞前石台上,双手合十,高诵佛经。数月后,他被当地砍柴人发现。有位洪姓山民提议为这位外国来的和尚建庙,并带头捐献翠微峰前的山地,作为建庙的场地。洪氏家族一呼百应,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有物出物,很快就把寺庙盖起来了。于是,这位不远万里而来的印度高僧就在寺里主持起香火来。
    山民们不知道他的法号,只见他一年四季不着绸帛,而是编麻为衣,便称他为“麻衣祖师”。他们做佛事、摆道场也就被称为“麻衣道场”了。
    然而,时隔不久唐武宗突然下达“灭佛尊道”的旨意,令麻衣祖师关闭庙门,停止佛事,马上离开中国。
    面对催逼的官吏,包西来和尚愤然提笔在大殿的墙上挥诗一首:“敕命如雷下翠微,佛前垂泪脱麻衣;山中有寺不容住,四海无家何处归?”
    官吏看后,认为大逆不道,便把此诗抄下,飞报朝廷,并令印度高僧包西来不得擅自离开,听候圣上发落。
    哪知道,此诗被送到御前,皇帝却为这位精通汉文,善于做诗的印度高僧惊叹不已,随即下旨停止驱赶,并引用印度佛教史上的故事,亲自做了一首安慰他的诗送上。诗曰:“忍仙林下坐禅时,曾叫歌王割四肢,况我圣朝无此事,只叫修道又何悲?”意思是说:在印度的历史上,有一位叫“忍震”的仙僧,在菩提树下打坐参禅时,曾被歌利国王割下四肢。现在我大唐王朝没有做这种事,只是叫你停止做道场,难道还值得悲伤吗?皇帝的诗委婉平近,感动了麻衣祖师,他便在寺内定居下来。
[attachment=5871]

    后人宋代赣县人著名高士作诗:“麻衣休作狮子吼,门外泉声正拍空。三十六峰浑不见,翠微真在有无中”。包拯(包公)先师陈炳作诗:“一峰孤耸众峰底,直插苍穹色翠微。钟罄声随松径绕,炉香烟逐殿牙飞。青牛溪涨三千尺,贝叶经翻二六时。灭佛风雷停息后,高僧犹自着麻衣”佐证这个曲折的故事。
    到了五代十国的南唐大保5年(947),当朝皇帝李璟敕赐“翠微寺”门额,该寺才正式得名翠微寺。
[attachment=5872]

    麻衣祖师印度高僧包西来一百多岁后,才寿终正寝。他圆寂后,当地百姓为他在黄山西麓造塔安葬。此塔为古代“黄山八塔”之一。人民群众为纪念印度高僧,便在塔旁造房居住,象征守塔感恩。后逐渐成为村落,称塔下村。现属黄山市黄山区焦村镇陈村下属的一个自然村。约有数十户人家,百余人口。
    该寺附近有与麻衣和尚有关的“麻衣洞”、“麻衣台”、“锡杖泉”、“麻衣塔”等。麻衣洞是其起初居住的石洞;麻衣台是其伫高念佛号的石台;锡杖泉传为其用锡杖点地而涌之泉;麻衣塔是其舍利宝塔。翠微寺历史上著名僧人还有两峰祖师、凡空禅师、超纲方丈等。
[attachment=5873]

    翠微寺自建寺以来毁建数次,清朝时曾在心空法师主持下重建。1985年,该寺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修整。修正后的“翠微寺”为一小型院落,前有山门,中有殿堂,后为僧舍。其中大殿为清朝所建,系仿唐风格。寺院所处环境清幽别致,寺周有翠微洞、青牛溪、探水石、袈裟地等胜迹。另外还有僧人墓塔20座,较古老的是普同塔,塔主为雨峰祖师;唐、元、明、清时代各类碑记20块;珍藏佛经数十部。
  1993年,扬州高旻寺演龙大法师落脚翠微寺,发宏愿重建这座千年古刹,点燃了中断多年的香火。受命主持的演龙法师修建了大雄宝殿、华严阁、藏经楼和供僧尼闭关静修的四十间华严茅蓬。在重修过程中,1996年春,寺内僧人在寺旁墓地中发掘出数十颗舍利子,顿使翠微寺声名远扬,常年有海内外佛教信士慕名前来。
    几年来,演龙大法师云游四海广结善缘,从缅甸请回玉佛一千多尊。在这之前,国内“玉佛”仅有上海、北京的团城各有一尊,“玉佛”可谓是凤毛麟角。而“翠微寺”拥有这么多尊“玉佛”,真是世间罕见。以“翠微寺”为中心的黄山区万尊玉佛园暨国际休闲养生度假区项目业已启动,将建立一个占地面积约600亩左右的万尊玉佛苑,展示演龙大师多年来募集到的万尊玉佛。
[attachment=5874]

  “翠微寺”的南面就是黄山西海的翠微峰,翠微峰卓然独秀,顶天立地,云来雾去,时隐时现,恍若栩栩如生、呼之欲动的翠微大佛。正如宋徽宗在《艮岳记》中所记:“真天造地设,神谋化力,非人所能为者”。
    这里风景秀绝,翠竹环绕,青松蜿蜒,溪水潺潺,云雾缭绕,透出无限的禅机,正是“青山绿水是道图,鸢飞鱼跃藏真趣”。
    “翠微寺”地处黄山西大门必经之道,随着西大门的开发,交通得到改善。不远处就是被誉为“梦幻景区”的黄山“西海大峡谷”,原来很少有人涉足的“西海大峡谷”,通过近期开发,使这块“处女地”逐渐成为旅游热点。
[attachment=5875]

    作为黄山仅存的真正意义上的佛教寺院“翠微寺”,地位凸显。在这里会感受到绝妙的自然景观和虚无的佛境结合于一体的意境。前人有诗云:“花雨蒙蒙湿客衣,岩云重复锁禅扉,游人首觅黄山径,直指钟声自翠微。”
[attachment=5876]

    演龙方丈确定了“翠微寺”以“读诵大方广佛华严经为资粮,以禅宗为行持,以净化心灵为目的,已净土为归宿的修学纲领”。常年有海内外佛教信士慕名前来。
[attachment=5877]

    领略大自然的原本状态,享受心净意纯的境地,翠雨洗尘,清风拂心,我佛所云。吸引许多信徒在这里修心,在青山绿水间搭建了以《华严经》的42个梵文字母命名,供人闭关静修的四十间“华严茅蓬”。
[attachment=5878]

    “华严茅蓬”依山而建,有一层和二层建筑。这里地势很高,经常是云漫雾绕,涧水奔腾,松涛奏鸣,翠竹青青,鸟语花香......在这里心灵得到净化,灵魂得到提升,精神得到升华。
[attachment=5879]

    演龙法师初来时,这里还是一片荒芜的遗址,他住牛棚,吃大苦,迎请藏经,建禅堂和斋堂,倡导僧众读诵大乘经典,利用翠微寺清幽的环境,在松岗、竹林和溪边,修筑茅棚,成就他人修行。现在的翠微寺在方丈演龙法师和僧众的努力下再现威姿。
[attachment=5880]

    演龙法师筹划在机缘成熟的时候,未来的翠微寺将建造千尊玉佛塔,用来供奉一千多尊从缅甸迎请的玉佛。建设中的“翠微寺”虽未竣工,但可以窥见未来的香火缭绕,香客络绎不绝的盛景。
    千年翠微寺,因天灾人祸屡建屡毁,见证了黄山地区的佛教兴衰,是厚厚的一本黄山佛教的史料。
    黄山的最早的开发者,就是这里的和尚。他们是最早认识黄山的人。他们披荆斩棘,开辟了黄山之路,把人们带进黄山。他们是黄山的开拓者,因为他们认识了黄山,黄山才逐渐被世人所认识。
[attachment=5866]

    依依不舍离开“翠微寺”,走出“心净意纯、我佛所云”的境地,返回忙碌的现实世界。


查看完整版本: [-- 【游记】黄山“四大丛林”翠微寺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1 Code ©2003-2011 phpwind
Time 0.112041 second(s),query:4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