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踏青】泾县黄田古村落 --]

中华胡氏网 -> 游记 -> 【踏青】泾县黄田古村落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胡宁生 2016-08-26 10:12

【踏青】泾县黄田古村落

图文:黄山怪石

    原计划星期六去泾县黄田,由于女儿加班,而那天又下雨,推迟了一天。昨天的雨下了一天,终于停了。
    今天(2014年3月30日)是3月倒数第二天。“早春三月”,错过3月就不能算“早”了,老天也“善解人意”,留下唯一的星期日白天的风和日丽,而预报说夜里又有雨降临。呵呵!老天真不亏待我们,特地为我们出游留足了空隙。
    父母都是泾县人,但我既不出生在这里,也不长在这里。只是二年级、三年级第一学期寄住在叔叔家,与爷爷一起在马渡桥生活了一年半的时间。奶奶朱月珠娘家在黄田,由于她父亲朱选卿在江西河口经营布匹生意,家产颇丰,生活十分优越。继室风奶奶十分疼爱奶奶,父亲初中就读黄田培风中学时,寄食外婆家。我与黄田也算是有些渊源。
    上个世纪60年代初,父亲回老家探亲,带我来过一次,依稀记得河边有被毁牌坊的残痕废墟,途中还遇见在马渡桥就读时的小学朱普明校长,朱校长也是亲戚。除此以外,走的是哪家亲戚?村子的模样?都没有了印象。应该熟悉的地方,却非常陌生。
    上了年纪人怀旧,很早就想把家族留有痕迹的地方走一遭,随着时间的流逝,越发迫切。姨娘家大表哥的长子在榔桥医院工作,听说我想去,说一定要与他联系。黄田现在已经是榔桥的属地,他带我去有诸多方便。
    临走才电话联系,表哥全家都在城里,给他们来了个措手不及。先到泾县城里汇合,然后折返。
[attachment=3425]

    大表侄在榔桥为我们准备了午餐,饭后立即赶往黄田,皖南的春色从车窗外掠过,变幻、延伸......
[attachment=3427]

    大表侄的两位朋友带我们前往,他们是黄田卫生所、白华卫生所的院长,黄田卫生所院长的爱人还是黄田村妇女主任。进入景区自然畅通无阻,车停在村委会前。
[attachment=3428]

    村委会有路直通“洋船屋”,“马冲河”流水潺潺,过石桥就到“洋船屋”。
[attachment=3429]

    “洋船屋”是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又称“笃诚堂”,是朱一乔、朱宗怀父子为孝敬八十岁的老母亲,道光初年依地势设计建造的。朱姓是黄田的大姓,黄田朱氏和休宁朱氏同宗共祖,都是明代开国谋臣朱升的后人。
[attachment=3430]

    外看大门很是一般,进入回看,门楼特别讲究,进深很大,院内地面用卵石子铺成。院内右侧一棵不大的桃树花开嫣红。外墙用花砖装饰,门上的“春”字非常贴切我们来访的季节。
[attachment=3431]

    进屋就有一个天井,不大,呈正方形。这里不属于古徽州地域,但同样是中原移民集中居住的皖南,古人视水为财,财气不外流理念根深蒂固,“四水归堂”是皖南古建筑统一的风格。
[attachment=3432]

    进门看见大堂有人做木工活,木料,半成品堆放一地。后一进堂前也堆积些杂物,偏房居民正在吃午饭……行走老屋,融入平常人家的生活,真实、自然。“笃诚堂”保存基本完整,内部“三雕”精美。
[attachment=3433]

    “笃诚堂”占地4700平方米,内有大小20余幢房子,组成形似轮船的私家花园式住宅。
[attachment=3434]

    四周高墙,两侧开有深渠,围墙及屋体皆仿轮船外形而筑。
[attachment=3435]

    “笃诚堂”依马冲河地势构筑院墙,平面呈船形,屋内纵横交错的巷道,将船体内部分割成间间排列有序的船仓。
[attachment=3436]

    院墙上开有许多空花漏窗,形似“船舷”。院内有一根石柱,拟船靠码头时,套缆绳用。
[attachment=3437]

    “船舷”有院门,出门顺石阶下河,如同登上船的舷梯。小河上还架设两座石板桥,意为是登船的“跳板”。中部二层的“梅村家塾”的马头墙高出其他屋脊,好似是“洋船”的驾驶室的“楼舱”。整体看去,就像一条溯流而上的轮船,当地人称“洋船屋”。
[attachment=3438]

    院中的屋宇方向与“船体”相反,“船尾”部分有庭院,院门向南,依次排列着四进大屋。第一进是“笃诚堂”,敞厅3开间,两边共有正、厢房计4间。第二进前厅为敞开式,两边山墙同前进连接。屋内有长方形天井,敞厅较小,两边共有4间正房。第三进大屋前有窄巷同第二进后墙间隔。第四进是“梅村家塾”,上层楼房较高,原为“笃诚堂”主人子孙受教育的家塾。“梅村家塾”的后面,为尘角形的花园,即谓“船头”前甲板部分。四进大屋的两侧,均有边屋十余间,门前两面边有边屋,前有马棚、门楼,与两边院墙相联构成四合院,为船的后甲板,建筑之间有巷道沟通,形拟船仓内部通道。
[attachment=3439]

    “洋船屋”船头的院墙呈尖角状,微微上翘,将河水辟为两股,“洋船屋”好似艘逆水而行的轮船,艰难上行。
[attachment=3440]

    我还在细看细拍,而表兄他们径直前行,朝对面的山上走去。沿田边石道,我也跟上。
[attachment=3441]

    早春三月,大地复苏,山坡泛青。路旁的梯田待耕。
[attachment=3442]

    山脚有石垒的上山台阶。
[attachment=3443]

    往上就是穿行在竹丛的小径,竹林茂密,我用手护着眼,穿过竹林,匍匐上山。
[attachment=3444]

    山腰孤零零立有一块巨石,上有刻有“观船石”。“观船石”也称“观船亭”,这里“洋船屋”一览无余,是绝佳的拍照、摄像位置。
[attachment=3426]

    登高观“洋船屋”,注意到“船头”还是双的,尖角状院墙,微微上翘,将河水辟为两股,前甲板、驾驶舱、客舱、船尾,活脱脱的就是一艘轮船。绝妙的是院墙与道路呈缓缓平行的曲线,流线型的路好像是划开的水浪,建筑群就是浮在马冲河面,划破水面,逆行而上的“大洋船”。
    传说朱家先人经商时看见外轮得到灵感,为让缠小脚不便出行的母亲也能分享坐坐“洋船”滋味,出于“尽孝”的目的而打造的民居群。其中国古代伦理的内涵与西方文化的完美结合,创造了“洋船屋”这座独一无二的古代建筑艺术之最。现代人还为之倾倒,为之惊叹,为之咋舌。
[attachment=3446]

    “洋船屋”与其它村落相辅相成,黄田古村落成为皖南古建筑的奇葩,受到越来越多的游人的亲睐。
[attachment=3447]

    泾县最高峰海拨1174.8米的黄子山是古村落的天然屏障。山顶有座“龙王庙”,全由花岗岩条石垒起,是古代方圆百里天旱求雨的圣地。
    薄云中黄子山倒有几份神秘,主峰常年在云雾环绕,如影若幻。
[attachment=3448]

    山脚的茶园已经透芽抽枝,白色的野花遍地盛开。白的醒目,洁的清新。
[attachment=3449]

    踏青的乐趣就是融进自然,感受春天。和春天合影,永远留住春色。
[attachment=3450]

    原路返回,“洋船屋”侧有特宽的石桥通往对面的民居。
[attachment=3451]

    宽敞的路面?并不显眼的院门?民居似乎是座孤岛?而院墙年代久远?不由滋生出破落的感慨。
[attachment=3452]

    走进院门,古民居规模不小,保存完好。
[attachment=3453]

    石桥依旧、流水不息,时光飞逝,“洋船”依然停泊原地,将前人的艰辛,家族的兴衰,与后人娓娓道来。
[attachment=3454]

    从“洋船屋”走出,回到停车处,这里叫“象山”,山上树木透青,春意浓浓。
[attachment=3455]

    标志牌注明这里是“象山防空洞”景点。树荫处有不少学生来这里作画,春色渲染的古村落,给他们以创作灵感。画板上没有完成的油画作品,色彩斑斓,美轮美奂。
[attachment=3456]

    “象山防空洞”建于70年代,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开挖的军事防空洞。洞深八百多米,面积5000多平方米,水柜、供排水管网设施、发电、供电网络设施、通风设施、通讯网络设施、多道防辐射、抗冲击波钢筋混凝土门一应俱全。还有作战指挥系统,会议室,机要室等军事科室和生活设施,另有汽车库、油库、观察哨,名副其实的地下军事指挥系统。
    防空洞建在整块花岗岩中,钢筋混凝土浇灌而成,工程巨大,结构坚固。去时由于景点没有开放,只是在外看了一眼。
[attachment=3457]

    离开黄田村委会回走,走不远拐进左侧岔路进村,高悬有“名人精品陈列馆”鎏金匾额的门内有一个院落。
[attachment=3458]

    不少茶农聚集在这里,广告牌标明这里是“石井岩火青”的产地。可能采茶的人已经结束工作,当地特色的茶箩晾晒成一排。
[attachment=3459]

    走进陈列馆,正面的屋里有书画工作台,大家都装模作样的挥笔摆姿,留下酷影。两侧陈列有一些名人字画,还有几幅年代久远。
[attachment=3460]

    陈列的老床,做工精细,朱红底漆,鎏金华贵,双层的老式床真不多见,是精品中的精品。床上用品如果是醋染土布或真丝绸缎就无暇了。
[attachment=3461]

    配套陈列有同样华丽的洗脸架。多用途的物件架极少见,可晾放毛巾、挂衣、搭放衣物,下部还有鞋架。真佩服古人的智慧。
[attachment=3462]

    梳妆台的感觉与床、洗脸架不是同一风格,但同处一个档次,也很奢华。
[attachment=3463]

    离开陈列馆前行,不远有60、70年代常见的大会堂,了解到黄田古村落要有大手笔的改造。这里是“全国文物维修保护样板示范工程”的办公地点。
[attachment=3464]

    紧挨大会堂就是建于清雍正至乾隆初年的“聚星堂”,由朱武勲兄弟所建,朱庆霦承办。原来是黄田村朱氏上五房兄弟五人没分家之前的居所,流传当地的“溪头的干子,榔桥的伞,黄田的姑娘不用擀”的佳话就出之此堂。
    “聚星堂”原是3座并列的大屋,前后均为三大进。原建筑物北侧一座已损毁,正堂于上世纪70年代改建为“大会堂”。现仅存后进,南侧保存相对完整,坐东朝西。原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现仅保存有1500平方米。
[attachment=3445]

    南侧一座三进,一字形前墙,花砖门墙,麻石门坊,上有3条起翘花砖纹饰。前进内有门厅和天井,后两进布局基本相同,七开间。敞厅上的阁楼是小姐绣楼,装有圆木栏杆和雕花窗棂。敞厅两边各有3间正房,门扇窗棂上刻牡丹花纹。敞厅和两厢间各有一个方形天井,下面有石条搭成的花墩。厢廊两端上首均装一约4平方米的过楼。正堂后进五开间,门墙内外均用花砖贴面,麻石门坊,大门前有三级石阶。门坊内侧上首装木板小楼。敞厅两边各有两间正房,斜方格门窗。上层有走马楼,装雕花栏杆及花窗。左侧边门上首,悬红底金字木匾,书“官元”二字。


胡宁生 2016-08-26 10:20
[attachment=3468]

    位于旗峰山下、凤子河畔的“培风阁”是朱氏家族“藏书授读之处”。始是明末清初族人朱世美,捐田一亩九分开创的学馆。后来就读的人多了容纳不下,茶院公第二十六世的朱武勲又购买一片坡地进行扩建。正中耸起一座阁楼,后面开挖两口水池,取朱熹诗意,立碑“天光云影”。楼东建“悠然亭”,亭前有两口水池种荷花。水池的西南建“问学堂”,西面小花园栽有桂花树。花园的西边还有一座复阁“金粟山房。”这组环境幽美的建筑群,占地面积十余亩。从朱世美开始,经过朱武勲扩建,到朱法才时完善。
    当年“培风阁”内的藏书的数量之多,集类之丰,与著名的“天一阁”等藏书楼比,也毫不逊色。是我国最早具有公共性质的图书馆,创立了中国第五种藏书形式。
[attachment=3470]

    “培风阁”改变了基本农耕和商贾为业的家族人员素质结构,历史上不但涌现出一大批文人学士,而且产生了封疆大臣朱理和全国一流学者朱兰坡。近现代,泾县朱氏人才层出不穷。著名交响乐作曲家(音乐家)朱践耳,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核能技术研究院朱永军(音)教授,中国国电集团总裁朱永芃、著名彩墨画家朱永芳,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室主任朱永昭研究员、京剧表演艺术家朱世慧,吉林大学文学院考古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朱永刚,北京中医药管理局、经络研究所所长朱兵等。
    民族资本家朱幼鸿于1921年在黄田创办泾县私立培风学校,后增设女子职业专科,于1928年开办当时泾(县)、旌(德)、太(平)三县唯一的初中学校。
    父亲的初中就在培风中学就读。毕业时宣城地区举行会考,培风中学高中考取了六名,父亲就是其中之一。
[attachment=3471]

    新中国成立后,在培风中学基础上创办了培风师范,培风完全中学。直至1988年前后,改成培风初级中学,2008年因教育布局调整,培风中学迁址到榔桥镇。
[attachment=3472]

    黄田村区别其它古村落,不断改造成型。而黄田是依据古代风水理论一次设计成型,整个村落建构严谨,布局合理,分布有序。村落背山面水,负阴抱阳。发源于黄子山的凤子河与马冲河汇合于村口,整个村庄的布局酷似船形。
[attachment=3473]

    有水村子就会活,民居依河而列。“靠山吃山”,茶是黄田人的重要经济收入来源,春茶开摘,河畔晾晒有茶箩和烘烤茶叶的竹拷,成了古村落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古道、民居、小桥流水展示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的优美画卷。
[attachment=3474]

    建于乾隆间的“思永堂”,占地面积9800平方米,原建筑面积7100平方米,现保存面积6500平方米。“思永堂”以中间大屋为主向两侧延伸,形成一座规模巨大的群体建筑。正屋与偏房成品字形布局,围成一个完整的屋前庭院。庭院地面卵石镶嵌,有龙凤呈祥、二龙戏珠、花瓶、磨盘等精彩图案,中有方形麻石旗杆斗和旗杆夹各有4个。
    中间大屋大门内凹,花砖门墙,麻石门坊,墙基的麻石均有浮雕。共有三进,中有天井分割,前厅5开间,中间为堂,两侧各两间正房屋,一字天井,由照壁中门进入敞厅,敞厅3柱,梁柱十分粗大,多边形青石柱上有高浮雕的鹿、象、喜鹊、金鸡等图案,玲珑剔透。两厢天井中有麻石条搭的花墩,置放花卉盆景。后堂3开间,两侧都有一较大的正屋。左侧并列三座陪厅,均以巷道相隔,大部分为南北朝向,每部分都以堂为中心,采取三、五、七开间的对称布置,并列两座陪厅,也以巷道相隔,由于地形限制,部分布局不对称。左右偏房与正屋也有巷道相隔,自成一体,且平面组织也各有不同。
    这座大屋是朱理、朱珔的住宅,原来大门上挂有“金殿传胪”四字木匾。
[attachment=3475]

    沿河路面基本都是长石条铺成,一端悬架河沿。有嵌入河堤的阶石方便居民下河用水。
[attachment=3476]

    这是个半边水街,河对面是耕地。油菜花黄,为春添加魅力。
[attachment=3477]

    凤子河畔有一棵属于国家保护的珍稀树种的“皂角树”,古人没有肥皂,利用“皂角树”的果实洗涤衣物,皂角是天然清洗剂,不污染环境,绿色环保。“皂角树”还是高档优质木材,是做刀板、高档家具、工艺雕刻的绝佳材料,“皂角树”的果、刺、叶、籽都有非常好的药用价值。
[attachment=3478]

    凤子河中有深潭叫“情人潭”。水呈墨绿色,瀑布溅起白色的浪花,水景精致。得名“情人潭”,缘由当地流传有一段爱情悲剧的故事。
    相传古时,黄田村口有位姑娘叫凤子,村后有个小伙子叫黄子。他们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天长地久。他们渐渐产生恋情。凤子聪明、漂亮,远近闻名。邻村一个财主的猪头儿子看上了凤子,求婚不成,就带着一帮家丁来村里抢凤子姑娘。尽管凤子坚决不从,但寡不敌众,被强行绑到轿上。当轿子抬到此潭边时,凤子为保守贞节,从轿中纵身跳下。打柴回来黄子得知,悲痛欲绝,不顾一切跳下深潭随凤子而去。此举感动了神灵,突然间乌云翻滚、雷鸣电闪、大雨倾盆。雨后,黄子化身成了村东的“黄子山”,凤子则化身为“凤子河”,而财主的猪大头儿子则化身为河中的猪头石,永世受到凤子河水的冲刷与惩罚。
[attachment=3479]

    这就是下游的“猪头石”。站在路上看此石,像似一个大猪头;而到河对面看,又好似是只大石龟。其实它是凤子河上一个天然的水利工程,河水将花岗岩冲刷出两个大水坑,消耗水能,保护凤子河堤与村落安全,见证黄田凤子河悠久的历史,增添了凤子河水的活力与灵性。“猪头石”是凤子河中一大奇石。
[attachment=3480]

    建于清雍正、乾隆间的“思慎堂”,原占地面积9500平方米,原建筑占地面积6800平方米,现仅保存有建筑面积4500平方米。
    “思慎堂”属于黄田朱家上五房中的长房,朱庆霞(字炳章)与儿子安润公,孙子朱宁苞, 朱宁荪的居所。完整的水磨花砖墙面,千年不粘灰。
[attachment=3481]

    “思慎堂”主体为三座并列的大屋。原来均为四大进,现中间和北侧两座均只剩下前进,南侧邻凤子河四进全部保存下来。屋前有长方形大庭院,院门开在左侧,左右各有边屋与正屋形成院落式布局,人称左青龙、右白虎。后面还有一座大屋,有巷道与前三座的大屋隔开,建筑整体坐东朝西。
    三座正屋为一字形前墙,气势宏大,两条巷道间隔,巷首均建有麻石门坊连成一气。正中的正屋大门内凹,花砖门墙,麻石门坊。内有门厅,四水归堂天井,敞厅较大,两边共有4间正房,上有阁楼,窗扇上的雕花异常精美。正厅已被焚毁,残留的柱基依稀可见。后两进8开间,前后进布局相同,均有一字形天井,以堂分,正房左四右三,设有走马楼。河边两进都为六开间,均有走马楼。北侧正屋仅存前进,共六开间,呈不对称布局,以堂分,正房左三右二,较为特殊,大门内侧有“恭俭维堂”四字石额,北侧后两进于1988年被焚毁,是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朱世慧的故居。
[attachment=3482]

    长方形大庭院宽敞,沿院墙空地被充分利用,看到油菜花黄艳,女儿做了一次“花美人”。
[attachment=3483]

    村中树木成荫,房前屋后间隔有小块菜地,古村落呈现一派田野风光。
[attachment=3484]

    了解到作画的学生来自河南,都是学油画的,远道来黄田缘于古村落的魅力。
[attachment=3485]

    位于凤子河北岸,建于清道光年间的“荣禄大夫第”又名“裕怡堂”,是朱宗潘府第。“荣禄大夫第”占地2800平米,原建筑面积2300平米,现保存面积750平米。
[attachment=3486]

    “荣禄大夫第”是黄田村内两所入口朝向不同的建筑之一。院门对牛背山、凤子河。因风水缘故,建筑时将门框向西偏了10度,以避凤子河的水流直冲家门。
    “荣禄大夫第”前有照壁墙临河,花砖门墙,麻石门坊,木制门屏。原为三纵两进,现仅存正厅后进五开间和九间边屋一幢,整体损毁严重,大部分仅剩屋基,但在对堂的布局和入口处理上有独到之处。
[attachment=3487]

    建于清乾隆年间的“崇德堂”又称“义园公敞厅”,俗称“六房” 。是朱庆彩、朱绍陈父子住所。
    “崇德堂”位于黄田村口,地处“凤子河”与“马冲河”的汇合处。院墙呈尖角状,是整个船型村落的船头。现存两大进古宅,坐北朝南,主体保存基本完好。
[attachment=3469]

    位于荣禄大夫第南侧的九间边屋是长子朱子典故居,中有巷道相隔,沿风子河岸道路砌筑,与河岸梅花相映,自成一景。院门开在左侧。宅内一字形长天井贯通廊前,当中一间为堂,两边各有4间正房;上层相应九间,通过中堂楼梯上下。
    房门、窗扇上均装小方木格,做工精细,楼下房门上装竹叶形几何纹门楣,除中堂外每间一扇八幅缕空雕栏板,取八仙过海之意,每扇中间都雕有八仙之一的神器。房前天井中有用麻石条搭成花台,上置盆栽花卉和假山盆景,古雅清幽,别有风味。经后人重修,基本恢复了原貌, 保存完好。
[attachment=3489]

    黄田村古建筑群四周群山环抱,镶嵌在青山绿水之中,其建筑既有苏州园林的风格、宫庭建筑的恢宏,更有皖南建筑的特色。
[attachment=3490]

    村落背山面水,负阴抱阳,发源于黄子山的凤子河与马冲河汇合于村口,使整个村庄的布局酷似船形,而“洋船屋”就成为船中船了。
[attachment=3491]

    “狮子山”和“象山”把守村口,之间有凤子河源远流长,其间古石道网状交织,构成绝佳的人与自然和谐的生存空间。
[attachment=3492]

    景区入口处水利工程的水渠,将河水一分为二。猜想以前水渠将水引入水碓碓米,而现在已用电力取代水力,水碓已成为历史,河渠失去了使用价值。
[attachment=3493]

    所以不远水渠就到尽头,抬高的水通过缺口回流到河里。
[attachment=3494]

    古道沿河延伸,直到林荫深处。
[attachment=3495]

    入口不远处由安徽省人民政府立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黄田村古建筑群”标识牌竖立路边。
[attachment=3488]

    从景区入门处走出,结束黄田的旅程,但心里好像遗漏了些什么?想想:还有旗峰公家庙、绣球桥等没有走到?留下遗憾也好为下次找个来的理由,这样去想,也就坦然了。
    在象山的集体合影,记录了这次在黄田的相聚。
    有人高度评价黄田古村落“是物化了的古代哲学、建筑美学的结晶,有着较高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独特的艺术价值,更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回想一点不为过,初识黄田的我内心震撼,不枉此行。
    离开黄田,返回榔桥。在榔桥医院,遇见从未谋面的大姑家五姐的女儿,她和大表哥的老大同在医院工作。
    匆匆告别,我和女儿前往不远处的溪头都,那是我的老家,“常回家看看”呀?!


查看完整版本: [-- 【踏青】泾县黄田古村落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1 Code ©2003-2011 phpwind
Time 0.128401 second(s),query:5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