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中国历代大移民 --]

中华胡氏网 -> 国学智慧 -> 中国历代大移民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胡宁生 2017-03-06 09:08

中国历代大移民

来源:网络
[attachment=12520]

    现根据史料记载,将秦朝(国)以后影响较大的汉族移民活动简录如下,
    公元前223年(秦王政二十四年),秦灭楚,楚王部分宗族迁严道(今四川荥经县);贵族上官氏被迁陇西上邽(今天水市);还有权氏等大姓迁于陇西;柳氏迁于河东,班固的先人班壹是楚令尹子文之后,迁于山西代(山西北部)楼烦(今宁武县)。
    前221年(秦始皇二十六年),秦灭齐,齐王建被迁至共(甘肃泾川县北)。又“徙天下豪富于咸阳十二万户。”估计有60万人,主要来自关东(函谷关以东)。还不断向巴蜀移民。
    前214年(秦始皇三十三年),蒙恬率军驱逐匈奴,在西北、北部一带新置44县,强迁内地人口于新县,估计有一、二十万。蒙恬留住上郡,继续负责修筑长城。此后,从中原向南越的番禺(今广州市)、河套平原等地移民。
    前206年(汉高祖元年),项羽屠咸阳,烧宫室,火三月不灭,咸阳及周围人口或死或迁。
    前198年(高祖九年),十一月,“徙齐楚大族昭氏、屈氏、景氏、怀氏、田氏关中”,同时迁入的还有燕、赵、韩、魏之后和豪杰名家,总数有10余万口。
    前195年(高祖十二年),长陵(刘邦陵墓)建成,置长陵县,迁入万户。
    前119年(元狩四年),迁关东贫民72万余于今内蒙古南部、山西西北部、陕西西北部、宁夏南部和甘肃中西部,即秦长城(故塞)内外以及河西走廊。随着移民的增加和农业的开发,在河西走廊陆续设置了酒泉、武威、张掖、敦煌四郡。
    公元25年(东汉光武帝元年),刘秀定都洛阳,关中及各地人口大量迁至洛阳。建武十二年(公元36年),将各郡驰刑徒迁至晋阳。
    190年(献帝初平元年),董卓强行迁都长安,将洛阳及周围数百万人口西迁,途中死亡者甚多,达长安者数十万。有相当数量的人迁至今湖北荆州一带,投奔荆州牧刘表。初平三年,董卓被杀,引起的动乱使数十万人东迁至今江苏一带,数万户进入四川投奔益州牧刘焉。
    301年(晋惠帝永康二年),“八王之乱”使洛阳、长安、今河南和相邻的河北、陕西、山东、陕西部分地区沦为战场,大量人口逃亡,聚集在荆州的流动人有10余万户。
    306年(永兴三年),并州刺史司马腾由晋阳移镇于邺(今河南临漳县西南),并州吏民万余人随之南下冀州就食,号称“乞活”,余者不满2万,自行逃亡者数量更多。
    311年(永嘉五年),晋东海王越病死于项县(今河南沈丘县),大臣王公贵族与军民数十万人东奔,被石勒军追及,死者10余万。余众逃离洛阳,百姓相随,又被石勒、石虎追杀。此暴行引发了北民南迁的第一次浪潮,史称“永嘉南渡”。幸存者纷纷南迁,健康(今南京)人口最密,怀德县(今南京市鼓楼一带)是官方设立的第一个“侨县”。还有迁往浙江宁绍平原、鄱阳湖、洞庭湖、四川成都等地。还有大量的中原难民迁入河西,张轨(凉州刺史,后为前凉国王)分武威郡置武兴郡,以安置移民。十六国后赵的石勒、石虎将数百万人口强制迁移襄国(今河北邢台市)和邺(今河南临漳县)。
    477年(安顺帝永明元年/北魏太和元年),魏安置宋汉中内属民于并州(太原及晋阳一带)。
    755年(唐天宝十四年),十一月,驻守在今河北卢龙一带的节度使安禄山反唐,率15万叛军迅速南进,途中不时掠夺人口,沿途人民为避战乱向河东及南方迁移,引发了中国历史上第二次北民南迁的浪潮。主要迁入襄阳、江陵、武昌等地。第二年六月,叛军攻入长安,唐玄宗率亲信一千多人逃往成都。
    1126年(宋钦宗靖康元年正月),金军攻至黄河北岸,宋徽宗率亲信南下江淮暂避,开封居民南下避乱,引起了第三次北民南迁的浪潮,迁往苏、杭一带的人最为集中。
    1141年(宋绍兴十一年),金皇统元年,宋金达成和约,规定疆界,禁止招纳对方人员,北民大量南迁告一阶段。在此前的十余年中,大约有500万北方移民定居南方。据统计,此时北方人口与南方人口的比例由原先的8︰2,变成了2︰8。此后,迁入淮南、荆襄、陕南的北方移民开始定居,两浙、江西、江东、福建等人多地少地区的人民为寻求耕地,开始向这些区域迁移。到1172年时,大金王朝与南宋对峙局面形成之后,金朝政府逐渐放弃了高压政策,经济恢复很快,南迁人口大量返回,史称“壬辰北渡”。
    1211年(金大安三年/蒙古成吉思汗六年),蒙古军开始进攻金国,攻入华北,破河北、河东、河西、山东90余府州,人民被俘掠者甚多。
    1214年(金贞祐二年/成吉思汗九年),金将都城从中京(今北京)迁到南京汴梁(今开封),河北、山西等地的人民大批迁到黄河以南,史称“贞祐南渡”。贞祐初年山西等地士民的南迁更具特色,在蒙古人南下初期,金朝官府即组织军户南迁,安置地在河南、陕西、甘肃等地,许多平民随着军户的南迁而南下。南迁的主体应是家道充裕的官宦之家。也有众多的平民并没有匆匆南奔,而是采取“保据山险”的方式留居。
    1232年——1234年,南宋与蒙古联合灭金,北方人民大批迁入荆襄、四川和淮南。金天兴三年(1234)金亡,是年河南饥荒,人民纷纷迁往黄河以北就食。
    1237年——1243年,蒙古军在四川、襄阳的军事行动,导致当地人民东迁到江陵府和鄂州(今武昌)一带。
    1276年——元末明初,元军入临安,宋奉表降。掠走宋恭帝等。不愿降元的大臣陈宜中、张世杰、文天祥拥立赵罡为亲王,走水、陆两路到达温州,旋入福建。宋残部50万人进入广东。至1279年,抵抗失败,死亡者众。幸存的十余万人或流落海外,或北归江南,或隐匿广东各地。
    元朝初年,山西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的恢复与建设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外迁的人口返回原地,人口迅速增加。为了制止过量的人口返流现象,朝廷采取措施,向延安等地迁移人口。
    在元朝时期,由于政治统治手段的残酷,中国的大部分地区战火不断。特别是到了中、后期,政治腐败导致的阶级、民族矛盾加剧,反元的浪潮越来越猛。战乱使中原广大地区人烟稀少,经济萧条。而山西地区由于其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扩廓铁木耳(王保保)等有效地治理,政局比较稳定,经济繁荣,人口稠密,人多地少的矛盾突显。这为明初的人口大迁移储备了丰富的资源。朱元璋经过长期的争斗,建立了明王朝。为了尽快解决广大中原地区因战乱、水灾、旱灾、蝗灾、瘟疫等造成的“积骸成丘,居民鲜”、“人力不止,九致荒芜”的现象,明政府在山西洪洞县城北贾村驿旁的广济寺设立移民局,在这里集中移民,编排队伍,发放川资。
    葛剑雄先生认为:“在中国移民史上辐射范围影响最大的一个移民发源地,大概要算山西洪洞大槐树了。”史书记载:从明洪武年间到永乐年间,大规模的移民有18次。而民间家谱、碑文等反映,从洪武到永乐年间的50年中,几乎每年都有移民。张青著《洪洞大槐树移民志》:“洪洞大槐树移民的时间,实际上应该从北宋末年、宋室南迁开始,到明朝洪武、永乐形成高潮,一直延续到清代中叶。历时讫宋徽宗元年(1101)至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约700余年的时间”。
    明初洪洞大槐树移民主要源地是太原、平阳、泽、潞、沁、汾等府州的51个县(当时山西共有70余县),直接迁移到北方、中原地区、江淮一带共18个省市、498县市,转迁则遍及神州大地。据安介生著《山西移民史》记述:山西各类形式的移民累计起来,将近百万人之多。现将规模、影响较大的迁移选录如下:
    1373年(明洪武六年),徙山西真定(今河北正定)民屯凤阳。九月,迁山西弘州、蔚州、定安、武朔、天城、白登、东胜、云内等州边民8238户,39349口于中立府(今凤阳)淮河以北地方。 同年,在河南、四川、湖南彬州、陕西绥德、甘肃庆阳、辽东瑞州等地都有移民行动,主要迁入京师、河北等地。
    1376年(洪武九年十一月),迁山西民无产业者约5000人于凤阳屯田,遣人赉冬衣给之。还从山东兖州,江西九江、饶州等府迁民约9万于凤阳府境地。
    1388年(洪武二十一年八月),迁山西泽州(今晋城)、潞州(今长治)等地人民于河南彰德(今安阳)、归德(今商丘)、太康和河北真定、山东临清屯种。同时,从陕西、湖北等地向四川移民,至洪武后,四川移民约达80万。江西向湖北黄州、武昌、德安、汉阳、沔阳、荆州、襄阳的移民约达87万。
    1389年(洪武二十二年九月),迁山西贫民于北平大名、广平两府及山东东昌府。十一月,迁山西居民116户于河南彰德、卫辉、归德和山东临清、东昌。
    同年,从安徽往江西移民40多万。
    1392年(洪武二十五年),从山西向河南、河北、山东迁589户,迁入徐州府3.6人。同年,从江苏南部和江西饶州、徽州两府向扬州府迁民23万,向淮安府迁民20万。
    1395年(洪武二十八年至此年),迁入河南的山西民众约93.4万人。当年,从山西迁往山东青州、济南、萧州、登州府的人口约63.4万。另从海州(连云港)、枣强(河北)等地迁入上述地区5.6万人。
    1402年(惠帝建文四年),迁山西太阳、平阳、泽、潞、辽、沁、汾各府、州丁多田少或无田之家于北平各府州。又迁山西8卫军人及家属于北平各地。
    1404年(永乐二年),徙山西太原、平阳、泽、潞、辽、汾、沁万户实北平。迁洪洞民约500余户、约6万人于顺德府(今邢台)诸县。迁入真定府柏乡县的550户主要来自长子、屯留、襄垣、黎城等县。迁入南宫县的400余户主要来自高平、长子等县。
    1405年(永乐三年),徙山西太原、平阳、泽、潞、辽、汾、沁民万户实北平。四年从山西、山东、湖广等地郡县迁吏214人于北京,李懋等吏言:愿为民北京。户部给道里费遣之。
    1407年(永乐五年),迁山西平阳府、泽、潞二州及山东登、莱二州民5000户于北京上林宛(居庸关一带)牧养栽种。
    1414年(永乐十二年),迁山西等处流民,及各地罪囚当迁谪者1647户,8148口于隆庆州(今北京延庆)。
    1416年(永乐十四年),迁山西、山东、湖广民约2300余户于保安州和隆庆州。
    1417年(永乐十五年),迁山西平阳、大同、蔚州、广灵等府州县贫民于北京广平、清河、真定、冀州、南宫等地。
    1428年(宣德三年),河南南阳一带聚集的流民不下10余万口。这所谓的“流民”就是在洪武年间,未经过移民局签发证照,自行迁移,未在当地入籍的山西移民。
    此后的二十年间,居住在河南、山东、河北三省交界处黄河故道上的20余万流民,因河溢横流,多转徙于荆襄地区。河南、山西、山东、四川等地的流民约10余万人流入汉中地区。
    成化年间,荆襄地区发生了两次流民起义,朝廷派军队镇压,有近百万人被遣原籍,50多万自行奔走。后来流民又重新聚集,朝廷在襄阳府、汉中府和河南南部一带安置近40万。明中后期,江西、广东一带的移民多次“叛乱”,流民成了严重的社会问题。
    明末清初的战乱,北方(长城以北)的人口大量迁入关内。崇祯十七年(1643),吴三桂率部50万众南迁山海关。广宁失守后,辽人大批转移入关,数量达百万余,另有约几十万人迁入朝鲜。清政府以天朝大国自居,看不清西方列强在完成了产业革命后,急于向外扩张,寻求原料、市场、劳力和殖民地的野心。在移民政策上(主要是边疆)比较僵化和愚蠢,如东北的许多地域是无人区。乾隆年间,俄国和日本侵入库页岛开矿、捕鱼、建教堂,中国政府却一无所知。
    1668—1776年,康熙七年—乾隆四十一年,向四川移民.四川巡抚张德地请求朝廷扩大招垦范围,鼓励湖广等外省农民进川垦荒。九年,陕西移民迁入成都。十年,川湖总督蔡毓荣提出,放宽对招募民众入蜀者升官的标准,延长对垦田者免赋税的年限等。大规模的移民入川(俗称“湖广填四川”)由此而展开。
    雍正六年(1728),户部提出了对移民新的授田方案。广东、福建两省几乎每年都有成批百姓“挈伴入川”。至乾隆四十一年,四川接纳来自湖南、湖北、“湖广”、广东、福建、贵州、陕西等地的移民约623万(包括后裔)。在向四川移民的同时,江西、湖南、浙江、广东、广西等省的局部地区也迁入了数量不少的人。
    1707年,康熙四十六年,在边外蒙古地方行商、耕田的山东移民达数十万之多。
    1710年,康熙四十九年,向台湾移民汉族移民开始迁入台中地区垦殖。
    在此前的顺治十八年(1661),郑成功在大陆抗清失利后,率部数万进军台湾。荷兰军投降,台湾收复。郑氏政权鼓励民众垦田,并大量招徕流民进行垦殖。
    至乾隆二十八年(1763),朝廷准许在台有业良民可回原籍接眷过台,解除了对闽、粤良民渡台之禁。乾隆四十一年(1776),从福建泉州、漳州和广东潮州、嘉颖州和惠州等地迁入台湾的移民大约90万。咸丰初年,针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扩张野心,清政府加快了向台湾移民的步伐。到光绪十三年(1887)建省时,人口达到320万。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至1949年国民党政府迁往台湾,大陆约有200余万人迁台。
    1761年(乾隆二十六年),招募甘肃一带的贫民向新疆地区移民。
    1776年(乾隆四十一年),清政府虽未开放东北地区,是年,迁入辽东的移民约为90万、吉林约30万、黑龙江约11万。
    1860年(咸丰十年),清政府终于开放东北的呼兰河平原(哈尔滨以北),第二年开放吉林西北草原,由是民屯大起,直隶、山东游民流徙关外者,趋之如鹜。大规模的东北移民垦殖由此展开,民间称之为“闯关东”。
    民国20年(1931)“九·一八”事变后,因受战乱和治安影响以及伪满政府限制,移民大幅度减少。一批知识分子、青年学生和其他阶层民众、军政人员及家属流亡关内,出现逆向迁移。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为增加后方的劳动力,便放弃限制,鼓励华北移民进入东北。大批关内移民进入东北城市和工矿区。
    关于人口流动的形式,大致分为二类:一是政府组织的移民,以上主要是此种;二是自行迁徙的。迁移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政府组织移民的主要原因有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天灾、人祸等。自行迁移的原因大致为逃灾避难、经商随迁、为官落户、投亲靠友等。
    人口迁移促进了社会进步,使中华民族日益壮大。今天,我们中国能拥有960万平方公里领土和辽阔的领海,拥有56个民族和12亿人口,中国人能在海外拥有数千万后裔,全国各地能得到开发和发展,中国文化的传统能延伸数千年而长新,中国文化能在世界上产生巨大的影响,无不与移民的贡献有关。

胡强云 2017-03-06 09:56
中国历代大移民


查看完整版本: [-- 中国历代大移民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1 Code ©2003-2011 phpwind
Time 0.045774 second(s),query:5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