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就知道永丰乡岭下苏村,但一直没有去过;拜读了有关报道、看到过一些照片及视频,一直想去看个究竟。 [attachment=6207] X042公路沿太平湖盘旋迂回,拐弯处大桥左侧有到永丰乡的岔路。到乡镇府所在地卓村右拐,右转进入通往岭下的村级公路。不远处有一片新村,左前方有一幢古名居孤零零的伫立在岔路边,这是清代建筑“馀庆堂”。可大门紧锁,看来多年无人居住。侧墙上的“移动神州行、便宜又好用”的广告倒有些不伦不类。[attachment=6208] “馀庆堂”是座独立的民居,整个建筑不算是大,由门厅,影壁墙,住宅,偏室,等4个部分组成,住宅东南向,门前院落。前10多米为影壁墙,左前为门厅,右前为偏室。前进中部,后进走马楼。木架结构穿斗式,斜方格纹水门汀地面,地沟式天井,前天井直通五间,板壁墙,天棚望板,卷棚月梁。[attachment=6209] 离开“馀庆堂”,走不远就到了岭下村。这里人注重文化保护,旅游已经开始起步,旅游实施基本到位。村口耸立有景点介绍广告,介绍古村落的情况。通过示意图一览无余的了解到该旅游的景点。[attachment=6210] “岭下村”原名是“琳夏苏村”,是个有上千年的历史的古村落,这里是苏姓集中居住的村落,是北宋文学家、诗人、宰相,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辙的后人苏继芳南迁而到这里拓荒定居的,苏继芳为岭下苏家始祖。该村地处三县交界之地,东与泾县交界,西与青阳相邻,实际上也是池州(青阳)、宣城、黄山的三个地区的接壤处,有“鸡啼狗叫听三州”之说。 岭下苏村为典型山区村庄,洙溪河穿村而过,村落分布在沿洙溪河两岸,地势北高南低。[attachment=6211] 村口不远处文化墙上有介绍这里的文物古迹和名人。这里是中国“五四”新文学元老派作家、文坛大师苏雪林的故乡,也是徽商巨擘苏锡眉的生长地。近现代的杰出者就有:诰授资政大夫、赏戴花瓴、曾任浙江等处承宣布政使司布政使、盐运使苏式敬(至栋);清末户部侍郎、浙江盐业协会会长苏文选;陕西三水县、河南巩县知县加同加衔苏国华;浙江兰溪、瑞安县知县、海宁知州苏文开(运卿);连任十余年南京商会会长的苏锡;民国安徽省民政厅长、代省长苏宗辙;曾任孙传芳秘书长、山东菏泽县、安徽宁国县县长的苏锡衡;民国财政次长苏锡第(慕东);曾任商务印书馆编辑、编审、编审部长,《东方杂志》主编三十余年,并参加《辞海》修订工作的学者苏锡昌;有厦门大学教授苏绍箕(伯山);上海公字大学部教授、太平中学创始人苏绍章(仲文);曾在美国福特航空公司人事航空电子通讯研究的专家苏经国等。可谓是人才辈出,文化底蕴浑厚。[attachment=6212] 河堤石砌而就,堤面石条铺就,这是通往村中的道路。[attachment=6213] 从村西北至东南呈月牙行的洙溪河将村庄分为东西两块,形成天然水口。皖南古村落的建设中水口特别重要,古人视水为财,锁住水就是留住财气。一个村子是否兴旺发达,水口至关重要。岭下村的水口保存完好,很有气势。[attachment=6214] 村里人家看来是新修缮的,但保持有古名居的风味,有院落、正房、侧房,有型的院门门庭上书写的“满院春光”表达出主人的希望,寄托对未来生活的憧憬。[attachment=6215] 穿过巷道,就是一片开阔处,“苏氏宗祠”正门前由石条铺设的平坦很大。“苏氏宗祠”又名“六甲祠”、“继序堂”,始建于明万历年间,乾隆二十八年重修,咸丰年毁于兵火,同治年间重建。 “苏氏宗祠”三进,进深38米,宽15.3米。前进大门口原竖立石狮一对,高约2米,五凤式门楼飞檐翘角,檐下木雕刻画人物山水、亭台楼阁等图案,精美华丽。二进明堂两边墙上嵌有山水壁画两幅和朱熹写的忠、孝、节、义四个黑漆大字,对径约1.5米,正堂上曾悬挂“敬教兴学”匾,这是当时最高当局为表彰苏氏创办私立学校所挂的。三进寝殿为二层,有青石浮雕四块及五只石狮望柱。 “苏氏宗祠”位于村里中心地带,古时是“岭下苏家”的重要活动中心。“苏氏宗祠”至今保存完好,得益于有称为“军事将才”的苏式敬。苏式敬是清代民间地方自保组建的团练头目,在平定太平天国运动中从泾、太二十七姓团练中脱颖而出,与太平天国的战斗中,每战必胜,先受到安徽巡抚张芾器重,后为左宗棠重用。曾担任布政使,杭嘉湖道,浙江盐运使,主管浙江盐政,闽浙总粮台总负责,1864年,太平天国运动结束后,苏式敬被委派到浙江修治海塘工程,49岁时由于积劳成疾离开了人世。1865年,苏式敬和堂弟苏成美奉送母亲回太平时,重新建造苏氏宗祠,现已被列为“省级保护单位”。想进去看看。可村民告诉我们,保管钥匙的管理员不在家,只得作罢。[attachment=6216] “苏氏宗祠”和其他祠堂有两个不一样的地方,一是祠堂大门是朝北的,二是门上方顶端一堵画有云中龙的马头墙,因为这里的正北方向有座山叫龙头山,山下有瀑布、深潭,风水极佳,这堵马头墙是风水墙,与龙头山相呼应。[attachment=6217] 现在的岭下村的古貌保存较完好,古宅由西北的高地向东南的底地依次而座,连绵披拂,错落有序,远远望去似一幅水墨山水画。古宅分布村西多而集中,村东少而分散。村中古道均为青红二种石板铺成,纷繁而又有序,由南至北缓缓上升,台阶、石栏依山而建,依势而构,独具匠心。[attachment=6218] 对岸新建有文化广场,照壁上的“福”字很是醒目。[attachment=6219] 村东的拐弯处河道上有六根石板组成古桥一座,此桥将村东与村西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古宅、古河、古道、古桥相映成趣,人文与自然紧密相连,浑然天成,呈现小桥流水人家诗境。[attachment=6220] 准备过桥到对岸看看,桥头“苏氏宗祠”侧置放的石头让我不解,有人工加工的痕迹,怎么猜也不知道有什么用途。[attachment=6221] 村里走走,村民热心的介绍这是“荆乐堂”,房主任就在房前干活。征得同意,我们入内。“荆乐堂”是文坛大师苏雪林的婚房,苏雪林17岁时,以家乡一个童养媳的坎坷生活道路为题材,用文言体写出了第一篇小说后,一发不可收拾。陆续发表有散文集《绿天》、《青鸟集》、《屠龙集》,长篇小说《棘心》,小说集《蝉蜕集》,传记作品《南明忠烈传》等作品。在中国现代文坛上,她和冰心、凌淑华、冯宛君、丁玲齐名,称为最有成就的五大女作家。[attachment=6222] 苏雪林是新文学早期重要女作家,她集作家、学者、教授于一身,是“五四”文学开拓者之一。尽管在大陆鲜为人知,但在台湾,她却是位国宝级的文化名人。1925年春,28岁的苏雪林从国外归来,难违母命与留学归来、订婚近二十年的张宝龄完婚,按照婚俗外嫁的女的新房是不能安排自己家“崇善堂”的。“荆乐堂”是在外经商赚钱的徽商新建的,不曾居住,房主与苏雪林家人关系密切,满口应许。于是租用这里一间房作为新房,在这里度过他们的蜜月生活。[attachment=6223] “荆乐堂”用材考究,布局是传统的前后两进,两个天井,紧闭的后进大门门庭大红“囍”字醒目。主人介绍现住户有两家,后一进是另一户人家,前进才是苏雪林的婚房。[attachment=6206] 1998年,102岁的苏雪林回岭下村圆梦时,曾独自在这里呆了许久。尽管苏雪林是旷世才女,但在个人婚姻上却极为不幸,她曾顾影自怜地哀叹:“我是只蝴蝶,恋爱应该是我全部的生命,偏偏我在这个上仅余一页空白。”与张宝龄名为一世夫妻而仅三度相聚,两人在一起的时间累加起来还不到4年!去台后的苏雪林,由于丈夫下落不明也未再婚。不算大的“荆乐堂”的院落留驻了这位历经沧桑的老人甜蜜的记忆。[attachment=6225] 走出庭院,石板路面巷道通往“荆乐堂”后一进。[attachment=6224] 苏氏源出四川眉山,在永丰分为“岭上苏家”和“岭下苏家”,同为北宋散文大家苏辙的后代。南宋建炎年间(1127——1130),苏辙的曾孙苏继芳因官场政治斗争,谢职还乡。准备回四川,但因由于金兵入侵道路受阻。由于他曾担任过铜陵县令,万般无奈的他只得逃往熟悉的皖南。当走到太平县必吉岭时,挑夫的扁担突然断了,他认为是天意。就此落地生根,这就是永丰的“岭上苏家”。到明初,由于人丁兴旺,其中的苏显荣一支于迁下必吉岭,组建了一个新村庄,即今天的“岭下村”。 由于苏显荣的后人苏成美(1827—1894)在太平天国运动后期,得浙江盐运使苏式敬聘用,经理浙、赣两省盐运事务。商号遍及汉口、九江、安庆、芜湖、上海等长江沿岸各大商埠,甚至远及天津等地开设商行,并开办锅坊、银行等业,还在宿松、青阳、繁昌等地置田地3万余亩,成为当时境内首富,号称“苏百万”,使得“岭下苏村”名声大振。由于北洋军阀时期,苏家在兵荒马乱中突遭洗劫,苏家衰落,“苏百万”时代流水逝去,成为了过往烟云。 洙溪河两岸河堤均由花岗岩石块砌成,石路通往海宁学舍,途中有石阶通往河里的石埠,方便人取水、用水。 [attachment=6227][attachment=6228] 路边人家照壁保存完好,不同于常见的一个平面的古照壁,不仅呈多面体,而且高大有型,猜想出于保住一方风水需要,挡住邪气侵袭。[attachment=6229] 远远见到一座拱桥横跨洙溪河,由于苏氏达官贵人众多,此桥取名“官桥”。“官桥”头的古建筑就是“海宁学舍”,两建筑整体尽管不对称,给人以均衡之美感。 [attachment=6230] 建于1924年8月的“海宁学舍”伫立河畔,既有徽派建筑风格,但也糅合其它建筑元素,窗户、阳台呈现西式风格。中西合璧,在那个年代算是够现代的。 得名“海宁学舍”与屋主苏文开曾任浙江海宁知府相关,“海宁学舍”是当地族人子孙就读的学堂。大门上方青石镌刻的“海宁学舍”匾额,是当时省长马振宪所书。2004年10月,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海宁学舍”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attachment=6231] 过“官桥”,看见一条石板路向山里衍生,是通往青阳的古道,没有公路的当年,这里是重要的交通要道,去铜陵、到池州、上武汉、下南京......南来北往,车水马龙。 别看“洙溪河”不大,但与清溪河、秧溪河、浦溪河、麻溪河、迄溪河、松溪河一起并称是青弋江上游的太平县(黄山区)的七溪。 [attachment=6232] 过河朝文化广场走去,途中见到一幢保存完好的古宅,从导游示意图了解,这叫“迁移堂”。 [attachment=6233] 文化广场名为“五福广场”,地面完全用石条铺设,照壁、院墙典型的徽派建筑风格,尽管是新建的,但与古村落相融。与河对面的“苏氏宗祠”遥相呼应,相得益彰。[attachment=6234] 广场尽头又见一处古房,对照导游图叫“岭下茶馆”,墙上的标志牌注明。这座古建筑已列入黄山市“百村千幢”古民居保护工程。 [attachment=6235] “岭下茶馆”前上坡路通向村里人家,看见院子里的村民忙于干活,我仔细询问了当地过年的一些习俗。他告诉我,现在养猪的不多了,估计今年杀的年猪只有2头,而且不会对外卖。先前走进村里居住在“苏氏宗祠”右侧的杀猪人家,询问到当地杀猪人没有灌肠习惯,更没有灌套肠(原老石台地区独有的特色食品,将大肠灌到小肠)的做法,做米糖、切麻糖还是有;豆腐一般都用黄豆在豆腐作坊加工,没有人在家自做...... 我的印象中家家杀年猪、做豆腐、熬米糖、煎发豆腐.....的场景全无了,脑子飞速旋转,构思如何策划成沿河一字排开的杀年猪,灌香肠、吃杀猪酒;游客进入农家看煎豆腐、切麻糖,想象到农村办年货的场景......[attachment=6236] 在热心的村民带领下。我们登“必吉岭”,“必吉岭”是宋代大散文家苏辙定居的地方,这条古道历史上是泾县至青阳的交通要道。岭头还有座初建于元末,民国14年重修的“五福庙”。 说起这庙,倒有一则传说。 说是:明洪武初年,朱元璋得天下后定都南京,大兴土木建造京城,苏氏苏显荣的父亲承建了其中的粮仓工程。而天时不利,阴雨连绵,延误了工期,而被关进大狱,只等秋后问斩。苏显荣前往南京替父辩冤,并要求代父坐牢。苏显荣的孝心感动了朱元璋,皇帝将其父释放,赦其父子无罪。 父子一道坐船回家,船至芜湖江心,见浪涛滚滚的江中心有一尊雕像漂在水上。父子捞起木雕神像,一看,是一尊五猖菩萨像。民间中“五猖菩萨”也称之为“五福菩萨”。父子二人大喜,大难不死后又见五福神像,心想定然是上天的旨意,降福于苏家。从此时来运转,万事大吉。父子二人急忙将神像捞起,挑回家乡。但行至必吉岭头,扁担却“啪”一声断了,神像也掉在了地上。苏显荣父子认为这就是菩萨的旨意,于是约众人在这里建了五福庙。始建庙为砖木结构,因岭高风急,不久损坏,后人重建时改为了全石结构。“五福庙”供奉的“五福神”有正神六尊,分别为平浪王(当地俗称娘舅,又称宴公)、和合五郎、了角四郎、草野三郎、灌口二郎和得胜一郎。 途中,热心的村民告诉我们,“五福庙”的菩萨有求必应,生财、消灾、保平安一切都显灵,连“送子观音”的角色也有兼任,是无所不能,包罗万象的全能神仙。只是二点我还没有弄的明白:一是六尊菩萨——为什么是五福神呢?二是看名字怎么像是日本人的神呀? “五福神”是苏姓的保护神,为了表达对菩萨的崇敬,自元代始,每年永丰岭上和岭下苏姓村民都要联合举办“五福神会”,恭请菩萨“出巡”。“五福会”是集民间舞蹈、戏曲、美术、风俗民俗于一体。演员佩戴扮演诸神角色的彩绘面具,身着古装,展示出戏曲活化石的傩戏艺术。表现出农耕文化时期,广大农民庆贺丰收、企盼来年风调雨顺。“五福神会”不仅是祭祀活动也是这里的苏氏特有的民间娱乐活动。2006年,“五福神会”入选“黄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attachment=6237] 苏雪林墓在上岭途中的凤形山,我们拐进看看。岭下苏家是被喻为文坛常青树的苏雪林的故土,1998年5月27日位阔别家乡七十多年,已经是百岁老人的她曾回故里,她坐在当年结婚时用过的喜床上,泪水涟涟地不停念叨:“到家了,我不走了。这里再简陋,也是我的家。”返回台湾时在黄山机场,老人半娇嗔地说:“我不要回台湾。”一年后的1999年4月,苏雪林病逝于台南成功大学,遵照她的遗愿。将她骨灰运回,安葬在永丰乡岭下。使老人叶落归根,长眠在母亲身旁。 [attachment=6238] 白色大理石雕成的护栏后,立有一青色石碑,正面刻有“苏雪林教授之墓”,背面刻着“棘心不死绿天永存”。 看来由于我每天坚持走步效果不错,上山对我来说还面不改色心不跳,而同行的却望而却步了。于是就此打住,没有继续前行看“五福庙”,返回到村里。 [attachment=6239] 小河里妇女们在洗菜,口干舌燥的我们要了几个萝卜,津津有味的啃了起来。 [attachment=6226] 返回水口,恰遇岭下村的老书记,现在他负责旅游工作,我们与他交流中,他表现出对春节前安排到这里进行自驾游活动有浓厚的兴趣,并安排我们到永丰乡午餐。离开岭下村,水口流水潺潺,鹅鸭悠闲戏水,源远流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