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宁生 |
2018-06-26 15:28 |
胡氏家族
[attachment=19188]
胡姓是当今常见姓氏,分布很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1.31%,为中国人口超过1%的十九个大姓之一,居第十三位。四川、湖北、江西、安徽、浙江、山东、湖南多此姓,上述八省胡姓约占全国汉族胡姓人口65%。其中四川省约占全国汉族胡姓13%。 目录 1、基本介绍 2、姓氏源流 源流一 源流二 源流三 源流四 源流五 源流六 源流七 源流八 源流九 3、始祖 部分名人 迁徙分布 4、名人 5、郡望堂号 6、家谱文献 7、字辈排行 8、通用联 四言 五言 七言 八言及以上 1、基本介绍 胡(读音作hú) 2、姓氏源流 胡姓源出有: 源流一 源于姚姓和妫姓,出自舜帝姚重华的33世嫡长孙的陈胡公妫满,属于以先祖谥号为氏。西周初年,帝舜的后人妫满受封于陈(今河南淮阳),建有陈国,候爵,胡公满因此又称陈公满、陈胡公、胡公满。据史籍《元和姓篡》等史籍记载,胡公满是上古圣君虞舜的妫姓后裔,虞舜的第三十三代裔孙,因此在公元前1045年,周武王姬发将长女太姬嫁给他,成为周武王的东床快婿,并赐封为陈侯。妫满在高寿而逝后谥号为“胡公”(“胡”古意“长寿”),称胡公满。胡公乃是他在西周所得的谥号。公为爵位,而姚是舜所得之姓。舜,以姚为姓,其后子孙便以地为氏,称为姚氏。舜在当帝之前,四岳曾向帝尧推荐过舜,帝尧让舜搬到妫河边住,舜的子孙有留在妫河边居住的,即以妫为姓。《通志·氏族略》:"舜有二姓,曰姚曰妫。因姚墟之生而姓姚,因妫水之居而姓妫。"因而史称姚、妫、陈、田、胡为"妫汭五姓"以姚为首。"妫汭"(guī ruì),古水名,又作"沩汭",前文已述,舜帝本为姚姓,因居妫汭而得妫姓。这就是沩汭的名称来历,所以妫姚二姓为同宗,曾经互用,部分子女没改姓,保留本姓姚姓,部分改姓的本姓是姚氏的族人后来有改回姚氏,部分没有改回来,便发展出其他姓。周武王灭商后,找到了帝舜的后裔妫满,武王把他的大女儿嫁给妫满,并且封他于陈(今河南淮阳)地,为汉族胡姓的由来。据说殷革夏命,分封舜的后裔于陈,西周仍然承认这一事实。胡公满后裔有以其谥号为姓者,一说胡公并非谥号,而是生前就称胡公,胡出自其早期封地胡襄城(今有河南省柘城县胡襄镇),公是尊称,后人以先祖早期封地为氏为胡姓。 陈国自妫满于公元前1045年开国,至公元前479年,共传二十四王,历五百六十六年。其国王族后裔及国人多有以先祖谥号为姓氏者,称胡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二 源于归姓,出自商、周时期归夷族,属于以国名为氏。归胡国,史书又称妢胡国,故址在今颖州汝阴(今安徽阜阳)一带地区,是西周初期分封的归姓诸侯国。归姓起源于尧舜时代的后夔(封伯、归伯),其氏族部落原居于河南商丘一带,后来遭到商王武丁的讨伐,被迫四处播迁。除一部分留居中原今河南省漯河市东部一带地区建立了归胡国外,大部分归夷人不愿臣属于商王朝而继续向南迁徙,其中一支归夷人迁居于汝阴一带,并在该地区建立起妢胡国。在典籍《周礼·冬官考工记》中记载:“妢胡之笴。妢胡,胡子之国,在楚旁。”说明妢胡国盛产“美笴”,就是用来制作箭杆的细木。在春秋末期,弱小的归胡国、妢胡国均被迫参加以楚国为首的诸侯联盟,结成联军去攻打吴国,后来又参加了楚国与吴国之间的“豫章之战”,结果,在周敬王十二年(公元前508年),楚昭王熊壬(熊轸)在“豫章之战”后的班师回程中,反而顺便吞并了同盟的归胡、妢胡这两个小国。归胡、妢胡两国被灭后,其国王族子孙多有以故国名为姓氏者。 源流三 源于官位,出自西周与春秋战国时期官吏胡史,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胡史,亦称簋史、胡簋史,是西周初期周公旦设施的官位,专职掌管君王贵胄的餐饮,以及祭祀大典的牺牲。西周王室称簋史,鲁、齐两国称胡史,其他诸侯国如楚国、秦国、晋国多称胡簋史。所谓的“簋”,就是盛装精美熟食的器皿,在夏王朝时期称作“胡”,殷商时期至西周时期称作“胡簋”,后世以“胡簋”为“食”的代称,简称就是“簋”。在史籍《左传·哀公十一年》中记载:“仲尼曰:胡簋之事,则尝学之矣。胡簋,礼器。夏曰胡。” 在胡史、簋史、胡簋史的后裔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4] 源流四 出自春秋末期胡子国,属于以国名为氏。胡子国,故址在今颖州汝阴(今安徽阜阳)一带地区,是由楚昭王熊壬(熊轸)建立的小诸侯国,无爵位。在史籍《路史·国名记》中记载:“胡子国归姓。归姓,夔出。盖楚之所立。”楚昭王在吞灭了归胡、妢胡两个小国后,又吞灭了貀国,然后将其后代迁于汝阴西北的妢胡国故址胡城(今安徽阜阳),转封其为胡子国。貀人本无姓氏,就以故妢胡国的国姓“归”为氏,成为另一支归氏。 九十余年后的周威烈王十二年(公元前414年),越王朱勾率军北上,发动了“滕、郯之战”,在攻灭滕、郯两国之后,回国途中又兼并了胡子国,该国子民便以国名为姓氏,改称胡氏以念故国。 源流五 源于妫姓,出自战国时期齐国齐宣王之弟后裔胡毋氏,属于复姓省文简化为氏。复姓胡毋氏,省文简化为单姓胡氏。胡母氏,得姓于战国时期齐宣王田辟疆执政之时,距今有近两千五百年的历史了。周慎靓王姬定元年(公元前320年),齐宣王即位,其后封其弟田婴于毋仰(即母乡、古无盐邑,今山东东平),田婴后成为齐国的相国,遂“远本胡公,近取母邑”,立姓“胡毋”,其后裔子孙多有称胡毋氏者,繁衍发展成胡毋氏一族。胡毋氏的后裔族人在战国后期至秦、汉朝时期分衍为三个主要的姓氏支系,即胡毋氏(胡母氏)、胡仰氏、毋氏(母氏)。在秦朝时期有太史令胡母敬,汉朝时期有胡母生、胡母班等等,都是著名的历史人物。 晋朝以后,胡母氏渐渐省文简化为单姓胡氏。由于其后世子孙大多改姓为胡氏,因此复姓胡母氏所传日渐减少,这是至今仍然为数稀少的原因之一。 源流六 源于官位,出自汉朝时期官吏胡骑校尉,属于以因故改姓为氏。胡骑校尉,是西汉王朝汉武帝刘彻所设置的军队官职。汉武帝时期,在京师驻屯军中设置八校尉,分别是中垒校尉、屯骑校尉、步兵校尉、越骑校尉、长水校尉、胡骑校尉、射声校尉、虎贲校尉,皆隶属于北军司管辖。八校尉的官秩为二千石,下属有丞及司马,领骑兵七百四十~一千二百人。其中,胡骑校尉与长水校尉是汉武帝特设的职位,胡骑校尉专职掌管驻扎在池阳(今陕西咸阳)的胡骑军队,而长水校尉则专职掌管驻扎于长水与宣曲(今陕西关中)的乌桓人与胡人骑兵。胡骑校尉之职不常设,其职平时多由长水校尉兼任。 由于胡骑校尉与长水校尉专职掌管“胡人”,因此多由骁勇剽悍而又忠诚大汉王朝的将领统辖,其中不乏归附汉朝的外族将领。在其军队将士中,多有以军队称制为姓氏者,称胡氏,例如后来著名的的护羌校尉胡畴便是。 源流七 源于改姓,其起源颇为传奇。当年,唐昭宗李晔因避朱温叛乱,被迫由长安迁都洛阳。他自知此去东都必死无疑,并将遭灭族之灾。便和皇后商量,将襁褓中的第十子,托付给近侍婺源人胡三公,速速逃匿。果然,同年仲秋,朱温在洛阳指使属下追杀了李晔,又将其9个儿子缢死。胡三公很快逃回家乡徽州,住了下来。胡三公作为义父,精心抚养李氏皇家最后一丝血脉。为安全起见,他将“皇子"弃李姓改胡姓,并取名胡昌翼,后唐同光乙酉(925)胡昌翼以明经科及第,但胡昌翼知道身世后,决定再不踏进官场一步。他从此隐居,闭门专事经学研究,注有《周易专注》,人称“明经公"。 明经胡氏后人中,为官者少,大多以做学问和经商著称。最为知名者当数红顶商人胡雪岩、文化名人胡开文和胡适等。“明经胡”又称“李改胡”。 源流八 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黑龙江志稿》记载: ⑴.蒙古族巴颜图氏,世居克鲁伦(今内蒙古呼伦贝尔克鲁伦河流域)。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Bayantu 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巴氏、胡氏。 ⑵.蒙古族博尔奇济斯氏,世居乌鲁特(今内蒙古东南部兴安盟地区)。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Borhigis Hala。清朝中叶以后所冠汉姓即为胡氏。 ⑶.蒙古族瑚尔汉氏,世居大凌河(今辽宁锦县)。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Hurhan Hala。清朝中叶以后所冠汉姓即为胡氏。 ⑷.蒙古族胡拉特尔氏,亦称瑚尔拉特氏、胡勒目斯氏,世居地待考。后有满族、达斡尔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Hurlat 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胡氏、康氏、巴氏等。 ⑸.蒙古族瑚尔珲氏,世居锡喇塔拉(今甘肃张掖永固镇一带)。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Hurhun Hala。清朝中叶以后所冠汉姓即为胡氏。 ⑹.蒙古族瑚尔佳氏,亦称忽思慧氏,该氏族自称是元世祖孛尔只斤·忽必烈的后裔,世居吉林乌喇(今吉林永吉)。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Hulgiya Hala。后多冠汉姓为胡氏、忽氏等。 ⑺.蒙古族胡佳氏,亦称瑚佳氏,源出蒙古陈巴尔虎部世居吉林乌喇(今吉林永吉)、乌喇特(今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巴尔古(今俄罗斯贝加尔湖东部)。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Hugiya Hala。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胡氏、巴氏、陈氏等。 ⑻.蒙古族巴鲁剌思氏,亦称巴鲁喇斯氏,源出蒙古尼鲁温诸部之一。据史籍《蒙古秘史》记载,成吉思汗的八世祖蔑年土敦的第三个儿子叫合赤兀,合赤兀的儿子长得魁伟雄壮,饭量很大,因此又取名叫“巴鲁剌岱”。巴鲁剌岱后来组建了巴鲁剌思部落,其后人形成了巴鲁剌思氏。巴鲁剌思部后来发生了分裂,部分部众在忽必来等人率领下归附铁木真,其余部众却在著名的“十三翼之战”中与札答兰等部联合,与铁木真为敌。但在“十三翼之战”后不久,这部分人也纷纷归附于铁木真,仍称巴鲁剌思部。后来,巴鲁剌思部参加了铁木真指挥的统一蒙古各部的一系列战争,屡建功勋。大蒙古汗国建立时,巴鲁剌思部的忽必来、忽都思、布鲁罕、合剌察儿均因功受封为千户长,其中的忽必来还被成吉思汗赐封为“云都赤”(佩刀侍卫),总管蒙古军务。后来巴鲁剌思·忽必来统兵西征哈剌鲁国,迫使阿尔思兰汗归降。公元十三世纪初,成吉思汗在将四大汗国分封给诸子时,巴鲁剌思部的大部随察合台西迁,成为察合台汗国的核心部众。巴鲁剌思氏后来又分衍出许多分支,著名的有兀出干氏、额尔点图氏、也额氏、脱朵延氏等。后有满族、鄂温克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Balulas Hala。在清朝晚期以后,多冠汉姓为胡氏、巴氏、鲁氏、包氏、宝氏、俟氏、司氏等。 ⑼.蒙古族呼勒都古德氏,汉姓多为胡氏、董氏。 ⑽.蒙古族俄勒特德氏,汉姓为胡氏、白氏,但亦有取谐音汉字为俄氏者。 源流九 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⑴.满族胡尔哈氏,亦称呼尔哈氏、虎尔哈氏、虎尔虎氏、瑚尔喀氏,瑚尔哈氏,源出瑚尔哈女真,满语为Hurha Hala,以地为氏,世居虎尔哈(今黑龙江黑河对岸俄罗斯地区)、席北(今内蒙古海拉尔南部)、新达漠城(今黑龙江漠河)等地,后多冠汉姓为胡氏、呼氏、陈氏等。 ⑵.满族瑚噜氏,满语为Huru Hala,汉义“阜地、鸟背、龟背”,世居乌喇(今吉林永吉),后多冠汉姓为胡氏、鲁氏、於氏等。 ⑶.满族瑚图氏,满语为Hutu Hala,汉义“丑鬼”,世居叶赫(今吉林梨树),后多冠汉姓为胡氏、包氏。 ⑷.满族瑚逊氏,满语为Husun Hala,世居五姓庄(今黑龙江佳木斯),后多冠汉姓为胡氏。 ⑸.满族瑚德哷氏,满语为Hudere Hala,汉义“船尾”,世居乌喇(今吉林永吉)。后多冠汉姓为胡氏。 ⑹.满族瑚尔泰氏,满语为Hurtai Hala,世居辉发(今吉林柳河、辉发河以及沙河下游,桦甸、辉南一带)、黑龙江流域,所冠汉姓待考。 ⑺.满族瑚锡喀氏,亦称呼依特氏,满语为Husika Hala,世居黑龙江流域,后多冠汉姓为胡氏、石氏。 ⑻.满族胡扎拉氏,亦称瑚雅拉氏,满语为Huyala Hala,世居乌喇(今吉林永吉)、乌苏里(今乌苏里江流域)、沈阳(今辽宁沈阳),后多冠汉姓为胡氏。 ⑼.满族瑚尔哈喇氏,满语为Hurhala Hala,世居伯都讷(今吉林松源),后多冠汉姓为胡氏。 ⑽.满族胡尔哈苏氏,亦称瑚尔哈苏氏,满语为Hurhasu Hala,世居吉林乌喇(今吉林永吉)、哈达(今辽宁西丰小清河流域),后多冠汉姓为胡氏。 ⑾.满族库雅拉氏,亦称揆雅拉氏,库雅拉女真,以部为姓,满语为Kuyala Hala,世居东海(今俄罗斯滨海地区)、绥分(今中俄交界绥分河上游地区)、乌喇(今吉林永吉)、虎尔哈(今黑龙江黑河对岸俄罗斯地区)、黑龙江、毕尔腾、扎思胡里、兴堪、等地,后多冠汉姓为胡氏、孔氏、李氏、礼氏等。 ⑿.满族锡克特哩氏,亦称西克忒里氏、石克特立氏、锡得胡立氏,源出卦尔察女真,满语为Sikteri Hala,世居讷殷(今吉林抚松松花江上游流域)、乌喇(今吉林永吉)、松花江与黑龙江沿岸,后多冠汉姓为胡氏、西氏、石氏、奚氏、郗氏、邵氏等。 3、始祖 胡公满(妫满、陈胡公)。 部分名人 胡瘀文:虞舜二十五世孙,仕周为陶正,妻明显夫人,夜梦明月一轮坠於怀抱,光辉满室,感而有娠,历大期而生子,赐名满,后谥在胡公。是为江西婺源胡氏始祖。 胡 学:银青光禄大夫。字真翁唐宣宗大中四年庚午八月戊丑生咸通九年登郑徒榜进士官至银青光禄大夫散常侍文德二年致仕始迁古邑清华天祜丙寅三月十六子卒墓本都八堡洋义亥山丙向。夫人李氏诰,封歙安郡君墓十六都沱川张村心坤申向。继娶程氏、安氏、张氏,刘氏等妾十人,生子遵、崇、狗、文、武、愈、闰、庆,偕娶仕宦之女。是为江西婺源胡氏大族始祖。 胡福二:漖公次子,於宋咸醇五年因避元兵,自江西瑞州府高安县龙口迁居湖广长沙湾阳东乡高坪,遂为高坪发祖。配:李氏。生子:遇。是为湖南高平胡氏始祖。 胡克浚:字导款,由江苏如皋迁江西新淦县登里乡化胜里上西源堡,明永乐初,公始迁宁乡。明洪武十三年,庚申十一月初三日,时于正统。是为江西新淦胡氏始祖。 胡宗礼:字道清,明洪武季年由江西吉安府吉水县圳上迁湘阴县西乡之车塘,今立宗祠处即落业旧基,生卒阙葬东塘坪礼畔山。生子二,从龙,从虎。是为湖南阴县胡氏始祖。 胡大国,清代康熙时人,祖籍湖北麻城县孝感乡,胡氏受姓始祖胡公满第八十八世孙。妻邹氏,康熙后期由湖北麻城迁居四川省蓬溪县文井场三台观(今文井镇百恒村五社、六社)。子三:胡应秩、胡应穗、胡应秋。胡应秩后裔聚居于今蓬溪县罗戈乡石牛村三社。胡应穗、胡应秋后裔分别聚居于今蓬溪县文井镇百恒村五社、六社。胡大国为四川省蓬溪县文井镇胡氏入川始祖,卒葬文井场云台观八宝山,其墓今存。 迁徙分布 胡姓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在当今大陆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十三位,在台湾则排名在第三十八位,属于超级大姓系列,人口约一千七百二十三万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1.31%左右。 胡氏的起源地,是周王朝初期的封地陈国,即今天的河南省淮阳县。从此之后,胡氏以此为源地,其后世子孙逐渐向四处延伸。经过数代的繁衍,先后南达新蔡,北到山西,并成为当时的胡氏望族。 汉朝时期,迁入陕西、甘肃、山西、山东、湖北等地。其中,迁去甘肃省境的一族,在后汉时已成为一大望族,后成为各地胡氏繁衍的主要来源。 西晋末年,因“永嘉之乱”,胡氏中原士族大举南迁,胡氏遂迁入福建。胡氏南迁,始于西晋末年。胡氏的后代,从中原渡江南下,先迁到安徽,然后又从安徽再迁至福建。最后由福建迁居入台湾。台湾的胡氏,至今已遍及全省。不过,居住较为集中并且人数最多的,则是台南、台北、彰化和新竹等地。再以后,又由新蔡和山西两地的胡氏向其他各地迁居、繁衍,致使遍及了全中国。 四川、湖北、江西、安徽、浙江、山东、湖南位多,这几省胡氏约占全国胡氏人口的65%左右,其中四川省约占全国胡氏人口的10%以上。 4、名人 胡公满:根据《元和姓纂》等史籍记载,胡氏的姓源可以追溯到上古圣君虞舜的后裔妫满。妫满是虞舜的第三十三代孙。妫满死后谥号胡公,后人以谥为姓为胡姓。[5] 胡衍:战国时期名士。 胡毋敬:秦朝太史令,书法家。(胡母虽为复姓,起于胡姓。) 胡母生:西汉临淄人,名生,字子都,西汉时经学家。 胡安:西汉教育家,曾在白鹿山聚徒受经,司马相如便是他的得意门生之一。 胡质:三国魏国荆州刺史。 胡渊:西晋将军。 胡遵:三国时魏国大将。 胡威:西晋奉车都尉。 胡奋:西晋大将。 胡烈:西晋凉州刺史。 胡芳:晋武帝贵嫔。 胡国珍:北魏司徒。 胡充华:北魏宣武帝皇后。 胡焱:东晋散骑常侍。 胡广:东汉重臣。 胡曾:唐代诗人。 胡令能:唐代诗人。 胡则:北宋兵部侍郎。 胡松年:北宋抗金卫国英雄。 胡舜陟:北宋庐州知府。 胡仔:北宋文林郎。 胡瑗:北宋理学家、思想家及教育家。 胡铨:南宋政治家、文学家,枢密院编修官。曾撰文斩秦桧。 胡安国:南宋经学家。 胡宏:南宋理学名家。 胡三省:元代史学家。 胡惟庸:明代开国功臣、丞相,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丞相。 胡大海:明朝开国功臣。 胡直:明朝福建按察使。 胡富:明朝户部尚书。 胡瓒 明朝工部尚书 胡海:明朝开国将军。 胡松:明朝工部尚书。 胡琏:明朝户部侍郎。 胡效才:明朝监察御史。 胡宗宪:明朝抗倭名将。 胡懈:明朝副都御史。 胡居仁:明朝理学家。 胡正言:明朝书画家。 胡应麟:明朝文学家。 胡震亨:明朝文学家。 胡登洲:明朝伊斯兰教经师。 胡渭:清朝经学家、地理学家。 胡简敬:清朝吏部侍郎。 胡长龄:清朝礼部尚书。 胡公寿:清朝书画家。 胡璋:清朝画家。 胡定:清朝御史。 胡峄阳:清朝文学家。 胡开文:清朝徽墨行家。 胡雪岩:清末红顶商人。 胡林翼:晚清湘军将领。 胡藻斌:民初岭南画家。 胡万洲:国民政府海陆大元帅。 胡汉民:国民党右派首领。 胡逸民:原国民党南京中央军人监狱监狱长。 胡适:近代学者。 胡也频:近代文学家。 胡宗南:中华民国陆军一级上将。 胡琏:中华民国陆军一级上将。 胡文虎:近代华侨企业家。 胡兰成:近代作家。 胡愈之:社会活动家及学者。 胡厥文:近代实业家。 胡耀邦:中共主要领导人之一。 胡乔木:无产阶级革命家、杰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政论家和社会科学家。 胡正详:病理学家、医学教育家。胡金铨:著名电影导演。 胡启立:原政治局常委、原全国政协副主席,现任中国宋庆龄基金会主席、中国福利会主席。 胡锦涛: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主席。 胡春华: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 胡云辉:重庆开县梓潼人,世界十大杰出青年,著名青年企业家、未来政治明星。 胡宗耀:贵州商人。 胡瓜:台湾艺人、歌手、演员、节目主持人。 胡枫:香港演员。 胡松华:男高音歌唱家。 胡杏儿:香港演员、歌手。胡定欣:香港演员、歌手。 胡志强:台中市市长。 胡歌:大陆演员。 胡军:大陆演员。 胡兵:大陆演员。 胡彦斌,大陆歌手。 胡海泉:大陆歌手(羽·泉组合成员)。 胡慧冲:旅泰港人。 胡志伟:前市政局议员、现东九龙区议员。 胡支前:贵州省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名誉学生会主席,摄影师。 胡天衡:亚洲电视记者及主播。 胡法光:香港商人。 胡鸿烈:香港树仁大学校监。 胡云辉 胡应湘:香港地产商。 胡革纪:内地作家、编剧、制片人、影视出品人。 胡卫东:中国篮球运动员、教练员。 胡佳:雅典奥运会男子10米跳台冠军。 胡传淮:著名学者、文史专家。 胡可:内地演员 胡静:内地演员。 胡东:国内著名男模、演员、歌手。 胡宇崴:台湾男演员。 胡蝶:中央电视台主播,另有上世纪著名演员和现大陆女演员。 胡月:国家一级演员。 胡诗学:艺名古月,最形似的毛泽东饰演者。 胡杨林:大陆著名女歌手。 胡紫薇:国内著名主持人。 胡灵:大陆女歌手。 胡亚捷:内地男演员。 胡力:著名音乐人。 胡清蓝:香港歌手。 胡玫:著名导演。 胡一虎:台湾最受欢迎的十大主播之一。 胡恩:中央电视台副台长。 胡因梦:台湾演员。 胡晓峰:国防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胡多钱:中国IT行业网络营销专家 胡海锋:内地男演员。 胡夏:实力歌手。 5、郡望堂号 郡望 淮阳郡:西汉汉高祖刘邦十一年(乙巳,公元前196年)置淮阳国,为同姓九国之一,都城在陈州(今河南淮阳),汉惠帝后改为郡,其时仍为国,至汉成帝时辖地在今河南省淮阳市、鹿邑县、太康县、柘城县、扶沟县一带地区。东汉朝章和二年乙酉(公元88年)改为陈国。隋朝大业年间(公元605~618年)及唐天宝、至德年间(公元742~758年)又曾多次改陈州为淮阳郡。 安定郡:汉武帝西汉朝元鼎三年(丁卯,公元前114年)置郡,治所高平(今宁夏固原)。辖境相当于今甘肃省平凉地区景泰、靖远、会宁、平凉、泾川、镇原及宁夏中宁、中卫、同心、固原等地及宁夏回族自治区西部。又有安定县,在今甘肃泾川北,并属于安定郡。东汉时期移治临泾(今甘肃镇原),废安定县。十六国初期再置安定县,并为郡治。东晋时期又移治安定(今甘肃泾川)。隋、唐两朝时期的安定郡即泾州。唐朝后期曾改为保定郡,县亦名保定。金国时期为甘肃省泾川县,为泾州治所。元朝时期曾以陕西安定堡为安定县。民国早期,为纪念陕北红军和苏区创建人、中国工农红军杰出的指挥员谢子长烈士,在民国二十四年(乙亥,公元1935年)改子长县,移治所到原县东部的瓦窑堡。胡氏的宗祠、院落、门头也常冠以“安定”之名,如“安定高风” 西汉安定郡 等。 新蔡郡:原为周朝吕国的地域,即今河南省新蔡一带。春秋时期蔡平侯从上蔡迁都到下蔡,故名,也称为新蔡。汉朝设置新蔡县。晋朝时期晋惠帝从汝阴郡分出置新蔡郡,即治新蔡(今河南新蔡),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新蔡县一带。南北朝时期北齐改为广宁郡。隋朝时期又改名为蔡州。 洛阳郡:以今河南洛阳城为中心的河洛地区,历史上被称为“河南”,与“河东”、“河内”相对应,是华夏民族最早的政治活动中心。自从西晋置荥阳郡后,今天郑州市大部地区就跟洛阳地区分道扬镳。洛阳现辖偃师市、孟津、新安、洛宁、宜阳、伊川、嵩县、栾川、汝阳等一市八县和涧西、西工、老城、廛河、洛龙区、吉利、高新七个城市区。 5、郡望堂号 郡望 淮阳郡:西汉汉高祖刘邦十一年(乙巳,公元前196年)置淮阳国,为同姓九国之一,都城在陈州(今河南淮阳),汉惠帝后改为郡,其时仍为国,至汉成帝时辖地在今河南省淮阳市、鹿邑县、太康县、柘城县、扶沟县一带地区。东汉朝章和二年乙酉(公元88年)改为陈国。隋朝大业年间(公元605~618年)及唐天宝、至德年间(公元742~758年)又曾多次改陈州为淮阳郡。 安定郡:汉武帝西汉朝元鼎三年(丁卯,公元前114年)置郡,治所高平(今宁夏固原)。辖境相当于今甘肃省平凉地区景泰、靖远、会宁、平凉、泾川、镇原及宁夏中宁、中卫、同心、固原等地及宁夏回族自治区西部。又有安定县,在今甘肃泾川北,并属于安定郡。东汉时期移治临泾(今甘肃镇原),废安定县。十六国初期再置安定县,并为郡治。东晋时期又移治安定(今甘肃泾川)。隋、唐两朝时期的安定郡即泾州。唐朝后期曾改为保定郡,县亦名保定。金国时期为甘肃省泾川县,为泾州治所。元朝时期曾以陕西安定堡为安定县。民国早期,为纪念陕北红军和苏区创建人、中国工农红军杰出的指挥员谢子长烈士,在民国二十四年(乙亥,公元1935年)改子长县,移治所到原县东部的瓦窑堡。胡氏的宗祠、院落、门头也常冠以“安定”之名,如“安定高风” 西汉安定郡 等。 新蔡郡:原为周朝吕国的地域,即今河南省新蔡一带。春秋时期蔡平侯从上蔡迁都到下蔡,故名,也称为新蔡。汉朝设置新蔡县。晋朝时期晋惠帝从汝阴郡分出置新蔡郡,即治新蔡(今河南新蔡),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新蔡县一带。南北朝时期北齐改为广宁郡。隋朝时期又改名为蔡州。 洛阳郡:以今河南洛阳城为中心的河洛地区,历史上被称为“河南”,与“河东”、“河内”相对应,是华夏民族最早的政治活动中心。自从西晋置荥阳郡后,今天郑州市大部地区就跟洛阳地区分道扬镳。洛阳现辖偃师市、孟津、新安、洛宁、宜阳、伊川、嵩县、栾川、汝阳等一市八县和涧西、西工、老城、廛河、洛龙区、吉利、高新七个城市区。 义阳郡:三国时期曹魏国置郡,治所在今天湖北省枣阳县东南。西晋时期改置为义阳国,其时辖地在今天河南省新野县南部一带地区。 庐陵郡:庐陵郡始建于东汉朝兴平元年(甲戌,公元194年),治所在石阳(今江西吉水,一说在江西吉安)。三国时期孙吴国移治到高昌(今江西泰和),其时辖地在今江西省永新、峡江、乐安、石城以南地区。到了唐朝时期,又改名为吉州。 弋阳郡:隋置弋阳郡,武德三年改为光州,郡治在今河南省潢川县。 定城郡:郡治在今河南省信阳市。 堂号 淮阳堂:以望立堂。 新蔡堂:以望立堂,亦称蔡州堂。 洛阳堂:以望立堂。 义阳堂:以望立堂。 弋阳堂:以望立堂。 定城堂:以望立堂。 安定堂:以望立堂,源出安定郡,始建于西汉。郡治先在高平(今宁夏固原),后徙临泾,即今甘肃镇原县东南;再徙安定,即今甘肃泾川县北泾河北岸。唐初称安定为泾州。后来成了胡氏的堂号,可见安定在胡氏历史上的地位。此堂始祖源于胡质、胡威事迹。胡质,三国魏寿春人,少知名。曹操召为顿丘令,官至荆刺史,加振威将军,赐爵关内侯,都督青、徐诸军事。每建军功赏赐,皆散于众,无入家者,家无余财,惟赐衣、书箧而已,以清畏人知著名。胡威,质子,官至徐州刺史,父子清慎,名誉著闻当世。入朝,武帝(曹操)问:“卿孰与父清?”威曰:“臣不如也。臣父清恐人知,臣清恐人不知。”帝称善,累迁前将军,以功封平春侯。胡质、胡威祖孙数均以忠慎清贞之誉著闻当世,而原籍淮海寿春县,故胡氏门楣有题“淮海家声”者。胡质、胡威父子为国镇守边关,均卒于安定(今甘肃泾川一带),子孙留居安定,胡氏堂名安定堂源此。 庐陵堂:庐陵堂胡氏的始迁祖是胡公霸,即胡杲。八传至胡铨。胡铨的家族在宋朝已成为大族,胡铨的兄弟胡铸、胡锷,儿子胡泳……孙子胡桦、胡椅等人,虽然名声不如胡铨显赫,但都小有成就。江西吉水、湖南汝城县三塘、浙江绍兴厚宝等地的胡氏,都是胡铨的后裔。著名华侨领袖、万金油大王胡文虎,就是胡铨的第三十二代孙。 澹安堂:得名是由于宋朝胡诠所著的《谭安集》。 绩溪堂:绩溪堂胡氏因为近代出了大学者胡适而斐声中外。据谱牒记载,他们是宋太祖开宝二年(公元969年)迁来的,始迁祖是胡昌翼的儿子胡延正。绩溪胡氏一度祭祀胡公满,后来又改祀胡昌翼。胡适自己也说,他在孩提时参加过始祖昌翼公一千岁的纪念祭典。。[6] 6、家谱文献 江苏兴化泉溪胡氏宗谱,(宋)胡淡谷首修于宋乾道九年(公元1173年),清道光二十九年(公元1849年)重修木刻活字印本六册。现被收藏在江苏省兴化县昭阳镂南沧办事处。 胡氏族谱(胡氏统族谱),(宋)胡仁肪纂修,宋朝年间木刻印版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北京延庆胡氏宗谱六卷,(清)胡崧等续编,清光绪十一年(公元1885年)木刻活字印本六册。现被收藏在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河北霸县胡氏族谱不分卷,(民国)胡春煦等修,民国二十一年(公元1932年)油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南开大学图书馆。 辽宁本溪胡氏谱书一卷,(民国)胡玉文纂,民国十年(公元1921年)手写本。现被收藏在辽宁省本溪市富家楼乡富家楼村。 上海安定胡民族谱不分卷,(清)胡鹏撰,清康熙六十年(公元1795年)手写本两册。现被收藏在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现被收藏在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上海胡氏家乘家传不分卷,(民国)胡祖德纂修,民国七年(公元1918年)石印本两册。现被收藏在上海市文物管理局。 江苏丰县胡氏家谱四卷,(清)胡敬敷撰,清光绪四年(公元1878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江苏省丰县图书馆。 浙江余姚南门清风里胡氏宗谱四卷,首一卷、末一卷,(民国)杨荫寰、胡聚星纂修,民国九年(公元1920年)豫萃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浙江鄞县文山胡氏宗谱不分卷,(清)胡禄沧、胡仍霖等纂修,清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年)宋敕忠义堂木刻活字印本九册。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宁波市天一阁文物管理所(现存八册)。 浙江奉化鲒埼胡氏宗谱四卷,首一卷,著者待考,清乾隆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宁波市天一阁文物管理所。 浙江奉化鲒埼胡氏下宅房宗谱二卷,(清)马元度、胡世治纂修,清道光二十九年(公元1849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宁波市天一阁文物管理所。 浙江奉化鲒埼胡氏宗谱,著者待考,清道光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二卷、第四卷。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宁波市天一阁文物管理所。 安徽徽州新安胡氏历代报功图一卷,著者待考,元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博物馆。 安徽徽州胡氏族谱不分卷,(清)胡士著等重修,清康熙年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安徽省徽州市图书馆(现存一册)。 安徽徽州胡氏族谱不分卷,(清)胡启道等重修,清乾隆年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安徽省徽州市博物馆(现存一册)。 安徽徽州大塘明经胡氏己伯三派支谱八卷,首二卷、末一卷,(清)胡生彬等纂修,清咸丰四年(公元1854年)凤山叙伦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山东临沭胡氏支谱,著者待考,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山东省临沭县芦庄乡胡格庄。 河南光山胡氏宗谱六卷,(民国)贻远堂续修,民国十六年(公元1927年)石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河南省光山县档案馆。 河南浚县胡氏家谱,著者待考,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河南省档案馆。 湖北胡氏宗谱,著者待考,民国初年华林堂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十卷、第十七卷。现被收藏在湖北省武汉市图书馆。 湖北新洲胡氏宗谱十卷,(清)胡基秀、胡开福修,清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湖北省新洲县三店镇沙畈村。 湖北监邑胡氏族谱,1987年,1937年,同治三年,嘉庆二十五年,康熙二十一年,顺治九年,共先后六次修谱。 现保存有1937年全套家谱。[4] 湖南湘潭中湘胡氏支谱四卷,著者待考,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亲睦堂铅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河北大学图书馆。 湖南湘潭拗柴胡氏七修谱四十三卷,首一卷、末二卷,(民国)胡安疆纂修,民国十八年(公元1929年)务本堂木刻活字印本三十八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广东省中山图书馆。 湖南湘潭大荷塘胡氏六修族谱二十四卷,(民国)胡绪滋纂修,民国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敬享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四册。现被收藏在中国社会学科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沅江胡氏族谱,著者待考,民国辛巳年(公元1941年)安定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八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胡氏九修支谱八卷,首一卷、末一卷,著者待考,民国十九年(公元1930年)经义堂铅印本三十三册,缺第四卷之三。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湖南湘阴车塘胡氏家谱十六卷,首一卷、末一卷,(民国)胡裕亿等主修,民国二十三年(公元1934年)发定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六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四川省蓬溪县文井胡氏族谱,一卷,当代胡传淮纂修,2000年排印出版。蓬溪文井先祖为[清]胡大国,明末清初湖广麻城县孝感乡教子村人,清康熙后期迁居四川蓬溪县文井场云台观(今文井镇云台村),为本支入川始祖。谱载宗祠、世系图、世传录。谱藏上海图书馆、台湾图书馆、四川省图书馆。《中国家谱总目》著录。 7、字辈排行 江西婺源胡氏字辈:“崇嗣起昭光昕晖培钜泽本炽□钟湥枝燔基镒湜秀炜班银汉材勋□锦漪历秋等镐洛述烮在铭沩桂荣封锡永杏苏玉銮游彩焕垂金钓藻来熏□镇流”。 江西奉新胡氏字辈:“唐宋美名久著有虞盛德贻芳文章甲第继显道义真传蕃昌诚意正心本学修齐治平均良支分任在衍庆永远以绍书香”。 江西吉水西岭胡氏字辈:“吾祖肇伟基贤嗣诰广继诗书映伦理才华涣彩彰刚直弘扬远忠厚泰运升博爱劲震奋勋猷奕彪炳正仪来上国建策左良仕”。 安徽铜陵“逢原胡氏”(沸水胡氏)字辈:“心正承世泽,全家永绍兴;鸿昇观上国,嘉祥有万春。” 安徽黄山区(太平)仙源城南《胡氏家谱》字辈:“咸观渐有豫,同履益丰升;家恒师萃大,鼎济晋乾中。谦巽人随泰,明孚兑覆临。” 安徽黟县宏潭胡氏(属太平城南胡氏)字辈:“时惟尚善,家庆自长,用光先德,从斯世芳。” 安徽黄山区(太平)郭村上坑胡氏字辈:“昔福永守,汝其世光;惟有懋德,肇振家邦;耕读事业,理学文章;佑厥后,日盛典昌。” 安徽岳西“头陀胡氏”字辈:“吉永家声振,培元代锡祥,中心存孝有,善正发贤良。” 安徽省青阳县杨田镇胡村字辈:“富寿克敦友,爱制行端庄。国正天生光,膺效祖名扬。文钦修永裕,世守锡家芳。” 安徽肥东大胡字辈:“万东守本,品立荣昌;继全成业,学振家邦”。 安徽泾县“龙坦胡氏”家族辈分字辈: 第一轮:“德、保、庆、宗、安、林、人、心。”(8字) 第二轮:“天、尚、一、其、龄、承、先、世、泽、贞、有、道、传、家、永、贤、良、奕、载、兴。”(20字) 续(胡道静):“经、綸、邦、国、懋、重、农、叙、高、功、善、习、文、典、敏、勤、求、乃、福、祉”。(20字) 安徽绩溪杨滩(金紫胡)字辈: 男:“德国尚明良,永观世家祥。” 女:“音娇粧体珠,凤凰定美王。” 安徽六安单家埠胡氏字辈:“大文世承,良士尚志;克家经国,允为贤才。”(16个字) 8、通用联 四言 寿齐九老;名列四真。 赏析:上联典指唐代人胡杲,会昌年间官怀州司马,后与白居易等人在各阳组织香山九老会。下联下联典指北宋初学者、教育家胡瑗,字翼之,泰州海陵人,世代住陕西路安定堡,学者称安定先生。曾任国子监直讲、太子中允、侍讲,官至太常博士。在苏州、湖州间讲学二十余年,与孙复、 石介提倡“以仁义礼乐为学”,并称为“宋初三先生”。当时有明令以他的教学方法为太学法。著作有《论语说》、《春秋口叹》。当时人称富弼为真宰相、包拯为真御史、欧阳修为真学士、胡暖为真先生。 春秋心典;理学宗功。 赏析:上联典指宋代太学博士胡安国(1074-1138),字康侯,建宁崇安(今福建省崇安)人。绍圣年间进士,历官太学博士、给事中、中书舍人兼侍讲、宝文阁直学士。潜心研究《春秋》,著《春秋传》三十卷,往往借用《春秋》史事议论政治,明代初年曾定此书为科举取士的教科书。因北宋王安石曾提出废《春秋》,他说:“这是古代圣人的传心要典,怎么能让皇帝不得读、学士不得读呢?”下联典指宋代徽猷阁直学士胡寅,字明仲,建宁崇安人。宣和年间进士,靖康初年任校书郎、中书舍人、徽猷阁学士,崇尚理学,学者称致堂先生。曾上书高宗,建议组织义军,北上迎徽、钦二帝回朝。著有《读史管见》、《斐然集》、《论语详说》等。 欲正人心;引为己任。 ——清·胡林翼撰胡姓宗祠通用联 赏析:联为清代大臣胡林翼(1812-1861)撰题联。胡林翼,字贻生,号润芝 胡林翼,湖南益阳人。官至贵州镇远知府。有《胡文忠公遗集》。 虞宾衍派;沩汭流源。 赏析:全联典出“虞宾、沩汭”,均胡姓繁衍望地之一。 系承胡公;望出淮阳。 赏析:全联典指胡姓的源流和郡望。“胡公”,舜之裔孙。 经资羽翼;祠表贤良。 赏析:上联典指宋·胡宁著《春秋通旨》,以羽翼而且书。下联典指清·胡林翼卒,入祀贤良祠。 五言 淮海家声远;苏湖世泽长 赏析:此联为胡姓宗祠“安定堂”联。 地据蛟潭胜;家传麟史风。 赏析:此联为福建省永定县下洋镇中川村胡氏宗祠联。上联典指该祠的地理位置;下联典指南宋胡安国著《春秋传》事,孔子作《春秋》,至“西狩获麟”止,所以《春秋》被称为“麟经”。 成名由吴母;有妹媲刘家。 赏析:上联典指宋·胡安国,其母乃吴羡门女,羡门六经教授生徒,安国成为大儒。下联典指清·胡天游,其妹胡石兰、胡景素、胡卧云俱能诗,比之刘家三妹。 七言 冬去松枝仍独秀;春来梅蕊已齐开。 胡安国 赏析:全联典指宋·胡安国事典。 古色新香画别致;月光清气春宜人。 赏析:此联为鹤顶格嵌胡姓“胡”字的祈字联。 古来大千多奇彩;月到十五分外明。 赏析:此联为鹤顶格嵌胡姓“胡”字的祈字联。 镇守金华称大海;撰书禹贡号东蕉。 赏析:上联典指明初将领胡大海事典。胡大海,宁通甫,虹人。卒封越国公。下联典指清代经学家、地理学家胡渭(1633-1714),初名渭生,字出明,号东樵,浙江德清人。一生潜研儒家经典。所撰《禹贡锥指》,绘图四十七篇,为《禹贡》最好的注释本。 十年烟水持竿钓;千古须眉下笔先。 ——清·胡远撰胡姓宗祠通用联 赏析:此联为清代书画家胡远撰题联。胡远,字公寿,江苏华亭人,号瘦鹤。善画山水,有《寄鹤轩诗》。 文倔苞深宗二汉;歌辞风致到初唐。 ——清·胡震撰胡姓宗祠通用联 赏析:此联为清代书法、篆刻家胡震撰题联。胡震,字鼻山,富阳人。工篆刻,得汉人风格。分隶亦古拙可爱。 文武世家源流远;帝裔宗枝翼叶长。 赏析:南雄珠玑巷位于梅岭山下,是广东仅存的宋代古巷道,被称为“广东第一巷”珠玑巷的得名始于唐代张昌七世同居,朝廷知道后为表彰其孝义特赐珠玑绦环。自梅关开通以来,梅关驿道就成为中原和江南通往岭南的唯一一条大道,也是北上商贸交易和南迁移民的重要交通路线,珠玑巷便成了这条驿道上的一个重要墟镇。前人杨廷桂在《南还日记》中描写:“途中行旅如蚁,挤拥甚于观剧。大量来自中原各地移民及商人进入岭南珠玑巷,又经此转至珠江三角洲及广西以至海外谋生,其后裔遍布岭南、港、澳、台和海外各国。”看来珠玑巷是大部分珠三角居民的发祥地,海外华侨的祖居。据珠玑巷南迁后裔联谊会搜集的各地南迁后裔143姓族谱记栽,由珠玑巷播迁粤、港、澳、台及海内外的后裔数千万人,都承根认脉,均称珠玑巷为“七百年前的桑梓乡”。 八言及以上 安国成名,本由吴母; 稚威有妹,不亚刘家。 舍己从人,大贤之量; 推心置腹,群彦所趋。 ——清·曾国藩撰胡姓宗祠通用联 赏析:此联为清代大臣曾国藩(1811-1872)书赠胡林翼联。 筑堤溉田,起春阳颂; 辅君开国,奠盘石安。 赏析:上联典指晋代秦州刺史胡烈的事典。下联典指明初大将、右翼统军元帅胡大海的事典。 苟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 最无益,莫过一日曝十日寒。 ——明·胡居仁撰胡姓宗祠通用联 赏析:此联为明代文学家胡居仁(1434-1484)自题联。 遗爱在人,莲幕留图纪南啸; 藏书贻后,槐阴亲手植东园。 ——胡位咸撰胡姓宗祠通用联 赏析:此联为安徽省绩溪县县城胡氏宗祠联。上联典指该族七十二世祖胡原,明代人,曾在福建兴化府做幕僚,平反一大冤狱,当地士民绘“莲幕图”并作诗文赠他。下联说该族七十六世祖胡有明,明代人,曾在县城东建"东园书屋",并植槐、桂树。其孙胡松,字茂卿,正德年间进士,嘉靖年间官至工部尚书。 姜水源长,伯祖启航,陈留始发; 东山地沃,安石兴苗,宝树成荫。 赏析:此联为江西省上犹县胡氏宗祠“安定堂”联。 宗风自衡麓以外,若五峰、若双湖,类能为道学功臣,昭兹来许; 世变当海水群飞,或割地、或纳币,问谁斥和戎宰相,绍我先人。 赏析:湖南省华夏桥胡氏宗祠联。上联“道学功臣”,典指明代学者胡居仁,字叔心,号敬斋,余干人。一生以讲学为业,曾主持白鹿洞书院,为明代程朱学派主要代表人物之一。著作有《居业录》、《易象耖》等。下联典指南宋胡寅,主张抗金,曾斥责“和戎宰相”秦桧,被秦桧以“讥讪朝政”罪名贬官,秦桧死后才得以复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