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宁生 |
2016-10-25 08:46 |
【游记】最后一节导游实践课
图文:黄山怪石 退休离岗在家第二个年头又开始了,2013年把过去的资料进行了整理,写了不少篇东西,过得也还蛮充实。2014年想换换口味,体验一下新的生活。同事朋友找到我,不久前给做了一个申报的视频,3月14日又让给拍了行业专家校园培训报告会和企业对洽会视频,16日又邀我去潜口、岩寺、屯溪、黟县随拍导游专业实践教学视频资料,尽管要去的是我熟悉再不过的景区,反正出去走走,看看春色,重温过去与学生相伴的时光,何不乐哉?!欣然应许。 这次组织的是2012级导游专业两个班的学生,他(她)们都参加了2013年的导游资格考试,今年考得很理想,取得导游资格的有54人,无论是人数还是录取率都是黄山旅游管理学校的历史之最。 我对学校的导游专业独有钟情,融入了我的心血。一次与同事朋友的交谈中得到启发,立即进行了可行性论证,把初步的设想形成了文字报告,于2005年开创了全新理念的导游专业。记得当时有同事会上义正词严的质疑,教育部颁布的专业名录中根本没有导游专业。而现在的导游专业不仅成了学校的品牌,教育部也将导游列入了专业名录。想起来,还有些沾沾窃喜! “长江后浪推前浪”,年轻的一代职教人将专业建设的更加完善,更为系统、规范,淋漓尽致的成为全国的“示范”。 [attachment=6391] 16日早6点40分,师生们在学校集中,分班级乘坐两辆大巴,沿G3高速,驶往屯溪方向。 [attachment=6393] 这次安排的是大多数即将离校的学生,在长城旅行社资深导游率领下,由班主任、课任老师陪同上的最后一节实践课。导游在全程中扮演的是“师傅”的角色,不仅仅是“导”大家游玩,还要将整过程分解指导,就是“专业性”特强。 首先大家来到位于徽州区潜口的“潜口民宅”景区。[attachment=6394] 景区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由清代民居与明代民居两部分构成。二个班分别在不同的景区先后游览。我们先去的是清代建筑部分的景区。[attachment=6395] 据了解,这里是人造景点,出于旅游目的,将民间散落的,代表性古民居,严格按照“原拆原建”、“整旧如旧”原则,集中到于此。尽管力争保持建筑物的原时貌,但仔细观察,水井,墙体还显露水泥、新砖等现代用材的痕迹。[attachment=6396] 传统的徽州人家族观念最强,宗祠最为考究。悬挂于大堂楹柱上的楹联“继祖宗一脉真传克勤克俭,教子孙两行正路惟读惟耕”,清代学者王士祯家中祖传的家训联悬挂此处,是古徽州人当时生活的写实。[attachment=6397] 这里还有戏台、水井......基本上是一个不太大的清代村落,虽然屋内结构有所区别,但外形基本类似,不仔细看没有区别。登上石砌高处的民居,就结束了清代建筑群景点的游览。[attachment=6398] 对面山估计是叫“紫霞峰”,建筑群依山傍水而建。[attachment=6399] 过清代建筑群,出山门,下台阶,我们走向对面。[attachment=6400] 山门高悬“潜口民宅”匾额,另一个班的师生已游览。他们从这里走出。清代这里曾为汪沅家别业,名“水香园。咸丰年间(1851-1861年)由于战乱而毁于一旦。后将原散见于潜日、许村等地11座较典型又不宜就地保护的明代建筑,集中于此,组成明代村落,定名“潜口民宅”。 因在紫霞峰南,故又称“紫霞山庄”。 山庄门厅为3开间门廊,高檐如盖,8根梭往拔地而起。门厅建于明中叶,原为潜口镇汪姓众厅六顺堂残留部分。从山门进入“紫霞山庄”,有一个不大的院落。[attachment=6401] 不远有小溪自西向东环山而过,溪上横跨有单孔石拱小桥,名“荫秀桥”,此桥始建于明嘉靖申寅年(1554年),原坐落于潜口镇唐贝村口。当时是由当地尼姑出资所建,桥的一头是尼姑庵,另一头是鸡犬相闻的村庄。“荫秀桥”三字,一半为阳刻,一半为阴刻,桥中央成了佛界与人间的分界线,故又叫“阴阳桥”,十分有趣的是该桥两旁护栏砌筑却是罗汉板。岁月悠悠,小桥依然,“师太不知何处去,罗汉依旧笑春风”。[attachment=6402] 走过“荫秀桥”,便是“石牌坊”,石牌坊三间五楼,是明代嘉靖年间(1552~1566年)郑绮所建。牌坊正面无题字,只雕着一个龇牙咧嘴的“鬼”,手里拿着一支笔,脚上踏着一只方形大斗,“鬼”与“斗”合起来为“魁”。牌坊背面刻了月宫桂树图。表明立坊者方氏期望家族子弟多出文魁星,去蟾宫折桂,光宗耀祖。[attachment=6403] 迂回登山,即有一四角高翘的亭,名“善化亭”。此亭建于明嘉靖辛亥年(1551年),原坐落于歙县许村杨充岭石道旁。亭名“善化”,取之“善化贤良释化愚”之意。亭为方形,四柱居空,飞檐翘角,造型美观,亭顶梁横木上刻有对联:“阴德无根方寸地中种出,阳春有脚九重天上行来”,意在劝人诚心行善方可积德。此亭还有一对联:“走不完的前程,停一停,从容步出;急不来的心事,想一想,暂且丢开”,寓意十分深刻。[attachment=6404] 过亭,顺山势北转,即见建于明中叶,原系潜口镇汪姓子孙所建众厅的“乐善堂”,北面毗连的是建于明嘉靖年间(1554年),原为潜口镇汪氏后裔的支祠的“曹门厅”。 穿过门前石坪顺势而下,就到“司谏第”。“司谏第”始建于明弘治八年门(1495年),原坐落潜口村。“司谏第”为明厅式的文化型建筑。第内设天井,四周绕以石柱,中架单孔石拱小桥,直通正厅,厅上设石座寝室,供奉神位,该第构架用料宏大,梭柱、月梁、荷花墩、叉手、单步梁、斗拱雕刻精美,显示了明代建筑风格。此第原是明永乐初进士、谏官、吏部给事中汪善的孙辈,为祭祖所建的家祠。中堂高悬“敕谕匾”,上书:“皇帝敕谕进士汪善……特命尔荣归故里,以诚德业,副联所期”。 山庄北侧为一组宅第:吴建化宅,建于明中叶,系普通民居,原坐落潜口村,始建时为3层,后改为2层,仍保留明代建筑特征。还有原坐落歙县坑日乡沦潭村“方观田宅”,始建于明中后期,原坐落在坤沙村的“方文泰宅,明中叶遗构,原坐落歙县郑村的“苏雪痕宅”等。 这些均为明代建筑,村落依势坐落在山坡之上,错落有致。山庄布局精巧,环境幽雅,被誉为明代民宅建筑博物馆,是研究中国建筑史的珍贵实例。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attachment=6405] 潜口民宅是徽州明代民居的缩影。在一个小山峦上展示出各类不同古民居风貌,颇具匠心。潜口民宅很注意它的代表性。从建筑类型看,既有洞社、宅第,也有小桥、路亭、牌坊。在时间跨度上,从明弘治八年延续到明中晚期。从宅主看,有商人的捐建的“善化亭”,老人议事娱乐的“乐善堂”,大家旺族的众厅。[attachment=6406] 其次,潜口民宅颇县典型性。这里有雕饰精美,能体现徽雕技艺的“方文泰宅”,有江南现存明代最早砖本结构建筑之一的“司谏第”,亦有保留了元代营造手法的“吴建华宅”。这里,可以见到明宅起居方便,简易而富有实用价值的营造法,从天井设水池去体验聚水如聚财的哲理。[attachment=6407] 潜口民宅有统一的艺术风格。移入的建筑,大都取自潜日村,布局上又参照了徽州古村落的固有特点,内部陈设明代家具和其他生活用品,再现了徽州古村落的历史文化风貌。[attachment=6408] 结束潜口的旅行,全体集中合影。上车驶往岩寺。[attachment=6409] 第二站是游览“新四军军部纪念馆”,纪念馆位于徽州区的岩寺。一到岩寺就看见街口耸立一座牌坊,“岩寺古镇”四个鎏金大字醒目。[attachment=6410] 牌坊正对的是2013年9月28日开街的“岩寺古镇老街”。说是“老街”,其实是近年在岩寺中街,依颖溪河仿古重建的。结合红色文化旅游,把徽派建筑、人文商业景观糅合而成。[attachment=6392] 新建的文化广场有古戏台和百工坊。 [attachment=6412] 古戏台前有一位身着清朝服饰像似专注看戏的塑像。新建的“文昌阁”三层八角,飞檐倒显示有明清特色。[attachment=6413] 岩寺是当年南方八省红军游击队的集结地、整编地、成军地和东进抗日的出征地,在抗日战争中曾有“北有延安,南有岩寺”的美誉。这里有重建的“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馆前一组雕塑反映当地人民欢迎新四军的情景。[attachment=6414] “岩寺新四军军部纪念馆”包括新四军军部旧址保护区、纪念展陈区、接待服务区。眼前的徽式建筑实际上是一座横跨颖溪河的廊桥,看起来年代久远。[attachment=6415] 过桥就建有一座规模宏大的砖牌坊,说是牌坊,又有一个类似民居的门,搞不懂,反正怪怪的,留下悬念吧。[attachment=6416] 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前,一组反映新四军岩寺集结浮雕照壁与大门相对,右侧有一组新四军领导人的塑像,地面中央有当年新四军聚集的地图浮雕,很是宽敞。[attachment=6417] 从大门进入展区。[attachment=6418] 入门正面墙上有一组浮雕,反映了那如歌如泣的战争年代新四军聚集在这里,掀开投入抗日一线历史的一页。江泽民题写的“铁的新四军”红色大字醒目。[attachment=6419] 叶挺将军横枪跃马的塑雕,将游人带到那战火纷飞的岁月。[attachment=6420] 装饰一新的岩寺新四军军部旧址,主体由序厅、图片展览厅、实物陈列厅、放映厅组成,展厅面积500余平方米。[attachment=6421] 展出内容包括“新四军在岩寺集中”、“ 新四军在岩寺的主要活动”、“新四军东进抗日”、“对徽州区和歙县的影响”、“永志纪念”五个部分。[attachment=6422] 展出版面、照片、题字等100余幅,实物、遗物50余件。[attachment=6423] 纪念展陈区主要就是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该馆建筑面积达3600㎡,主要利用文字、图片、实物及现代的声、光、电技术手段,以弘扬铁军精神为主题,重点展示新四军在岩寺集结、整编、点验、誓师东进等重要史实。[attachment=6424] 分序厅、岩寺集结、誓师东进、军民情深、抗日烽火、铁军路上六大部分,展示新四军战斗历程。[attachment=6425] 这组塑雕将新四军领导人战前研究、讨论、周密制定战斗计划情景再现。[attachment=6426] 油画与塑雕结合,三维的突显“铁的新四军”出征的场景,气势恢宏。[attachment=6427] 背景是江南水乡,新四军利用芦苇荡,伏击日寇的场景惟妙惟肖。 岩寺古镇是一个以红色文化和徽州文化相结合的特色旅游景区。“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现为省、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廉政教育基地,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并于2012年9月成功入选第二批全国国防教育示范基地。[attachment=6428] 离开岩寺,赶到屯溪吃午饭。饭后安排到屯溪老街游览。 屯溪老街坐落在黄山市屯溪区中心地段,镶嵌在青山绿水之间。北依四季葱茏的华山,南伴终年如蓝的新安江,被誉为流动的“清明上河图”,距今已有数百年历史,老街全长832米,宽5-8米,是目前中国保存最完整的,具有宋、明、清时代建筑风格的步行商业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屯溪老街和北京市国子监街、苏州平江路等经文化部、国家文物局批准共同当选为“中国历史文化名街”。[attachment=6429] 老街上的“万粹楼”楼高四层,采用明清时代古建筑遗存的石雕、砖雕、木雕等旧构件中的精口,按徽派建筑的风格重新组合而成。馆内陈列着主人收藏的大批文物,以及500多件当代名人字画、900方珍贵砚台。是国内少有的首家古建筑形私人博物馆。[attachment=6430] 屯溪老街专辟的一段“古代街”上设有茶楼、酒肆、书场、墨庄,古趣盎然。作为唯一的“国家历史保护街区”,老街的建筑群不仅延袭了宋代风格,同时也继承了徽州民居的传统建筑风格,规划布局,具有鲜明的徽派建筑特色:白粉墻,小青瓦,鳞次栉比的马头墻,淡雅古朴;建筑内雕梁画栋,徽派建筑砖、石、木三雕特色展现得淋滩尽致。整条街道蜿蜓伸展,首尾不有相望,街深莫测,不仅保存完整,而且具有一定的规模,典型的历史古街,其文化内涵无疑一流。[attachment=6411] 街面建筑大都为前店后坊,前店后仓,前店后住的格局,呈现出江南城镇古老的风姿。“臭豆腐”闻着臭、入口香,是老徽州人百吃不厌的美食。 [attachment=6432] 屯溪老街主要是指1273多米长的屯奚老街及其两侧街巷。其外包括紧邻的新安江河面。大约有263商家,3400亩水面,面积13万平方米。 [attachment=6433] 屯溪老街街道狭窄幽深,街上的路面是清一色的褐红色麻石板;街道两旁鳞次栉比的店铺叠致有序,全为砖木结构,粉墙黛瓦;窗棂门楣有砖雕木刻,技艺精湛;屋与屋之间是高高的马头墙,构成了徽派建筑群体美。[attachment=6434] 屯溪老街起于宋代,明清时期发展成为徽州物资集散中心。历史上,屯溪是由新安江、横江、率水河三江汇流之地的一个水埠码头发展起来的,所以老街又被称为“宋街”。 [attachment=6435] 当地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说的便是徽州男人的人生轨迹。在这里,经过祖祖辈辈的努力,逐渐形成了在中国古代商界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徽商。 [attachment=6436] 人们这样赞叹屯溪的美:屯溪美,屯溪美,一半是街,一半是水。独具特色的山水城格局屯溪老街依黄山、伴新安江,空间景观特色依托于城市与自然环境的有机结合。山、城、街、水呈平行的带状结构,老街是城市最活跃的部分。通过3条马路和18条巷道与山水相沟通,如鱼骨式形态,同时将山水景观引入城市和老街。新安江河水清澈,是屯溪的母亲河。 [attachment=6437] 离开屯溪,驱车赶往黟县五里,据导游说这里是观赏桃花的好去处。 [attachment=6438] 说我们来早了,还不如说春天迟到了,桃花正茂的季节还没有到。但蓄待绽放的花蕾算是找到桃花竟放的遐想。 [attachment=6439] 这里是五里行政村狮山村民组,2011年开业的集住宿、餐饮、娱乐、会务、摄影创作于一体的“蟠桃山庄”打造了休闲垂钓区和桃花观赏摄影区。真佩服正宗徽商后代,精明绝顶...... [attachment=6440] 经“宏村”,过“塔川”,穿过“宏村隧道”就来到黟县的“木坑竹海”景区。 [attachment=6441] 因为是电影“卧虎藏龙”的竹林打斗地的拍摄地,利用这一资源,聪明的黟县人就打造了“木坑竹海”这一景点。说实话,对于山里人的我来说,没有多大兴趣,感觉到黄山区的“金珠源”的品味要比这里高的多。作为导游专业实践教学课,这里还不得不到。 [attachment=6442] 景点离黄山很近,有称“黄山入黟第一寨”。进入景区检票口,一塘碧水美妙极致。木坑竹海又称“滴翠谷”,谷纵深约6公里,说是形如金斗,聚财不漏,风水甚佳。 [attachment=6443] 我们沿溪流而上,看四面环竹,由于最后一站,大家也累了,半途折返。 [attachment=6431] 结束全部旅程,返回学校。今天是学生在校的最后一天,自明天开始,他们就各奔东西,开始人生事业的启程。祝愿他们的事业如同春花一样,灿烂艳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