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泰州日报 撰文:俞道仁 供图:袁晓庆 资料:李昌龄
找寻
书院是中国传统社会独有的教育机构,起始于唐朝的民间讲学,兴于北宋,完备于南宋,至清末科举废除,历千年之久的书院被朝廷下令改为学堂。
据资料显示,南宋时期全国有书院500余所,可见泰州安定书院乃顺时而为的产物。作为兼做纪念北宋学者、教育家胡瑗(993-1059)的场所,泰州安定书院于南宋宝庆二年(1226)建成,至今已有790年的悠久历史。 书院区别于官方服务于科举的官学,是古代教育的又一范式。泰州安定书院为江苏最古老的书院之一,集教育、学术研究于一体,培养了各类人才,推动了泰州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变迁
790年的泰州安定书院
泰州安定书院,为知州陈垓创建于南宋宝庆二年,位于今泰山公园岳阜左侧,也就是今海陵区迎春西路江苏省泰州中学老校区内,因为这里在北宋学者、教育家胡瑗讲学旧址的大致范围内。 海陵人胡瑗,字翼之,祖居陕西安定堡,故有称胡安定、安定先生。 宋景祐二年(1035),范仲淹在苏州创建“苏学”,胡瑗应聘任教。景祐三年又得范仲淹推荐,赴朝廷考较乐制、钟律,由布衣超拜为校书郎。宋宝元三年(1040)范仲淹任职陕西,举胡瑗为丹州军事推官,迁保宁军节度推官。宋庆历二年(1042),应滕子京邀请执掌湖州府学。宋皇祐二年(1052)起,被授为光禄寺丞、国子监直讲,主持太学讲坛,后又升任大理寺丞、太子中允、天章阁侍讲。宋嘉祐四年(1059)在太常博士职上退休,不久病逝,皇帝追谥文昭。 胡瑗著述丰富,现存《周易口义》十二卷、《洪范口义》二卷、《皇祐新乐图记》三卷以及清人辑编的《安定先生言行录》二卷等。“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教化之所本者在学校。”是胡瑗长期教学实践后迸发出的思想火花。 以读书育人的一代宗师胡瑗之名来命名泰州的书院,这比扬州的安定书院早了436年。泰州安定书院又称安定讲堂,“选收生徒二十人肄业,聘博学者讲学,定期会讲。每逢会讲期,知州亲临讲堂,主持讲学行礼仪式”,后因讲堂房舍年久失修,讲学也就停止了。 新版《泰州志》曾概括记载了安定书院在明代的情况,说书院曾先后改建为泰山祠、玉女祠、碧霞元君祠等,又曾先后以胡瑗与范仲淹、王艮、岳飞一并祭祀。 又有具体说法为:明嘉靖初年,巡盐御史雷应龙(1484-1527)将岳阜南麓的玉女祠改为书院,并增设经义、治事两座讲堂,从而恢复了讲学活动。泰州学派创始人王艮,曾应知州王臣(嘉靖六年知泰州)之请,主持书院教事,亲自讲说《安定集讲说》及“明哲保身论”。嘉靖十三年(1534),王艮再度莅临书院讲学。 嘉靖十七年(1538),巡按直隶监察御史杨瞻(1491-1555)来泰州,得知胡瑗讲学故址在岳阜附近,遂于书院专祀胡瑗:“再拜瞻遗像,荒祠古树阴。苏湖体学用,朝野圣贤心。随铸匡时器,分方振铎音。至今薄海内,在在重儒林。”(《谒安定祠》)同年十月,立《宋安定胡先生讲学故址碑》及《安定祠》碑。 嘉靖四十四年(1564),督学耿定向在东讲堂祭祀胡瑗,在西讲堂祀王艮。次年,由巡盐御史朱炳如(1513-?)等集资,王艮次子王襞负责,对祠屋进行了整修。 明万历四年(1576),知州萧景训聘王艮族弟王栋主持书院教事。万历三十三年(1605),兵备副使张云鹗捐款修建书院后,更名为“泰山书院”,邑人陈应芳撰《重修泰山书院记》;次年,在修葺岳阜岳武穆祠的同时,修葺了书院内的安定祠,撰《祭胡安定先生文》。明末战乱,书院、祠屋荒废。 清康熙年间(1662-1722),安定书院曾得两次重修。清乾隆五年(1740),知州段元文将书院改名“胡公书院”,其后又两度重修。 清嘉庆二年(1797),两淮盐运使曾燠(1759-1831)应安定书院院长蒲忭之请,倡捐数千金重修书院,“建东西斋舍各两进,计十六间,另书舍一进,亭子一座,四周又加筑围墙,院内广植花木”,安定书院由此面貌一新。清道光元年(1821),知州赵钺重修书院,“建牌坊二座、二门一进”,修祠时,在祠屋前砌围墙,安定祠从此在书院中自成院落。清咸丰年间,太平军占领南京,安定书院停课,房舍荒废。清光绪五年(1879),书院大修,书院、祠屋共有房舍54间。 新版《泰州志》对清代安定书院的状态有细节上的记录:书院教育模仿徽州紫阳书院、杭州万松书院,设院长、监院、斋长等,建有规章制度,除咸丰年间(1851-1861)之外,教学基本没有中断。常年肄业生童36名,嘉庆年间(1796-1820)增至40名,道光年间(1821-1850)再增至120名,后又有增加。分内课、外课、附课三等,每月按等给以膏火费。每年考试一次,居前者进一等,居末者退一等。书院经费主要来自捐置的租田,道光年间有田554亩,光绪年间(1875-1908)有1000多亩,两淮盐运司库与州库也有一定补贴。 清末革废科举,书院停办。光绪二十九年(1903),知州侯绍瀛与乡绅陈文铎兴办泰州学堂,修葺书院旧屋,增设新房,对安定书院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造建设。 辛亥革命(1911)后,在泰州学堂旧址先后兴办泰州中学堂、县立师范传习所、泰县私立淮东中学、江苏省代用中学、江苏省代用淮东中学、私立泰县中学、泰县私立时敏中学、江苏省立泰州中学等,直至新中国成立。1987年,安定书院蝴蝶厅重修后所立碑记。
书画家范曾题写“安定书院”南门匾额
2009年,书画家范曾在泰州为安定书院题诗。
1987年,省泰中因校园布局需要,安定书院被拆散东移重建。2009年,安定书院揭顶改造,书画家范曾为书院题写匾额。建筑
上世纪70年代,安定书院俯瞰旧影
书院主屋似蝶而名蝴蝶厅 中国古老书院的建筑形态,大多精致优美,泰州安定书院作为其中突出的一例,让人们领略了自然与人文景观有机结合的美感。具体到书院的功能、文化、美学等方面,也让人们体会了典雅、清幽的格调。 在李昌龄等人撰写的《泰州中学》一文中,对安定书院成为泰州学堂后的布局有着较为详尽的描述:“知州侯绍瀛等在书院兴办泰州学堂,修葺旧屋,增建新房,建大门三间及左右八字墙、东西过街辕门,辕门上分别嵌‘振兴文教’、‘乐育英才’砖刻金字额。大门上悬泰州学堂门匾,左右有朱漆对联有石鼓。二门东西新建厢屋各一进。东腰门外古银杏东,建东执事厅及客厅各一进,有回廊相连,因四角飞翘,形似蝴蝶,又称蝴蝶厅。客厅后建环碧亭,辟荷池,架板桥,具园林之胜。西腰门外建西执事厅一进。又于书院北部建东西斋舍三进、藏书楼一座,修建后计有新旧房屋85间,各屋回廊40间。”今日安定书院
如今的泰州安定书院,掩映在绿树丛中,虽说在外观视觉上完全一派斯文秀气,但步入其中,中国园林特色的移步为景之美,以及书院内布展的相关图片或实物所透显的内涵之深,却创造了建筑内外涌动的博大精深。徐荫庭题写“安定书院旧址”西门匾额
邑人杨本义曾撰文道:蝴蝶厅回廊翘角,形制无殊,窗棂隔扇,制作精巧,饰以木雕蝴蝶,栩栩如生。蝴蝶厅南门旁有板联,为书法家叶大根所书:“精忠上仰将军岳,正学前瞻教授胡”——因向北仰视,泰山在望,岳庙巍然;前厅悬安定语录,后厅悬安定画像,故云。后厅门前悬“明体达用”匾,左右对联:“随铸匡时器,分方振铎音”,匾额联分别道出了胡瑗办学的培养目标,以及“因材施教”、“分科教学”的特色。蝴蝶厅西门周边缘以朱漆松鹤木栅,上悬书法家徐荫庭题写的“安定书院旧址”匾额。又有明嘉靖十七年立《宋安定胡先生讲学故址碑》、嘉靖四十四年立《谒安定心斋二先生祠偶记》诗碑,分列左右。 门内天井,用卵石铺就,极为工致,并有花木池水之趣。此外,蝴蝶厅东腰墙外侧嵌有1903年立《泰州新建学堂之碑》、1987年立《安定书院蝴蝶厅重修之碑》各一方。
书院展厅内的各式展品则讲述了胡瑗的生平事迹。比如乾隆“报来尺素见平安,投涧传称人所难”的诗句乃出自胡瑗的读书故事:青年时,胡瑗与好友孙复、石介避居泰山潜心读书十年,期间时有家书寄来,但凡见有“平安”二字,遂弃之深涧。如此心无旁骛,唯是学而有成,胡瑗、孙复、石介的读书事迹不胫而走,他们被人们誉称为“宋初三先生”。嘉树
安定书院西侧传为胡瑗手植的银杏
千年银杏相伴书院之侧
“海陵一树越千年,银杏不凋拂昊天。安定胡瑗宣教化,神州太学注清泉。”这是书画家范曾在江苏省泰州中学给安定书院的题诗,概括了胡瑗在泰州、在国内的事迹和影响。
范曾所写千年银杏,古老而鲜活,紧靠安定书院西侧,传为当年胡瑗亲手栽培。据绿化部门曾经做过的测定,古银杏树龄高达980多年,其主径160厘米,冠径17.7米,高度22.2米。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古银杏见证了安定书院的沧桑变迁,它早已是江苏省泰州中学的象征。
明崇祯《泰州志》总纂刘万春《安定祠银杏树》诗云:“薰风天下来,吹我凌空衣。眷此千年树,欲去还依依。繁阴沁诗骨,静宇发天机。安得此窗闲,羲皇漫同归。”
邑人周志陶填词赞曰:“吴陵忆:银杏傍书斋。百代浓荫荫学子;千秋嘉树树人材。胡瑗亲手栽。”
省泰中74届高中毕业生、现民革中央副主席、南京大学副校长程崇庆在《母校的银杏树》中写道:“母校美丽的校园,尤其是那株巨大的银杏树的形象,仍清晰地留在我脑海里。三四人才能合围的树身支撑着巨大的树冠,遥望之,童童如车盖。虽历经沧桑,仍生机盎然,并无衰老的迹象,每年都有大量的果实。尤其是秋天,树叶变得一片金黄,轻风吹来,沙沙作响。抬头望去,映着蔚蓝的天空,那景色令人陶醉。”
与纪念孔子的文庙不同,书院是唐宋至明清出现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私人或官府所设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
在北宋教育家胡瑗讲学旧址上创建的泰州安定书院内,千百年来一直回荡着朗朗书声,飘逸着淡淡墨香,成为名流学者的讲经论道之所,文人学士的向往之地。
这里不仅是现今江苏省泰州中学的根基,也是泰州千年文脉的根源所在。在泰州市第三届“胡瑗读书节”即将来临之际,让我们循着千年书香,一起走进这所千年学府,重温那段书香浸润的沧桑岁月。邮票上的八大书院
《古代书院(二)》特种邮票全套
2009年11月15日,国家邮政局发行《古代书院(二)》特种邮票一套四枚,这是继1998年4月之后书院再登“国家名片”。该套邮票共4枚,包括江苏泰州的“安定书院”、湖南衡阳的“石鼓书院”、江西铅山的“鹅湖书院”和海南儋州的“东坡书院”,面值均为1.2元。
该套特种邮票以国画的形式,呈现出古色古香、儒雅秀美的大气格调,由当代著名国画大师范曾和著名画家邹玉利共同绘制。票面上,唐、宋时期的文人大家韩愈、胡瑗、陆九渊、朱熹、苏东坡等神态、动作各异,以白描手法跃然邮票之上,与四大书院的古朴建筑相得益彰、交相辉映,书院的人文气息彰显无遗,可谓“岁月沉书迹,儒风亦悠悠”。
除安定书院位于泰州外,石鼓书院位于今湖南省衡阳市石鼓的蒸水和湘江汇合处的石鼓山,始建于唐元和五年(公元810年),迄今已有约1200年的历史,比岳麓书院的历史还要悠久。
鹅湖书院位于江西省上饶市铅山县鹅湖山北麓,南宋淳熙二年(1175年),朱熹、吕祖谦、陆九龄、陆九渊在此聚会讲学,因此有旧名“四贤祠”。明景泰四年(1453年)重建时,称“鹅湖书院”。
东坡书院位于海南省儋州市中和镇,是为纪念北宋大文豪、谪臣苏东坡而建于北宋(1098年),后经重修,明代(1549年)更为现名。
据悉,国家邮政局发行《古代书院(一)》特种邮票4枚分别为:嵩阳书院、睢阳书院、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历史驿站
书院:专指历史上设立的供人读书或讲学的处所。书院之名始见于唐代,发展于宋代。最初,书院为民办的学馆。原由富室、学者自行筹款,于山林僻静之处建学舍,或置学田收租,以充经费。后逐步变为半民半官性质的地方教育组织。宋仁宗庆历年间,各地州府皆建官学,一些书院与官学合并。神宗时,朝廷将书院的钱、粮一律拨归州学,书院一度衰落。
文庙:孔庙的别称,是纪念和祭祀我国伟大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的祠庙建筑,在历代王朝更迭中又被称作夫子庙、至圣庙、先师庙、先圣庙、文宣王庙,尤以“文庙”之名更为普遍。
旧时,全国许多地区在县一级城镇都会设文庙,文庙内设学宫,是儒生学习的地方。文庙数量之多、规制之高,建筑技术与艺术之精美,在中国古代建筑类型中,堪称是最为突出的一种。
其中,南京夫子庙、曲阜孔庙、北京孔庙和吉林文庙并称为中国四大文庙。目前国内保存较好的孔庙有300余座,其中有数十座已被列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