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3913阅读
  • 1回复

[网络转载]婺源常侍胡发源地——清华村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胡宁生
 

发帖
3986
铜币
4000
威望
3035
贡献值
0
银元
0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6-10-27
“清溪萦绕,华照增辉”
婺源常侍胡发源地——清华村
洪源平
一、建村历史

    1、地理位置。位于婺源北部,距县城25公里。
    2、村落名称、由来。以“清溪萦绕,华照增辉”而得名清华。
    3、建村时间。不详,唐开元28年婺源就设县治于此,说明其自始便不是一个血缘聚落。
    4、始迁者。不详,聚落中的大姓胡氏定居于唐末,始迁者是胡学。
    5、姓氏构成、人口规模。历史上就有“千烟”之称,居民姓氏繁杂。主姓有“胡、戴、汪、江、郑、齐、毕、许、罗、施”十大姓。当地人口有3000余人。
    6、其它。明弘治《徽州府志》、清光绪《婺源县志》记载:唐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土人洪真叛,以休宁回玉乡之鸡笼山为巢穴,踞于歙、衢、睦三州之界,聚众活动于遂安、开化、休宁县,地四百余里范围;朝廷发兵三年讨平后,为便于统治,开元二十八年(740年)割休宁回玉乡、鄱阳(实为乐平)怀金乡立婺源县,设治于清华。直到天复元年(901年)县治迁到弦高镇(即今紫阳镇),为邑城161年。
二、村落构成

    1、自然村名称。清华村委会下辖清华、洙坑两个自然村。洙坑,原名洙源,始建于唐末,全村200多人口,均为李姓,系唐太宗李世民世孙。
    2、生态环境。村落沿河分布,源出大鄣山的婺水,东南直下60里经村北,在村东侧寨山下汇合浙溪水,然后向南流往婺源县城。婺水宽100多米,清光绪《婺源县志》在舆图“清华”地名上注“通舟止此”,道光戊戌《清华胡氏仁德堂世谱》亦说婺、浙二水合流处“吴楚舟楫俱集于此”,证明了这里是船运终点。同时,这里又是古驿道交会地点,由此北至徽州府,西往景德镇,南经婺源县城可转饶州、信州、衢州,地处“京省要津”。清华南面是一座屏风形的山,因东西并列五峰,故称之“五老峰”,最高处海拔329.4米。清华夹在山水之间,呈弓状延伸,山、水、村落三者结合,形成了“茱岭屯云、藻潭浸月、花坞春游、寨山耸翠、东园曙色、南市人烟、双河晚钓、如意晨钟”的“清华八景”。
    3、名木古树。清华境内名木古树繁多,最著名的当数唐代槠树。位于清华村东侧,据《婺源县志》考证:唐玄宗开元28年,婺源设县治于清华时,此树就已屹立于县衙门前;该树当有1500年历史了。经测定,树高约19米,胸径2.47米,冠幅8平方米。
三、村落建设

    1、建筑型制。据南宋咸淳五年(1269年)里人胡升(国史馆编校)编撰的婺源《星源图志》载,时清华环街上下有四坊、九井、十三巷。“四坊”从西向东依次是长寿坊、桂枝坊、安仁坊和仁寿坊,每坊都有一个两柱式的坊门,形同牌楼。“九井”均为唐朝开凿,分别是犴子头井、狮子尾井、冷彻骨井、有惊忧井、泉不竭井、后街头井、灵芝阁井、岭头求井、依山下井。井大多分布在街的南侧,现今仍在使用的有犴子头井等,犴子头井的井盖是一块大青石板,上面凿有直径40厘米的两个洞,各罩一个井圈,俗称为“双眼井”。“十三巷”是程家巷、张家巷、撩车巷、方头巷、安乐巷、大夫巷、蔡家巷、戴家巷、曹家巷、姚家巷、小公巷、傅家巷、街头巷。由上述巷名可见唐末至宋,清华街至少有九姓合住,各据一区。方头巷位于清华街的西端,是胡氏宗祠仁德堂所在(胡氏另有承德堂、怡愉堂和恩义堂3座支祠);仁德堂遗址就在今彩虹门旁;大夫巷则为宋武翼大夫胡师礼旧居。
    2、公共建筑。清华的主干是一条长约1905米的商业街,首尾贯穿整个村落。街名按段分别为横街、上街、中街、下街。它东半街(下市)正东西向,长约600米;西半街(上市)为西南向,长约500米,横街长805米,南北向。街两旁全是板门店铺,前店后居排列整齐,其建筑模式全是徽派的砖木结构,最繁华时店铺多达300余家。当年它是婺源第一长街,号称“五里长街”。按《清华胡氏仁德堂世谱》记载,它东端有关圣庙、五显庙、文昌阁和万年台(戏台);西端有文昌阁、周宣灵王庙、张帝庙和关帝庙,可惜都在“文革”期间被拆除,寺庙有两处,群众捐资已分别在原址上恢复了彩云寺、暮云庵。
    现在的清华老街已经几乎没有商业,旧店铺大都改为住宅,商业和服务业转到村落南缘与老街平行的新街。老街虽然萧条不堪,但旧貌仍然清晰可辨。老店面大多为两开间,少量是一开间或三开间;有些连排店面,显然是同时建造的,五间或七间,但并不是一家店铺,明显用于出租。两开间的店堂,一间设曲尺形柜台,一间开放,都是铺板门面,早晨一卸板,顾客可以在街边买东西,也可以走进开放的一间;开放的一间当初设有太师壁,挂中堂画和对联,置八仙桌和扶手椅,并有茶水供顾客取饮;曲尺形柜台的两端都有匾,叫“万年牌”,一般黑底金字,书写着与店铺经营有关的熟语,如药店写“橘井流芳”,酱园写“梅葛遗制”,笔墨店写“千载存真”等。店堂后进是住家,二者之间有一个极窄的天井。因为房子狭小,二楼大多住人,向前挑出几十厘米,用雕卷草纹的“牛腿”承托;楼上正面大多为板壁,开窗。
    3、典型民居。清华村落中,现存最大的一幢旧宅是位于古街中段南侧的“贡元府”,它有三排平行的房子组成,当中最宽的为基本部分,右侧是客馆,左侧是厨房、餐厅,宅子后面是花园。贡元府临街开一个八字墙门,朝北,有简单的雕刻门头;进门是一间门屋,两侧有木条凳;穿过门屋,即为前院,当中正门的砖雕门头十分精细,门两侧各有一个刻着“贡元”两字的方边形旗杆石;进入正门,里面是一个天井式四合头加一个后天井;前面两侧有卧室,即下房,厢房完全敞开,不装修;门厅里有樘门,与前堂的太师壁对应。前院的东侧是客厅,楼下隔扇已经没有了,垒一道矮墙挡着,但楼上的隔扇还在,客厅后面便是客馆。
    4、交通通讯。解放前,清华上街没有邮政所。现在,清华交通便利,王赋线、清岭线、清灵线三条公路横贯其中,构成了婺北区域中心。通讯发达,电信、移动、联通履盖整个村落。
    5、聚星桥。位于村庄东北角,原系石墩木梁风雨桥,是通往徽州府的必经之路。桥上有晚清进士、江西审判厅丞江峰青所题的楹联“东升聚星多,爱此间水木清华;椅柱留题,跌宕文章湖海气。北仓遗址在,想当日金汤建设;凭阑吊古,模糊烟雨晋唐碑”。1972年修建公路时改为钢筋水泥桥。
    6、彩虹桥。始建于南宋,因袭唐诗“两水夹明境,双桥落彩虹”而得名。位于村西头,是旧时通往景德镇、古坦、大鄣山等地的必经之路。桥长140米,桥面宽3.1米,有4个青石叠砌而成的桥墩,5个桥洞,建筑体十分简洁,构件与整体之间,配合得非常和谐匀称。桥墩长13.8米,中宽9米,高12米,迎上流作为分水(燕嘴);桥洞跨度大小不等,12米左右;每洞间架4根大木梁,上密铺杉木板形成桥面;桥上造廊,两坡顶,洞上的跨度小,只有4.5米,墩上的跨度大,有11.5米,前后都凸出,因此墩上的和桥上的廊子结构分开,各自独立;而且墩上的廊,廊脊明显高于洞上的,外观轮廓起伏有节奏。桥内的空间也因宽窄的变化而产生了节奏感,墩上的廊,向北的凸出比较大,形成完整的小空间,摆着石桌石凳。桥的两侧通长设栏杆凳,行旅在此椅栏眺望。桥东端第二个桥墩的燕嘴上,有过一座屋幢;墩尾的凸间里是一座神橱,内供奉三个神位,正中是“治水有功大夏禹王”,左右两侧分别是“募化僧人胡济祥”和“创始理首胡永班”。
    7、方塘。位于村东端,长11.61米,宽7.64米,四周有高65公分的青石护拦,当地人称之为岳飞方塘。相传系南宋绍兴元年(1131年)岳飞征战婺源路过清华时修凿的。据传当时岳家军纪律严明,部皆宿于屋檐下,足不入门户,骑不践禾黍,茶水稻草皆给其值,沿途百姓无不称颂。当时告假在清华家中的武翼大夫胡诗礼感动不已,忙杀猪宰羊,厚犒三军。岳飞十分感谢,临别题诗二首答谢:“提戈阃事寄南征,一宿殷勤见主情。凤阁龙楼依日月,金书玉卷灿星辰。笑谈樽俎如吾兴,带励山河待尔盟。此去长安天路近,冥鸿早夕寄秋声”。其二是“秋风猎猎卷旗旌,湖山湖水不足平。指日黄金台下去,与君握手共功名”。
    8、“小西湖”石刻。在彩虹桥上游南侧的水边石壁上,摩崖刻有长3米,宽1.5米的“小西湖”三字。史书载,明嘉靖年间(1522年—1566年),邑人徽派篆刻创始者何震邀江苏吴派篆刻家文彭同游彩虹桥,观赏泉石佳胜,文彭欣然命笔,题刻“小西湖”(见《婺源县文史资料》第二辑,1987年)。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婺源知县觉罗长庚(满人)为便后人识前贤胜迹,重刻加深。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进士,工部营膳司兼都水司主事胡永焕有《石桥纳凉杂诗》云:“睢阳庙外一灯孤,五老峰前飞夜鸟。绝好荷花无一柄,月明空照小西湖”。按胡永焕题诗的感慨,他游小西湖时,景致已败落得比较凄凉了。
    9、窑神庙。遗址位于下街尽头。从宋至明,这里曾是瓷器街,“三户一家窑货铺,五户一间瓷器店”。因为清华附近出高岭土,《浮梁志》载:“婺源坯土九十斤,值银八钱,淘净土七十二斤。”其瓷土除了供应景德镇(浮梁)外,聚落东园一带以唐代以来就遍布瓷窑,生产青瓷、影青瓷、青花瓷等日用品瓷器,产品上越五岭,下渡七十二滩,大量外销皖、浙、赣地区。清华的瓷窑业曾经对景德镇有过影响,这里出过一位姓齐的人,婺源齐村人,当时人称齐总管,宋代曾任浮梁陶丞,清光绪《婺源县志》载:由于“劳于王事,误毁御器,抱愤吞器立死不仆”。当地人尊称他为窑神,为了纪念他,修了一座“窑神庙”,每逢初一、十五都要烧香祭奠。
    10、文笔塔。位于清华上街的彩虹桥畔,建于明末,是一座六角形的圆锥体砖式结构,高约几十米,塔基周长十余米。“文革”期间被毁,塔基现已改为旱地。
    11、消防水龙车。全村有铜制老水龙消防车5辆,桶式水龙1台,合理分布在村中,建有专用库房,专人管理,每年还要演练2次。延续至70年代初,“文革”期间被毁,在历史上为预防火灾,保全房屋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四、乡村文化

    1、历史名人
    ①胡学(850~907年)唐代将领,字直翁。唐咸通十一年进士。历任舒城县令,节制行军团练。节制河汴兵马副使。镇军讨击史兼河东兵马防御使。宣歙节讨击使兼国子祭酒。银青光禄大夫兼殿中待御史,御史中丞,封上柱国。新安群开国男。资兼文武,性秉忠贞,既能展韬略以勤王,又精心播经学朝文不倦,关心民间疾苦,躬亲赈救贫寒,戎马半生,退隐后定居清华,为常侍胡始祖。
    ②胡闳休。宋靖康元年(1126年)兵科进士,补承信郎,曾从岳飞抗金,飞被诬死,称疾归里不出。
    ③胡英初(1902~1928年)又名毓贤,清华人。早年在天津国民生计学校任教。192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任天津《救国日报》编辑。不久,该报因宣传革命思想遭军阀封闭,因营救同志人被捕。保释出狱后,先在北京大学工作,再由李大钊介绍在冯玉祥的国民军《西北日报》社任职。北伐战争中,随军转战宁、陕、豫等省。1927年6月冯部清党,转到杨虎城部任政治部主任,并参加中共皖北特委,任宣传委员。次年初,杨部又开始清党,便离开杨部,参与领导皖北土地革命大暴动,建立皖北苏维埃政权和红军。此时,国民党反动派调集大军疯狂“围剿”,胡英初率队拼死作战,终因弹尽粮绝身负重伤,被反动地主武装捕获,于1928年4月13日在安徽太和县壮烈牺牲,年仅27岁。
    ④胡文,宋朝,以父战功荫礼部尚书。
    ⑤胡德,字全之,明正德三年(1508年)进士,授南京户部主事,监督福建、浙江粮运,为官清廉,后擢四川参议,云南参政,时云南土司官侵吞制盐户利达九年,户部使者拟请兵处置,胡德单赴,教谕父老,补收盐税数万。
    ⑥胡皋,善画,可追顾(恺之)陆(探徽),又工书、诗、古文辞,游京师,公卿争视为宝;天启间(1621~1627年),随将军赵佑宣抚朝鲜,朝鲜人得其片楮,如珍宝云。在朝周年,砚被磨穿,因著有《穿砚赋》。
    ⑦胡永焕,字奎若,乾隆丁未年(1787年)进士,工部营膳司兼都水司主事。
    2、名产。主要有“清华婺”酒,“鄣公山”茶。
    3、名联。在胡观千老宅中有一副木底瓷字对联。内容是“一等人忠臣孝子,二件事读书耕田”。
    4、传统手工艺品。主要有工艺纸伞。
    5、抬阁。据说清华抬阁历史上比甲路的更出名,一般有4层,甲路的只有3层。中秋节期间沿老街抬游,延续至文革前。
    6、灯彩。旧时主要有中秋节的香火龙灯和春节的板龙花灯。中秋节期间,全村要制作芭蕉香火龙灯6条,大桂花树灯1座,南瓜、冬瓜制作的人物雕灯若干,共有几百人参加,一般在中秋夜迎老街游迎,换香火两次后投入婺水河中。板龙花灯一般在春节、元霄节期间,每户出一板花灯,每条100多板,由灯会负责集资,组织实施。
    7、傩舞、地戏、京剧等民间艺术。傩舞和地戏一般春节期间上街演出,剧目有王婆骂鸡、荡花船、打渔杀家等。京剧团由村人组织,业余演出,每所3—5场。文革期间,该村组建的毛泽东思想宣传队曾名扬全县,多次参加全县汇演,并代表全县赴上饶参加演出。
黄山怪石——其貌不扬——内涵无限!
离线胡强云

发帖
832
铜币
848
威望
73
贡献值
0
银元
0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6-10-27
“清溪萦绕,华照增辉”
婺源常侍胡发源地——清华村
快速回复
限150 字节
如果您在写长篇帖子又不马上发表,建议存为草稿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