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日报(2018年8月7日) 小档案 [attachment=20852] 屯溪徽州胡开文墨厂 胡开文墨厂,胡开文徽墨自清乾隆三十年即1765年由胡天注创牌以来,已有250多年历史。屯溪胡开文墨厂于1956年由原屯镇胡开文老店与屯溪胡开文墨品工业社及其他墨庄、作坊、字号公私合营组建而成,是目前国内制墨行业中三大制墨厂之一,年产销量列全国制墨企业前三名。屯溪胡开文墨厂2006年获国家首批“中华老字号”企业称号。 [attachment=20846] 绩溪徽州胡开文故居 手艺人的匠心,全在二两重的墨锭间: 拿起一块上好的宾虹宝墨,光亮下,乌黑的墨块光泽莹润,包裹着的细细漆衣,摸上去细密绵韧;独特的“焕彩描金”技艺,使墨块上雕刻的岚光山色被表现得瑰丽多彩,金黄、浅蓝、青绿,不同角度闪出不一样的深浅明暗,缤纷斑斓。 更重要的是书写效果。“入纸不晕,浓而不滞,淡而不灰,写成的书法,传世百年,墨色不褪……”黄山市屯溪胡开文墨厂董事长汪培坤一边书写,一边介绍着墨锭的品质。 这小小的墨锭,到底好在哪?汪培坤没直接回答,他带记者来到生产车间,一探究竟。时光研磨出精品 [attachment=20847] 每一块墨锭都需要反复捶打、烘蒸、揉搓,凝聚着匠心 车间好几台空调连轴转,制墨工人吴靖额上的汗珠还是一个劲儿地往外渗。“砰,砰!”只见他紧握8斤重的铁锤,朝着粗糙结块的墨泥,一锤一锤卖力地砸…… “这样的捶打看似简单,但要求不低。”吴靖边说边示范,动作上讲究“双腿扎弓步,举捶须过耳”,标准上“好墨要经十万杵”,才能砸出墨泥的纤细纹理。“即便制作一块普通墨锭,也要至少杵捣45下。” 之后,还要不断揉搓。保证墨泥的弹性、劲道,全靠手上功夫。只见吴靖几番拽拉,使劲按压,然后细细滚搓,墨泥变成一根长条形圆柱。用力均匀,拿捏有度,圆柱上下一般粗细,不见一丝裂纹。 然后把它放入事先雕刻好的墨模,四面压紧,丰富的造型刻花被印在成型的墨泥上。吴靖说,放置一天,等第二天冷却变硬后从墨模里取出,墨锭就算成型了。 如此反复捶打、烘蒸、揉搓,仅仅是制墨工序里的一环。墨泥从哪儿来?先要烧制烟灰,在这间车间隔壁,仍保留着最传统的手工烧烟作坊。 制烟工人方兴维现场演示,取材上好的土漆用灯芯草点燃,再用瓷碗覆盖形成低氧环境,土漆不完全燃烧变成烟,被熏在碗壁上。一层烟灰刮下来,作坊里早已烟气弥漫。即便如此,一人一天最多生产三两烟。 如今,厂里研究了机器点烟,可每天产烟量仍被控制在3斤以内。“火气太旺烧得快,烟灰过老不合格。”方兴维说,工人烧烟从不按量考核。烧好的烟灰要在库房存放至少3年,待火气退尽,才能配比麝香等名贵药材熬成的药汤,加上纯正的牛骨胶,熬制墨泥。 墨泥杵捣做成墨锭,还要在库房自然晾干至少半年,再打蜡、描金、包装,一块宾虹宝墨才算成材。吴靖感慨,“二两墨锭虽小,但它夹杂着时光的研磨,凝聚着老匠人一丝不苟的心血。”诚信经营保招牌 [attachment=20848] 先立规矩、再定目标,把失传的工艺、配方一项项找回来 2001年,墨厂改制拍卖,1985年即获评安徽省第一批工艺美术师的汪培坤,是竞标者中唯一的手艺人,他顺利接手了厂子,不想却是块烫手山芋。 比如,某一品种的墨,每天都会接到相关投诉电话。问题出在内部,汪培坤说,“墨厂早期管理不善。用于制墨的烟灰直接从别处购进,不少墨品都是掺杂掺假后的勾兑版。” 配方都闹不明白,咋制墨?原材料购进、制墨等必须从严把关,汪培坤先立规矩,再定目标:流失、变味、失传的工艺、配方,必须一项项找回来。 那些年,老先生把厂里生产的每个品种的墨锭,挨个试验看效果,再把试制的产品送给书画名家试用,请他们提意见。10余年下来,厂子恢复了古法点烟,研制了机器点烟,还开发出世纪松烟墨等10余种古法新墨。 “品质算是保住了,可不能赔本赚吆喝吧?”原来,市面上一些传统徽墨品牌,不少是冒牌货,但价格便宜,市场畅销,真货反倒卖不上价。 一款超顶漆烟墨品牌,1989年获国家优质产品金质奖,90年代末售价10元一锭,如今20年过去,市场售价只要20元。厂长程国胜说,20年,人工工资、原料成本翻了不知多少番,墨却只涨了10块钱。有人提出缩减原料,可汪培坤坚持“价格不变,原料不减”,“虽然销售亏了本,可保住的是一个金奖的品牌。” “那款获金奖的超顶漆烟墨,如今在墨厂只能算四五档的产品。”汪培坤坦白地说,“真正的漆烟墨曾失传近百年。”如今这种漆烟墨,在墨厂又重新生产了。汪培坤说,天然漆树汁液很容易致敏,这也是工艺失传的一个原因。 汪培坤也没能幸免,但他“不要命”,跑医院挂点滴,红肿退了,再继续提炼漆烟。几个来回,漆烟制墨工艺总算又找到了。“这款宾虹宝墨,原材料正是近百年后‘失而复得’的土漆烟!”汪培坤微微翘起的眉梢里藏不住兴奋,在他看来,匠人们担起了传承老手艺的责任。 “现在,出厂的墨,品质没的说。”程国胜回忆,“一块墨,好在哪?好在原材料的货真价实,好在产品质量的绝对过关。”功到极致墨自香 [attachment=20849] 只做精品墨,成本再高,不减一分材质、降一分品质 墨的品质提升了,销量却下降了。尤其是墨的出口销量,由2001年占到总销量的50%,锐减到现在的接近于零。 汪培坤道出缘由,“出口热卖的,都是低档学生墨、旅游纪念墨,材料全是炭黑,根本算不上墨。如果我们也生产这样的墨卖出去,消费者会低看了胡开文墨的质量。” “墨的好坏,取决于它的‘品质’造价。”程国胜还拿宾虹宝墨举例,算了笔账: 土漆提炼成本350块钱一斤,7斤土漆才提炼1斤制墨的土漆烟;为防止墨迹被虫蛀,要加入中药材,比如,一套四锭墨需要至少1克的名贵麝香,1克麝香的价格就要720元。 “成本再高,不减一分材质,不降一分品质。”程国胜说,如今,好品质换来了好口碑,这套为纪念胡开文墨厂建成250周年、画家黄宾虹诞辰150周年的宾虹宝墨,2015年推出当年,就销售了80多套。“这对需求本就较小的书画市场,已是很高的销量。” 同样,受行业认可,墨厂每年销售额能在全国墨厂中排进前三名。即便如此,汪培坤仍犯愁:受制于市场等因素,文房四宝类企业很难做大。 有人支招:“做点低档墨又何妨?”“功到极致墨自香!”汪培坤拒绝得斩钉截铁。一块墨锭,贵在哪,好在哪?在老先生眼里,守住匠心,也就擦亮了老字号的品牌。 记者手记 攥紧产品质量的金钥匙 成本再高,不减一分原料;销路再好,不制一块低档墨。在鱼龙混杂的制墨行业市场,老墨厂透着一身傲骨:执着地做好墨,工人师傅们杵捣揉搓的功夫里,带着一股子追求卓越的坚守。 这样的坚守,弥足珍贵。很多时候,得过且过,是一些公司生产产品的常态,有的甚至掺杂掺假,以次充好。放到整个行业,质量参差不齐、品牌价值不高,也就成了通病。殊不知,制造时差一点精工细作,在市场上就差出去一大截竞争力。短期看,企业赚了钱,长远看,输掉的信誉、口碑,恐再难找回。 其实,企业发展的金钥匙,就藏在执着坚守的品质与匠心之中。那些沉淀着如歌岁月的老字号,哪一个不是花大气力锻造产品,精进工艺?“功到极致墨自香”,不管是老字号的复兴,还是新创企业的奋起,不妨多从如何抓好产品质量这一关里找找答案。 孙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