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3465阅读
  • 2回复

[网络转载]宣城胡村回族村的形成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胡宁生
 

发帖
3986
铜币
4000
威望
3035
贡献值
0
银元
0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6-10-07
— 本帖被 胡宁生 执行提前操作(2016-10-07) —
转自:糊涂虫的新浪博客

    “字写遥天不乱涂,如何萧萧集南湖?时人漫说湖中景,书递麻姑有雁奴。”宣州沈村镇之东的胡村,位于麻姑山北麓、南漪湖西畔,气候宜人、风光秀美、生态优越,古宣州十景之一的“南湖落雁”就在此地。
    胡村是个典型的移民村,历史上发生过三次大规模的移民,才有了现在的胡村回族村。胡村总面积12.6平方公里,人口2700余人;其中回族民众约580人,居住紧邻的3个山冲自然村,是全市回民最多、最集中的地方,胡村也是全市惟一的回族村。

    明朝以前,这里还是一片湖滩连接山丘岗地,几乎没有集居的人家村落。自洪武年间开始有人群迁入,他们开垦荒山,结网捕鱼,又见湖滩淤泥肥沃,遂筑坝耕田,自给自足。最初来此开发定居的是胡氏家族,他们建立的村庄叫下湖村。后来又有岳、樊、周等大姓举族迁来,一些散户“杂姓”也依附这些大族生存,于是下湖近旁又有了岳村(解放后改名模村)、上湖、周村、西阳等村子,湖滨人气逐渐旺了起来。人们渔猎耕作,渐有盈余,居民便去集镇和府城售卖水产山货和手工品,然后就有商贩来湖畔购、卖商品,不定期的小集市开始出现,最终形成了每年三月十六的大型商品交易“庙会”。这时,沿湖的码头靠满了帆船木排,村子西南凤凰山下的场地上牲口车辆扎堆,各色人等齐聚:买的、卖的、用的、吃的、放蜂的、玩蛇的、杂耍的,一片喧嚣热闹景象。村落不断增多,人口不断膨胀,明代最多时居有300余户,逾千人口;房屋密集,石板铺道,繁荣富庶,成了远近知名的鱼米之乡。
    胡氏有个叫胡祖恒的先辈,青年时在凤凰山打猎,发现山中龙华庵的僧人夜练武功。胡祖恒惊喜羡慕,当即恳求拜师习武,被武僧收入门下。在师父的精心指导下,胡祖恒勤学苦练,终于成为一代名师,其后世子弟也有了习武的传统。胡祖恒武德高尚,守信重义,乐善好施,门人众多,在有生之年自然的成为村民领袖。去世后人们为纪念他的公德名威,加上居民中的“四大家族”以胡氏为最盛,于是便将湖滨村群统称为“胡村”。

    清初时,胡氏一支因经商发达,在下湖村大兴土木,建起广厦、宗祠,华美气派。胡家的一个盐商重儒好文,融入士林,与“宣城诗派”的诗人画家结交,历算大事梅文鼎也曾在他家客居。胡盐商住宅为前八间后八间两进两层,豪阔雅致,他在后进楼上辟出一间近30平方米的书房,多年搜求购置,满室图书字画古玩,不乏珍本善本、名家手迹。胡盐商晚年在家教授子弟读书,学生多有进学。他在书房门上贴了一张封条,遗言后世子弟,非虔心读书者不得入此门。过了差不多250年,上世纪五十年代还有人见过封条。到民国时期,胡盐商一脉只传下一个后人,却是个花花公子,常常在南京、杭州等“大码头”花天酒地,一住就是一年,还染上了鸦片瘾。祖传的良田、山场被变卖挥霍一空,胡公子又打起书房的主意;据说他曾卖出一函古书,用书款足足在宣州城吃了一年的鸦片。解放后胡公子只余一栋破旧的老宅,却因祸得福逃避了那些“运动”。他很快处理了剩下的家藏图书,有的送人,有的烧了;当年的目击者说,胡家曾用古书、家谱、字画作引火纸,字画条幅有的陈旧发黄,有的色彩如真,有大幅的一人多高,统统都付之一炬。胡公子只将两册古籍留给了小外孙,七十年代末,外孙家房子意外走水,最后的两本古书也化作了灰烬。1954年宣州爆发特大洪水,胡氏老宅遭损严重。“三年自然灾害”中胡公子去世,因他没有子嗣,老屋后来就被拆除了。
    胡村在清代后期曾发过霍乱,民间称为“发人瘟”,死人无算,“四大家族”一下凋零。大疫之后,胡村再度成为地广人稀、资源丰富之地,吸引了第二批外地人移民。先是湖北广济吴氏兄弟到此垦荒种粮、泛湖捕鱼,收获丰硕。经吴氏回老家宣扬,那些生活艰辛的乡亲们惊羡不已,纷纷结伴迁来。广济人日益壮大,枝繁叶茂,遍布各个村落,至今胡村广济籍村民仍占全村总人口的60%以上。晚清,这里建制为“丹山北保”,10户1牌,10牌1甲,10甲1保,丹山北保辖今胡村回族村和邻近沿山部分村落的居民。
    经过“咸同兵燹”的大战大疫,宣州人口锐减九成,胡村也未能幸免。据传说,太平天国末期,一队太平军残部携一批财宝退到胡村,扎营下湖村胡氏宗祠。他们在夜间悄悄将财宝分散埋藏,绘图标记,随后轻装撤离。数十年后,这队太平军的孙辈来胡村探宝,仍栖身祠堂,但其按图索骥,却一无所获。原来胡村出现第三次移民潮,原有地形地貌村庄房屋都有了很大的变动,不复图中旧样。

    胡村的回族民众就是在战后迁入。据记载,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后,同治四年(1865年)左右,河南、湖北等省大批移民来宣州,其中不少是回族人,一部分回民就到胡村的山冲定居。民间还有一种说法:有计姓回民因参加义和拳而被清兵、洋人追剿;光绪七年(1881年),计氏自湖北陨阳来投靠沈村镇马镇长(回族),遂在胡村偏僻的山冲安身,次年又返乡将10余户同族兄弟接到山冲落户。到光绪十六年,山东、河南等地又相继迁来白、马、魏、袁、赵等多姓回民,自发入居同民族、同信仰的回民山冲,回族人口发展到140余人。回民们白天开荒种地,晚上习文练武。原居民汉人中也有练武的习俗,以致胡村一度习武成风,拉帮结派,民风剽悍。
    进入民国后,随着人口的增多,回民们自筹资金建起了清真寺。至上世纪三十年代,宣州城区珍珠塘、沈村胡村、北乡水阳等地各建有清真寺,信奉伊斯兰教的回族同胞有了心灵皈依之所。胡村清真寺建于1919年3月,位于村道南侧,寺内设有大殿、客房、水房、厢房、厨房等,殿前同时植下桂花树两株;寺里有阿訇6人(住堂1人、散班5人),教众300余人;并建清真小学一所,1955年改为公办民助。清真寺东南是一条长长的山冲,依次形成了3个有一定规模的村庄,被称作“兰教村”。因城区、水阳的清真寺毁于日寇战火,故在1945年到1962年之间,每逢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等伊斯兰教重要纪念节日,沈村、水阳、孙埠、城区等地的穆斯林纷纷赶到胡村清真寺集会,齐颂《古兰经》,举行礼拜活动,祈祷真主降福。后住堂阿訇黄聘三返回原籍河南,教务无人过问,活动方才告停。
    从晚清到民国,经过历年积累,回民冲也出现了“地主”富户,其中白、魏、袁三家是最大的“地主”。回民也从自耕“自治”,到列入地方管理。经济地位的提升,使他们也有了政治上的需求。于是国民政府治下的宣城县,参议会里出现了一个回民参议员,他就是沈村镇选举的回民代表白向成。白向成是知名中医,长袖善舞,在村里口碑很好。抗日战争期间,宣州形势非常复杂,各种武装势力交错:有日寇18师团52联队、伪军宣城县保安警察队、反共和平军,有国军108师、98师,有新四军、中共宣城抗日游击大队(辖南山、沈村、西进3个区队),还有土匪等等。南漪湖周边就有几支小股“土匪”,成员大多是附近村民,他们依山靠水,有的打日伪军,有的逮谁打谁。白向成周旋于日伪、土匪、游击队之间,小心维护同胞,颇有爱国情怀。他还掩护过中共宣城县委书记、抗日游击大队政委陈洪,冒险将被敌人追捕的陈洪藏在自己家中,与陈洪结下了“革命友谊”。内战中,白向成“保持中立”,各方都不得罪。
    1949年4月,宣州解放,国军败逃,但“半民半匪”的小土匪依然存在。1950年10月实行“土改”,考虑到胡村的实际情况,土改工作队增加了两个“特别助手”:经“改造”的当地土匪兰国羽、黄四矮子。此时白向成虽在家行医,但他能认清大势,地方将其作为“开明人士”。一天工作队在他家开会,夜宿白家,当晚兰、黄二人却被土匪杀死。据说凶手不忿此二人,说大家都是土匪,凭什么你们要分我们家的山场田地?事情闹大了,工作队怀疑白向成的儿子通匪,一面逮捕了白氏子,一面向上报告。11月,宣州全面展开“镇压反革命”运动,后来有一个排的解放军全副武装开进了胡村。白向成曾写信给已调到外地工作的陈洪,希望陈洪帮助他的儿子。陈洪也给宣城县委去信,说明白向成支持革命的情况。但白氏子还是被打成了“反革命”;有人说那是因为陈洪的信来迟了,县委收到信时白氏子已被定性。白向成五十年代末死于胡村。

    据曾在胡村生活过的村民们回忆,“文革”前的回民仍有一些独特的生活习惯:他们穿粗布织成的半截长袍,男人头戴小帽、蓄络腮胡须;他们在山上放牧羊群,不吃猪肉,汉人若赶猪经过他们的村庄,他们会劝阻汉人绕道,如是等等。“文革”中,清真寺里的几箱子《古兰经》等伊斯兰教经典书籍被烧毁,所幸清真寺虽然荒废,却保留下来了。改革开放后,政府落实了民族宗教政策,回民冲重新焕发出生机。2004年,经胡村村民商讨、安徽省民委批准,胡村正式定名为“胡村回族村”,这个村名既尊重了历史,又体现了民族特色,可谓名副其实皆大欢喜。2006年,胡村清真寺修复,庆典于开斋节举行,回民冲500余名回族同胞和部分来自新疆、甘肃等地的穆斯林参加了盛典。2014年清真寺扩建,有主楼、附楼各1栋,院内百年桂树,香远益清;主楼外观也是伊斯兰教的传统风格,雄伟庄严,浑厚饱满的绿色穹顶上,一弯银白的新月在蓝天白云下熠熠生辉。同时,胡村“民族风情园”的回民村寨也列入建设计划。

    碧波荡漾,水天相接,渔舟唱晚;田野碧绿,层林尽染,山花浪漫。如今的胡村回族村,生态环境佳、山水人情美、异域情调浓、资源物产多、发展空间大,有着种种得天独厚的优势,因而成了一个宜居宜业宜游的好地方。
2016.8.30
黄山怪石——其貌不扬——内涵无限!
离线胡宁生

发帖
3986
铜币
4000
威望
3035
贡献值
0
银元
0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6-10-16
宣州区沈村镇胡村回族村入选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名录
来源:宣城社区论坛

    10月6日,从国家民委传来消息,我省宣州区沈村镇胡村回族村入选第二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命名挂牌名录。而2014年公布的首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命名挂牌名录中,我省仅两个村入选。

    宣州区沈村镇胡村回族村位于宣州区沈村镇东北部,南漪湖西岸。全村面积12.6平方公里,辖23个村民组,人口2716人。其中有3个小自然村是回族群众,人口约580人,是皖东南最集中的回族群众居住地,也是宣州区唯一的少数民族村。

    宣城市是一个少数民族散杂居地区。现有45个少数民族成份,少数民族人口12000余人,占全市总人口近5‰。其中千人以上的少数民族有畲族、回族、苗族、彝族、壮族。辖有1个民族乡(宁国市云梯畲族乡)、2个民族村(宣州区沈村镇胡村回族村、宁国市云梯畲族乡千秋畲族村)。全市有民族企业19家,市区有穆斯林宾馆一座,胡村回族村有清真寺一座。
黄山怪石——其貌不扬——内涵无限!
离线胡万善

发帖
19
铜币
39
威望
7
贡献值
0
银元
0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17-11-02
   重阳节这天,我们几位老人相约前往沈村镇参观在建的南漪湖高速公路大桥,大桥横垮南漪湖,全长约5公里,雄威壮观。回程在一叉路口忽见“下胡村”村名牌,于是停车前往,经询问该村确有胡姓居住,现在胡姓人口只有几十人。据一胡姓宗亲介绍,他们是明初由湖北迁入,具体地址不知,有谱但持谱人外出做工了,可惜错过了机会。那回民村就在下胡村旁边,只在马路上看到了牌坊和村庄,很是美丽。
快速回复
限150 字节
如果您在写长篇帖子又不马上发表,建议存为草稿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