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黄山怪石
序
国庆是旅客集中的时间段,热点景区游人如潮。作为对旅游有较深了解的我,打了个时间差,1日与女儿两人出游选择到徽州区、歙县。其缘故:一是外地游客首选一定是黄山、宏村、西递,游完后才捎带的到周边景点看看;二来高速免费通行,自驾游可以节省不少费用。呵呵!安排的很科学! 安排的都是附近很熟悉——但也很陌生的景点。“熟悉”——无需解释,而“陌生”——是因为我没有去过! 女儿驾车,上午9:30分从黄山区出发。依次去了蜀源、唐模,棠樾牌坊群和鲍家花园。实话说我们对鲍家花园兴趣不大,尽管徽派盆景是中国盆景五大流派之一,但本人对这方面没有爱好。可是棠樾牌坊群和鲍家花园策划成联票整体游览,很牵强的被“绑架”到鲍家花园。
一、“七个牌坊的八个故事”
棠樾是这次旅游的第三站。“棠樾牌坊群”是徽州最大的牌坊群。不仅牌坊群的数量大,且垮明清两代,历时400年。到棠樾可以清楚地分辨出明清的牌坊风格的不同。 “棠樾牌坊群”建于明朝的3座,清朝的4座。分别是鲍灿孝行坊、慈孝里坊、鲍文龄妻汪氏节孝坊、乐善好施坊、鲍文渊继妻吴氏节孝坊、鲍逢昌孝子坊、鲍象贤尚书坊。一连七座,形同一气呵成,甚是壮观。 棠樾牌坊群其实是明清两代徽州望族鲍氏家族的牌坊,七座牌坊涵盖了中国传统价值观中的忠、孝、节、义。 到景区就有人问需不需要导游服务?了解到只要15元,女儿做主请了导游。导游尽职的介绍了“七个牌坊的八个故事”:1、鲍灿孝行坊
建于明嘉靖(1552—1567)初年。牌坊挑檐下的“龙凤板”上镶着“圣旨”二字,横梁正反各有一对浮雕雄狮,显得颇为英武。额题“旌表孝行赠兵部右侍郎鲍灿”。 据《歙县志》记载:鲍灿读书通达,不求仕进。其母两脚病疽,延医多年无效。鲍灿事母,持续吮吸老母双脚血脓,终至痊愈。他的孝行感动了乡里,经请旨建造此坊。又因为他教育子孙有方、被皇帝“荣封三代”,并特地为其祖父立坊。由于鲍灿的曾孙鲍象贤是工部尚书,所以皇帝赠鲍灿“兵部左侍郎衔”。 据说棠樾的孝子特别多,甚至可以说鲍氏家族是靠“孝”繁衍壮大起来的。这与历代帝王都把“孝道”当作修身齐家治国的根本思想分不开。2、慈孝里坊
为旌表宋末处士鲍余岩、鲍寿逊父子而建,是皇帝新批“御制”的。 据史书记载,元代歙县守将李达率部叛乱,烧杀掳掠。棠樾鲍氏父子被乱军所获,并要二人杀一,让他们决定谁死谁生,孰料父子争死,以求他生,感天动地,连乱军也不忍下刀。后来朝廷为了旌表他们,赐建此坊。 牌坊上还铭刻了明永乐皇帝的《慈孝诗》日:“父遭盗缚迫凶危,生死存亡在一时。……鲍家父母全仁孝,留取声名照古今。” 乾隆皇帝下江南时听到这个事后,欣然写下了“慈孝天下无双里,锦绣江南第一乡”的对联,并拨银将“慈孝里”牌坊重新修缮,又刻御题对联于其上。 一座牌坊被几朝皇帝加封,这在我国历史上也不多见。3、鲍文龄妻江氏节孝坊
建成于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额刻“矢贞全孝”、“立节完孤”。 据县志记载:江氏为棠樾人,26岁守寡后,“立节完孤”,把儿子集成培养成歙县的名医。寡妇守节,培养后嗣,被宗法社会认为是最大的孝行,因为宗族是依靠血统来维系的。所以在江氏80岁高龄时,族人为她请旌,建起了这座宛如其化身的牌坊。 所谓“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在徽州这个程朱理学的故乡,女性受封建的节烈观念残害尤深,出现过一大批像《儒林外史》中的王三姑娘那样、“自愿”殉夫的节妇烈女。4、骢步亭
骢步亭始建于明隆庆年间(公元1567——1572年),由任贵州都匀知府的棠樾人鲍献书和侄儿鲍元臣,为纪念西汉御史鲍宣而建。 据《汉书.列异志》载,汉朝有官鲍宣,字子都,平生仗义行侠,曾在路上收葬一无名书生,有一匹青骢马始终尾随其后,听其驱使。后来他的子孙三代俱为“司隶校尉”(后称御史),直言敢谏,骑坐的都是青骢马。 当时京城有歌谣:“鲍家骢,三人司隶再入公,马虽瘦,行步工”。这是说青骢马行步工整,走在路当中,寓意办事公正,不偏不倚。所以古代御史都是乘青骢马出巡,路遇不平可先斩后奏,故而京城又有歌曰:“行行且止,避骢马御史。”骢步亭因此得名。5、鲍漱芳父子义行坊(乐善好施坊)
建于清嘉庆二十五年(1821年)。据传,棠樾鲍氏家族当时已有“忠”、“孝”、“节”牌坊,独缺“义”字坊。 其村鲍氏世家至鲍濑芳时,官至两淮盐运使司,掌握江南盐业命脉。他想求皇帝恩准赐建“义”字坊以光宗耀祖,便捐粮十万担、捐银三万两,修筑河堤八百里、发放三省军饷。此举获得朝廷恩准。于是,在棠樾村头便又多了一座“好善乐施”的义字牌坊。6、鲍文渊继妻吴氏节孝坊
建于清乾隆三十二年(1768年)。因旌表鲍文渊继妻吴氏“节劲三冬”、“脉存一线”而建。 据县志记载:吴氏,嘉定人,22岁嫁入棠樾。时小姑生病,她昼夜护理。29岁时丈夫去世,她立节守志,对前室的孤子元标视如亲生,尽心抚养,直至其成家立业。鲍元标也不负母恩,终于成为清季著名的书法家。 年老之后,吴氏又倾其家产,为亡夫修了九世以下的祖墓,安葬好丈夫和族属中没有钱安葬的人。“厚葬”也是对祖宗的孝顺,当然也值得颂扬。吴氏还尽心侍奉患病的婆婆到寿终。她在60岁时辞世。 吴氏的举动感动了地的官员,遂打破继妻不准立坊的常规,破例为她建造了一座规模与其他相等的牌坊。 尽管得此厚爱,但在牌坊额上“节劲三冬”的“节”字上,还是留下了伏笔——把节字的草头与下面的“卩”错位雕刻其上,以示继室与原配在地位上是永远不能平等的。7、鲍逢昌孝子坊
建于清嘉庆二年(1797年),为旌表孝子鲍逢昌而建。 据记载,逢昌的父亲在明末离乱时外出多年,杳无音信。清顺治三年(1646年),才14岁的逢昌便沿路乞讨,千里寻父,最后终于在甘肃的雁门古寺找到了生病的父亲。他为父亲的背疽吮脓疗疮,并扶持父亲回到家中。一进家门又见母新病危在床,需要浙江富春山的真乳香医治。母亲服用后果然痊愈,族人便说这是他“天鉴精诚”、“孝愈其亲”。8、鲍象贤尚书坊
明天启二年(1622年)建,旌表他镇守云南、山东有功。 据县志记载:鲍象贤嘉靖八年(1529年)进士,初授御史,后任兵部右侍郎。他曾经远赴云南边防,使边境得以安定,当地百姓还为他建了生祠以示感恩。由于秉性亢直,卑视权贵,鲍象贤多次遭到奸臣的中伤,政治生涯几起几落。但他一直抱持“官不择位”的思想,廉智自持,不计个人毁誉得失,一如既往地效忠社稷,在死后才被追赠加封为工部尚书。二、延伸:“七个牌坊的十一个故事”
棠樾牌坊群旁还有两座祠堂,一为鲍氏敦本堂祠,俗称男祠,另一为鲍氏妣祠,又名清懿堂,俗称女祠,女祠一破“女人不进祠堂”的旧例,为国内罕见。9、敦本堂
又称鲍氏支祠,俗称男祠。三进五开间,享堂构筑宏敞,用材硕大,气势恢宏;祠内有义田规条碑和嘉庆皇帝上谕碑等17方碑刻。10、清懿堂
坐落在棠樾村西端的“清懿堂”,建于清代嘉庆年间。堂以“清懿”为名,寓意“清白贞烈、德行美好”。 古时,女性一般是不能进祠堂的,只有触犯族规才在这接受惩罚。女性祖先在祠堂里没有牌位,惟独这“清懿堂”专为女性而建。女性不但可以入祠祭祀,共商女性大事,而且还立有女性祖先牌位。清懿堂是是全国唯一的女祠。 据《民国歙志》载:棠樾鲍氏贞节烈女,明清两代达59人之多。她们的牌位赫然耸立在女祠享堂龛座上。民间传颂有“催乳哺弟”、“送夫经商”、“养老恤孤”等催人泪下,促人遐思。闪烁着女人的异彩的故事。 作为徽文化的一个亮点,中华文化的一朵奇葩,“清懿堂”已经成为海内外诸多专家学者和游客们关注的焦点。11、世孝祠
座落安徽省歙县于鲍氏支祠右,清嘉庆六年建。宋元以后,凡棠樾鲍氏之以孝行著名者,皆奉祀在世孝祠内,并刊世孝事实于堂壁,鲍志道为之作序。 该祠门额隶书,为邓石如手笔。现廊屋及厅堂拆改,寝堂犹存。檐廊两庑壁间,嵌“世孝事实”碑六方。三、回眸:棠樾牌坊群
作为古建筑的“牌坊”,是五千年的中华文明中独有的标志性建筑。千百年来,历尽沧桑、饱经风雨,依然巍然屹立。以它独特的建筑艺术魅力,记录下一段段沉重的历史佳话。 作为“封建糟粕”,为“封建主义歌功颂德”的牌坊,近代遭到破坏很大,浓郁徽文化背景下的徽州,保存数量较多,已经成为著名的“牌坊之乡”。牌坊在建筑意义上并没有实际应用价值,而作为一个文化历史符号,传递着历史的沉淀。 棠樾牌坊群展示的“忠、孝、节、义”,是古徽州巩固宗法制度的集中体现。拔地而起的七座牌坊,古朴典雅,蔚为壮观。如此自然地构成牌坊群,不得不令人叹为观止。