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宁生 |
2016-11-22 10:54 |
【游记】奉化溪口
[attachment=8031] 2012年7月26日上午,我们从宁波出发驶往相距只有22公里的奉化溪口,开始浙江的第三站旅游。溪口是中国近代历史人物蒋介石、蒋经国父子的故乡,具有特殊的历史地位,因名人效应而成的热点景区。[attachment=8033] 由于溪口是蒋介石故乡,解放前这里为人们瞩目,解放后溪口一度被冷落。改革开放后这里重新开放,成为热点旅游景区。宁波地接导游将我们送到目的地交接给溪口的地接导游就急忙赶回。[attachment=8034] 溪口以剡溪之水而得名。剡溪源头是剡界岭,由新昌入奉化境,称“剡源”。沿溪风光优美,“剡源九曲”自古就是旅游胜地。九曲公棠以下称“剡溪”,由西向东流过全镇。东端有武岭头与溪南山阻隔成口,“溪口”之名由此而来。又因武岭横亘镇东,以山名命地,也称“武岭”。这里山水如画,风景秀美,引来骚人墨客来此寻幽探胜,古时将“奎阁凌霄”、“武潴浪暖”、“平沙芳草”、“碧潭观鱼”、“松林晓莺”、“溪船夜棹”、“锦溪秋月”、“雪峰晚照”、“屏山雪霁”、“南园早梅”称为“溪口十景”。特别是西北的雪窦山,名胜古迹众多,为浙东著名旅游胜地,汉代就有“海上蓬莱,陆上天台”的赞词。武岭售票处,导游办理入景区手续。 办理好手续,跟随地接导游我们走向景区。[attachment=8035] 远远看到的“武岭门”是进溪口镇的必经之路。以前这里是一个小庵堂,旁设茶亭供人歇息。1929年蒋介石把这里改造成三间二房城楼式城门建筑。门额两面都有“武岭”两字,外面是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先生书写,而里面则是蒋介石自题,得名“武岭”,是因为蒋介石祟尚武德,又因“武岭”与陶渊明《桃花源记》中“武陵”的谐音。[attachment=8036] “武岭门”外道路右侧有“武山庙”。历史上是溪口镇任、宋、单、张、蒋五姓宗族共祀之庙。建筑分前后两进,东西两厢廊庑,中间为开井戏台,后进的前廊设有盘龙石柱。由于蒋介石一家对“武山庙”有特殊的因缘,清末,蒋介石之父曾被推选为庙首,执掌庙产的日常管理。蒋父召集五姓族长,对武山庙作过一次大规模扩建,奠定了当今规模。民国初年,这里兴办武山小学,蒋经国曾在此受到启蒙教育。蒋介石曾出资修庙,并多次入庙许愿、求签,把“武山庙”菩萨视为自己的精神依托。他多次说“武山庙菩萨是蛮灵的!”“武山庙”是我们到溪口看到的第一座建筑。[attachment=8037] 进“武岭门”就是三里老街,是蒋介石、蒋经国父子俩从小生活的故乡。沿街有小洋房。进入武岭门右边是武岭中学,而左边是文昌阁。[attachment=8038] “文昌阁”坐落在小山坡上,入口处有一座石桥,桥头两侧各有一只石狮。石狮有讲究,一般都是一公一母,阴阳和谐。过桥,我们拾级而上。[attachment=8039] 到“文昌阁”要穿行“乐春亭”,亭前竖有“乐亭春晓”碑文的石碑,这里的春色一定很有魅力。[attachment=8040] 过“乐春亭”就到“文昌阁”。因位于武山南端高处,别名“奎阁”,这一景称为“奎阁凌霄”。原建筑造于清代雍正九年(1731年),到民国时已破败不堪。1924年,蒋介石从广东回乡扫墓,见其楹栋倾斜,于是就请他的哥哥蒋介卿召集民工重建,至第二年造成飞檐翘角的两层楼房,建筑面积500平方米。完工之日,蒋介石命名“乐亭”,并作《乐亭记》描述其胜,但溪口人仍称之为“文昌阁”。[attachment=8042] “文昌阁”改建后,成为蒋介石的私人别墅和藏书楼。1927年蒋宋联姻后,常携宋美龄来此小住。楼里按原貌还原当时的生活场景。这里是蒋介石和宋美龄的卧室,梳妆台、大衣柜、小圆桌一应俱全。特别是这张床,是宋美龄的最爱。[attachment=8041] 楼内还有蒋介石接见重要僚属的客厅。由于宋美龄曾拜张大千为师,学习国画。客厅中悬挂着她的山水、花卉作品,还陈列有宋美龄弹的钢琴。起居室里摆放着太师椅、茶几、条案。廊间陈列有多幅蒋介石和宋美龄的珍贵历史生活照片。 1936年西安事变后,张学良送蒋介石回南京,被军委会“严加管束”。次年1月13日,被送到溪口幽禁。张学良到溪口,最先的落脚点就是“文昌阁”,几天以后才被押送上“雪窦山”。 1939年12月12日,6架侵华日机轰炸溪口,把文昌阁夷为平地,直至蒋介石离开大陆,始终是一片废墟。现在的“文昌阁”是1987年由政府拨款,按原样重建的。屋内雕梁画栋,风姿胜旧。[attachment=8043] “文昌阁”右侧下坡有路通往“小洋房”,这座建于1930年的三间二层小平房,原是为美国军事顾问端纳先生所建的。由于当时所用材料石灰和水泥均称为“洋灰”,所以此房叫“小洋房”。[attachment=8044] 1937年蒋经国从苏联留学回来与妻子蒋方良就居住这里,楼上东面一间为卧室,西面一间为书房,中间为客厅。屋顶平台较宽敞,楼下由伴读徐道邻、高理文等住宿。屋内有一石碑携刻着蒋经国因生母毛福梅1939年12月12日日军飞机轰炸而死亡,而愤慨手书的“以血洗血”四字,表示他对日侵的痛恨及替母复仇的决心。[attachment=8045] 房子背靠武山,风景优美,环境清幽。楼上就是观景台,看到岭上古木参天,危崖矗立,“乐春亭”掩藏在树荫中。[attachment=8046] “小洋楼”面临剡溪,有扇形的水泥台阶通向河面,边侧修建有观景台,即可下河汲水,又可观赏剡溪风光。[attachment=8047] “剡溪”是嵊州的母亲河。河畔导游介绍:这里因流传晋王子猷(徽之)雪夜访戴的故事而使“剡溪”名声远扬。早在唐代,就有众多文人墨客到此揽胜,留下许多名诗佳句。其中李白有诗:“虽然剡溪兴,不异山阴时。”罗隐留诗:“金庭路指剡川隈,珍重良朋自此来。”李端留诗:“戴家溪北住,雪后去相寻。”方干留诗:“协湾街濑片帆通,高枕微吟到剡中”。[attachment=8048]
过“小洋房”不远小巷的尽头就是蒋氏故居“丰镐房”。“丰镐房”位于溪口下街,原有蒋介石祖传房屋六间。是“清光绪十四年(1834年)蒋介石2岁时,由于“玉泰盐铺”被火焚毁而迁来的。 整个建筑为传统的前厅后堂、两厢四廊的格局。楼轩相依,廊庑回环,墨柱赭壁,富丽堂皇。前庭及左右还有三个花园,有月洞门相通,中间小天井,两边的金、银桂花是宋美龄亲手所栽的。两旁则为东西厢房,东由宋美龄居住,西为蒋介石的元配毛福梅的住所。因毛福梅居住在此,宋美龄直至1939年从未到过此地。院中雕梁画栋琳琅满目,极富有民间艺术风味。 西偏房是本堂西边的独立小楼,抗战期间蒋介石原配夫人毛福梅在1939年12月12日日军飞机轰炸中逃向摩河殿(祖庙)时被炸死于后门的短墙下。[attachment=8049] 从“丰镐房”走出,沿剡溪返回,河畔有一座小拱桥,桥洞后有石阶,攀援而上可到“文昌阁”的后门。[attachment=8050] 横卧的巨石上雕刻有“溪口.雪窦山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和国家AAAAA级旅游区标志。[attachment=8032] 过河,桥面看上游,许多游人在河里游耍。[attachment=8052] 位于溪口中街章墙弄口的“玉泰盐铺”建于清穆宗同治十年(1871年),由蒋介石祖父蒋玉表(又名蒋斯千)开设。以销售盐、酿酒为主,兼营大米、菜饼、石灰及杂货等。店房分前后两幢,前幢楼下店面三间,由蒋肃庵(又名蒋肇聪、蒋介石的父亲)经营。德宗光绪十三年(1887年)蒋介石就出生在这里。 次年,盐铺失火,店面和住房全部烧毁,蒋父蒋肃庵携两岁的蒋介石迁至报本堂西边的小楼居住。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蒋肃庵去世后,重建后的玉泰盐铺由长子蒋介卿经管。因蒋介卿在宁波江海关监督,盐铺曾一度歇业,卸职后蒋介卿与子女也曾在此居住。民国十年(1921年)再遭火毁,1948年蒋介石出资重建。现在看到的是1984年国务院拨款重修的。[attachment=8053] 楼上家居,楼与楼之间有木质过桥连接,楼梯小巧。[attachment=8054] 楼梯后面一幢是作坊。另有厨房、厕所等附属建筑,外有围墙。蒋介石出生的屋里家具按原样陈列,这种款式的老式床,以前皖南地区普遍,称为“宁波床”。[attachment=8055] 石库墙门,门额上书“清庐”两字。有蒋介石手书的“玉泰盐铺原址”,里面设柜台、盐桶,悬挂反映蒋介石身世的各种历史图片、照相等。[attachment=8056] 蒋氏故居中的大门、素居、报本堂、独立小楼都是原来的清代建筑,其余都系蒋氏1929年以后扩建。门楼考究的“素居”是蒋介石母亲王采玉信佛、专心素居之地。[attachment=8057] “奕葉流芳”石牌坊是一座属于溪口蒋氏宗族的牌楼。按照溪口蒋氏的习俗,凡是蒋家的姑娘出嫁,新媳妇进门,老者过世出殡,都要在这牌楼下面经过。从前是木牌楼,文化革命期间拆除,现在的石牌楼是1999年重建的。[attachment=8058] 蒋氏故居坐落在溪口街上,街呈现是典型的江南风貌,出售具有溪口特色的食品。[attachment=8059] 远看剡溪对岸,河畔上的新建的“民国大杂院”有游人进出。剡溪南岸是浙东民俗文化的摇篮。晚清时期溪南很是繁华,一度被誉为是蒋氏的“龙兴之地”。建筑是在传统四合院基础上融合了近代西方要素。这里有中国国民党大量内部图文资料及蒋宋的珍品展览;而七十二贤授教场、甲子殿、罗汉堂等有关儒、道、释的塑像,生动地诠释了中国三教文化的深邃内涵。“民国大杂院”融观赏性、参与性、娱乐性与一体,以其丰富的晚清民国文化内涵和“大、杂、奇、怪”的四大特色吸引着游客。[attachment=8060] “蒋氏宗祠”由蒋介石独资建造。1950年后成为溪口粮管所以及粮食仓库,文化革命时拆除门楼,改建为红楼酒家,2001年按原样恢复,重建牌楼和蒋氏宗祠。[attachment=8061] “摩诃殿”是蒋氏族人纪念远祖蒋宗霸的殿堂。蒋宗霸是五代后梁人,笃信佛教,口中常念“摩诃般若波罗蜜多”,所以称他为摩诃居士。这里面供奉着蒋家祖宗,现在看到的“摩诃殿”是1989年修复的。[attachment=8062] “蒋氏宗祠”建立年代久远。清朝康熙五十五年。曾进行一次大修缮。[attachment=8063] 1930年,蒋介石扩建“丰镐房”时把蒋姓三房的堂前也买进。当时,有人向蒋介石提出:“三房祖先安放在哪里?”蒋介石拨出大笔资金建了一座新祠堂,面积超过他的故居“丰镐房”,且气势宏伟、壮观,相当有气派,族里人祭祖、看戏等活动都在这里。两边还有厢房,可供十多户族人居住。[attachment=8064] 新祠堂造好,族长请蒋介石题写牌楼匾额。当时蒋介石正在看书, 刚看到关云长“过五关斩六将”根据书上写着关公的“忠、勇、礼、义、智、信”的启发而书写“忠孝传家”。[attachment=8065] 不久,蒋介石亲自组织祭祖,大办酒席,宴请族人,并出资组织人员重修宗谱。同时,还请来戏班子,在“蒋氏宗祠”演了几个晚上的戏文,他亲自到场观看演出,溪口蒋氏族人着实热闹了一番。 蒋介石的长兄蒋介卿染病身亡灵柩就停放在“蒋氏宗祠”,并在此举办丧事。蒋介石原配夫人毛福梅被日军侵略飞机炸死,也在“蒋氏宗祠”举办的丧事。如今“蒋氏宗祠”里,除了摆设着蒋氏家族的历史陈迹外,还展出了国务院台办、新闻办联合制作的台湾历史、海峡两岸关系的照片和文字解说。蒋经国的生母毛福梅安葬于此,墓碑“先批毛太君之墓”由吴敬恒所题。[attachment=8066] 走出门楼,结束了“蒋氏宗祠”游览。[attachment=8067] 从溪口到杭州途径“蒋母墓”,“蒋母墓道”石牌坊伫立在公路旁,穿过石牌坊拾级而上,到墓地的路只有668米的距离。[attachment=8068] 石牌坊到坟墓的登山路,是一条长的8米的卵石路,穿行在松林之中。[attachment=8069] “蒋母墓道”上有轿夫招揽生意,老校长坐在轿上悠悠自在。[attachment=8070] 从石牌坊行走300米左右,有一个跨路亭,门匾悬挂“蒋母陵园”。据说蒋介石每次扫墓就在此下轿,然后步行而上,以表孝心,所以又叫“下轿亭”。轿夫抬轿到这里就得下轿了——呵呵!老校长被忽悠了。[attachment=8051] 过“下轿亭”不远就到六角二层石亭,飞檐秀丽,小巧玲珑。[attachment=8075]
“基庐——慈寇”横拦在路面,它初建于1923年,1930年重建时改成为现在的11间排房。基庐主房有四块石碑。正面孙中山的《祭蒋太夫人文》由北伐时的国民革命军第二军军长谭延阎书写;背面是根据蒋介石口述由于右任先生写的《蒋太夫人事略》;左、右两边分别是《哭母文》和《慰劳蒋总司令文》。《蒋老伯母遗像》题字则是汪精卫的。[attachment=8076] 正厅右边是蒋介石扫墓时居住的小屋,左边两室套间是蒋介石回乡扫墓或下野休息常任之处。1936年12月西安事变后,他在此养伤110多天。右边两间为招待亲友的客房,附房是看墓人居住和做饭的地方。[attachment=8077] 过“慈庵”上走,山边有一方一园二口井,取名“方圆井”,中国人有“天方地圆”和“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的说法,得名“方圆井”,猜想包含这二层寓意。另外也是居住“慈庵”的人汲水之处。[attachment=8078] “蒋母墓”看起来很普通,却有讲究。据说是蒋介石专门请风水先生坐飞机从天上反复观测最终确定的“风水宝地”。空中看,整座山像似一座弥勒佛,蒋母墓地正好位于弥勒佛的肚脐眼处。墓以石块砌成,上面扇形拦土石上刻有“壶范足式”四字,含有女中模范、楷模之意。下面墓碑上刻孙中山先生亲题的“蒋母之墓”。两旁对联为“祸及贤慈,当日顽梗悔已晚;傀为逆子,终身沉痛恨靡涯”。拜台刻有风竹图,表示是女人之墓且出身于葛竹村。墓穴北对桃坑山的蒋介石父亲的墓穴。蒋介石父母没有合葬起因是:一来蒋母系蒋介石父亲蒋肇聪的第三房续配夫人,父亲立碑没有刻王氏名字的位置。另在分割遗产时,蒋母同蒋介石的阿哥蒋介卿有矛盾。蒋母在临终前,曾嘱托不要把她和父亲同葬。所以蒋介石在其母死时,另择基地,而在两墓中都留出了一个空穴。 参观完了蒋母墓,结束了溪口之行,大家乘车,驶往杭州。
——— 胡氏资讯(zhhusw)微信公众平台2016年12月06日推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