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皖南祁门深山走出去的博士胡学强 --]

中华胡氏网 -> 行业名人 -> 皖南祁门深山走出去的博士胡学强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胡宁生 2017-09-01 12:18

皖南祁门深山走出去的博士胡学强

中华胡氏网报道
[attachment=14664]

    1955年10月出生的胡学强是安徽省祁门县祁红乡昌头村人,属皖南“贵溪胡氏”后裔。这支胡氏始迁祖是唐末金紫光禄大夫胡瞳的四子胡宅。
    博士研究生导师,博士胡学强教授现为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神经内科工作。他一直从事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及脑血病和研究,尤其在多发性硬化的临床和实验研究方面。他成功地建立了多发性硬化的动物模型——猴实验性变态反应性脑脊髓炎,并从发病机制,病理特点,超微结构、MRI、脑脊液细胞学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同时积极开展多发性硬化的临床研究。
    胡学强身兼多职,不仅是中国阿尔茨海默病协会名医,还是中国医师协会神经病学分会常务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神经病学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免疫学组组长,广东省医学会神经病学学会主任委员,神经免疫学组组长,广东省医师协会神经病学分会名誉会长,广东省第八、九、十届政协常委,《中华神经科杂志》副总编辑,同时还担任《中国免疫学杂志》、《中国实用内科杂志》等10余种杂志编委,
    由于他的卓出贡献,曾被选定为“广东省跨世纪学科带头人”,广东省“千百十”人才。曾获得广东省科技成果三等奖一项,省自然科学三等奖二项,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二项,卫生部与中华医学会优秀论文一等奖1项,第五届“吴阶平医学研究奖,保罗·杨森药学研究奖”二等奖,1996年胡学强教授获“广东省优秀中青年专家”称号。在国家级杂志上发表有关多发性硬化的临床和实验论文30余篇,2001年“多发性硬化的临床及实验系列研究”获得“广东省科技进步成果三等奖”。
    因为近年胡学强在脑血管病、脱髓鞘疾病方面取得了优秀的临床和科研成果。在胡学强和同事的领导下,经过30多年全科医护人员的不懈努力和院里支持,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以下简称中山三院)神经科形成了在华南地区乃至全国都有极大影响的学科,成为广东省乃至华南地区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临床和科研中心。
    作为专业服务机构,只有专业上领先才能在经营上保证长远的利益。围绕学术发展的中心,胡学强在科室管理上一直坚持着“四项基本原则”。
    胡学强首先强调医疗质量,以医生医疗水平为依托。
    因为医生学术水平的提高将直接改善医疗质量。科室应该能够完成神经科常见疑难杂症的处理,至少要在当地有一定的声誉。因此,胡学强对本科室医生的要求很严格,要求他们多读书和国内外文献,还要做总结。要跟踪学术最新进展,要写读书报告,并曾经一度要在每天抽出15分钟测验。在胡学强科室的新医生是没法偷懒的。不过胡学强非常重视对医生的继续教育,只要是学术活动有时间都允许并支持医生们参与。
    此外,胡学强还非常重视科学严谨的学术作风。
    科室里极其注重对病案的质量管理,甚至为病案管理加锁,除了学术上的考虑,也是为了《医疗投诉管理办法》出台之后,举证倒置对医生的责任要求更高做一些预防措施;他还要求诊断及时和表述清楚,必要的检查必须做,一定要完成详细客观的诊断。此外,神经科还是全院最先使用电子病历的科室,这样可以更好地保留病史记录,所有医疗的活动都记录在案,对于自己无法确诊的一定要及时会诊。
    胡学强很早就开始有意提高服务的质量。
    “从医疗服务态度的影响力方面来讲,再好的医疗技术,没有好的服务态度可能病人也感觉不到好,我们必须像企业学习,要站在我们的客户——病人的立场上考虑问题。”沟通被胡学强看作是解决问题的最好工具。为了让到中山三院神经科的病人不仅得好的生理治疗,还要让患者获得心理治疗,胡学强要求神经科所有医生把联系电话留给病人,以便于沟通,一旦病人需要服务,可以给医生打电话,他为此给所有科室医生印了名片。
    与提高服务质量有关联的第三项“基本原则”,就是环境的建设,这既包含医院大环境,也包括科室小环境。
    据胡学强介绍,科里虽然现有30多张床位,但每个月的病人有90-100人,病人的周转率达到200%,且所有的医疗收入之中,药品收入比例只有40%。对病人来说,合理用药、增加周转率让病人节约了成本,也降低了社会医疗成本,但科室的收入并不会因此受到影响,反而会越来越好。为了让科室的环境有所改善,在胡学强的努力下神经科2000年进行了大规模装修,科室病房里现有单人病房、双人病房、多人房间,还有独立卫生间,尽管这笔钱需要计算在科室的成本里面,胡学强还是觉得很值。
    胡学强最后还提到了管理。
    尽管这是一个包含得很广泛的概念,但胡学强意在强调一种类似企业经营一样的管理,比如科室的现代化信息管理如何做?如何管理人流与环境协调?如何吸引病人?科室中怎样做好梯队建设?
    胡学强感慨地对记者说,身为主任,为了能够管理好科室,必须敢于负责任,大公无私是对领导的基本要求,要以公心协调几个导师的学术工作以避免矛盾。要了解科室每个人的情况,自己还需要以身作则。要敢于批评,当然是就工作来说,不能“整人”,也不能完全靠行政命令管理。要借鉴企业的人性化管理,医生作为专业人员需要培养,支持他们参加学术会议,并注意本着公平的原则,基本上同级别的有均等的培训机会。人性化的管理上,胡学强通过关心每个人,了解和帮助他们实现成长规划来切入,任何级别职工的家中困难或年老病死等事故,科室都会出面表示慰问。
    回顾这5年,胡学强称之为“第一个”五年计划,今后他还将带领他的同事一道为下一个更美好的五年计划而辛勤工作。
[attachment=14666]

    信息提供:胡新良  编辑:黄山怪石





胡宁生 2017-09-01 12:26
来源:2939健康网
[attachment=14665]

    2009年5月27日,多发性硬化国际联盟发起了世界首个多发性硬化日。为在全球范围内唤起对此严重疾病及其治疗的重视,该组织倡议从2009年起每年5月最后一周星期三为世界多发性硬化日。旨在引起全球对于这一疾病的关注,呼吁社会对多发性硬化患者这一群体的援助和关爱,使更多的多发性硬化患者得到帮助。
  今天是第5个世界多发性硬化日,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神经科于上午召开“2013年多发性硬化病友会”,中国免疫学会神经免疫学组主任委员,中山三院神经科胡学强教授为首的神经科医师们对多发性硬化的诊治进展、护理等进行了讲解,并现场为各位患者解答疑难问题。
  专家介绍:胡学强   教授、主任医师,著名神经病学专家。现任中国免疫学会神经免疫分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神经科杂志副总编辑,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主编,广东省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名誉主任委员等。在脱髓鞘病、肝豆状核变性、脑血管病等疾病的基础与临床方面有丰富经验。
  多发性硬化“青睐”青壮年
  提到多发性硬化,许多人都感觉非常陌生。胡学强教授表示,多发性硬化是青壮年最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免疫相关性脱髓鞘疾病,多发性硬化中的“多发”是说神经系统的多个部位都存在着病灶,硬化’则是指当保护中枢神经的髓鞘膜受到攻击后受损形成的疤痕。胡学强教授打了个形象的比方:“如果神经纤维是一根电线,那么髓鞘就是电线皮,神经轴索就是里面的铜线,多发性硬化累及的部分就是包在电线外起绝缘作用的电线皮,一旦电线皮发生了损坏,那么整个电路的工作都会受到严重的影响。”
  据介绍,多发性硬化的患者基本都是20-40岁的青壮年,尤其好发于女性,研究表明,多发性硬化的女性和男性的发病率之比约为2:1。该病在西方高发,欧美人群患病率高达1/1000,而亚洲发病率则较低,距估计,我国大陆约有5-10万患者。
  多发性硬化症状表现多样 极易误诊
  胡教授表示,多发性硬化是一种异质性疾病,没有患者的临床表现和病程完全相同。从病程类型来说,约70%的多发性硬化为复发缓解型,约20%的患者为进展型,约10%的患者一生中只发病一次。而多发性硬化的症状表现也各有不同,包括肢体无力、疲劳,感觉异常、视力下降、眼肌麻痹、共济失调、精神症状及膀胱功能障碍等,有一部分患者还会伴有反复呕吐、打嗝等消化道症状。症状的多样导致多发性硬化极易误诊,“发现视力下降的一般会去看眼科,呕吐等消化道症状会看消化科,头晕或偏瘫等与脑梗等疾病类似,疲劳等症状则会被误以为是亚健康”。
  多发性硬化非绝症 可控可治
  有数据显示,多发性硬化患者自杀率是正常人群的7.5倍。这与多发性硬化患者合并抑郁焦虑等情绪障碍有关。“其实多发性硬化并不可怕,多发性硬化是可控可治的。多发性硬化的治疗策略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低效到高效,并且在持续发展中,我们应该要坚定信心。”胡教授说,“过去,多发性硬化治疗的目标是降低复发率和减缓进展,但如今,我们的治疗目标不仅仅是延缓疾病进展,更重要的是使患者达到‘无疾病活动状态’,即无病灶无复发无残疾进展等。”
  胡教授介绍,目前治疗多发性硬化手段有很多,皮质类固醇、β干扰素、免疫抑制剂、免疫球蛋白、单克隆抗体等等,大部分多发性硬化患者预后较乐观,约半数患者发病后10年只遗留轻至中度功能障碍,病后存活期可达20-30年,一部分患者可以“和正常人一样”。“需要指出的是,由于多发性硬化是异质性疾病,不同的患者个体对相同药物的应答效应差异较大,多发性硬化的治疗应该是个体化的。”胡教授强调。
  除了积极规范治疗之外,胡教授建议患友们日常要注意锻炼、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调节免疫力提高抵抗力对疾病的控制治疗大有裨益。(通讯员:江澜)

胡宁生 2017-09-01 12:37
来源: 求医网(2013年3月21日)
[attachment=14667]

  脑卒中的预防,在任何时候都是应该放在首位的,我们今天特别邀请了中山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神内科主任胡学强教授为我们解答了网友们很关心的一系列问题。
  记者:脑卒中的定义:
  胡学强:脑卒中又称脑中风或脑血管意外,即因脑血管阻塞或破裂引起的脑血流循环障碍和脑组织功能或结构损害的疾病都可以称之为脑卒中;所以通俗地讲脑卒中有脑缺血和脑出血两大类。
  记者:脑卒中的具体类型:
  胡学强:主要分为出血性脑中风(脑出血或蛛网膜下腔出血)和缺血性脑中风(脑梗塞、脑血栓形成)两大类。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率最高,约占脑卒中病人总数的60%-70%,包括脑血栓形成和脑栓塞。前者由于动脉狭窄,管腔内逐渐形成血栓而最终阻塞动脉所致,后者是由于血栓脱落或其它栓子进入血流中阻塞脑动脉所引起。
  记者:中风的发病率、患病率
  胡学强:据WHO公布的资料,中国中风的死亡率占首位。我国的发病率185~219/10万,患病率为719~745.6/10万,死亡率116~141.8/10万,男女比例1.3:1~1.7:1。随着年龄的增长,其发病率上升,一般45岁以上明显增加,65岁以上人群增加最明显,75岁以上发病率是45~54岁的5~8倍。中风的发病与环境因素、饮食习惯和气候等因素有关,我国脑卒中发病总体分布呈北高南低,西高东低的特征。而且中风后存活的病人,约有60%~80%有不同程度的残疾,重者影响正常生活。
  记者:中风能治愈吗?
  胡学强:中风贵在预防。对于中风,如果预防及时得当,一是尽可能不患病;二是患了中风,防止病情深入发展,尽快康复;三是防止复发。所以关键是早期预防和早发现及早治疗。
  记者:中风最常见的表现
  胡学强:原发性脑出血的症状:
  通常突然起病,在几分钟至数小时发展达高峰,有些经24-48小时缓慢进行。出血严重的病人发生头痛、呕吐后,短时间内进入昏迷。较轻的病人可能在头痛、头昏后,先发生肢体的无力,逐渐产生意识障碍。出血量少的病人可以始终意识清醒。头痛见于50%的病人,发生呕吐的占极大多数。癫痫发作不到10%。
  脑血栓的症状体征:
  1.呈突然起病,常开始于一侧上肢,然后在数小时或一、二天内其神经功能障碍症状进行性累及该侧肢体的其他部分。
  2.多数不伴头痛、呕吐等颅内高压症状,较大动脉闭塞后数日内发生的继发性脑水肿可使症状恶化并导致意识障碍,严重脑水肿还可引起致命性的颅内结构移位(脑疝)的危险。
  3.大脑中动脉及其深穿支:最易受累,出现对侧偏瘫(程度严重)、偏侧麻木(感觉丧失)、同向偏盲,主侧半球(通常为左侧)受累时可表现失语,非优势半球受累时则发生失用症。
  4.颈内动脉:可引起同侧眼失明,其他症状常常与大脑中动脉及其深穿支闭塞后出现的症状体征难于鉴别。
  5.大脑前动脉:不常见,一侧可引起对侧偏瘫(下肢重,上肢轻)、强握反射及尿失禁。双侧受累时可引起情感淡漠、意识模糊,偶可出现缄默状态及痉挛性截瘫。
  6.大脑后动脉:可有同侧偏盲、对侧偏身感觉丧失、自发的丘脑性疼痛、或突然发生不自主的偏身抽搐症;优势半球受累时可见失读症。
  7.椎-基底动脉:眼球运动麻痹、瞳孔异常、四肢瘫痪、进食吞咽困难、意识障碍甚至死亡。
  比较容易观察到的症状:
  手脚麻痹、语言障碍、视力障碍等是脑中风的先兆,要尽早发现、治疗
  左右鼻唇沟不对称,鼻子一侧出现皱纹;
  嘴的一侧下斜,脸部不对称;
  流口水;
  新发打鼾;
  脸色发红(或发青);
  眼睛充血;
  剧烈呕吐;
  大小便失禁;
  发热或出汗等。
   记者:脑卒中的危险因素:
  胡学强:有很多的危险因素,笼统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不可干预的,是医生可以指导,但是没有用药物进行干预,这里面包括高龄,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病率也会高一些,还有是性别,男性发病率比女性发病率高,还有一个是地域,北方人的发病率要高于南方人。
  另一类是可以干预的,包括心脏病、高血压、吸烟、心律失常、眼底动脉硬化、高脂血症、糖尿病、吸烟、饮酒、肥胖、长期口服避孕药,饮食因素如高盐、高动物脂肪饮食,饮浓咖啡浓茶、不爱活动等等都有可能导致发病。
  其中高血压无论对出血性还是缺血性卒中,都是一个公认的非常重要的独立危险因素:老年人单独收缩压升高(收缩压≥160mmHg,舒张压≤90mmHg)是脑卒中重要危险因素,收缩压每升高10mmHg,卒中相对危险增加49%,舒张压每增加5mmHg,相对危险因素增加46%。
  记者:脑卒中的紧急处理
  胡学强:急救措施:
  检查生命体征,如呼吸和心跳已经停止,要马上做心、肺复苏术。
  病人意识清楚,可让病人仰卧,头部略向后,以开通气道,不需垫枕头,并要盖上棉毯以保暖。
  失去意识的病人,应维持昏睡体位,以保持气道通畅,不要垫枕头。
  寒冷会引起血管收缩,所以要保持室温暖和,并注意室内空气流通。有大小便失禁者,应脱去病人裤子,垫上草纸等。
  脑中风病人呕吐时应采取下列措施:
  ①脸朝向一侧,让其吐出。
  ②抢救者用干净的手帕缠在手指上伸进口内清除呕吐物,以防堵塞气道。
  ③装有假牙者,要取出假牙。
  ④未得到医生许可,别让病人进食或饮水。
  记者:TIA/脑梗死患者的血压一般应控制的水平和该类患者的降压药物的选择
  胡学强:高血压相关研究显示降压治疗不仅使卒中后高血压患者显著获益,也使血压正常的卒中后患者获益,ESO2008继续推荐卒中急性期过后应降压治疗,而且包括血压正常者。
  同时降压越强,获益越大也得到众多研究证实。而PROGRESS研究后分析结果进一步提示当收缩压(SBP)从170mmHg降至110mmHg时,卒中再发的风险呈现直线下降,而未显示所谓“J”型曲线。
  所以2007年欧洲高血压指南(ESH2007)明确提出卒中后血压达标值为<130/80mmHg,比JNC-7推荐的<140/90mmHg更为积极。但ESO2008及2006年美国卒中协会(ASA)缺血性卒中二级预防指南(ASA2006)却要更谨慎,未推荐明确的血压达标值,而是强调个体化,并在背景描述中提出“卒中后的血压目标值不确定,应该个体化;对于可疑低血流动力学脑梗死和双侧颈动脉狭窄的病人,不应强化降压”。其中2003年伴颈动脉狭窄脑卒中患者血压水平与卒中复发的研究提出,双侧颈动脉狭窄>70%者,SBP<140mmHg时卒中风险显著增高,SBP<160mmHg时卒中风险明显降低;但单侧严重狭窄或双侧狭窄<70%的患者,SBP<140mmHg可明显降低卒中风险。而2006年WASID后分析则提示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50%的人群积极降压获益,因为其卒中风险随血压降到≤119/79mmHg而逐级降低。
  记者:降压药物的选择
  胡学强: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断剂(ARBs)能够有效地控制血压,并可以降低高血压伴有心房颤动、糖尿病、左室肥厚、颈动脉内膜硬化等患者发生卒中,推荐ARBs作为高血压患者预防卒中的一线用药。ARBs有较好的耐受性和依从性,长期应用有利于减少脑卒中的发生和再发。
  长效钙拮抗剂(CCB)不仅有较好的平稳降压作用,还有明确的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因此长效CCB可作为高血压伴有动脉粥样硬化性脑血管疾病的首选药物。脑血管病急性期及伴有重度脑血管狭窄的患者,降压治疗应慎。


查看完整版本: [-- 皖南祁门深山走出去的博士胡学强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1 Code ©2003-2011 phpwind
Time 0.066461 second(s),query:5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